- A.在面谈时表现紧张和不适,缺少目光接触,自述在与人交往时经常感到焦虑
- B.对医生的帮助过分讨好地表示感谢,回避作出决定,有寻求经常接触的倾向
- C.过分关注于细节、规则、清单等,追求完美,过分小心谨慎
- D.戏剧性和夸大的情感表达,喜欢成为大家注意的中心
- E.不负责任,漠视他人感受,缺乏自责或懊悔
- A.在面谈时表现紧张和不适,缺少目光接触,自述在与人交往时经常感到焦虑
- B.对医生的帮助过分讨好地表示感谢,回避作出决定,有寻求经常接触的倾向
- C.过分关注于细节、规则、清单等,追求完美,过分小心谨慎
- D.戏剧性和夸大的情感表达,喜欢成为大家注意的中心
- E.不负责任,漠视他人感受,缺乏自责或懊悔
- A.在面谈时表现紧张和不适,缺少目光接触,自述在与人交往时经常感到焦虑
- B.对医生的帮助过分讨好地表示感谢,回避作出决定,有寻求经常接触的倾向
- C.过分关注于细节、规则、清单等,追求完美,过分小心谨慎
- D.戏剧性和夸大的情感表达,喜欢成为大家注意的中心
- E.不负责任,漠视他人感受,缺乏自责或懊悔
- A.癔症
- B.人格障碍
- C.双相情感障碍
- D.周期性精神病
- E.心因性应激反应
- A.癔症
- B.人格障碍
- C.双相情感障碍
- D.周期性精神病
- E.心因性应激反应
- A、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 B、教育训练
- C、行为治疗
- D、认知治疗
- E、人本主义治疗
- A.癔症
- B.人格障碍
- C.双相情感障碍
- D.周期性精神病
- E.心因性应激反应
- A.癔症
- B.人格障碍
- C.双相情感障碍
- D.周期性精神病
- E.心因性应激反应
- A、儿童孤独症
- B、多动性障碍
- C、对立违抗性障碍
- D、品行障碍
- E、以上都不对
- 10
-
病历中未提及的症状是
- A、语言发育障碍
- B、感觉异常
- C、兴趣范围狭窄、行为刻板
- D、认知和智力受损
- E、以上都不对
- A、痴呆
- B、遗忘障碍
- C、精神病性障碍
- D、戒断性谵妄
- E、以上都对
- A、①②③④⑤
- B、①②③④
- C、①③④⑤
- D、①②③⑤
- E、①②④⑤
- A、一般有明显而固定的诱因
- B、起病时间可以预测
- C、脑电图会出现特异性改变
- D、症状单次持续时间一般为30分钟,一般不超过2小时
- E、可自行缓解
- A、阿片类
- B、致幻剂
- C、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
- D、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
- E、大麻
- A、5分钟
- B、10分钟
- C、20分钟
- D、30分钟
- E、1小时
- A、一个月内至少1次惊恐发作
- B、半年内至少3次惊恐发作
- C、一个月内至少3次惊恐发作
- D、半年内至少1次惊恐发作
- E、一周内至少1次惊恐发作
- A、惊恐发作
- B、广泛性焦虑
- C、广场恐怖症
- D、强迫症
- E、癔症
- A、偏执型分裂症
- B、青春型分裂症
- C、单纯型分裂症
- D、紧张型分裂症
- E、偏执性精神病
- A、恐惧程度与实际危险相符
- B、发作时有焦虑症状但一般没有自主神经症状
- C、知道恐惧过分、不合理,有时也可以控制
- D、有持续的回避行为
- E、以上都不对
- 20
-
正常的睡眠效率应保持在
- A、70%以上
- B、75%以上
- C、80%以上
- D、85%以上
- E、90%以上
- 21
-
强迫症与恐惧症的区别在于
- A、出现焦虑反应
- B、明知不对难以控制
- C、是否回避
- D、有无精神因素
- E、有无自主神经症状
- A、倾听和评估患者所关注的问题
- B、建立治疗性的医患关系
- C、使用集体治疗
- D、设计清晰的共同目标
- E、听取但不认同患者的信念
- A、应激源往往具有异常惊恐或灾难性质
- B、症状常有晨重晚轻的节律变化
- C、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
- D、持续性的警觉性增高
- E、发病常在遭受创伤后数日至半年内出现
- A、有睡眠障碍,食欲减退等躯体症状
- B、兴趣丧失,意志减退
- C、情绪低落,思维迟缓
- D、自知力完整,有求治欲望
- E、精神运动性迟滞
- A、家庭心理治疗
- B、集体心理治疗
- C、支持性心理治疗
- D、系统脱敏疗法
- E、冲击疗法
- 26
-
强迫性行为不包括
- A、强迫性表象
- B、强迫性检查
- C、强迫性计数
- D、强迫性洗涤
- E、强迫性询问
- A、神经性皮炎
- B、风湿性关节炎
- C、节段性回肠炎
- D、抑郁症
- E、高血压
- A、为了保持体形
- B、胃肠道不适
- C、没有食欲
- D、对食物产生恐惧感
- E、情绪低落
- 29
-
神经性厌食发病高峰年龄为
- A、10~11岁
- B、13~14岁
- C、17~18岁
- D、20~25岁
- E、26~30岁
- A、癔症
- B、表演型人格
- C、自杀未遂
- D、准自杀
- E、自杀观念
- A、适应性强
- B、暗示性高
- C、顺应性强
- D、自控力差
- E、自制力强
- A、单纯型精神分裂症
- B、恶劣心境障碍
- C、癫痫所致精神障碍
- D、青春型精神分裂症
- E、抑郁发作
- A、躯体形式自主神经紊乱
- B、躯体化障碍
- C、疑病症
- D、焦虑症
- E、恐怖症
- 34
-
混合发作的特点有
- A、临床上较常见
- B、通常是在躁狂与抑郁快速转相时发生
- C、持续时间较长
- D、躁狂症状与抑郁症状均很典型
- E、以上都不是
- A、虚构
- B、闪回
- C、幻听
- D、思维中断
- E、似曾相识感
- A、1周
- B、2周
- C、1个月
- D、2个月
- E、3个月
- A、偏执型人格
- B、分裂样人格
- C、反社会型人格
- D、表演型人格
- E、边缘型人格
- A、12%~16%
- B、16%~20%
- C、20%~24%
- D、25%~29%
- E、30%~35%
- A、主要特点是记忆丧失
- B、精神分析疗法能使病人领悟内在冲突所在
- C、分离性漫游不存在精神异常
- D、分离性身份漫游者有强烈的自杀倾向
- E、催眠疗法对分离性遗忘最有效
- A、森田治疗
- B、行为认知治疗
- C、精神分析治疗
- D、结构式家庭治疗
- E、内观治疗
- 41
-
癔症中的转换障碍也可叫做
- A、癔症性躯体障碍
- B、癔症性身份障碍
- C、癔症性意识障碍
- D、癔症性精神障碍
- E、癔症性情绪障碍
- 42
-
思维奔逸常见于
- A、青春型精神分裂症
- B、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 C、酒精中毒
- D、躁狂发作
- E、心因性精神病
- A、独立性很强
- B、俄底普斯冲突为主
- C、工作中与人合作愉快
- D、口欲性愿望未得以满足
- E、不容易退行
- A、大关节疼痛
- B、睡眠障碍
- C、头部不适感
- D、内脏功能不适
- E、易疲劳
- A、病人出现精神易兴奋和易疲劳
- B、轻微劳力易感体力不支、衰弱、要求休息
- C、病人情绪症状明显,表现烦恼,易激惹
- D、病人往往伴有欲望和动机的减退
- E、有睡眠障碍
- A、泰然自若
- B、麻木、缄默不语
- C、烦躁、易激惹
- D、紧张、恐惧
- E、复杂、矛盾性
- A、自主神经症状
- B、运动性不安
- C、回避行为
- D、无明确对象和内容
- E、自知力完整
- A、矛盾意向法
- B、梦的解析
- C、自由联想
- D、共情的回应
- E、系统脱敏
- A、倾听、合理解释、应对策略
- B、复现症状、对躯体症状再归因、应对策略
- C、复现症状、合理化、放松训练
- D、倾听、放松训练、纠正非理性思维
- E、对躯体症状再归因、应对策略、纠正非理性思维
- A、广泛性焦虑
- B、社交恐惧
- C、广场恐惧
- D、癔症
- E、精神分裂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