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选择变压器容量、导线截面积和电器的类型、规格
- B.确定电源进线,变电所、配电室、总配电箱、分配箱等的位置及线路走向
- C.绘制电气平面图、立面图和接线系统图
- D.进行无负荷计算
- E.制定安全用电技术措施和电气防火措施
- A.临时用电工程必须由技术人员施工
- B.临时用电工程安装完毕后,由安全部门组织检查验收
- C.检查情况应做好记录,并要由相关人员签字确认
- D.临时用电工程应定期检查
- E.临时用电安全技术档案应由主管现场的项目负责人建立与管理
- A.现场勘察
- B.架空线路
- C.电缆线路
- D.室内配线
- E.电气设备安装
- A.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
- B.安全用电技术措施
- C.电气防火措施
- D.节约用电措施
- E.计划用电措施
- A.编制、审定试运行方案
- B.按设计文件要求加注试运行用润滑油
- C.机器入口处按规定装设过滤网
- D.布置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和消防器材
- E.检查驱动电机的电压、电流及温升等不应超过规定值
- A.安全用电
- B.节约用电
- C.计划用电
- D.计量用电
- E.文明用电
- A.滑动轴承温升应不超过35℃
- B.滚动轴承温升应不超过40℃
- C.滚动轴承最高温度应不超过70℃
- D.滑动轴承最高温度应不超过80℃
- E.滚动轴承和滑动轴承最高温度均不超过85℃
- A.切断电源及其他动力来源
- B.卸掉各系统中的压力或负荷
- C.检查润滑剂的清洁度
- D.布置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和消防器材
- E.整理试运行的各项记录
- A.施工单位
- B.承包单位
- C.监理单位
- D.建设单位
- E.设计单位
- A.进行图纸自审和会审,编制施工方案并进行技术交底
- B.编制人力计划,按工程进度安排劳动力
- C.按工程进度计划编制设备进厂计划,有序地组织设备进场
- D.现场应有电源、水源,有作业平面和作业空间,施工运输道路畅通,施工临时设施即将完成
- A.系统的调试
- B.单机试运行
- C.联动试运行
- D.生产前负荷试运转
- E.投料试运行
- A.浇注料一次搅拌量应以30min以内用完为限
- B.若施工间歇超过其初凝时间,应按施工缝要求处理
- C.采用平板振动器时,其厚度不应超过200mm
- D.采用平板振动器时,浇筑层厚度不应超过振动棒作用部分长度的1.25倍
- A.建立组织、设定目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信息与监控
- B.建立组织、设定目标、风险识别、风险应对、风险评估、信息与监控
- C.建立组织、信息与监控、设定目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
- D.建立组织、信息与监控、设定目标、风险识别、风险应对、风险评估
- A.检定的目地是判定计量器具是否向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备案
- B.检定的主体是计量检定人员
- C.检定的性质是具有法制性的
- D.检定的结果必须做出是否合格的结论,并出具加盖印章的证书
- A.全埋式地锚
- B.活动式地锚
- C.半埋式地锚
- D.固定式地锚
- A.1.1
- B.1.1~1.2
- C.1.2~1.3
- D.1.3~1.5
- A.起重机的普通曲线
- B.起重机的特性曲线
- C.起重量特性曲线
- D.起升高度特性曲线
- A.10%~15%
- B.15%~20%
- C.20%~25%
- D.25%~30%
- A.0.7mm
- B.0.9mm
- C.1.3mm
- D.1.6mm
- A.漏光法检测
- B.漏光法检测合格后,再进行漏风量测试的抽检
- C.全数进行漏风量测试
- D.漏风量测试合格后,再进行漏光法检测的抽检
- A.50%
- B.65%
- C.75%
- D.85%
- A.空调系统的用途
- B.负担热、温负荷介质
- C.系统使用空气来源
- D.空气处理设备的集中程度
- A.5
- B.6
- C.7
- D.8
- A.3.5
- B.5
- C.8
- D.10~12
- A.滑轮组的穿绕方法
- B.滑轮组轮槽与钢丝绳直径匹配
- C.滑轮组的最长极限距离
- D.钢丝绳在滑轮组中的偏角
- A.刮涂
- B.浸涂
- C.淋涂
- D.喷涂
- A.2~3
- B.3~4
- C.4~5
- D.3~5
- A.焊接技术人员
- B.焊接质检人员
- C.焊工
- D.焊接工程师
- A.采用电弧焊焊接时,风速大于或等于8m/s
- B.采用气体保护焊接时,风速大于或等于1m/s
- C.相对湿度大于30%
- D.管子悬空或处在外力作用下焊接
- A.多丝焊与单丝焊变化
- B.焊条熔敷金属抗拉强度等级变化
- C.电流种类和极性变化
- D.实心焊丝与药芯焊丝的相互变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