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记录
- B.公开
- C.保密
- D.存档
- E.上报
- A.首先就地消毒
- B.交医疗废物集中处理单位处置
- C.直接就地销毁
- D.深埋
- E.及时焚烧
- A.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 B.药品管理法
- C.执业医师资格证
- D.从业资格证
- E.《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 A.加强对中医医师和城乡基层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和培训
- B.支持有丰富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的中医医师、中药专业技术人员在执业、业务活动中带徒授业,传授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培养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
- C.支待专门实施中医药教育的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的发展
- D.国家发展中西医结合教育,培养高层次的中西医结合人才
- E.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应当按照规定参加继续教育,所在机构应当为其接受继续教育创造条件
- A.希波克拉底
- B.恩格尔
- C.帕兹瓦尔
- D.胡弗兰德
- E.皮内尔
- A.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器具应当消毒并作毁形处理
- B.能够焚烧的,应当及时焚烧
- C.容易致人损伤的医疗废物应该尽快销毁
- D.不能焚烧的,消毒后集中填埋
- E.容易致人损伤的医疗废物应当首先消毒
- A.合并、撤销政府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或者改变其中医医疗性质
- B.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药科室
- C.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医疗机构
- D.举办规模适宜的中医医疗机构
- E.举办中医诊所
- A.1月
- B.15天
- C.90天
- D.半年
- E.60天
- A.回避原则
- B.灵活原则
- C.耐心原则
- D.综合原则
- E.中立原则
- A.引起心理障碍
- B.促进个体适应
- C.导致疾病
- D.加重疾病
- E.引起生理障碍
- A.条件操作法
- B.系统脱敏法
- C.自我调整疗法
- D.厌恶疗法
- E.暴露疗法
- A.法律、行政规章
- B.行政法规和规章
- C.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
- D.卫生国际条约
- E.部门规章
- A.主动-被动型
- B.指导-合作型
- C.共同参与型
- D.强制-被动型
- E.指导-参与型
- A.进入人体组织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
- B.进入人休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 C.接触皮肤、黏膜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
- D.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用一灭菌
- E.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不得重复使用
- A.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
- B.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
- C.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 D.患者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
- E.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
- 16
-
心理健康是指()。
- A.没有心理疾病
- B.有正常的智力水平
- C.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
- D.乐于交往,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 E.性格开朗
- A.当机立断,审慎地作出诊断并给予处置性穿刺,有利患者
- B.充分检查,明确诊断,不伤害患者
- C.依据症状,请相关医生会诊做决策,不伤害患者
- D.先行观察,再做处理,有利患者
- E.迅速判断并确定恰当目标,作出恰当的医疗决策,有利患者
- A.提供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和非临床安全性研究资料
- B.可以仅提供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
- C.可以仅提供非临床安全性研究资料
- D.无需提供非临床安全性研究资料
- E.提供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和非临床安全性研究资料
- A.2004年8月28日
- B.2003年4月7日
- C.2005年6月30B
- D.2004年1月15日
- E.2003年10月1日
- A.对危急患者紧急施救
- B.请示院长如何处置
- C.请护送者另送他院
- D.等待其亲属到来
- E.缴费后再行处置
- A.卫生行政部门责令其向患者家属赔礼道歉
- B.责令停业
- C.吊销其执业证书
- D.追究刑事责任
- E.给予警告
- A.进行一般医学处置
- B.出具相应的医学证明
- C.参与医学经验交流
- D.对患者进行无条件临床试验治疗
- E.参加专业学术团体
- A.医院伦理委员会主任
- B.患者本人
- C.院长
- D.科主任
- E.经治医生
- A.委托配制中药制剂的,应当向委托方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 B.医疗机构配制中药制剂仅限于应用传统工艺配制中药制剂
- C.医疗机构不可以委托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的药品生产企业、取得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的其他医疗机构配制中药制剂
- D.医疗机构配制的中药制剂品种不需要取得制剂批准文号
- E.委托配制中药制剂的,委托方对所配制的中药制剂的质量负全部责任
- 25
-
依法按劣药论处的是()。
- A.未标明有效期的药品
- B.不良反应大的药品
- C.以他种药品冒称此种药品
- D.有禁忌证的药品理
- E.因药品包装不方便医疗使用的药品
- A.进行一般医学处置,出具相应的医学证明
- B.参与医学经验交流,参加专业学术团体
- C.参加业务培训和教育
- D.对当地的预防、保健、医疗工作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 E.向村民宣传卫生保健知识,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 A.是否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
- B.对细菌耐药性影响及价格高低
- C.是否安全
- D.是否有效
- E.是否有明显或者严重的不良反应
- A.1天
- B.3天
- C.7天
- D.14天
- E.30天
- A.1年
- B.2年
- C.3年
- D.4年
- E.5年
- A.2006年6月1日
- B.2008年8月15日
- C.2007年2月14日
- D.2006年12月31日
- E.2007年5月1日
- A.全面系统,认真细致
- B.耐心倾听,正确引导
- C.发展特长,加强协作
- D.精心管理,保证安全
- E.综合考虑确定检查项目,目的纯正
- A.正确对待保密与讲真话的关系,经家属同意后告知实情,重点减轻病痛
- B.恪守保密原则,继续隐瞒病情,直至患者病死
- C.依据有利原则,劝导患者试用一些民间土方
- D.依据知情同意原则,应该告知患者所有信息
- E.遵循患者自主原则,全面满足患者要求
- A.医务人员
- B.医疗机构
- C.主治医生
- D.患者本人
- E.医院
- A.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和特殊检查明确器质性改变
- B.疾病的发生有相平行的心理社会因素
- C.排除神经症和精神疾病
- D.单纯的生物医学疗法收效甚微
- E.由某种躯体疾病引发心理障碍
- A.接受继续医学教育
- B.享受国家规定的医学待遇
- C.遵守技术操作规范
- D.依法参与所在机构民主管理
- E.从事学术交流,参加专业学术团体
- A.3次以上
- B.5次以上
- C.7次以上
- D.8次以上
- E.9次以上
- A.艾滋病
- B.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 C.肺炭疽
- D.鼠疫
- E.霍乱
- A.卫生行政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 B.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
- C.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劳动保障行政部门
- D.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 E.医药管理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 A.已婚育龄妇女
- B.孕龄人群
- C.已婚已育妇女
- D.适婚人群
- E.女性公民
- A.立即抢救
- B.及时转诊
- C.继续观察
- D.提请上级医院派人会诊
- E.请示当地卫生局依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