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
(二)
背景:某施工单位承接了平原区一段长60.5km的双向四车道新建高速公路路面施工。该高速公路设计车速为100km/h,全线均为填方路堤,平均填方高度1~2m。硬路肩宽3m,中央分隔带宽2m,单车道宽度3.75m,土路肩宽0.75m(采用M7.5浆砌片石加固)。路面面层采用AC16沥青混凝土,全线没有加宽与超高。行车道、硬路肩、路缘带均采用相同的路面结构尺寸,路面结构设计图如下图所示:
施工过程中发生了以下事件:
事件一:项目部对施工材料实行材料计划管理,在确定材料需用量计划时,材料采购人员对片石采购进行了充分调研,发现片石的虚方与实方比为1:0.8,即采购回来的1立方米片石只能砌筑0.8立方米M7.5浆砌实体。
事件二:稀浆封层施工前,施工单位进行了充分的备料,包括:乳化沥青、粗细集料、水、石粉和添加剂。稀浆封层混合料的乳化沥青的用量应通过查阅规范确定,稀浆封层混合料的加水量应根据施工摊铺和易性,由现场经验确定。
事件三:沥青混凝土摊铺时,5号运料车在运输途中,受交通事故影响被堵,沥青拌和料运达摊铺现场时温度为115℃。现场施工员及时将该车料进行了摊铺和碾压。
事件四:当路面底基层施工完毕后,进行中央分隔带的开挖,先挖集水槽后挖纵向盲沟,一般采用人工开挖的方式。开挖的土料应及时运走,以防止污染路面结构层。
该工程采用清单计价,施工合同中的清单单价部分摘录如下表:
合同清单单价表
【问题】项目 单位
单价(元)
备注
4cm厚AC16沥青混凝土面层
m2
78.6
5cm厚AC16沥青混凝土
m2
91.2
0.5cm厚稀浆封层
m2
5
25cm厚水泥稳定碎石基层
m2
102.5
20cm厚级配碎石垫层
m2
55
M7.5浆砌片石加固土路肩
m3
210
…
…
…
1.计算路基总宽度L(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2.针对加固路肩工程,材料采购人员应采购片石多少立方米(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3.改正事件二中错误之处。
4.事件三中现场施工员的做法是否正确?说明理由。
5.计算该项目路面面层的合同造价(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6.写出编制材料计划的原则和要求。
- A.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企业分为特级企业,一级企业、二级企业、三级企业。
- B.公路路面工程专业承包企业分为一级企业、二级企业
- C.公路路基工程专业承包企业分为一级企业、二级企业
- D.桥梁工程专业承包企业分为一级企业、二级企业、三级企业
- E.隧道工程专业承包企业分为一级企业、二级企业、三级企业
- 5
-
(一)
背景:某高速公路M合同段(K17+300~K27+300)。路基横断面形式,见下图:
开挖段地质条件为覆盖层厚3.5m的含水量较大的黏性土和1.5m厚的强风化泥岩,下为中风化泥岩,路堑设计标高在原地面下6.5m处。
事件1:本标段K17+300~K17+380公路右侧为老滑坡体,其开挖施工工艺流程为:施工准备→测量放线→临时排水→地表处理→(A)→滑坡体排水系统施工→支挡结构施工→路基施工→路基检测。
事件2:为了保证安全,施工单位在开挖时从滑坡体中部向两侧自上而下进行开挖,并安排专职人员对下边坡进行监视,并采用石砌抗滑挡土墙的稳定措施,对流向滑坡体的地表水设置了环状截水沟排出,对地下水设置暗沟排出。
事件3:石砌抗滑挡土墙在施工中,其挡墙基坑采用全断面拉槽开挖,其基坑底标高在稳定抗滑层。石砌抗滑挡土墙施工工艺:施工准备→基坑开挖→(B)→砌筑基础→基坑回填→选修面石与拌砂浆→(C)→填筑与反滤层与墙背回填→清理勾缝→竣工验收。
事件4:石砌抗滑挡土墙施工完成后,施工单位对“石砌抗滑挡土墙”分项工程按《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分标准》进行了自检,对7个实测项目按百分制进行评分,自检结果见下表。经检查,该分项工程“基本要求”符合规定,资料完整,但因外观缺陷减1分。
自检项目得分表
【问题】项次 检查项目
分数
权值
1
平面位置
96
2
2
断面尺寸(△)
90
2
3
顶面高程
88
2
4
底面高程
91
2
5
砂浆强度(△)
85
2
6
竖直度或坡度
94
1
7
表面平整度
87
1
1、指出背景中错误的做法,并改正。
2、石砌抗滑挡土墙施工工艺中工序A、B的意思。
3、根据背景,该项目是否要进行施工安全总体风险评估?如需施工安全总体风险评估,说明理由,何时评估,谁组织?
4、滑坡防治措施除了排水、力学平衡,还有什么措施?背景中排除滑坡地下水与地面水还有哪些方法?
5、分别计算“砌体挡土墙”分项工程的得分值和评分值(保留至小数点后两位),确定该分项工程的质量等级。
- A.0号、1号块的施工一般采用扇形托架浇筑
- B.临时固结一般采用在支座两侧临时加预应力筋
- C.合龙顺序应按设计要求办理,设计无要求时,一般先中跨,后次中跨,再边跨。
- D.悬臂浇筑混凝土过程中应对桥梁的中轴线、高程进行测量观测和控制
- E.悬臂浇筑法解除固结采用动态破碎方法
- A.调值公式法
- B.调价文件计算法
- C.预算价格调整法
- D.实际价格调整法
- E.工程造价指数调整法
- A.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特点,质量要求
- B.工程合同技术规范、使用的工法或工艺操作规程
- C.施工技术方案
- D.安全三级培训
- E.安全、环保方案
- A.压路机用较小的振频、振幅进行碾压
- B.严格控制载料车卸时撞击摊铺机
- C.严禁在未成型的油面表层急刹车
- D.不得随意调整摊铺机的行驶速度
- E.先摊铺沥青混凝土面层,再做构造物伸缩缝
- A.静载试验
- B.动载试验
- C.成桥试验
- D.施工阶段监测控制
- E.无损检测
- A.一级沥青
- B.A级沥青
- C.特级沥青
- D.B级沥青
- E.C级沥青
- A.旧路利用路段,新旧路基结合部未挖台阶或台阶宽度不足。
- B.路基填料直接使用了液限大于50%、塑性指数大于26的土。
- C.同一填筑层路基填料混杂,塑性指数相差悬殊。
- D.沟、塘清淤不彻底、回填不均匀或压实度不足。
- E.使用渗水性、水稳性差异较大的土石混合料时,错误地采用了纵向分幅填筑。
- A.周边位移
- B.围岩压力
- C.围岩体内位移
- D.锚杆轴力
- E.拱顶下沉
- A.在填石路堤顶面与细料土填土层间应按设计要求设过渡层。
- B.边坡码砌与路堤填筑应分开进行。
- C.严禁将软质石料与硬质石料混合使用。
- D.施工压实质量可采用孔隙率与压实沉降差或施工参数(压实功率、碾压速度、压实遍数、铺筑层厚等)联合控制。
- E.压实机械宜选用不小于16t的振动压路机。
- A.省级交通主管部门负责
- B.交通部
- C.项目法人
- D.监理
- A.市区主要路段的施工现场围挡高度不应低于2.2m
- B.一般路段围挡高度不应低于1.8m
- C.尚未竣工的建筑物内严禁设置宿舍
- D.临时用房内设置的食堂、库房和会议室应设在首层
- A.独头巷道不少于100m
- B.相邻的上下坑道内不少于100m
- C.相邻的平行坑道,横通道及横洞间不少于50m
- D.全断面开挖进行深孔爆破时,不少于500m
- A.试验室对试验检测的原始记录和报告应印成一定格式的表格
- B.原始记录应有试验、计算、复核人签字及试验日期并加盖试验专用公章
- C.原始记录不许删减
- D.原始记录如果需要更改必须加盖更改人印章
- A.跨径大于40m的石拱桥
- B.跨径大于或等于100m的钢筋混凝土拱桥
- C.墩高或净空大于50m的桥梁工程
- D.长度1000m及以上的隧道工程
- A.喷射混凝土强度
- B.喷层厚度
- C.空洞检测
- D.混凝土塌落度
- A.盖挖法
- B.新奥法
- C.传统的矿山法
- D.明挖法
- A.350kg/m3
- B.450kg/m3
- C.500kg/m3
- D.600kg/m3
- A.人工费的控制
- B.材料费的控制
- C.环境费的控制
- D.现场管理费的控制
- A.先墙后拱法
- B.先拱后墙法
- C.墙拱交替法
- D.跳槽挖井法
- A.对高度大于30m的桥墩,在钢筋安装时宜设置劲性骨架。
- B.钢筋施工时其分节高度不宜大于9m,以确保施工安全
- C.下一节段钢筋绑扎时,上一级混凝土强度应达到2.5MPa以上
- D.应采用附着式振动器振捣。
- A.上封层
- B.下封层
- C.透层
- D.粘层
- A.有几套张拉设备时,可根据现场情况随机组合使用
- B.进行张拉作业前,必须对千斤顶进行标定
- C.当梁体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规定的张拉强度时,方可进行张拉
- D.预应力筋锚固后的外露长度不宜小于30mm,且不应小于1.5倍预应力筋直径。
- A.双层式或三层式热拌热铺沥青混合料路面的沥青层之间
- B.水泥混凝土路面上加铺沥青层
- C.旧沥青路面层上加铺沥青层
- D.各种基层上加铺沥青层
- A.上坡纵坡大于5%的路段
- B.下坡纵坡大于6%的路段
- C.平面半径大于50m的路段
- D.超高横坡超过7%的路段
- A.密实-悬浮
- B.密实-骨架
- C.骨架-空隙
- D.骨架-悬浮
- A.初压一撒布填隙料一振动压实一摊铺粗碎石
- B.摊铺粗碎石一振动压实—撒布填隙料一初压
- C.摊铺粗碎石一初压一撒布填隙料—振动压实
- D.摊铺粗碎石一初压一振动压实一撒布填隙料
- A.图解法
- B.计算法
- C.渐近法
- D.坐标法
- A.雨期开挖岩石路堑,炮眼宜水平设置
- B.路堤应分层填筑,路堤填筑的每一层表面应设2%~4%的排水横坡。
- C.雨期路堑施工宜分层开挖,每挖一层均应设置纵横排水坡,使水排放畅通
- D.挖方边坡应一次挖到设计坡面
- A.单层横向全宽挖掘法
- B.多层横向全宽挖掘法
- C.分层纵挖法
- D.通道纵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