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31
-
拆除工程施工应( )。
- A.从上至下
- B.从左至右
- C.逐层实施
- D.分段实施
- E.立体交叉作业
- A.回填作业应在挡土墙墙身的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65%后实施
- B.墙背0.5m以内不宜使用重型震动压路机碾压
- C.挡土墙施工应设置警戒区
- D.锚杆挡土墙施工前,应清除岩面松动石块
- E.锚杆挡土墙施工前,应整平墙背坡面
- A.密闭空间内实施焊接及切割,气瓶及焊接电源应置于密闭空间内
- B.金属容器内照明设备的电压不得超过12V
- C.潮湿区域作业人员必须在于爆绝缘物体上焊接作业
- D.高处电焊、气割作业,作业区周围和下方应采取防火措施
- E.密闭空间焊接作业应在外面设置警示标牌
- A.矿山
- B.建筑施工单位
- C.建筑设计单位
- D.监理单位
- E.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
- A.吊装模板前,应检查地基和排水
- B.模板未固定前,不得实施下道工序
- C.模板应按设计要求准确就位,且不宜与脚手架连接
- D.模板安装就位后,应立即换撑和预压
- E.基准面以上1m安装模板应搭设脚手架或施工平台
- A.架空高压裸线
- B.雷击、导电物体
- C.易燃物
- D.一氧化碳、瓦斯和其他有毒气体
- E.起重的吊物
- A.设计文件
- B.产品质量合格证明
- C.安装及使用维护保养说明
- D.监督检验证明
- E.购买合同
- A.安全网安装应系挂安全网的受力主绳
- B.安全网安装应系挂网格绳
- C.安全网安装或拆除应根据现场条件采取防坠落安全措施
- D.作业面与着落高度基准面高差超过2m且无临边防护装置时,临边应挂社水平安全网
- E.作业面与水平安全网之间的高差不得超过3m
- A.施工作业面
- B.作业棚
- C.生活设施
- D.器材堆放场地
- E.施工便道
- A.使用特种设备未按照规定办理使用登记的
- B.未建立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或者安全技术档案不符合规定要求
- C.未对其适用的特种设备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和定期自行检查
- D.未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及时申报并接受检验的
- E.未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锅炉水(介)质处理的
- A.设计和制造
- B.安装和使用
- C.检验和修理
- D.登记和备案
- E.回收和报废
- A.组织或者参与拟订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和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 B.组织或者参与本单位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如实记录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情况
- C.督促落实本单位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管理措施
- D.组织或者参与本单位应急救援演练
- E.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
- A.策划
- B.实施
- C.检查
- D.改进
- E.预防
- A.合理分区
- B.硬化场地
- C.设置排水设施
- D.拌和设备设防雷设施
- E.料仓墙体外围设警戒区
- A.生产现场管理和生产过程控制
- B.作业行为管理
- C.安全警示标志
- D.相关方管理
- E.变更管理
- A.消防安全
- B.铁路交通安全
- C.公路建设安全
- D.民用航空安全
- E.水上作业安全
- A.该协议无效
- B.对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个人经营的投资人处2-10万元的罚款
- C.拘留
- D.撤职
- E.罚金
- A.同时筹资
- B.同时设计
- C.同时施工
- D.同时投产使用
- E.同时竣工
- A.劳动组织不合理
- B.劳动制度不合理
- C.车间位置不合理
- D.照明不良
- E.真菌感染
- A.目标
- B.管理方案
- C.责任
- D.初始评审
- E.运行控制
- A.储气罐
- B.氧气瓶
- C.乙炔瓶
- D.阀门
- E.胶管
- A.及时、足量购置合格、安全、舒适的劳动防护用品,所需款项另行解决
- B.防滑鞋应该具有“三证一标志”,且必须由公司产品质量管理部门的检验人员验收
- C.使用人员应该对新购入的防滑鞋正确维修保养,所在车间应定期安排监督检查
- D.在防滑鞋购入和验收合格、下发之前,涉及更换的人员暂停从事相应的作业活动
- E.根据实际情况,在2015年增加安全生产专项费用
- A.主体
- B.客体
- C.心理状态
- D.违法行为
- E.损害事实
- A.事故发生单位概况
- B.事故发生经过和事故救援情况
- C.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
- D.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质
- E.事故责任的认定以及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
- F.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
- A.安全带除定期检验外,使用前尚应进行检查
- B.安全带的安全绳不得打结使用,安全绳上不得挂钩
- C.安全带应低挂高用,并应扣牢在牢固的物体上
- D.安全带的各部件不得随意更换或拆除
- E.安全绳有效长度不应大于2m
- A.致35人死亡的事故
- B.致61人重伤的事故
- C.致20人死亡的事故
- D.致15人重伤的事故
- E.致6000万元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 A.环境影响评价机构
- B.环境监测机构
- C.从事环境监测设备和防治污染设施维护、运营的机构
- D.从事环境保护产业的单位
- E.环保组织
- A.新结构
- B.新材料
- C.新工艺
- D.特殊结构
- E.新设备
- A.事故发生单位情况
- B.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
- C.事故的简要经过
- D.已经采取的措施
- E.事故的责任认定
- A.后锚固筋
- B.千斤顶
- C.手拉葫芦
- D.张拉平台
- E.风揽
- A.6级
- B.5级
- C.4级
- D.3级
- A.专职安全管理人员
- B.企业法定代表人
- C.项目经理
- D.特种作业人员
- A.优质遗传
- B.优等教育
- C.遮蔽性格缺点
- D.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和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
- A.主揽宜采用钢丝绳,安全系数不得小于3
- B.吊塔、扣塔塔架前后及侧向应设置揽风绳,揽风绳安全系数应大于2
- C.塔架顶部应设置可靠的避雷装置
- D.人员上下塔架应配备符合要求的电梯或爬梯,徒手攀爬时不得携带物件
- A.行政拘留
- B.行政处分或者警告
- C.警告或罚款
- D.十五日以下拘留
- A.签订
- B.履行
- C.订立
- D.检查
- A.人身关系
- B.财产关系
- C.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相结合的社会关系
- D.经济关系
- A.5
- B.8
- C.10
- D.15
- A.1.0m
- B.1.5m
- C.2.0m
- D.2.5m
- A.建设单位
- B.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 C.施工单位
- D.监理单位
- A.重大责任事故罪
- B.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
- C.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
- D.谎报瞒报事故罪
- A.0.5m
- B.1.0m
- C.1.5m
- D.2.0m
- A.作业停止,应切断电源
- B.不得用电缆线、软管拖拉或吊挂振捣器
- C.装置振捣器的构件模板应坚固牢靠
- D.带电检修振捣器时应有专人监护
- A.生产经营单位应当采取技术、管理措施,及时发现并消除事故隐患
- B.事故隐患应当报告主管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
- C.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建立健全重大事故隐患治理督办制度
- D.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应当如实记录,并向从业人员通报
- A.警示
- B.安全
- C.防盗
- D.防火
- A.董事长
- B.总经理
- C.安全总监
- D.主要负责人
- A.原来有效期满
- B.原有效期内,企业严格遵守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未发生死亡事故
- C.原有效期内,企业严格遵守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未发生伤亡事故
- D.原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机关审查同意
- A.日常的监督检查
- B.安全大检查
- C.作业场所的监督检查
- D.许可证的监督检查
- A.每半年至少一次
- B.每季度至少一次
- C.每年至少一次
- D.每两年至少一次
- A.生产经营单位应当采取技术、管理措施,及时发现彬消除事故隐患
- B.事故隐患应当报告主管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
- C.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建立健全重大事故隐患治理督办制度
- D.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应当如实记录,并向从业人员通报
- A.人员
- B.制度
- C.资金
- D.技术
- A.隔离
- B.限制能量
- C.提高可靠性
- D.限制危险物质
- A.1.5m
- B.2m
- C.2.5m
- D.3m
- A.建筑工程的特点
- B.建设单位的要求
- C.本单位的特点
- D.主管部门的要求
- A.1
- B.2
- C.3
- D.4
- A.10km/h
- B.20km/h
- C.30km/h
- D.40km/h
- A.作业前,人员应熟悉吊装方案,明确联系方式和指挥信号
- B.根据吊装要求,驳船应指导起重船选择锚位和系缆位置
- C.吊装前,吊钩升降、吊臂仰俯、制动性能应良好。安全装置应正常有效
- D.吊装结束后,起重船应退离安装位置,并对起重吊钩进行封钩
- A.卫生行政
- B.建筑行政
- C.劳动保障
- D.安全生产
- A.吊带起升
- B.水平限位装置
- C.保险绳
- D.限位装置
- A.24
- B.32
- C.45
- D.48
- A.行政处分
- B.行政处罚
- C.刑事责任
- D.民事责任
- A.事故发生单位上级主管部门
- B.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
- C.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任命政府
- D.省级人民政府
- 93
-
风险识别的结果是( )。
- A.建立风险清单
- B.发现危险源
- C.发现事故隐患
- D.规划风险控制对策
- A.现场监督
- B.检查记录
- C.隐患报告
- D.违章制止
- A.三名
- B.二名
- C.五名
- D.一名
- A.5,5
- B.3,3
- C.7,7
- D.10,10
- A.实事求是、尊重科学
- B.公开、公正、公平
- C.及时、准确、合法
- D.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 A.10日
- B.15日
- C.30日
- D.60日
- A.建设单位
- B.监理单位
- C.事故发生单位
- D.设计单位
- A.特大事故、重大事故、一般事故和轻微事故
- B.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较大事故和一般事故
- C.重大事故、大事故、一般事故和小事故
- D.特别重大事故、特大伤亡事故、重大伤亡事故和死亡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