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 B.
- C.
- D.
- A.新居住区(含小区与组团)公共绿地总指标不应少于1.5m2/人
- B.居住区应根据不同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设置相应的中心公共绿地
- C.小区的中心公共绿地至少应有一个边与相应级别的道路相邻
- D.带状的公共绿地为便于布置游憩设施,宽度不应小于12m2
- A.Ⅱ、Ⅰ、Ⅲ、Ⅳ
- B.Ⅲ、Ⅰ、Ⅱ、Ⅳ
- C.Ⅰ、Ⅱ、Ⅲ、Ⅳ
- D.Ⅳ、Ⅱ、Ⅲ、Ⅰ
- A.50
- B.75
- C.25
- D.100
- A.2.0m
- B.1.5m
- C.2.5m
- D.1.0m
- A.
- B.
- C.
- D.
- A.站前广场的车流、客流路线、停车区域、活动区域及服务区域应明确划分
- B.汽车进出站口的设计应满足驾驶员视线要求
- C.公路客运站总平面布置应分区明确,避免旅客、车辆及行包流线的交叉
- D.汽车进出站口应与旅客保持密切联系,方便乘客上下车
- A.参照地形图对现场用地范围的地轴、地形、地下管线位置等进行精勘
- B.对设计范围内必须保护的相邻建筑、古树名木等进行查询
- C.对土地出让合同中的技术条件进行检查
- D.对围定的设计用地的边界和用地范围大小进行核定
- A.1.2
- B.1.6
- C.0.8
- D.2.4
- A.以平均风速绘制的冬季风玫瑰图
- B.以平均风速绘制的全年风玫瑰图
- C.以平均风速绘制的夏季风玫瑰图
- D.以实际风速绘制的全年风玫瑰图
- A.0.3m
- B.0.25~0.30m
- C.0.30~0.45m
- D.0.15m
- A.建筑高度
- B.用地指标
- C.建筑密度
- D.绿地率
- A.1.5%
- B.2.0%
- C.1.0%
- D.2.5%
- A.人流量较大时
- B.车流量较大时
- C.人车混流时
- D.道路较长时
- A.
- B.
- C.
- D.
- A.0.2%
- B.0.3%
- C.0.1%
- D.0.5%
- A.道路红线不一定是建筑控制红线
- B.如因城市规划需要,主管部门可在道路红线以外,另订建筑控制红线
- C.一般以道路红线为建筑控制红线
- D.建筑物在任何情况下,均不得突入建筑控制红线建造
- A.绿地边界距宅间路、组团路和小区路路边1.5m
- B.当小区路有人行便道时,算到人行便道边
- C.临城市道路、居住区级道路时算到道路红线
- D.距房屋墙脚1.5m
- A.地震基本烈度是当地地震设防的主要依据
- B.地震烈度分十级
- C.地震基本烈度是指某一地区一百年内可能遭遇过的最大烈度
- D.九度以上地区不宜建设
- A.三级餐馆及二级食堂均应设小汽车停车场
- B.应建在群众方便到达之处
- C.严禁建在生产有害有毒工厂的防护带内
- D.通风良好,但气味、油烟、噪声及废弃物不能影响居民区
- A.不少于1m
- B.不少于1.5m
- C.可少于1m
- D.不少于2m
- A.Ⅰ、Ⅱ
- B.Ⅲ、Ⅳ、Ⅴ
- C.Ⅰ、Ⅱ、Ⅲ、Ⅳ、Ⅴ
- D.Ⅳ、Ⅴ
- A.0.5%
- B.0.8%
- C.0.2%
- D.1.2%
- A.16.0~25.0m2/人
- B.10.0~25.0m2/人
- C.18.0~28.0m2/人
- D.10.0~16.0m2/人
- A.公共设施绿地、道路绿地
- B.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
- C.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
- D.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和屋顶、晒台的人工绿地
- A.4m、4m
- B.4m、5m
- C.3.5m、4m
- D.4m、3.5m
- A.Ⅰ、Ⅱ、Ⅲ
- B.Ⅱ、Ⅲ、Ⅳ
- C.Ⅰ、Ⅱ
- D.Ⅲ、Ⅳ
- A."+"表示应挖方区,"-"表示应填方区,中间为未整平区
- B."+"表示填方区,"-"表示挖方区,中间为未整平区
- C."+"表示填方区,"-"表示挖方区,中间为未整平区
- D."+"表示应挖方区,"-"表示应填方区,中间为已整平区
- A.m2/hm2
- B.万m2/万m2
- C.%
- D.无单位
- A.22.5m
- B.23m
- C.21m
- D.24m
- A.防洪对象的防洪标准应以防御的洪水或潮水的重现期表示,对特别重要的防护对象,可采用可能最大洪水表示
- B.对于影响公共防洪安全的防护对象,应按自身和公共防洪安全两者要求中的公共防洪标准确定
- C.对部分防护对象,经论证,其防洪标准可适当提高或降低
- D.按规定的防洪标准进行防洪建设,若需要的工程量大,费用多,一时难以实现时,经报行业主管部门批准,可分期实施,逐步达到
- A.住宅组群的小块绿地
- B.林荫道的绿化
- C.居住小区的公园绿化
- D.宅旁和庭院绿化
- A.Ⅲ、Ⅳ
- B.Ⅰ、Ⅱ、Ⅲ
- C.Ⅰ、Ⅱ
- D.Ⅰ、Ⅱ、Ⅲ、Ⅳ
- A.湿陷性黄土:又名大孔土,遇水浸湿后,大孔结构瞬间崩碎
- B.断层:是岩层受力超过岩石本身强度时,因破坏了岩层的连续整体性,而发生的断裂和显著位移现象
- C.滑坡:斜坡上的岩层或土体在自然或人为的因素影响下失去稳定,沿贯通的破坏面(或带)整体下滑
- D.膨胀土:一种砂土,在一定荷载下,受水浸湿时,土体膨胀,干燥失水时土体收缩
- A.80m
- B.120m
- C.50m
- D.160m
- A.在山地背风面可合理布置住宅等建筑
- B.锅炉房等有污染的建筑,应布置在居住建筑的上风向
- C.总体布置中,应合理选择建筑体形和朝向,不一定采用自然通风
- D.高层建筑的布局不必避免形成高压风带和风口
- A.在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后,方可申请办理开工手续
- B.在申请用地时须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经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审查批准后,由土地主管部门划拨土地
- C.设计任务书报请批准时,必须持有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 D.禁止在批准临时使用的土地上建设永久性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
- A.Ⅰ、Ⅱ、Ⅴ
- B.Ⅰ、Ⅱ、Ⅲ、Ⅳ、V
- C.Ⅰ、Ⅱ
- D.Ⅰ、Ⅱ、Ⅳ、Ⅴ
- A.风是从外面吹向中心的
- B.黑实线表示常年主导风向
- C.常用8个罗盘方位或16个罗盘方位
- D.虚线表示冬季主导风向
- A.Ⅰ、Ⅱ、Ⅳ
- B.Ⅰ、Ⅱ
- C.Ⅰ、Ⅱ、Ⅲ
- D.Ⅲ、Ⅳ
- A.相对坐标法
- B.定位坐标法
- C.绝对坐标法
- D.坐标法
- A.废水、废气、废渣
- B.废渣、废判、废水
- C.废弃物、废料、废气
- D.废弃物、废水、废渣
- A.方案设计
- B.项目评估报告
- C.政府批文
- D.项目建议书
- A.负责建设项目的策划和立项,并做出初步方案
- B.组织勘探、选址,分析项目建造的可能性
- C.提供一份精美的方案图
- D.提出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方案及评估决策等
- A.Ⅰ、Ⅳ
- B.Ⅱ、Ⅲ
- C.Ⅰ、Ⅲ
- D.Ⅱ、Ⅳ
- A.1.7
- B.0.3
- C.0.45
- D.1.0
- A.应将出入口设在交通流量大的部位
- B.交通流量大的部位应直对城市主要干道的交叉口
- C.安排大量的人、车、货流运行线路时,要不影响其他区域的正常活动
- D.在山地布置交通线路时,应将交通流量大的部位布置在与主要出入口高差相近的地段上
- A.居住区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
- B.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
- C.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机动车道最大纵坡≤8%,L(坡长)≤200m
- D.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的道路,其纵坡宜按机动车道要求控制
- A.空气温度是用湿球温度计在暴露于空气中但又不受太阳直接辐射处测得
- B.空气温度是用干球温度计在太阳直接辐射处测得
- C.空气温度是用干球温度计在暴露于空气中但又不受太阳直接辐射处测得
- D.空气温度是用湿球温度计在太阳直接辐射处测得
- A.10m
- B.12m
- C.8m
- D.15m
- A.服务半径800m为宜
- B.应设有集中绿化园地,并严禁种植有毒带刺植物
- C.基地远离各种污染源
- D.必须设置各班专用活动场地,还应设有全园共用的室外游戏场地
- A.<15min
- B.<20min
- C.<10min
- D.<25min
- A.绿化率
- B.人口净密度
- C.居住区容积率
- D.总建筑密度
- A.监狱、拘留所、劳改场所设在保安用地(H42)地块上
- B.休、疗养院,以及以居住为主的干休所设在休、疗养用地(A)上
- C.电厂、变电站所、高压塔基设在供电用地(U)上
- D.独立地段的农贸市场、小商品市场等设在商业金融用地(B2)上
- A.3000~5000
- B.10000~15000
- C.300~1000
- D.30000~50000
- A.0.3%~3.0%
- B.0.3%~2.5%
- C.0.5%~1.0%
- D.0.2%~0.5%
- A.12%
- B.10%
- C.15%
- D.9%
- A.居民生活区应远离有污染的工厂
- B.应尽量靠近城市,以利用城市已有的公共设施
- C.场地用地充裕,卫生条件良好
- D.应尽量利用荒山、山坡和沼泽地,少占良田
- A.60m
- B.50m
- C.70m
- D.40m
- A.1.0L
- B.0.95L
- C.0.9L
- D.0.8L
- A.0.75m
- B.1.2m
- C.1.5m
- D.2.0m
- A.教学用房应有良好的自然通风
- B.两排教室的长边相对时,其间距不应小于日照间距
- C.南向的普通教室冬至日底层满窗日照不应少于2h
- D.教室的长边与运动场地的间距不应小于25m
- A.8%~10%
- B.10%~12%
- C.8%
- D.12%~14%
- A.在地震时离震中越远,地震烈度越小
- B.某一地区在今后一定时期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受的最大烈度
- C.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地面房屋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 D.地震烈度分为12度
- A.0.5%
- B.0.3%
- C.1.0%
- D.0.2%
- A.4级
- B.5级
- C.3级
- D.6级
- A.Ⅱ、Ⅲ、Ⅳ
- B.Ⅲ、Ⅳ、Ⅴ
- C.Ⅰ、Ⅱ
- D.Ⅱ、Ⅴ
- A.大型馆:>10000m2
- B.中型馆:4000~10000m2
- C.大型馆:>20000m2
- D.小型馆:<4000m2
- A.Ⅱ、Ⅲ
- B.Ⅲ、Ⅳ
- C.Ⅰ、Ⅱ
- D.Ⅰ、Ⅳ
- A.建筑系数=建筑物占地面积/总用地面积
- B.绿化系数(绿化率)=绿化面积/总用地面积
- C.容积率=总建筑面积/总用地面积
- D.单位综合指标,如医院:m/床;学校:m/每位学生
- A.22m
- B.21m
- C.25m
- D.18m
- A.4级
- B.5级
- C.3级
- D.6级
- A.14m
- B.15m
- C.18m
- D.20m
- A.以外墙线内水平面积计算
- B.以轴线水平面积计算
- C.以外墙勒脚以上的外围水平面积计算
- D.以内墙线内水平面积计算
- A.选址无法避开地下文物时,对文物应尽可能实施迁址保护
- B.凡基本建设需要进行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列入建设工程清单
- C.选择应尽可能避开地下文物
- D.建设工程师如发现地下文物,应当保护现场,立即报告当地文物行政部门
- A.熟地--已经七通一平的土地
- B.熟地--已经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土地
- C.熟地--已经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土地
- D.生地--已开发但尚未建成的土地
- A.
- B.
- C.
- D.
- A.在山地背风面不应布置住宅等建筑,以免影响通风
- B.锅炉房等有污染的建筑,应布置在居住建筑的下风向
- C.总体布置中,应合理选择建筑体形和朝向,尽量采用自然通风
- D.高层建筑的布局应避免形成高压风带和风口
- A.8%
- B.7%
- C.9%
- D.5%
- A.容积率=居住区用地上总建筑面积/居住区用地面积居住区用地面积
- B.容积率是规划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技术指标,它反映了单位土地上所承载的各种人为功能的使用量,即土地开发强度
- C.容积率由开发商(业主)和设计方协议商定
- D.如建设项目实施中其容积率超过规划审定值,则不能竣工验收、交付使用
- A.改扩建的步行商业街宽度应按街内人流量确定
- B.步行商业街长度不宜大于500m
- C.新建步行商业街应留有不小于5m的宽度供消防车通行
- D.步行商业街上空如有顶盖时,净高不宜小于5.5m
- A.迎风坡区,风向垂直等高线,建筑顺着等高线或斜交等高线布置,通风良好
- B.高压风区,风压较大,宜布置高楼,通风良好
- C.顺风坡区,风向平行等高线,建筑斜交等高线布置,通风良好
- D.背风区,可能产生绕风或涡风,如布置居住建筑,通风不好
- A.100万
- B.200万
- C.50万
- D.300万
- A.Ⅱ、Ⅲ
- B.Ⅲ、Ⅳ
- C.Ⅰ、Ⅱ
- D.Ⅰ、Ⅳ
- A.功能分区明确,停车场地要适当分隔
- B.广场形态应与客运站用地形状相协调
- C.人流、车流不得交叉,各种不同车流避免冲突
- D.注意美化环境,方便旅客休息
- A.23°27'
- B.-27°23'
- C.27°23'
- D.-23°27'
- A.宜与劳动教养中心、劳动改造设施邻近建设
- B.交通、通信等市政条件较好的城区或近郊区
- C.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较好的地区
- D.便于利用周边的生活、卫生、教育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
- A.设计任务书
- B.施工验收
- C.可行性研究
- D.工程决策
- A.四类
- B.五类
- C.三类
- D.六类
- A.300~400m
- B.400~500m
- C.150~200m
- D.800~100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