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培养乡村医生本土化2017(考点综合试题)1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应用三腔两囊管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正确的是( )

  • A.患者取侧卧位,三腔两囊管由口插入
  • B.置管后首先向食管气囊内充气150ml
  • C.放置三腔两囊管期间应注意避免因误吸引起的吸入性肺炎
  • D.为避免再次出血,三腔两囊管可以持续放置
  • E.如果仍有出血,向胃气囊内充气200ml
4

5以下哪项不属于股静脉穿刺所需材料( )

  • A.治疗包(消毒、铺巾)
  • B.无菌手套
  • C.络合碘
  • D.5ml注射器
  • E.给氧面罩
6

股静脉穿刺进针深度为( )

  • A.0.5~1cm
  • B.3~4cm
  • C.5~6cm
  • D.1.5~3cm
  • E.1~2cm
7

股静脉穿刺并发症中不包括( )

  • A.血栓形成
  • B.穿刺点局部感染
  • C.穿刺点局部血肿
  • D.气胸
  • E.误穿动脉
8

股静脉穿刺前不必评估的项目为( )

  • A.凝血功能
  • B.股动脉搏动情况
  • C.签署知情同意
  • D.病人的意识状态是否清醒
  • E.以上都是
9

深静脉穿刺的禁忌证为( )

  • A.高龄老人
  • B.外周循环差的病人
  • C.儿童
  • D.躁动不安,无法配合的病人
  • E.长期输液治疗的病人
10

腹腔穿刺时左下腹部穿刺点的定位点是( )

  • A.脐与左髂前上棘连线的中1/3与外1/3交界处
  • B.脐与左髂前上棘连线的中1/3与内1/3交界处
  • C.脐与左髂前上棘连线的中点上方lcm
  • D.脐与左髂前上棘连线的中点
  • E.脐与左髂前上棘连线的中点下方1cm
11

初次腹腔穿刺后放腹水量时一般不要超过( )

  • A.1000ml
  • B.2000ml
  • C.3000ml
  • D.4000ml
  • E.5000ml
12

气胸抽气减压时穿刺位置应在积气最多处,一般选取患侧( )

  • A.锁中线第2肋间或腋前线第3肋间或腋中线4~5肋间
  • B.锁中线第4肋间或腋前线第3肋间或腋中线4~5肋间
  • C.锁中线第5肋间或腋前线第3肋间或腋中线4~5肋间
  • D.锁中线第2肋间或腋前线第4肋间或腋中线4~5肋间
  • E.锁中线第2肋间或腋前线第5肋间或腋中线4~5肋间
13

诊断性胸腔穿刺抽液不应过多、过快,一次抽液量为( )

  • A.10~20ml
  • B.50~100ml
  • C.150~200ml
  • D.200~300ml
  • E.500ml
14

对于病毒性疾病来说,起主导作用的预防措施通常是()

  • A.隔离治疗病人
  • B.隔离治疗带病毒者
  • C.切断传播途径
  • D.被动免疫
  • E.主动免疫
15

某些感染后免疫力很巩固的传染病常出现周期性流行,其主要原因是()

  • A.传染源的积累
  • B.传播途径的改变
  • C.易感人群的积累
  • D.病原体抗原性的变异
  • E.环境气候的周期性改变
16

下列不正确的描述是()

  • A.感染过程的表现通常为隐性感染→病原携带→潜伏、清除→显性感染
  • B.感染过程的表现相互间不可以相互转化
  • C.在询问流行病学史,既要注重前向性流行病学资料,也要追踪后向性流行病学资料,即有传染他人的证据
  • D.目前对病毒类疾病尚无特效药物
  • E.感染过程的表现相互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18

感染性疾病和传染病的主要区别是()

  • A.是否有病原体
  • B.是否有传染性
  • C.是否有感染后免疫
  • D.是否有发热
  • E.是否有后遗症
19

我国“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在()实施

  • A.2009年12月1日
  • B.2006年7月10日
  • C.2009年10月1日
  • D.2005年10月10日
  • E.2005年12月1日
20

WHO在()正式颁布了“手卫生指南“

  • A.2003年10月5日
  • B.2006年7月10日
  • C.2005年10月1日
  • D.2005年10月10日
  • E.2006年10月10日
23

医院感染管理存在的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

  • A.医务人员的全员参与不够
  • B.预防和控制措施不力
  • C.法规和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
  • D.基础性工作薄弱
  • E.专业队伍知识结构和专业水平需要不断提高
24

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按照(),加强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和耐药菌监测管理

  • A.《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 B.《消毒管理办法》
  • C.《传染病防治法》
  • D.《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 E.《职业病防治法》
26

疼痛以肩外侧为主应为( )经病变

  • A.手三阳
  • B.手太阳
  • C.手阳明
  • D.手少阳
  • E.手三阴
28

发生普通情况医院感染暴发时,医院报告时间为()

  • A.12小时内上报
  • B.24小时内上报
  • C.36小时内上报
  • D.48小时内上报
  • E.72小时内上报
29

踝部扭伤多选用 ()

  • A.解溪、昆仑、丘墟
  • B.解溪、太冲、丘墟
  • C.解溪、昆仑、照海
  • D.解溪、太溪、丘墟
  • E.解溪、太冲、丘墟
30

扭伤后即刻应该()

  • A.重按扭伤部位
  • B.立即热敷
  • C.夹板固定
  • D.冷敷,排除骨折、筋断、脱臼
  • E.热敷,活动
31

腰痛如针刺,固定不移,夜间加重属于为 ()

  • A.肾虚腰痛
  • B.湿热腰痛
  • C.寒湿腰痛
  • D.瘀血腰痛
  • E.气血亏虚腰痛
32

肩部酸痛,劳累加重,或伴见头晕目眩,四肢乏力属于 ()

  • A.气血虚弱
  • B.气滞血瘀
  • C.外邪内侵
  • D.痰浊停滞
  • E.火热内盛
33

肩凝病针灸治疗的处方是 ()

  • A.肩髃、肩前、肩贞、阿是穴
  • B.肩井、肩髎、肩贞、阿是穴
  • C.肩髃、肩髎、肩贞、阿是穴
  • D.肩髃、肩髎、臂臑、阿是穴
  • E.肩前、肩髎、肩贞、阿是穴
34

灸法可用于( )腰痛的治疗

  • A.肾阴虚
  • B.寒湿
  • C.湿热
  • D.肾虚
  • E.扭伤
35

牵拉坐骨神经治疗腰痛适用于()

  • A.腰肌劳损
  • B.腰椎结核
  • C.腰椎间盘突出
  • D.急性腰扭伤
  • E.腰椎骨刺
36

肘劳的发病主要是 ()

  • A.急性扭伤
  • B.慢性劳损
  • C.痰浊停滞
  • D.气滞
  • E.气血不足
37

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多属于 ()

  • A.痰浊头痛
  • B.风热头痛
  • C.肝阳上亢
  • D.肾虚头痛
  • E.风寒头痛
38

刺络拔罐法治疗肘劳适用于 ()

  • A.局部无肿胀者
  • B.局部无色泽改变者
  • C.局部隐隐作痛者
  • D.局部肿胀者
  • E.局部有寒凉感者
39

热痹的针灸处方为 ()

  • A.阿是穴、大椎、曲池
  • B.阿是穴、关元、肾俞
  • C.阿是穴、足三里、 阴陵泉
  • D.阿是穴、血海、膈俞
  • E.阿是穴、丰隆、命门
40

后头痛的推拿治疗应选用以下哪组穴 ()

  • A.印堂、太阳、风池、肩井
  • B.印堂、鱼腰、百会、通天、合谷、涌泉
  • C.风府、大椎、天柱
  • D.太阳、头维、下关、角孙、翳风、阳陵泉
  • E.风池、太阳、头维
41

电针法治疗痹证应选用的波形为 ()

  • A.先用疏波,后用疏密波
  • B.先用疏密波,后用疏波
  • C.先用密波,后用疏密波
  • D.先用疏密波,后用密波
  • E.断续波
42

痹证与痿证的主要区别为 ()

  • A.前者多无力,后者多有力
  • B.前者多疼痛,后者多无力
  • C.前者多无力,后者多疼痛
  • D.前者无疼痛,后者多疼痛
  • E.二者多疼痛,多无力
43

中风病恢复期治疗口角歪斜的处方为 ()

  • A.地仓、颊车、合谷、内关、太冲
  • B.地仓、颊车、合谷、内庭、太冲
  • C.四白、颊车、合谷、内庭、太冲
  • D.地仓、颊车、合谷、内庭、太溪
  • E.神门、颊车、合谷、内关、太冲
44

鉴别中风病中经络和中脏腑的要点在于 ()

  • A.发病快慢
  • B.有无半身不遂
  • C.有无神志改变
  • D.有无失语
  • E.季节相关
45

中风与痫证主要区别在于 ()

  • A.痫证无肢体抽搐,中风病多有抽搐
  • B.中风病有神志改变,痫证无神志改变
  • C.中风病起病急,痫证起病缓慢
  • D.痫证之神昏多为时短暂, 中风神昏症状严重,持续时间长
  • E.痫证有肢体抽搐,无神志变化
46

关于中风病推拿治疗描述正确的是 ()

  • A.捏脊治疗
  • B.揉捻肢端
  • C.运动头部
  • D.拿捏关节
  • E.不宜推拿治疗
47

中风病在恢复期针灸治疗主要取( )的穴位

  • A.手足阳明经穴
  • B.手足太阳经穴
  • C.手足太阴经穴
  • D.手足少阴经穴
  • E.手足太阴经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