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16层
- B.19层
- C.14层
- D.22层
- A.新居住区(含小区与组团)公共绿地总指标不应少于1.5m2/人
- B.居住区应根据不同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设置相应的中心公共绿地
- C.小区的中心公共绿地至少应有一个边与相应级别的道路相邻
- D.带状的公共绿地为便于布置游憩设施,宽度不应小于12m
- A.黄线
- B.蓝线
- C.绿线
- D.黑线
- A.面积较大,地势较平坦的地段,多用暗管排水
- B.建、构筑物标高变化较多的地段,多用明沟排水
- C.建、构筑物比较分散的场地,多用暗管排水
- D.道路标高高于建筑物标高的地段,多用明沟排水
- A.7个
- B.8个
- C.9个
- D.10个
- A.8个或16个罗盘方位
- B.各个方向吹风次数百分数值
- C.各个方向的最大风速
- D.风向是从外面吹向中心的
- A.初步设计
- B.技术设计
- C.施工图设计
- D.设计前期工作
- A.相对湿度以百分率表示
- B.相对湿度是在常温下空气中实有水汽压与同温下饱和水汽压之比
- C.相对湿度体现空气接近水蒸汽饱和的程度
- D.相对湿度是在常温下空气中实有含水率与同温下饱和空气中含水率之比
- A.地震基本烈度是当地地震设防的主要依据
- B.地震烈度分十度
- C.地震基本烈度是指某一地区一百年内可能遭遇过的最大烈度
- D.九度以上地区不宜建设
- A.托幼建筑、小学、煤气站、食品店、小百货店等
- B.托幼建筑、卫生站、早点小吃部、居(里)委会等
- C.托幼建筑、中小学、理发店、医院等
- D.托幼建筑、门诊所、文化活动站、小百货店等
- A.便于利用城市基础设施
- B.符合当地城市规划要求
- C.与车站、码头、航空港及各种交通路线联系方便
- D.基地要四面邻近城镇道路
- A.坡屋顶层高是指本层楼地面完成面至坡屋顶结构面最低点之间的垂直距离
- B.室内净高是指本层楼地面完成面至结构底面的垂直距离
- C.层高是指各层之间以楼地面完成面计算的垂直距离
- D.室内净高是指楼地面完成面至管道底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 A.1.92
- B.2.92
- C.1.12
- D.3.2
- A.中国建筑气候分区中的Ⅶ区就相当于全国建筑热工设计分区中的严寒地区
- B.中国建筑气候分区中的Ⅲ区不包括西安和徐州
- C.中国建筑气候分区中的Ⅳ区就相当于全围建筑热工设计分区中的"夏热冬暖地区"
- D.中国建筑气候分区中的Ⅴ区不包括重庆和桂林
- A.环境影响报告
- B.有关工程的水文、地质、地形条件资料
- C.场地比较与选择意见
- D.建筑物地基基础计算报告
- A.航空对建筑物高度的限制
- B.消防对建筑物高度的限制
- C.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 D.结构技术对建筑物高度的限制
- A.一昼夜最大强度降雨量
- B.当地采用的雨量计算公式
- C.历年和逐月的平均、最大和最小降雨量
- D.一次暴雨持续时间及其最大雨量以及连续最长降雨天数
- A.一级耐久年限100年以上
- B.二级耐久年限50~100年
- C.三级耐久年限15~50年
- D.四级耐久年限15年以下
- A.拟制"设计委托任务书"
- B.建设项目的投资估算
- C.进行预可行性和可行性研究
- D.编写"项目建议书"
- A.0.5m
- B.0.3m
- C.0.6m
- D.0.15m
- A.10大类、46中类、73小类
- B.10大类、56中类、79小类
- C.6大类、40中类、60小类
- D.20大类、50中类、70小类
- A.①→③→④→⑤
- B.①→③→⑤
- C.①→②→③→④→⑤
- D.①→④→⑤
- A.%
- B.万m2/万m2
- C.m2/hm2
- D.无单位
- A.1
- B.2
- C.3
- D.4
- A.25
- B.30
- C.20
- D.45
- A.Ⅰ、Ⅲ、Ⅳ、Ⅴ
- B.Ⅱ、Ⅲ、Ⅳ、Ⅴ
- C.Ⅰ、Ⅱ、Ⅲ
- D.Ⅲ、Ⅳ、Ⅴ
- A.膨胀土地基
- B.岩溶(喀斯特)地基
- C.湿陷性黄土地基
- D.山区不均匀地基
- A.消防车用的通路宽度不应小于3.5m
- B.双车道不应小于7m
- C.机动车与自行车共用的通路宽度不应小于3.5m
- D.人行通路的宽度不应小于1.5m
- A.居住区绿地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绿地和道路绿地
- B.应尽可能扩大绿化面积,充分绿化屋顶及阳台等可绿化面积,从而提高居住区绿地率
- C.旧区改造绿地率不宜低于25%
- D.居住区应鼓励发展垂直绿化
- A.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后,才能取得开工证
- B.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后,才能取得规划条件通知书
- C.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后,方能申请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 D.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后,即可取得建筑用地钉桩通知单
- A.绿化覆盖面积除以总用地面积
- B.绿化覆盖面积占总用地面积的百分比(不包括屋顶绿化)
- C.绿化面积占总用地面积百分比
- D.绿化覆盖面积占总用地面积的百分比(包括屋顶绿化)
- A.Ⅱ、Ⅲ
- B.Ⅲ、Ⅳ
- C.Ⅰ、Ⅱ
- D.Ⅰ、Ⅳ
- A.政府主管部门
- B.开发公司
- C.投资方
- D.施工单位
- A.600m
- B.650m
- C.500m
- D.560m
- A.基地地面最低处高程宜高于相邻城市道路的最低高程
- B.基地地面最低处高程宜低于相邻城市道路的最低高程
- C.基地地面最高处高程宜低于相邻城市道路的最低高程
- D.基地地面的平均高程宜低于相邻城市道路的平均高程
- A.疗养院由疗养用房、文体活动场所、行政办公和附属用房四个部分组成
- B.疗养用房主要朝向的间距除应符合当地日照要求外,还应满足最小间距要求
- C.疗养院宜设在风景优美、必须靠山或近水的地区
- D.疗养院的职工生活用房宜建在疗养院内便于服务和联系
- A.500~800m
- B.500~1000m
- C.300~500m
- D.1000~1500m
- A.不宜靠近医院、学校、住宅建筑
- B.不必考虑室外用地作停车、调车和修车用
- C.因多层车库进出车辆频繁,库址应选在城市干道交叉口处
- D.为减小多层车库的体量,设计时要考虑到地下停车
- A.建筑抗震设防类别,按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可分为甲、乙、丙、丁四类
- B.使用要求为特级、规模分级为特大型的体育馆列为甲类
- C.1200座及以上的大型电影院列为乙类
- D.大型的人流密集的多层商场列为乙类
- A.2000m2
- B.3000m2
- C.1000m2
- D.4000m2
- A.公路型
- B.居住区型
- C.城市型
- D.小区型
- A.对喧闹与安静的用房应有合理的分区与适当的分隔
- B.由于使用人流较大,基地至少应设两个以上出入口
- C.功能分区明确,合理组织人流和车辆交通路线
- D.馆内噪声较大的房间,应采取必要的防止干扰措施
- A.Ⅰ、Ⅲ、Ⅳ、Ⅵ
- B.Ⅱ、Ⅳ、Ⅴ、Ⅶ
- C.Ⅰ、Ⅲ、Ⅳ、Ⅴ
- D.Ⅱ、Ⅲ、Ⅳ、Ⅴ
- A.建筑基础
- B.地下室
- C.建筑物的台阶
- D.基地内的连接城市管线的地下管线
- A.Ⅱ、Ⅲ、Ⅴ
- B.Ⅱ、Ⅲ、Ⅳ、Ⅴ
- C.Ⅰ、Ⅱ、Ⅴ
- D.Ⅰ、Ⅱ、Ⅲ、Ⅳ、Ⅴ
- A.±10%
- B.±20%
- C.±5%
- D.±30%
- A.8m
- B.13m
- C.6m
- D.15m
- A.Ⅱ、Ⅲ
- B.Ⅰ、Ⅲ
- C.Ⅰ、Ⅱ
- D.Ⅰ、Ⅱ、Ⅲ
- A.运动场地的长轴方向可自由布置
- B.田径场设环形跑道,同时也要至少设置一组直跑道
- C.运动场地应有足够的大小,应能容纳全校学生同时作课间操用
- D.学校的风雨操场应离开教学区,最好靠近室外运动场地布置
- A.宿舍每层至少有半数以上的居室能获得冬至日满窗不少于1h的日照
- B.老年人公寓的主要居室应能获得冬至日满窗不少于3h的日照
- C.住宅应每户至少有一个居室能获得冬至日满窗不少于3h的日照
- D.医院至少有半数以上的病房应能获得冬至日满窗不少于3h的日照
- A.钢管
- B.工程塑料管
- C.铸铁管
- D.混凝土管
- A.交叉路口道路红线的交点
- B.交叉路口道路转弯曲线的顶点
- C.交叉路口人行道路外缘的直线交点
- D.交叉路口道路的直线与拐弯处曲线相接处的切点
- A.含水层厚度
- B.矿化度及硬度
- C.地下水位
- D.水温
- A.0.35
- B.0.40
- C.0.45
- D.0.50
- A.基地沿城市道路的长度,不应小于场地周长的1/6
- B.基地应设两个以上不同方向通向城市道路的出口
- C.基地应至少有两面直接临接城市道路
- D.建筑主要出入口前应有供人员集散用的空地
- A.展览馆
- B.医院
- C.办公楼
- D.商场
- A.每万平方米住宅建筑面积内所容纳的人口数量
- B.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容纳的规划人口数量
- C.单位面积用地平均居住人数
- D.每公顷住宅用地上容纳的规划人口数量
- A.
- B.
- C.
- D.
- A.
- B.
- C.
- D.
- A.当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60m时,应增设洞口尺寸不小于4m×4m的消防车道
- B.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间距控制在80~130m
- C.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
- D.人行出口间距一般不超过80m,超过时则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口
- A.步行商业街的主要出入口附近均不得设置停车场地
- B.步行商业街只允许在次要出入口附近设置停车场地
- C.步行商业街的各个出入口附近均应设置停车场地
- D.步行商业街的各个出入口附近均不得设置停车场地
- A.对居住区级路算到红线
- B.对小区路算到路边,当小区路设有人行便道时算到便道边
- C.带状公共绿地面积计算的起止界同院落式组团绿地
- D.对建筑物算到散水边,当采用暗埋散水(即绿化可铺到墙边)时算到墙边
- A.Ⅱ、Ⅲ
- B.Ⅰ、Ⅳ
- C.Ⅰ、Ⅱ
- D.Ⅲ、Ⅳ
- A.25%
- B.30%
- C.20%
- D.35%
- A.适当分散,以减少干扰
- B.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组群式布置,以丰富建筑空间
- C.适当集中,以节约用地
- D.以上三种均可
- A.2%
- B.2.5%
- C.1.5%
- D.3%
- A.以纵轴为y轴,其值小的一端表示北方,以横轴为x轴,其值小的一端表示东方
- B.以纵轴为x轴,其值大的一端表示北方,以横轴为y轴,其值大的一端表示东方
- C.以纵轴为x轴,其值小的一端表示北方,以横轴为y轴,其值小的一端表示东方
- D.以纵轴为y轴,其值大的一端表示北方,以横轴为x轴,其值大的一端表示东方
- A.浅于冰冻深度
- B.等于冰冻深度
- C.与冰冻深度无关
- D.深于冰冻深度
- A.7.0~15.0m2/人
- B.≥9.0m2/人
- C.8.0~20.0m2/人
- D.≥5.0m2/人
- A.要符合使用规律和活动特点
- B.要避免干扰和相互冲突,交通流线应迂回设置
- C.交通线要明确清晰,易识别
- D.要符合交通运输自身的技术要求
- A.中高层21~24
- B.多层25~30
- C.高层17~20
- D.低层30~43
- A.手术部
- B.病房楼
- C.门诊部
- D.教学科研用房
- A.内外交通状况
- B.场地的自然条件
- C.建设项目的使用功能要求
- D.技术经济要求
- A.75.1~90.0m2/人
- B.90.0~105.0m2/人
- C.60.1~75.0m2/人
- D.105.0~120.0m2/人
- A.建筑物最高点的标高
- B.建筑物女儿墙或檐口的标高
- C.由室外地面到建筑物最高点之间的高度
- D.由室外地面到建筑物女儿墙或檐口的高度
- A.朝向夏季主导风向布置
- B.朝向冬季主导风向布置
- C.朝向全年主导风向布置
- D.朝向秋季主导风向布置
- A.600~800m
- B.500~600m
- C.800~1000m
- D.400~500m
- A.建筑设计
- B.施工招标
- C.前期工作
- D.工程维修
- A.朝向夏季主导风向布置
- B.朝向春季主导风向布置
- C.朝向全年主导风向布置
- D.朝向秋季主导风向布置
- A.崩塌型、重力型
- B.土质型、滑移型
- C.崩塌型、滑移型
- D.土质型、重力型
- A.在山地背风面不应布置住宅等建筑,以免影响通风
- B.锅炉房等有污染的建筑,应布置在居住建筑的下风向
- C.总体布置中,应合理选择建筑体形和朝向,尽量采用自然迎风
- D.高层建筑的布局应避免形成高压风带和风口
- A.x--东西方向轴线,γ--南北方向轴线
- B.x--在γ纵轴上的距离,γ--在x横轴上的距离
- C.x--南北方向轴线,γ--东西方向轴线
- D.x--代表纬度值,γ--代表经度值
- A.Ⅰ、Ⅲ、Ⅳ、Ⅴ
- B.Ⅰ、Ⅱ、Ⅲ、Ⅴ
- C.Ⅰ、Ⅱ、Ⅲ
- D.Ⅰ、Ⅱ、Ⅲ、Ⅳ、Ⅴ
- A.绿地率
- B.建筑限高
- C.容积率
- D.建筑层数
- A.中高层与多层住宅的层数与住宅幢数的比值
- B.中高层与多层住宅的建筑面积与住宅基底总面积的比值
- C.所有住宅的层数与住宅幢数的比值
- D.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基底总面积的比值
- A.与道路交叉布置时,由电缆中心线至路面的垂直净距应大于或等于1m
- B.与道路交叉布置时,由电缆沟沟底至路面的垂直净距应大于或等于1m
- C.电力电缆沟不得与道路交叉布置
- D.与道路交叉布置时,由电缆沟外缘至路面的垂直净距应大于或等于1m
- A.14m×14m
- B.16m×16m
- C.12m×12m
- D.18m×18m
- A.初步设计阶段
- B.施工图设计阶段
- C.可行性研究阶段
- D.设计任务书阶段
- A.依据山势布置
- B.建筑物四周宜采用明沟排水
- C.避免深埋
- D.采用管沟敷设时,应避开暗流地带
- A.3.0m
- B.2.0m
- C.5.0m
- D.1.5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