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公安消防队
- B.专职消防队
- C.志愿消防队
- D.少年消防队
- A.水
- B.灰尘
- C.油污
- D.疤痕
- A.湿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 B.干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 C.雨淋系统
- D.水幕系统
- E.预作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 A.候车(机、船)室
- B.歌舞娱乐放映游艺等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
- C.设有集中空调、电子计算机、复印机等设备的办公楼
- D.堆场、罐区、石油化工装置区
- E.加油站、锅炉房、地下室
- A.一级加油站
- B.一级加气站
- C.一级加油加气合建站
- D.二级加气站
- E.二级加油加气合建站
- A.灭火系统防护标志
- B.火灾事故照明
- C.二氧化碳喷放指示灯
- D.疏散指示标志出口
- A.控制消防水泵的启、停
- B.显示消防水泵的工作故障状态
- C.显示启泵按钮的位置
- D.显示系统的手动自动、状态
- A.离心风机
- B.排烟轴流风机
- C.普通轴流风机
- D.自带电源的专用排烟风机
- E.排烟离心风机
- A.公用主隧道或沟内引接的分支处
- B.电缆沟内每间距100m 处
- C.通向建筑物的入口处
- D.厂区围墙处
- A.车载式
- B.固定式
- C.船载式
- D.移动式
- E.半固定式
- A.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防烟楼梯间、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
- B.采用自然排烟措施的防烟楼梯间,其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前室
- C.可燃物较多的地下室
- D.封闭避难层(间)
- E.人员较多的房间
- A.若一侧设消防车道,车道至最远的铁路股道的距离,不应大于80m
- B.若一侧设消防车道,车道至最远的铁路股道的距离,不应大于100m
- C.若两侧设消防车道,车道之间的距离,不应大于150m
- D.若两侧设消防车道,车道之间的距离,不应大于200m
- A.组织指挥组
- B.灭火行动组
- C.通讯联络组
- D.疏散引导组
- E.安全防护救护组
- A.建筑面积为600 平方米的地下商店
- B.总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的病房楼
- C.总建筑面积为6000 平方米的商场
- D.藏书量超过50 万册的图书馆
- A.营救被困人员
- B.喷射灭火剂
- C.供应消防器材
- D.照明排烟
- E.提供灭火通道
- A.泡沫液储罐、泡沫比例混合装置、泡沫产生器、消防泵、泡沫消火栓、阀门、压力表、管道过滤器、金属软管等系统组件的规格、型号、数量、安装位置及安装质量
- B.管道及管件的规格、型号、位置、坡向、坡度、连接方式及安装质量
- C.固定管道的支、吊架,管墩的位置、间距及牢固程度
- D.消防泵房、水源及水位指示装置
- E.施工单位资质等级
- A.厅内的疏散走道净宽应按通过人数每100 人不小于0.8m 计算,且不宜小于1.00m;边走道的净宽不应小于0.80m
- B.厅的疏散出口和厅外疏散走道的总宽度,平坡地面应分别按通过人数每100 人不小于0.65m计算,阶梯地面应分别按通过人数每100 人不小于0.80m 计算,疏散出口和疏散走道的净宽均不应小于1.40m
- C.观众厅座位的布置,横走道之间的排数不宜大于20 排,纵走道之间每排座位不宜大于22个;当前后排座位的排距不小于0.9m 时,每排座位可为44 个;只一侧有纵走道时,其座位数应减半
- D.观众厅每个疏散出口的疏散人数平均不应大于250 人
- A.6%型低倍数泡沫液设计用量大于或等于7t
- B.3%型低倍数泡沫液设计用量大于或等于3.50t
- C.6%蛋白型中倍数泡沫液最小贮备量大于或等于2.50t
- D.6%合成型中倍数泡沫液最小贮备量大于或等于1t
- E.3%蛋白型中倍数泡沫液最小贮备量大于或等于2.50t
- A.Ⅰ、Ⅱ类地下汽车库
- B.机械式立体汽车库
- C.复式汽车库
- D.采用升降梯作汽车疏散出口的汽车库
- E.Ⅲ类地下汽车库
- A.控制系统的启停
- B.显示报警阀、闸阀及水流指示器的工作状态
- C.显示消防水泵的工作、故障状态
- D.显示管网压力
- E.显示水池水位
- A.留出流量检测仪的安装位置
- B.带闷盖的管牙接口
- C.试验检测取样口
- D.检测泡沫发生器工作压力的压力表接头
- E.水流指示器
- A.10m
- B.15m
- C.20m
- D.30m
- A.1/2
- B.1/3
- C.1/4
- D.1/5
- A.旅馆、公共娱乐场所、商店、地下人员密集场所未按规定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或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 B.甲、乙类仓库或丙类厂房与人员密集场所或住宅、宿舍混合设置在同一建筑内
- C.擅自改变原有防火分区,造成防火分区面积超过规定的50%
- D.设有人员密集场所的高层建筑的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门的损坏率超过20%,其他建筑的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门的损坏率超过50%
- A.全淹没系统
- B.局部应用系统
- C.管网灭火系统
- D.无管网灭火系统
- E.单元独立灭火系统
- A.不燃烧材料 、难燃烧材料
- B.不燃烧材料 、不燃烧材料
- C.难燃烧材料、难燃烧材料
- D.难燃烧材料、不燃烧材料
- A.1
- B.2
- C.3
- D.4
- A.前面
- B.一侧
- C.两侧
- D.后面
- A.50mm
- B.60mm
- C.80mm
- D.100mm
- A.爆炸品
- B.强酸液体
- C.碱性物体
- D.易燃液体
- A.10m
- B.12m
- C.14m
- D.15m
- A.8
- B.10
- C.13
- D.15
- A.60
- B.70
- C.100
- D.670
- A.地上式消火栓
- B.地下式消火栓
- C.消防水鹤
- D.消防给水口
- A.理论讲授
- B.示范作业
- C.个人练习和班(组)练习
- D.团队练习
- A.1~2
- B.1~3
- C.1~4
- D.1~5
- A.1
- B.1.2
- C.1.5
- D.1.8
- A.正丁醇
- B.乙二醇
- C.二甘醇
- D.异丙醇
- E.乙醇
- A.一倍
- B.一半
- C.三分之一
- D.四分之一
- A.“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由外向内、先重伤后轻伤、先救人后救物”
- B.“由浅入深、由外向内、先易后难、先重伤后轻伤、先救人后救物”
- C.“由外向内、由浅入深、先易后难、先重伤后轻伤、先救人后救物”
- D.“先重伤后轻伤、先救人后救物、由浅入深、由外向内、先易后难”
- A.湿式系统。
- B.干式系统。
- C.预作用系统。
- D.重复启闭预作用系统。
- A.5 15
- B.3 20
- C.5 30
- D.3 30
- A.腐蚀性
- B.毒害性
- C.窒息性
- D.氧化性
- 44
-
粉尘爆炸属于( )。
- A.物理爆炸
- B.化学爆炸
- C.气体爆炸
- D.固体爆炸
- A.消毒
- B.杀菌
- C.水洗
- D.晾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