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主泵转速
- B.断路器脱扣
- C.母线低电压、低频率
- D.稳压器水位
- E.稳压器压力
- A.适宜的物理性能和结构
- B.化学组成稳定
- C.氟含量低
- D.铀沉淀尽可能完全
- E.容易过滤
- A.改变质量数4
- B.改变电荷数2
- C.质量数不变
- D.电荷数不变
- E.在元素周期表中将向前移动两个位置
- A.从事放射工作者本人
- B.从事放射工作者的后代
- C.公众
- D.全人类
- E.环境
- A.15O
- B.16O
- C.17O
- D.18O
- E.19O
- A.抗拉强度
- B.屈服强度
- C.塑性
- D.冷弯性能和冲击韧性
- E.焊接性能
- A.要努力保持充满相互信任与尊敬的环境和有利于安全的工作环境。每个员工都能自由地提出对核安全的担心,而不必担心受到不利的影响
- B.掌握必要的知识,一起工作的人员通过交流,对工作形成一个正确、统一的理解,不能不懂装懂,似懂非懂
- C.重视所从事工作的经验反馈,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防止重犯同样的错误
- D.在班组会上,讨论会上充分发表意见,在各种报告上写出自己的意见,不留下任何自己见到的隐患和问题
- E.懂得传递信息的重要性,注重完整、简练、清晰、正确地传达信息
- A.不带电荷
- B.质量数为1,比质子略重
- C.不稳定
- D.可以自发地发生β-衰变
- E.半衰期为10.6分钟
- A.保持燃料包壳的完整性
- B.保持一回路冷却剂压力边界的完整性
- C.保持安全壳的完整性
- D.防止放射性物质释放
- E.能减轻任何一个或多个屏障破裂所造成的后果
- A.热中子堆
- B.低能中子堆
- C.中能中子堆
- D.快中子堆
- E.高能中子堆
- A.监管部门
- B.主管部门
- C.营运单位
- D.反应堆运行管理机构
- E.运行人员
- A.质量控制
- B.溶液浓度控制
- C.溶液体积控制
- D.几何控制
- E.毒物控制
- A.先进的燃料管理技术
- B.先进的反应堆设计技术
- C.先进的人因工程
- D.先进的数字化仪表控制系统和控制室
- E.宽裕的操作员可不干预时间
- F.模块化设计和建造技术
- A.事故中各种信号的传递时间
- B.探测仪表对所探测的参数的跟随速度即响应时间
- C.操纵人员采取措施的时间
- D.控制棒插入反应堆的速度
- E.操纵人员判断、分析事故原因的时间
- A.可得较高的回收率
- B.组成固定
- C.结晶颗粒大
- D.易于过滤与洗涤
- E.经煅烧所得产品的活性好
- A.中子不带电,不能直接引起物质原子的电离或激发
- B.即使能量很低的中子也可以深入到原子核内部,同原子核作用
- C.中子在物质中会被慢化和吸收,并产生一些次级粒子
- D.中子同物质相互作用也可称为一种电离辐射
- E.中子与原子核的作用分为两类
- A.可以针对辐射监测中测量的任一个量推导相应的导出限值
- B.导出空气浓度DAC的单位是Bq/m3
- C.导出空气浓度DAC所使用的参考人由ICRP提出的、用于辐射防护评价目的的一种假设的成年人模型,其解剖学和生理学特征并不是实际的某一人群组的平均值
- D.规定导出限值的目的在于确定一个数值,只要监测结果不超过这一数值,几乎可以肯定辐射防护的基本限值已经得到了遵守
- E.超过导出限值却不一定意味着违反了基本限值,它只是提示需要对情况进行仔细的调查
- A.转筒的转速
- B.转筒的长度
- C.转子的转速
- D.转子的长度
- E.转筒内气体的温度和压力
- A.3H
- B.14C
- C.32P
- D.35S
- E.90Sr、90Y
- A.溶解
- B.过滤
- C.萃取、反萃取
- D.沉淀
- E.结晶、煅烧
- A.微观截面
- B.宏观截面
- C.中子通量
- D.介质原子核密度
- E.介质原子质量数
- A.在发生失水事故和主蒸汽管道破裂事故时承受内压
- B.容纳事故时喷射出的汽水混合物,防止或减少放射性物质向环境的释放
- C.承受外压以防安全壳外各种可能的冲击,对外部事件进行防护
- D.在正常运行期间,对反应堆冷却剂系统的放射性提供生物屏蔽
- E.在正常运行期间,限制污染气体的泄漏
- A.天然铀或低富集铀
- B.3%
- C.7%-20%
- D.15%-20%
- E.90%
- A.控制反应堆的剩余反应性
- B.使堆在整个寿期内保持较平坦的功率分布
- C.使功率峰值因子尽可能小
- D.能够调节反应堆功率,以适应外负荷变化
- E.在反应堆出现事故时,能够迅速地停堆,并保持适当的深度
- A.4×4
- B.5×5
- C.6×6
- D.7×7
- E.8×8
- A.活性Al2O3
- B.CaSO4
- C.活性炭
- D.碱石灰
- E.NaOH
- 27
-
镭的测量方法主要有()。
- A.分光光度法
- B.固体荧光法
- C.沉淀法
- D.射气法
- E.中子活化法
- A.上下管座
- B.定位格架
- C.控制棒导向管
- D.燃料元件棒
- E.组件骨架
- A.简称CT
- B.是用x射线对人体某部位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
- C.图像是层面图像,常用的是横断面
- D.为了显示整个器官,需要多个连续的层面图像
- E.在发现病变、确定病变位置及大小与数目方面是较灵敏而且可靠的,但对病理性质的诊断,也有一定的限制
- A.理解
- B.掌握
- C.态度
- D.行为
- E.责任
- A.凝汽没备
- B.回热加热设备
- C.调节装置
- D.保护装置
- E.供油系统
- 32
-
对于γ衰变的核()。
- A.质量数不变
- B.电荷数不变
- C.质量数加1
- D.电荷数加1
- E.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不变
- A.容易生产
- B.价格便宜
- C.半衰期较长
- D.毒性低
- E.比活度极高
- A.强度
- B.塑性
- C.硬度
- D.冲击韧度
- E.疲劳强度
- A.全厂巡视
- B.文件检查
- C.个别访谈
- D.评价
- E.评价报告
- A.美国
- B.法国
- C.俄罗斯
- D.西欧三国
- E.日本
- A.低富集度铀
- B.燃耗高
- C.棒束长度长,3.8m以上
- D.停堆换料
- E.需要停堆去除破损的燃料棒束
- A.铀水冶
- B.铀转化
- C.铀浓缩
- D.核燃料元件制造
- A.短寿命α
- B.中、短寿命α
- C.长寿命α
- D.长寿命γ
- A.65低于
- B.65高于
- C.85低于
- D.85高于
- A.3
- B.4
- C.5
- D.6
- A.波动箱
- B.净化箱
- C.缓冲箱
- D.卸压箱
- A.首次换料时间为压水堆初次装料后一两年
- B.每次换料只需卸下l/3的燃料组件
- C.卸出的燃料组件应立即运往乏燃料处置单位
- D.采用快速换料机构可以缩短换料时间
- A.监督区
- B.控制区
- C.放射性工作场所
- D.非放射性工作场所
- A.0.3
- B.0.5
- C.0.7
- D.0.9
- A.0.3-0.7
- B.3-7
- C.30-70
- D.300-700
- A.反应堆厂房
- B.辅助厂房
- C.更衣室厂房
- D.应急指挥中心
- A.50
- B.150
- C.300
- D.500
- A.0.50
- B.0.60
- C.0.70
- D.0.80
- A.失警
- B.否认
- C.危险
- D.崩溃
- 51
-
安全壳的尺寸取决于()。
- A.堆功率
- B.经济性
- C.设备装卸的空间
- D.设计压力
- A.后处理模式
- B.“一次通过”模式
- C.“等着瞧”模式
- D.“DUPIC”模式
- A.安全系统能动
- B.安全系统非能动
- C.系统设计简单化
- D.系统设计多样化
- A.单位
- B.名称(单位的专门名称)
- C.符号
- D.以上三者均包含
- A.有效剂量在时间τ内的微分
- B.有效剂量在时间τ内的积分
- C.当量剂量率在时间τ内的微分
- D.当量剂量率在时间τ内的积分
- A.石墨CO2UO2天然铀锆-2
- B.石墨CO2金属天然铀镁诺克斯
- C.石墨HeUO2天然铀锆-2
- D.石墨He金属天然铀镁诺克斯
- A.对数
- B.指数
- C.函数
- D.导数
- A.人为
- B.员工
- C.技术
- D.规程
- A.蛋白质
- B.DNA
- C.细胞膜
- D.体液
- A.一回路冷腿段
- B.一回路热腿段
- C.压力容器出入口
- D.主泵壳体
- A.成反比
- B.平方成反比
- C.三次方成反比
- D.四次方成反比
- A.高能电磁辐射
- B.粒子辐射
- C.原子辐射
- D.A与B
- A.1×1012
- B.1×1013
- C.1×1014
- D.1×1015
- A.0-4×106
- B.0-2×107
- C.豁免活度值以上-4×106
- D.豁免活度值以上-2×107
- A.20001000
- B.30001500
- C.36001800
- D.40002000
- A.面积
- B.阈能
- C.截面
- D.通量
- A.压力管
- B.排管
- C.屏蔽冷却管
- D.蒸汽发生器
- A.防止
- B.消除
- C.缓解
- D.A和C
- A.立式U形管蒸汽发生器
- B.立式直流蒸汽发生器
- C.卧式螺旋管蒸汽发生器
- D.卧式自然循环蒸汽发生器
- A.5-10
- B.6-20
- C.7-30
- D.8-40
- A.40800
- B.48000
- C.80400
- D.84000
- A.圆7
- B.正方形8
- C.正六边形9
- D.正三角形10
- A.20001000
- B.30001500
- C.36001800
- D.40002000
- A.系统故障
- B.安全故障
- C.非安全故障
- D.设备故障
- A.生铁
- B.铸铁
- C.铸铁件
- D.铁合金
- A.压缩仪表
- B.主控制室
- C.直流设备室
- D.环路隔室
- A.3.7×109
- B.3.7×1010
- C.3.7×1011
- D.3.7×1012
- A.核事故
- B.辐射源照射安全
- C.电离辐射照射安全
- D.工作人员、公众、环境的辐射安全
- A.单一
- B.随机
- C.组合
- D.任何
- A.计数效率高,能量分辨率高
- B.计数效率高,能量分辨率低
- C.计数效率低,能量分辨率低
- D.计数效率低,能量分辨率高
- A.欠热沸腾
- B.饱和沸腾
- C.体积沸腾
- D.膜态沸腾
- A.1-2
- B.2-3
- C.3-4
- D.4-5
- A.2.1×10-6
- B.2.1×10-5
- C.2.1×10-4
- D.2.1×10-3
- A.压力容器上冷却剂出口管嘴到蒸汽发生器入口
- B.主泵出口到和压力容器上冷却剂入口管嘴
- C.蒸汽发生器出口到主泵入口
- D.稳压器到热管段
- 85
-
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的主要目的是对明显受到照射的器官或组织所接受的平均当量剂量或有效剂量作出估算,进而限制工作人员所接受的剂量,并且证明工作人员所接受的剂量是否符合有关标准。其附加目的是提供()。
- A.工作人员所受剂量的趋势
- B.工作场所的条件
- C.在事故照射情况下的有关资料
- D.以上三者均包含
- A.性质
- B.强度
- C.毒性
- D.A和B
- A.44
- B.45
- C.46
- D.47
- A.2×10-2
- B.2×10-3
- C.2×10-4
- D.2×10-5
- A.开采设计
- B.地质勘探
- C.外放射性普查
- D.普查
- A.算术平均值
- B.权重平均值
- C.平方平均值
- D.几何平均值
- A.裂变碎片的动能
- B.裂变中子的动能
- C.瞬发γ光子的能量
- D.热量
- A.钍
- B.铀
- C.镎
- D.钚
- A.应急柴油发电机组自动供电
- B.应急柴油发电机组手动供电
- C.应急蓄电池组自动供电
- D.应急蓄电池组手动供电
- A.标准化
- B.程序化
- C.固定化
- D.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