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尊重科学
- B.规范行医
- C.重视人文
- D.规范文书
- E.以上都是
- A.中医医疗机构设置标准和当地区域卫生规划
- B.定点医疗机构标准他
- C.当地区域卫生规划
- D.当地社会发展规划
- E.中医医疗机构床位设置
- A.医师消毒观念不强,造成交叉感染
- B.医师满足患者的一切保密要求
- C.医师业余时间给患者看病
- D.医师拒绝患者的财物
- E.医师使某患者受益,但却损害了别的患者的利益
- A.保障
- B.提倡
- C.禁止
- D.鼓励
- E.支持
- A.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 B.执业医师法
- C.传染病防治法
- D.预防接种制度
- E.强制隔离治疗措施
- A.14
- B.49
- C.63
- D.85
- E.39
- A.遗传病诊断
- B.产前诊断
- C.终止妊娠手术
- D.胎儿性别鉴定
- E.医学技术鉴定
- A.进行消毒处理
- B.立即进行卫生处理、就近火化
- C.进行卫生处理后按照规定深埋
- D.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进行严格的消毒
- E.须依法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置
- A.未经过医师规范化培训
- B.刑事处罚完毕后不满2年
- C.变更执业地点不满2年
- D.未到基层医疗机构锻炼
- E.在医疗机构的试用期不满1年
- A.进入人体组织的医疗器械
- B.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
- C.接触皮肤的医疗器械
- D.进入无菌器官的医疗器具和物品
- E.接触黏膜的医疗器具和物品
- A.人人享有卫生保健
- B.医生为患者提供完全、真实的信息,供其选择表态
- C.医生使用艾滋病患者病情资料时,应做隐去姓名等处理
- D.医生诊断时应考虑患者各方面的因素
- E.医生治疗时应努力使患者受益
- A.迅速、有效、恰当
- B.安全、迅速、适宜
- C.安全、适宜、有效
- D.安全、有效、迅速
- E.可靠、恰当、健康
- A.政府
- B.受种人
- C.医院
- D.受种人的监护人
- E.接种单位
- A.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 B.医疗卫生机构
- C.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 D.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
- E.艾滋病监测机构
- A.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 B.省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 C.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 D.国家卫生行政部门
- E.国务院
- A.按属地管理原则
- B.发出传染病预警
- C.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 D.预防接种制度
- E.强制隔离治疗措施
- A.保守患者的秘密
- B.公平分配卫生资源
- C.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
- D.保护患者的隐私
- E.尊重患者及家属的自主性或决定
- A.户籍内诊断明确、在家居住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
- B.户籍内诊断明确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
- C.在家居住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
- D.辖区内诊断明确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
- E.辖区内诊断明确、在家居住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
- A.2006年7月6日
- B.2008年8月15日
- C.2005年2月14日
- D.2007年12月31日
- E.2006年9月1日
- A.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 B.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 C.省市级人民政府
- D.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 E.环境保护行政部门
- A.比例
- B.种类
- C.数量
- D.价格
- E.次数
- A.受到社会尊重和理解
- B.遵守医疗部门规章制度
- C.享受医疗服务
- D.保守个人秘密
- E.免除或部分免除健康时的社会责任
- A.第一类疫苗的品种和接种方法
- B.第一类疫苗的服务费、接种耗材费
- C.第一类疫苗的收费明细
- D.第二类疫苗的服务费,接种耗材费
- E.第二类疫苗的品种和接种方法
- A.疾病认知权
- B.健康权
- C.知情同意权
- D.生命权
- E.隐私保护权
- A.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
- B.抗结核药物
- C.抗寄生虫药物
- D.抗立克次体药物
- E.抗病毒药物
- A.康复期治疗患者
- B.严重昏迷的患者
- C.急性感染期患者
- D.慢性感染患者
- E.焦虑障碍患者
- A.对症下药,剂蜇安全
- B.合理配伍,细致观察
- C.节约费用,公正分配
- D.患者要求,保证满足
- E.严格用药,避免滥用
- A.甲类传染病
- B.乙类传染病
- C.丙类传染病
- D.心血管疾病
- E.消化系统疾病
- A.宣传普及卫生保健知识
- B.尊重患者隐私权
- C.人格尊严、人身安全不受侵犯
- D.努力钻研业务,及时更新知识
- E.爱岗敬业,努力工作
- A.保障精神障碍患者的人格尊严、人身和财产安全不受侵犯
- B.保护精神卫生医务人员各项权益
- C.发展精神卫生事业
- D.规范精神卫生服务
- E.维护精神障碍患者的合法权益
- A.1年
- B.2年
- C.3年
- D.4年
- E.5年
- A.尚未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经注册在村医疗卫生机构从事预防、保健和一般医疗服务的卫生技术人员
- B.有执业医师资格的
- C.军队医师
- D.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医学专业技术职称和医学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
- E.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中的医师
- A.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
- B.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
- C.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
- D.抗菌药物调剂资格
- E.非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
- A.医疗机构的医生、护士、药剂、医技人员
- B.医疗机构的医护及后勤人员
- C.医疗机构的管理、医护、药学、后勤等人员
- D.医疗机构内的管理人员、护士、药学技术人员、医师
- E.医疗机构的管理人员、医师、护士、药学技术人员、医技人员、其他人员
- A.对急危患者,医师应当采取紧急措施进行诊治;不得拒绝急救处置
- B.对急危患者在收取合理费用后,采取紧急措施进行诊治
- C.对急危患者没有交费,经领导同意后,采取紧急措施进行诊治
- D.对急危患者不交费者,可以不采取紧急措施进行诊治
- E.对急危患者没有交费,需等领导批复,方可采取紧急措施进行诊治
- A.鼠疫和霍乱
- B.流行性感冒
- C.艾滋病
- D.肺炎
- E.肝癌
- A.医学观察措施
- B.隔离
- C.紧急治疗
- D.医疗救护
- E.全方法身体检查
- A.排入污水处理系统
- B.交医疗废物集中处理单位处置
- C.收集、运送至暂时贮存地点
- D.按照国家规定严格消毒,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后排入污水处理系统
- E.以上都不正确
- A.躯体性应激源
- B.心理性应激源
- C.社会性应激源
- D.职业性应激源
- E.文化性应激源
- A.2天
- B.3天
- C.5天
- D.7天
- E.1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