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1次
- B.2次
- C.3次
- D.4次
- E.5次
- A.95%或99%
- B.90%或95%
- C.50%或100%
- D.90%或91%
- E.50%或99%
- A.自然
- B.发展
- C.进行
- D.持续
- E.发生
- A.品种多样
- B.每餐要饱
- C.清淡熟软
- D.细嚼慢咽
- E.进食时心情愉悦
- A.胎心电子监测
- B.多普勒超声检查
- C.B型超声检查
- D.胎儿心电图检查
- E.测定羊水甲胎蛋白值
- A.住院治疗者1周内随访
- B.居家治疗者应协助精神专科医师进行应急医疗处置,并至少每2周在居委会人员、民警的共同协助下随访1次
- C.每次随访均应根据患者病情的控制情况,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生活技能训练等方面的康复指导
- D.病情基本稳定患者可维持目前治疗方案,3个月时随访
- E.病情稳定患者继续执行上级医院制定的治疗方案,3个月时随访
- A.局部反应阴性
- B.局部中等反应
- C.局部强反应
- D.全身弱反应
- E.全身中等反应
- A.个案调查
- B.病例报告
- C.现况调查
- D.生态学研究
- E.病例-对照研究
- A.速干手消毒剂擦手
- B.肥皂洗手
- C.消毒剂泡手
- D.抗菌皂液洗手
- E.酒精擦手
- A.对于能够按时服药,无不良反应的患者,则继续督导服药,并预约下一次随访时间
- B.患者未按定点医疗机构的医嘱服药,要查明原因
- C.若患者漏服药次数超过2周及以上,要及时向上级专业机构进行报告
- D.对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并发症或合并症的患者,要立即转诊,2周内随访
- E.提醒并督促患者按时到定点医疗机构进行复诊
- A.10项
- B.12项
- C.15项
- D.17项
- E.20项
- A.新生儿
- B.老年人
- C.精神疾病患者
- D.重症护理患者
- E.产妇
- A.安全
- B.全面
- C.自然
- D.适度
- E.定时
- A.生麦芽煎服
- B.少喝水
- C.让新生儿吸吮双乳
- D.抗生素治疗
- E.用芒硝外敷
- A.3日
- B.7日
- C.10日
- D.14日
- E.20日
- A.粗死亡率
- B.年龄别死亡率
- C.死因别死亡率
- D.死因构成比
- E.死因顺位
- A.三
- B.五
- C.六
- D.八
- E.九
- A.家庭康复
- B.高血压患者管理
- C.糖尿病患者饮食控制
- D.优生保健
- E.筛查鉴定
- A.1次
- B.3次
- C.5次
- D.6次
- E.10次
- A.对称分布
- B.非对称分布
- C.正偏态分布
- D.负偏态分布
- E.偏态分布
- A.在流动水下,使双手充分淋湿
- B.取适量肥皂(皂液),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
- C.认真揉搓双手至少5秒
- D.掌手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
- E.在流动水下彻底冲净双手,擦干,取适量护手液护肤
- A.情志调摄
- B.饮食起居
- C.健康检查
- D.适量运动
- E.用药指导
- A.1次
- B.2次
- C.3次
- D.4次
- E.3-4次
- A.社会制度
- B.地貌水文
- C.经济水平
- D.文化教育
- E.卫生服务
- A.血压高值
- B.超重或肥胖和/或腹型肥胖
- C.糖尿病家族史
- D.长期膳食高盐
- E.长期过量饮酒
- A.是实现从“以健康为中”到“以治病为中心”转变的重要抓手
- B.是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重理服务
- C.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基础
- D.是应对健康新挑战的重要
- E.是密切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重要纽带
- A.电话访问
- B.自填问卷调查
- C.访谈法
- D.体格检查
- E.现场观察
- A.冠心病
- B.高血压
- C.癌症
- D.心血管病
- E.脑梗
- A.每个医务工作者
- B.每个公民
- C.每个患者
- D.每个易感对象
- E.每个患者家属
- A.第1周
- B.第2周
- C.第3周
- D.第4周
- E.第5周
- 31
-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特点有
- A.潜伏期短,无季节性
- B.发病预后不好
- C.发病立即死亡
- D.发病常有传染性
- E.潜伏期相对较长,有一定季节性
- A.二氧化硫
- B.氨气
- C.二氧化碳
- D.一氧化碳
- E.二氧化氮
- A.1周
- B.半个月
- C.1个月
- D.3个月
- E.2个月
- A.可靠
- B.准确
- C.平均
- D.有依据
- E.抽象
- A.新生儿增加
- B.免疫人口免疫力的自然消退
- C.易感人口的迁入
- D.隐性感染发生后
- E.免疫人口的迁出或死亡,使人群易感性升高
- A.注意并保持家庭卫生,接触新生儿前要洗手,减少探视,家人患有呼吸道感染时要戴口罩,以避免交叉感染
- B.生后数天开始补充维生素D,足月儿每日口服300IU,早产儿每日口服500IU
- C.对未接种卡介苗和第1剂乙肝疫苗的新生儿,提醒家长尽快补种
- D.未接受新生儿族病筛查的新生儿,告如家长具备筛查条件的医疗保健机构补筛
- E.有吸氧治疗史的早产儿,在生后4-6周或矫正脑龄32周转诊到开展早产儿院网膜病变(ROP)筛查的指定医院进行眼底病变筛查
- A.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怀孕13周前的孕妇建立《母子健康手册》,进行第1次产前检查服务
- B.孕妇健康状况评估:询问、观察、进行一般体检、妇科检查和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乙型肝炎检查
- C.开展孕早期保健指导,同时告知和督促孕妇进行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
- D.首诊医疗机构应当对首次建册的孕产妇进行妊娠风险筛查,对于筛查未见异常的孕妇,应当在其《母子健康手册》上标注红色标识,按照要求进行管理
- E.填写第1次产前随访服务记录表,对具有妊娠危险因素和可能有妊娠禁忌证或严重并发症的孕妇,及时转诊,并在2周内随访转诊结果
- A.癌症
- B.心脏病
- C.冠心病
- D.脑梗
- E.高血压
- A.12kg
- B.14kg
- C.16kg
- D.20kg
- E.22kg
- A.病原微生物
- B.遗传
- C.生长发育和衰老
- D.人际关系
- E.个人生物学特征(包括年龄、性别、形态和健康状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