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干法施工
- B.湿法施工
- C.路拌法施工
- D.中心站集中拌和法施工
- E.水法施工
- A.大型桥梁工程
- B.立交桥
- C.隧道工程
- D.一座涵洞
- E.路面工程
- A.50
- B.100
- C.200
- D.350
- E.500
- A.提高水泥用量比例
- B.应严格集料中黏土含量
- C.应严格控制加水量
- D.碎石级配应接近要求级配范围的中值
- E.养护结束后应及时铺筑下封层
- A.现场的地理、地形条件
- B.桥梁的规模及工期
- C.梁的运输与安装
- D.存梁场面积
- E.桥梁施工单位性质
- A.增加工作面,组织更多的施工队伍
- B.采用先进的施工机械
- C.对所采取的技术措施给予相应经济补偿
- D.强化制度建设和落实
- E.用物质刺激的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 11
-
分包可分为( )。
- A.约定分包
- B.特殊分包、
- C.专业分包
- D.普通分包
- E.劳务分包
- A.崩塌
- B.碎裂
- C.风化
- D.剥蚀
- E.搬运
- A.每一段碾压完成并完全终凝,经压实度检查合格后,应立即开始养护
- B.水泥稳定土基层也可采用沥青乳液进行养护
- C.二灰基层宜采用泡水养护法,养生期应为14d
- D.水泥稳定土基层分层施工时,第二层必须在第一层养护7d后方可铺筑
- E.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基层的养护期不宜少于7d
- A.假缝
- B.胀缝
- C.人工顺直刨缝
- D.切缝
- E.拉缝
- A.脚手架钢管
- B.模板
- C.挡板
- D.塔吊
- A.导线点
- B.控制网
- C.精度误差范围
- D.视线范围
- A.洞口
- B.基础
- C.基础和铺底
- D.铺底
- A.导线点
- B.控制网
- C.路线中线
- D.视线范围
- A.严格配合比,确保其具有足够的强度
- B.提高基层施工质量,确保良好的支撑
- C.严格掌握切缝时间,避免收缩产生断板
- D.基层上摊铺碎石层,避免温度产生断板
- A.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会同省级交通主管部门
- B.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
- C.建设单位或企业
- D.省级交通主管部门
- A.5MPa
- B.10MPa
- C.15MPa
- D.20MPa
- A.1
- B.2
- C.3
- D.4
- A.换填
- B.抛石挤淤
- C.爆破挤淤
- D.超载预压
- A.路基土建标段小型构件预制场的占地面积宜小于2000m<sup>2</sup>
- B.布置要符合工厂化生产的要求,道路和排水畅通,场地四周用砖砌围墙
- C.每条生产线可以设置振动台,同时配备小型拌和站1座
- D.成品可以不按规格堆码
- A.混凝土配合比的表示方法有“单位用量表示方法”
- B.混凝土配合比的表示方法有“相对用量表示法”
- C.混凝土抗压强度采用非标准试件应进行换算
- D.凝土抗压强度以边长150mm正立方体的标准试件标养护14d测得
- A.7
- B.14
- C.21
- D.28
- A.崩塌
- B.雨后冲刷严重
- C.泥石流
- D.滑坡
- A.每5m检查2点
- B.每5m检查l点
- C.每6m检查1点
- D.每6m检查2点
- A.实验工
- B.机修工
- C.木工
- D.普工
- A.①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A.分层填筑法和片石套拱法
- B.片石套拱法和竖向填筑法
- C.分层填筑法和竖向填筑法
- D.混合填筑法与片石套拱法
- A.2
- B.3
- C.4
- D.5
- A.结构特征和完整状态
- B.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
- C.地下水的影响
- D.岩石的节理发育程度
- A.沥青混凝土拌和站的占地面积在平原微丘区建议不少于35000m<sup>2</sup>
- B.拌和站内宜设置工地试验室
- C.拌和站的所有场地必须进行混凝土硬化处理
- D.站内生产废水需有组织地直接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