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D4<sup>+</sup>细胞比例显著降低
- B.CD8<sup>+</sup>细胞比例显著降低
- C.CD4<sup>+</sup>细胞比例显著升高
- D.CD8<sup>+</sup>细胞比例显著升高
- E.CD19<sup>+</sup>细胞比例显著降低
- A、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
- B、白喉毒素试验
- C、结核菌素试验
- D、同族血型凝集素测定
- E、淋巴结活检,查找浆细胞
- A.末梢血淋巴细胞<1.2×10<sup>9</sup>/L
- B.植物血凝素试验阴性
- C.胸部X线检查胸腺发育不良
- D.结核菌素试验阴性
- E.血清抗体水平很低或缺如
- A、普通培养基
- B、含胆汁培养基
- C、碱性蛋白胨培养基
- D、含兔血清培养基
- E、含羊血清培养基
- A.急性病毒性肝炎
- B.流行性出血热
- C.钩端螺旋体病
- D.流行性感冒
- E.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
- A、选择性IgA缺陷症
- B、胸腺发育不全症
- C、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 D、选择性IgM缺陷病
- E、联合免疫缺陷病
- 7
-
标准菌株
- A、具有该种细菌的典型的生物学性状
- B、具有该种细菌的典型的生化反应及抗原构造
- C、可作为质量控制的标准
- D、细菌的分类、鉴定和命名均以此为依据
- E、以上都正确
- A.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sub>2</sub>
- B.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sub>1</sub>
- C.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sub>3</sub>
- D.急性髓细胞白血病M<sub>1</sub>
- E.急性髓细胞白血病M<sub>2a</sub>
- A、C1
- B、C1q
- C、C1r
- D、C1s
- E、C3
- A、PCR检测
- B、用选择培养平板培养
- C、增菌培养
- D、涂片革兰染色镜检
- E、用抗血清做制动试验
- A、它是一种非放射性核素免疫分析技术
- B、用镧系元素标记抗原或抗体
- C、用时间分辨技术测定荧光
- D、激发光与荧光的波长相近
- E、可有效地排除非特异荧光的干扰
- A、OT试验阳性可肯定有结核病
- B、凡是OT试验阴性可除外结核病
- C、卡介苗接种成功OT试验呈强阳性
- D、粟粒结核OT试验可呈阴性
- E、初次感染结核菌2周,OT试验呈阳性
- A、ETEC
- B、EIEC
- C、EAggEC
- D、EPEC
- E、EHEC
- A、室温
- B、4℃
- C、-20℃
- D、-70℃
- E、-80℃
- A、标准抗原
- B、检测抗原
- C、抗体
- D、沉淀剂
- E、待测样品
- A.血浆pH和HCO<sup>-</sup><sub>3</sub>↓,PCO<sub>2</sub>↑
- B.血浆PCO<sub>2</sub>和HCO<sup>-</sup><sub>3</sub>↓,pH↑
- C.血浆pH、PCO<sub>2</sub>、HCO<sup>-</sup><sub>3</sub>均↓
- D.血浆pH和PCO<sub>2</sub>↑,HCO<sup>-</sup><sub>3</sub>↓
- E.血浆pH、PCO<sub>2</sub>和HCO<sup>-</sup><sub>3</sub>均↑
- 17
-
平板分区划线的目的是
- A、使细菌获得充分的营养
- B、减少细菌间的相互抑制作用
- C、获得足够多的单个菌落
- D、加快细菌的生长速度
- E、利于细菌的大量生长
- A.α<sub>1</sub>球蛋白升高
- B.α<sub>2</sub>球蛋白升高
- C.β球蛋白升高
- D.γ球蛋白升高
- E.γ和β区带中间有一条深染的区带(M带)
- A、GGT
- B、Alb
- C、AST
- D、PchE
- E、ALT
- A、中性粒细胞
- B、巨噬细胞
- C、淀粉颗粒
- D、脂肪颗粒
- E、植物纤维
- 21
-
溶血空斑试验用于检测
- A、Th细胞的数量
- B、B细胞的数量
- C、产细胞因子细胞的数量
- D、Ab形成细胞的数量
- E、NK细胞的数量
- A.严重细菌感染
- B.严重病毒感染
- C.类白血病反应
- D.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 E.急性白血病
- A、RBC、HGB、HCT:各类贫血的诊断
- B、RDW:主要用于骨髓造血功能的判断
- C、RBC、HGB、HCT:红细胞增多症的诊断
- D、MPV、PLT:血小板病的诊断
- E、MPV、PLT:血小板病的鉴别诊断
- A.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 B.感染性贫血
- C.粒细胞缺乏症
- D.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 E.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 A.叶酸、维生素B<sub>12</sub>
- B.铁蛋白、转铁蛋白
- C.叶酸、铁蛋白
- D.维生素B<sub>12</sub>转铁蛋白
- E.叶酸、转铁蛋白
- A、胆红素有干扰作用
- B、正常人尿胆原阴性
- C、定性方法为Ehrlich法
- D、是黄疸鉴别检测指标之一
- E、标本久置可分解氧化成尿胆素
- A、阴性可排除菌尿
- B、阳性不能完全肯定泌尿系统感染
- C、标本污染偶氮染料可呈假阳性
- D、尿液维生素C浓度过高,可出现假阴性
- E、进食过多卷心菜或菠菜等,可出现假阳性
- 28
-
分化差的腺癌细胞可呈
- A、镶嵌状
- B、桑葚样
- C、蝌蚪样
- D、纤维状
- E、癌珠状
- A、聚凝胺法
- B、酶介质法
- C、低离子强度盐水试验
- D、普通盐水法
- E、Coombs试验
- A、抗碱血红蛋白测定
- B、变性珠蛋白小体生成试验
- C、G6PD荧光斑点试验
- D、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
- E、硝基四氮唑蓝试验
- A、抗原和标记抗体的结合
- B、B和F的分离
- C、B和F的结合
- D、B和F的活性测定
- E、B取代F
- A、t(8;21)
- B、t(9;22)
- C、t(15;17)
- D、t(6;9)
- E、t(8;16)
- A、过敏性紫癜时APTT延长
- B、血友病A时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 C、原发性纤溶亢进症时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高
- D、维生素K缺乏症时出血时间延长
- E、ITP凝血酶原消耗试验(PCD)异常
- A、青霉素和替考拉宁的联合治疗
- B、青霉素、氨基糖苷类和氟喹诺酮类联合治疗
- C、青霉素和氨基糖苷类联合治疗
- D、青霉素和大环内酯类联合治疗
- E、青霉素和四环素类联合治疗
- A、免疫比浊试验
- B、免疫固定电泳试验
- C、免疫对流试验
- D、免疫扩散试验
- E、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A、胞体形态
- B、胞核形态
- C、胞浆量的多少
- D、浆中特异颗粒的属性
- E、胞浆颜色
- A、抗CMV IgM
- B、抗CMV IgG
- C、抗CMV IgA
- D、CMV IgA抗原
- E、CMV IgG抗原
- 38
-
原发性浆细胞白血病常伴有
- A、淀粉样变
- B、玻璃样变
- C、脂肪样变
- D、纤维素样变
- E、以上都不是
- A、为最常见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之一
- B、血清中IgA降低
- C、大多数患者并无临床症状
- D、注射丙种球蛋白的治疗有效
- E、预后效果最好
- A、根据粒细胞的发育阶段而划分
- B、划分为分裂池、成熟池、边缘池、储备池、循环池
- C、白细胞计数时所得的白细胞值是循环池和边缘池的粒细胞数
- D、总血液粒细胞池包括循环池和边缘池
- E、边缘池及循环池的粒细胞之间可以互相换位,并经常保持着动态平衡
- A、IgG,IgA
- B、IgE,IgA
- C、IgA,IgE
- D、IgG,IgM
- E、IgM,IgA
- A.血涂片上血小板分散不堆集
- B.血小板聚集试验减低,但对Ristocetin有反应
- C.血块收缩不良
- D.单克隆抗体(J<sub>15</sub>,SW<sub>21</sub>)证实缺乏GPⅡb/Ⅱa
- E.出血时间延长,血小板计数正常
- A.缺铁性贫血
- B.海洋性贫血
- C.再生障碍性贫血
- D.失血后贫血
- E.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 A、放射免疫分析法
- B、染料结合法
- C、化学荧光法
- D、免疫透射浊度法
- E、免疫散射浊度法
- A、PT
- B、KPTT
- C、TT
- D、FDP
- E、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
- 46
-
粒红比例减低常见于
- A、再生障碍性贫血
- B、纯红再障
- C、溶血性贫血
- D、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 E、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 47
-
高磷血症主要见于
- A、肾小管性酸中毒
- B、静注葡萄糖
- C、肾功能不全
- D、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 E、吸收不良综合征
- A、抗原的纯化
- B、抗原的剂量和剂型
- C、接种动物的数量
- D、接种动物种类
- E、注射途径
- A、2天
- B、3天
- C、4天
- D、5天
- E、以上结果均不正确
- 50
-
继发性纤溶亢进可见
- A、D-Dimer↑、FDP↑、PLG↑
- B、D-Dimer↑、FDP↑、PLG↓
- C、D-Dimer正常、FDP↓、PLG↓
- D、D-Dimer正常、FDP正常、PLG↓
- E、D-Dimer正常、FDP↑、P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