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1~10Hz
- B.50Hz
- C.100Hz
- D.100~150Hz
- E.150Hz以上
- A.1~10Hz
- B.50Hz
- C.100Hz
- D.100~150Hz
- E.150Hz以上
- A.首次触地
- B.承重反应
- C.迈步期
- D.单支撑相
- E.摆动相
- A.首次触地
- B.承重反应
- C.迈步期
- D.单支撑相
- E.摆动相
- A.信度
- B.效度
- C.灵敏度
- D.标准化
- E.特异性
- A.信度
- B.效度
- C.灵敏度
- D.标准化
- E.特异性
- A.信度
- B.效度
- C.灵敏度
- D.标准化
- E.特异性
- A.信度
- B.效度
- C.灵敏度
- D.标准化
- E.特异性
- 9
-
首选的治疗是
- A、手术
- B、颈托围领
- C、激素冲击治疗
- D、神经营养治疗
- E、颈枕吊带牵引
- A.信度
- B.效度
- C.灵敏度
- D.标准化
- E.特异性
- A、脑梗死
- B、周围神经炎
- C、运动神经元病
- D、颈椎间盘突出
- E、颈部软组织损伤
- 12
-
最有助于鉴别的辅助检查是
- A、颈椎X线片
- B、颈段断层摄片
- C、肌电图
- D、颈段MRI
- E、核素扫描
- A、毛孔
- B、黏膜
- C、汗腺管口
- D、皮脂腺管口
- E、皮肤的细胞间隙
- A、主动运动、抗阻运动、有氧运动
- B、被动运动、助力运动、抗阻运动
- C、助力运动、主动运动、抗阻运动
- D、助力运动、主动运动、抗阻运动
- E、助力运动、主动运动、耐力运动
- A、多采用去枕平卧,头略向后仰
- B、患髋无需垫起,但患腿股外侧应垫枕头防止患腿外旋,患膝伸直:
- C、仰卧位容易引起紧张性迷路反射及紧张性颈反射所致的异常反射活动,临床上应以侧卧位为主
- D、患肩垫起,患侧上肢微屈置于胸前
- E、患手中握圆筒状毛巾,防止手指屈曲挛缩
- A、运动速度加快
- B、运动幅度下降
- C、患者主诉疲乏劳累
- D、肌力不增加反而减退
- E、运动协调性明显降低
- A、骶残留
- B、腰残留
- C、部分保留区
- D、完全性损伤
- E、不完全性损伤
- A、四肢瘫、截瘫
- B、完全性损伤平面以下全瘫,大小便控制功能保留
- C、不完全性损伤后表现为不完全性瘫痪
- D、球海绵体反射出现表示脊髓休克结束
- E、截瘫患者可有骶残留表现
- A、0°~90°
- B、5°~60°
- C、5°~90°
- D、行走时ROM在70°~110°
- E、最有用的活动范围在6°~120°
- A、不可直接加热熔蜡
- B、水或其他杂质不能进入蜡液
- C、蜡袋可以直接接触皮肤
- D、出现过敏停止蜡疗
- E、石蜡颜色变黄不应再使用
- A、外伤
- B、感染
- C、骨关节损伤
- D、臂丛神经损伤
- E、脊柱裂
- A、增加力量
- B、减轻疼痛
- C、增加活动幅度
- D、改善协调及动作控制
- E、维持姿势(平衡)
- 23
-
临床检查强调
- A、人的整体功能状态
- B、人的社会参与能力
- C、人的日常生活活动状态
- D、重在患者的功能障碍
- E、偏重于疾病本身的诊断和治疗
- A、前庭系统
- B、视觉系统
- C、小脑系统
- D、本体感受器
- E、高级中枢对平衡信息的整合能力
- A、微屈5°~10°
- B、微屈10°~20°
- C、屈曲20°~25°
- D、屈曲25°~35°
- E、伸直位
- A、注意正确姿势
- B、维持胸廓活动度的运动
- C、保持脊柱灵活性的运动
- D、坚持大负重和较剧烈的运动
- E、中频电疗在病变部位放置电极,电流剂量以患者耐受为度
- A、骨质疏松
- B、关节的静止位置
- C、关节运动的方向
- D、肌肉张力及其变化
- E、关节运动速度及其变化
- 28
-
应激是指
- A、人体对外界环境刺激所产生的反应
- B、人体对外界环境刺激所产生的反应过程
- C、各种因素引起人体的生理反应加剧
- D、人体对运动刺激所产生的调节过程
- E、人体在情绪激动时的变化
- A、疏密波、间升波
- B、密波
- C、疏波
- D、断续波、间升波
- E、断续波、起伏波
- A、1~8个月
- B、8个月~28岁
- C、28~40岁
- D、40~50岁
- E、50~60岁
- 31
-
滑膜的功能是
- A、制造滑液
- B、参与主动运动
- C、重要力学支柱
- D、分泌巨噬细胞
- E、承载强负荷的功能
- A、屈曲位
- B、伸直位
- C、背伸20°位
- D、背伸10°位
- E、背伸15°~30°位
- 33
-
属于H反射路径的是
- A、β运动神经元
- B、α运动神经元
- C、1A传出神经纤维
- D、2A传入神经纤维
- E、核袋环状螺旋末梢
- A、活动过度
- B、注意力集中困难
- C、情绪不稳
- D、学习困难
- E、运动发育落后
- A、肌纤维增粗
- B、糖原储备增加
- C、肌纤维数目增加
- D、结缔组织量增多
- E、毛细血管密度增加
- A、病理反射存在
- B、平衡反应延迟出现
- C、姿势反射延迟出现
- D、深、浅反射减弱或消失
- E、原始反射残存或消失过晚
- A、一般来说,枕头的合适高度与患者拳头等高
- B、枕头过高,仰卧位入眠时,后方肌肉和韧带紧张易疲劳
- C、枕头过高,仰卧位入眠时,若伴有椎管狭窄,易出现脊髓受压
- D、枕头过低,仰卧位入眠时,颈椎前部的肌肉和前纵韧带牵拉易疲劳
- E、枕头过低,仰卧位入眠时,椎管后的黄韧带形成皱褶突入椎管,易诱发症状
- 38
-
康复评定的核心是
- A、病因诊断
- B、确定疾病的种类
- C、功能障碍诊断
- D、制定疾病治疗方案
- E、疾病诊断
- 39
-
脑性瘫痪的作业疗法不包括
- A、认知功能训练
- B、精细功能训练
- C、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 D、保持正常姿势训练
- E、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法
- 40
-
关于拐杖不正确的是
- A、肘拐可减轻息肢负重的40%
- B、腋拐可减轻患肢负重的70%
- C、四脚手杖只适用于较平的路面
- D、T形单足手杖适用于平衡功能较差的患者
- E、前臂支撑拐有一水平的前臂支撑架
- A、体重
- B、支撑面
- C、稳定极限
- D、摆动频率
- E、身体重心
- A、屈曲
- B、伸展
- C、内收
- D、外展
- E、旋转
- A、肌力评定
- B、步行能力
- C、吞咽功能评定
- D、呼吸功能评定
- E、焦虑及抑郁状态
- A、高强度运动
- B、有氧训练
- C、循环抗阻训练
- D、太极拳
- E、放松运动
- A、红外线
- B、热敷
- C、蜡疗
- D、水疗
- E、高频电
- A、偏瘫
- B、脊髓损伤
- C、神经切断后
- D、失神经肌肉
- E、重症肌无力
- A、骨关节伤病及手术后患者
- B、肌肉伤病及手术后患者
- C、神经系统疾患
- D、关节内骨折未作处理
- E、康复治疗的效果评定
- 48
-
急性感染治疗目的不是
- A、缩短病程
- B、减轻症状
- C、促进炎症吸收或局限化
- D、防止感染扩散或转为慢性
- E、减少残疾发生
- A.有自限性
- B.表皮主要呈局限性角化不全
- C.有Auspitz征
- D.有传染性
- E.很少复发
- A、记录电极放在受检肌肉的中部
- B、通常使用表面电极记录肌肉动作电位
- C、要想记录到锐的峰电位就必须远离受检神经
- D、要想记录到锐的峰电位需电极非常靠近受检神经
- E、在临床实践中一般无须使用针电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