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10~20分钟
- B.15~25分钟
- C.20~30分钟
- D.25~35分钟
- E.40~45分钟
- A.10~20分钟
- B.15~25分钟
- C.20~30分钟
- D.25~35分钟
- E.40~45分钟
- A.10~20分钟
- B.15~25分钟
- C.20~30分钟
- D.25~35分钟
- E.40~45分钟
- A.有助于增强心肺功能
- B.有助于肥胖患者消耗额外的能量
- C.对肢体痉挛者有良好的解痉作用
- D.运动前应有充分的准备活动
- E.有利于骨关节疾病和脊柱病患者的锻炼
- A.有助于增强心肺功能
- B.有助于肥胖患者消耗额外的能量
- C.对肢体痉挛者有良好的解痉作用
- D.运动前应有充分的准备活动
- E.有利于骨关节疾病和脊柱病患者的锻炼
- A.有助于增强心肺功能
- B.有助于肥胖患者消耗额外的能量
- C.对肢体痉挛者有良好的解痉作用
- D.运动前应有充分的准备活动
- E.有利于骨关节疾病和脊柱病患者的锻炼
- A.相互拮抗的肌肉的交替的等张收缩
- B.接着作主动肌的等张收缩
- C.拮抗肌与主动肌同时的等张收缩
- D.增加运动模式中无力成分的活动范围与耐力
- E.拮抗肌的等张收缩、松弛
- 8
-
游泳的优点不包括
- A.有助于增强心肺功能
- B.有助于肥胖患者消耗额外的能量
- C.对肢体痉挛者有良好的解痉作用
- D.运动前应有充分的准备活动
- E.有利于骨关节疾病和脊柱病患者的锻炼
- A.相互拮抗的肌肉的交替的等张收缩
- B.接着作主动肌的等张收缩
- C.拮抗肌与主动肌同时的等张收缩
- D.增加运动模式中无力成分的活动范围与耐力
- E.拮抗肌的等张收缩、松弛
- A.两点步行
- B.三点步行
- C.四点步行
- D.交替拖地步行
- E.同时拖地步行
- A.相互拮抗的肌肉的交替的等张收缩
- B.接着作主动肌的等张收缩
- C.拮抗肌与主动肌同时的等张收缩
- D.增加运动模式中无力成分的活动范围与耐力
- E.拮抗肌的等张收缩、松弛
- A.两点步行
- B.三点步行
- C.四点步行
- D.交替拖地步行
- E.同时拖地步行
- A.两点步行
- B.三点步行
- C.四点步行
- D.交替拖地步行
- E.同时拖地步行
- A.两点步行
- B.三点步行
- C.四点步行
- D.交替拖地步行
- E.同时拖地步行
- 15
-
臂丛神经损伤常用的矫形器
- A.肩矫形器
- B.肘关节矫形器
- C.腕手矫形器
- D.对掌矫形器
- E.手指固定矫形器
- A.肩矫形器
- B.肘关节矫形器
- C.腕手矫形器
- D.对掌矫形器
- E.手指固定矫形器
- A.1
- B.2<sup>-</sup>
- C.2<sup>+</sup>
- D.3<sup>-</sup>
- E.3<sup>+</sup>
- A.肩矫形器
- B.肘关节矫形器
- C.腕手矫形器
- D.对掌矫形器
- E.手指固定矫形器
- 19
-
患者首先应取
- A、俯卧位
- B、仰卧位
- C、侧卧位
- D、立位
- E、坐位
- A、膝盖上方
- B、小腿下端前侧
- C、小腿下端后侧
- D、小腿上端后侧
- E、小腿上端前侧
- A、左/右分辨障碍
- B、地形定向障碍
- C、手指失认
- D、失写
- E、失算
- A、重力检查
- B、肌肉收缩检查
- C、抗阻检查
- D、目测
- E、运动幅度检查
- A、一侧骨盆高出正常水平
- B、骨盆后倾致耻骨联合指向上(腰椎变平)
- C、骨盆后倾致耻骨联合指向下
- D、一侧下肢站立中期时,其对侧骨盆下降
- E、双侧下肢站立中期时骨盆下降
- A、一天4次
- B、5~6小时
- C、1~2小时
- D、7~8小时
- E、一天6次
- A、促进药物的透入
- B、局部毛细血管扩张
- C、细胞膜的通透性提高
- D、细胞膜的通透性降低
- E、利用超声波的机械振动,使组织细胞内物质运动
- A.0级
- B.1级
- C.2<sup>-</sup>级
- D.2级
- E.2<sup>+</sup>级
- A、一个运动单位即一个运动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分支所支配的一个肌纤维
- B、运动单位由数个肌原纤维组成
- C、每个运动单位含有Ⅰ、Ⅱ型两种肌纤维
- D、运动单位的功能按全或无定律进行
- E、运动单位是肌纤维的基本组成
- A、抖法
- B、捏法
- C、按法
- D、<img src="//img1.yqda.net/question-name/55/f00a21bde92b0b8ed1365101bf3eb1.gif"/>法
- E、抹法
- A、减轻疼痛
- B、增强肌力
- C、增加稳定与平衡
- D、增加主动与被动关节活动度
- E、增加主动肌和拮抗肌之间的协调
- A、运动性失语
- B、感觉性失语
- C、命名性失语
- D、经皮质感觉性失语
- E、经皮质运动性失语
- A、平衡训练前,要求患者学会放松,减少紧张恐惧心理;若存在肌肉痉挛问题,先设法缓解肌肉痉挛
- B、有认知损害的患者应对平衡方法进行改良
- C、平衡训练首先应该保持头和躯干的稳定
- D、若训练中发生头晕、头痛或恶心症状时,应减少运动量或暂停训练
- E、动态平衡训练时,只要患者功能情况允许,可以加大外力直至破坏平衡
- A、评定时患者必须意识清晰
- B、评定前要向患者说明目的和检查方法,以充分取得患者的合作
- C、应注意双侧对比
- D、肌力在2级以上,评定才有意义
- E、应注意在睁眼、闭眼条件下障碍的差别
- A、手指失认
- B、左右失认
- C、体向失认
- D、疾病失认
- E、颜色失认
- A、不负重的主动运动
- B、被动运动
- C、抗阻运动
- D、负重运动
- E、用力牵拉
- A、地反应力
- B、关节力矩
- C、运动肌电图
- D、能量分析
- E、步行中的关节角度变化
- A、伸出左腋杖→伸出右腋杖→两足同时拖地向前,到达腋杖附近
- B、同时伸出两支腋杖→两足同时拖地向前,到达腋杖附近
- C、伸出左腋杖→迈出右脚→伸出右腋杖→迈出左脚
- D、先将肌力较差的一侧脚和两侧腋杖同时伸出→再将对侧足伸出
- E、一侧腋杖和对侧足同时伸出→余下的腋杖和足再同时伸出
- A、纤颤
- B、正锋波
- C、电静息
- D、束颤电位
- E、肌纤维抽搐放电
- A.3/0°~90°级
- B.0°~90°/3级
- C.0°~90°/3<sup>-</sup>级
- D.3<sup>+</sup>级/0°~90°
- E.0°~90°/3<sup>+</sup>级
- A、词汇理解
- B、运用手势、笔谈的训练
- C、句法能力训练
- D、失用训练
- E、计算功能训练
- A、背肌疲劳
- B、腰骶关节不对称
- C、脊椎不稳
- D、骨质疏松
- E、腰骶部畸形
- A、刺绣
- B、阅读
- C、木刻
- D、刨木
- E、旋拧螺钉
- A、观察由远端到近端
- B、观察由近端到远端
- C、按步行周期中每一环节发生顺序进行观察
- D、首次着地作为评定的走点
- E、先观察矢状面,再观察冠状面
- A、向心性收缩
- B、离心性收缩
- C、等长收缩
- D、等张收缩
- E、等速收缩
- A、左锁骨中线外0.5~1.0cm处
- B、左锁骨中线内0.5~1.0cm处
- C、距前正中线5.0~6.0cm处
- D、距前正中线6.0~7.0cm处
- E、距前正中线6.0~9.0cm处
- A、90分以上
- B、70分以上
- C、60分以上
- D、50分以上
- E、40分以上
- A、告诉患者不要憋气
- B、评定患者关节活动度和肌力
- C、将患者置于适合训练的舒适体位
- D、告诉患者最大努力但无痛地完成训练
- E、以主动运动形式向患者演示所需的运动
- A、是针对肠道功能障碍所采取的恢复性康复治疗措施
- B、排便时以蹲、坐位为佳。坐位排便可以降低排便阻力,减轻心脏负担
- C、站立和步行训练、腹肌训练、吸气训练可以改善便秘
- D、生物反馈训练是一种新兴的生物行为治疗方法,其治疗便秘的成功率达到100%
- E、腹部按摩可通过皮肤一直肠反射促进感觉反馈传入和传出,增强肠道活动
- A、受检体位为俯卧位
- B、轴心在股骨大转子
- C、固定臂与股骨纵轴平行
- D、移动臂与身体纵轴平行
- E、正常值为0°~110°
- A、三焦经、胆经、肝经
- B、肾经、三焦经、胆经
- C、脾经、心经、小肠经
- D、肝经、肺经、大肠
- E、小肠经、膀胱经、肾经
- A、水温35~37℃
- B、水温37~38℃
- C、水温38~40℃
- D、水温40~45℃
- E、不超过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