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A.甲跨越正在运行的设备进行采样
- B.乙在采样时用电线作扶手
- C.丙在上下交叉作业区时未佩戴安全帽
- D.丁在高处采样时佩戴安全带
- A.≥4%;﹥0.5%
- B.≥4%;≤0.5%
- C.<4%;﹥0.2%
- D.<4%;≤0.2%
- A.一类动火区
- B.二类动火区
- C.三类动火区
- D.固定动火区
- A.小张
- B.小李
- C.小吴
- D.小赵
- A.张某将溶解乙炔气瓶、氧气钢瓶放在烈日下曝晒
- B.叶某将氧气瓶放在高压电源线及生产管线的正下方
- C.李某使氧气瓶和乙炔瓶之间保持不小于5m的安全距离
- D.蔡某在与氧气瓶相距6m的地方动用明火
- A.铜玻合金工具
- B.钢制器具
- C.铁制器具
- D.不锈钢器具
- A.固定动火区须设立明显醒目的标志牌,标志牌上应标明该固定动火区设置的范围及责任人
- B.定动火区范围内,不得堆放任何易燃杂物
- C.固定动火区应设置在有易燃易爆危险性场所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
- D.固定动火区应配备一定数量的灭火器材
- A.只有动用明火或者可能产生火种的作业才属于动火作业
- B.铁器工具敲击作业属于动火作业
- C.砂轮打磨工件作业属于动火作业
- D.焊接与切割作业属于动火作业
- A.紧急排放可燃气体
- B.紧急排放有毒有害气体
- C.管线破裂泄漏易燃、有毒有害气体
- D.生产系统不正常处于事故状态
- A.焊接
- B.砂轮打磨工件
- C.电气高压试验
- D.切割
- A.甲跨越正在运行的设备进行采样
- B.乙在采样时用电线作扶手
- C.丙在上下交叉作业区时未佩戴安全帽
- D.丁在高处采样时佩戴安全带
- A.该气体爆炸下限最高的一种可燃气体或可燃液体蒸气的含量
- B.该气体爆炸上限最高的一种可燃气体或可燃液体蒸气的含量
- C.所有混合气体或液体蒸汽含量相加
- D.该气体爆炸下限最低的一种可燃气体或可燃液体蒸气的含量
- A.王某或蒋某
- B.蒋某或张某
- C.王某或张某
- D.蒋某或李某
- A.铜玻合金工具
- B.绝缘陶瓷器具
- C.铁制器具
- D.不锈钢器具
- A.固定动火区须设立明显醒目的标志牌,标志牌上应标明该固定动火区设置的范围及责任人
- B.定动火区范围内,不得堆放任何易燃杂物
- C.固定动火区应设置在有易燃易爆危险性场所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
- D.固定动火区应配备一定数量的灭火器材
- A.一类动火区
- B.二类动火区
- C.三类动火区
- D.固定动火区
- A.≥4%;﹥0.5%
- B.≥4%;≤0.5%
- C.<4%;﹥1%
- D.<4%;≤1%
- A.2016年3月2日14:50
- B.2016年3月2日15:00
- C.2016年3月2日15:10
- D.2016年3月2日15:20
- A.20m;10m
- B.20m;15
- C.30m;15m
- D.30m;20m
- A.≥10%;﹥1%
- B.≥10%;≤1%
- C.<10%;﹥0.5%
- D.<10%;≤0.5%
- A.1;1
- B.1;2
- C.1;3
- D.2;3
- A.审批动火证之前打电话确认动火作业现场相关情况
- B.确切了解动火作业的内容、部位、范围等具体情况
- C.认真检查或补充动火作业的安全技术措施,并确认安全技术措施可靠
- D.审查动火证办理是否符合有关安全要求
- A.使用的分析仪器等须要在分析样品前进行校验
- B.气样无需保留,动火分析完成后即可放空
- C.若使用测爆仪进行动火分析,测爆仪须事先经过被测物质的标定,以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D.动火分析完毕后,分析人员应在动火作业安全许可证及其他有关安全作业许可证上填写分析结果,同时还应填写采样日期、时间及具体地点,并签字
- A.15分钟
- B.20分钟
- C.25分钟
- D.30分钟
- A.一级动火作业
- B.二级动火作业
- C.特殊危险动火作业
- D.固定区域动火
- A.动火证的审批人员;动火作业人员
- B.动火证的审批人员;动火单位安全管理人员
- C.动火证的安全管理人员;动火作业人员
- D.动火作业人员;动火证的审批人员
- A.小张
- B.小李
- C.小赵
- D.小吴
- A.一类动火区
- B.二类动火区
- C.三类动火区
- D.固定动火区
- A.不大于10%
- B.不大于15%
- C.不大于20%
- D.不大于21%
- A.紫杠
- B.红杠
- C.蓝杠
- D.黑杠
- A.固定动火区
- B.一类动火区
- C.二类动火区
- D.所有动火区
- A.一类动火区
- B.二类动火区
- C.三类动火区
- D.固定动火区
- A.采用绳索将钢(木)屋架拴牢
- B.吊运过程中,应采用辅助绳索控制被吊物处于正常状态
- C.待起重机吊稳后,方可进行气焊切割作业
- D.拆除时,严禁进行气焊切割作业
- A.拆除土石围堰时,应从下至上、逐层、逐段进行
- B.拆除混凝土围堰、岩坎围堰、混凝土心墙围堰时,应先按爆破法破碎混凝土(或岩坎、混凝土心墙)后,再采用机械拆除的顺序进行施工
- C.拆除混凝土过水围堰时,宜先按爆破法破碎混凝土护面后,再采用机械进行拆除
- D.除钢板(管)桩围堰时,宜先采用振动拔桩机拔出钢板(管)桩后,再采用机械进行拆除
- A.设置围栏和安全警示标志
- B.站在脚手架或者其他稳固的结构部分上操作
- C.允许非施工人员进入拆除现场
- D.施工前,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
- A.喷护混凝土拆除时,应自下而上、分区分段进行
- B.用镐凿除喷护混凝土时,面对面使镐
- C.用大锤砸碎喷护混凝土时,周围不应有人站立或通行
- D.锤击钢钎,抡锤人应站在扶钎人的侧面,使锤者应戴手套,锤柄端头应有防滑措施
- A.从左至右
- B.自下而上
- C.自上至下
- D.从重到轻
- A.各部管道接头应紧固,不漏气;胶皮管不应缠绕打结,并应用折弯风管的办法作断气之用,不应将风管置于胯下
- B.风管通过过道,应挖沟将风管下埋
- C.风管连接风包后要试送气,检查风管内有无杂物堵塞;送气时,要缓慢旋开阀门,不应猛开
- D.钎子插入风动工具后不应空打
- A.不宜采用静力破碎法
- B.使用的破碎剂不可以与其他材料混放
- C.破碎拆除时,挖出的土方应及时运出现场或清理出工作面,在基坑边沿1m内严禁堆放物料
- D.拆除地下构筑物时,应了解地下构筑物情况,切断进入构筑物的管线
- A.由现场作业人员搭设
- B.由施工单位安全主管部门按类别逐项查验
- C.应有验收记录
- D.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