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对所产生的数据进行技术验证
- B.对活动进行检查、监视
- C.对活动进行监查
- D.对用作符合采购要求的客观证件进行审查
- E.物项验收方法中的任何一种适用方法
- A.核设施安全管理
- B.核事故应急与反恐准备
- C.核材料管制
- D.核电发展计划管理
- E.核电自主化和国产化管理
- A.组织
- B.人员
- C.技术
- D.管理体系
- E.过程控制
- A.可居留性准则
- B.评价所考虑的事故及其源项
- C.剂量评价模式
- D.大气弥散模式
- E.缓解事故后果
- A.放射源生产单位
- B.放射性药品生产单位
- C.非医用I类放射源使用单位
- D.I类射线装置生产使用单位
- E.核安全审评单位,承担部分核安全审评工作的单位
- A.地形地貌
- B.地质资料
- C.地下岩土材料的范围和特征的描述
- D.土和岩石的特性
- E.地下水资料
- A.设备故障
- B.误操作(人员差错)
- C.内部原因引起的灾害(火灾、爆炸、水淹)
- D.外部事件引起的内部灾害(火灾、水淹、飞射物)
- E.计算机硬件故障或软件的不正确程序可能导致有重大影响的控制活动
- A.安装在安全壳外
- B.安装在安全壳内
- C.要求能承受地震和设计基准事故后的环境工况
- D.要求在事故期间和事故后保持动作功能
- E.要求能承受地震载荷
- A.在该核与辐射设施的评价范围内,确定天然放射性本底状况
- B.确定人工放射性影响
- C.判断本底贡献处于正常范围还是存在异常
- D.确定本底水平以便为今后运行时的环境影响作比较(基线)
- E.为核及辐射设施在实施退役的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基础资料
- A.封闭(堵)
- B.固化隔离
- C.深地质埋葬
- D.覆土(回填)植被
- E.清洗去污
- A.去污率
- B.去污深度
- C.去污因子
- D.去污指数
- E.去污活度
- A.应急运行组、技术支持组、应急指挥间的协调
- B.通讯及信息传输系统
- C.正确执行应急报告制度
- D.人员的清点、隐蔽和撤离
- E.各种补救行动的投入方式
- A.设计措施
- B.工程实践
- C.事故预防
- D.事故管理
- E.运行经验
- A.《最终安全分析报告》
- B.《质量保证大纲》(调试阶段)
- C.《调试大纲》、《维修大纲》
- D.《装料前调试报告》
- E.《应急计划》
- A.设备故障
- B.人为差错
- C.自然事件
- D.外部人为事件
- E.放射性外泄
- A.变更单位名称、地址和法定代表人
- B.改变许可证规定的活动的种类
- C.改变许可证规定的活动的范围
- D.新建或者改建、扩建使用设施或者场所
- E.遗失许可证
- A.比活度大小
- B.放射学特征
- C.物理学特征
- D.化学特征
- E.生物学特征
- A.物理性状
- B.放射性水平
- C.来源
- D.半衰期
- E.核辐射类型
- F.毒性
- G.处置方式
- H.释热程度
- I.潜在危害性质
- A.应急机构和职责分工
- B.应急人员的组织、培训
- C.应急和救助的装备、资金、物资准备
- D.辐射事故分级与应急响应措施
- E.辐射事故调查、报告和处理程序
- A.放射性源项
- B.成功准则
- C.事故序列
- D.安全壳响应
- E.安全壳失效
- A.核设施的类型和放射性水平
- B.退役策略和阶段目标
- C.依据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 D.核设施运行历史、现状及周围环境状况
- E.设计图纸、维修和改造情况
- F.现有设备条件的可利用状况
- G.放射性和非放射性物质的存量
- H.存在的临界安全、辐射安全和工业安全问题
- I.去污和切割拆卸技术的可得性和优化选择考虑
- J.源项调查和检测分析的技术、设备和能力
- A.所有正常运行工况
- B.试验
- C.维修
- D.维修停役
- E.假设始发事件中和其后
- A.选择适宜的场址
- B.符合标准的工程措施
- C.良好的管理制度
- D.人员资格的培训、考核
- E.有效的环境监测
- A.设计改进
- B.运行规程修改
- C.应急规程修改
- D.管理程序修改
- E.人员变动
- A.核燃料循环废物
- B.反应堆运行废物
- C.核技术应用废物
- D.退役废物
- E.天然放射性废物
- A.豁免废物
- B.短寿命低、中放废物
- C.长寿命低、中放废物
- D.高放废物
- E.长寿命高放废物
- A.设计
- B.建造
- C.运行
- D.扩建
- E.退役
- A.鉴别出核设施向环境排放的关键核素,关键途径和关键居民组
- B.确定环境本底水平的变化
- C.对运行时准备采用的监测方法和程序进行检查和模拟训练
- D.评价公众受到的实际照射及潜在剂量,或估计可能的剂量上限值
- E.证明是否满足限制向环境排放放射性物质的规定和要求
- A.陆生放射性核素
- B.来自外层空间的宇宙射线
- C.宇宙射线与大气层相互作用产生的次级射线
- D.宇宙射线与大气层相互作用产生的放射性核素
- E.大气层核试验
- A.238U
- B.232Th
- C.235U
- D.176Lu
- E.138LA
- A.源项
- B.输运过程
- C.污染介质
- D.照射方式
- E.剂量
- A.设备
- B.构件
- C.系统
- D.部件
- E.程序
- A.型号
- B.数量
- C.去向
- D.编码
- E.标准
- A.审查批准
- B.备案
- C.存档备查
- D.登记
- E.注册
- A.233
- B.234
- C.235
- D.236
- E.238
- A.设计
- B.制造
- C.鉴定
- D.使用
- E.贮存
- A.检查
- B.质量控制
- C.对供方的评价
- D.验证
- A.B(N)
- B.B(M)
- C.B(P)
- D.B(Q)
- E.B(U)
- A.219
- B.220
- C.221
- D.222
- E.223
- A.来自外层空间的宇宙射线
- B.宇宙射线与大气层相互作用产生的次级射线
- C.宇宙射线与大气层相互作用产生的放射性核素
- D.以上三者均包含
- A.眼晶体
- B.甲状腺
- C.性腺
- D.以上三者均包含
- A.设计
- B.执行
- C.安全
- D.可靠
- A.内各种设计基准事故和大多数严重事故序列
- B.内后果最严重的严重事故序列
- C.外各种设计基准事故和大多数严重事故序列
- D.外后果最严重的严重事故序列
- A.1
- B.2
- C.3
- D.2、3
- A.质量保证大纲
- B.质量保证总大纲
- C.质量保证分大纲
- D.质量保证总大纲和分大纲
- A.钢制
- B.铅制
- C.混凝土
- D.聚氨酯
- A.几何分隔
- B.屏障分隔
- C.上述两种分隔的组合
- D.以上三者均包含
- A.现场监督员
- B.地区监督站
- C.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
- D.B和C
- A.干预
- B.控制
- C.管理
- D.预防
- A.国务院
- B.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
- C.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
- D.国家核应急办公室
- A.α
- B.β
- C.γ
- D.n
- A.地震
- B.洪水
- C.内部原因导致的火灾、爆炸、水淹和飞射物撞击
- D.丧失厂外电源
- A.0.071s
- B.0.71s
- C.7.1s
- D.71s
- A.共去污
- B.铀分离循环
- C.钚分离循环
- D.铀、钚分离循环
- A.2.1s和7.3s
- B.2.1s和7.3min
- C.2.1min和7.3s
- D.2.1min和7.3min
- A.现场监督员
- B.营运单位
- C.地区监督站
- D.A和B
- A.质量保证总大纲
- B.质量保证分大纲
- C.核设施营运单位
- D.合同
- A.2.6×10<sup>24 </sup>
- B.2.6×10<sup>25</sup>
- C.2.6×10<sup>26</sup>
- D.2.6×10<sup>27</sup>
- A.可靠性检查
- B.可靠性监督
- C.有效性检查
- D.有效性监督
- A.设计
- B.制造
- C.质量
- D.A和B
- A.5
- B.10
- C.15
- D.20
- A.最大风速
- B.最大可信风速
- C.最高持续风速
- D.最大风速范围
- A.处理
- B.处置
- C.贮存
- D.固化
- A.7次α和4次β
- B.7次α和6次β
- C.9次α和7次β
- D.9次α和6次β
- A.2
- B.3
- C.4
- D.5
- A.堆芯
- B.冷却剂压力边界
- C.安全壳
- D.下一道屏障
- A.自然沉降
- B.化学沉淀
- C.离子交换
- D.电渗析
- A.1
- B.2
- C.3
- D.4
- A.地下巷道垂直钻孔近地表
- B.水力压裂近地表
- C.超深钻孔埋葬地质
- D.深岩层中熔融地质
- A.继续发展
- B.恶化扩大
- C.不可控制
- D.导致结构发生失稳破坏
- A.10
- B.20
- C.30
- D.40
- A.裂解炉
- B.流化床焚烧炉
- C.高温熔渣炉
- D.熔盐炉
- A.冷却剂泵
- B.管道
- C.热交换器
- D.以上三者均包含
- A.厂房
- B.安全壳
- C.压力容器
- D.堆芯
- A.保护系统动作
- B.启用核动力厂安全系统
- C.保护反应堆厂房(安全壳)
- D.启用厂内外应急响应计划
- A.极端风
- B.极端降雨
- C.极端温度
- D.极端降雪
- A.安全
- B.警报
- C.联锁
- D.应急
- A.1
- B.2
- C.3
- D.以上三者均包含
- A.营运单位
- B.设计单位
- C.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
- D.A和C
- A.氡
- B.氡及氡子体
- C.钋
- D.镭
- A.反应堆进入次临界
- B.反应堆进入临界
- C.链式裂变反应在持续中进行
- D.反应堆进入临界、链式反应在持续中进行
- A.0.01
- B.0.1
- C.1.0
- D.10
- A.15批准
- B.15备案
- C.30批准
- D.30备案
- A.2000
- B.2001
- C.2002
- D.2003
- 85
-
氚的半衰期为()。
- A.8.04D
- B.60.2D
- C.12.33A
- D.1.6×107A
- A.大气
- B.水体
- C.地表
- D.以上三者均包含
- A.确定安全分析
- B.概率安全分析
- C.工程判断
- D.最佳估计
- A.近地表处置
- B.地质处置
- C.近地表处置或地质处置
- D.深埋处置
- A.重要的去污作业
- B.重要的拆卸作业
- C.采用新设备
- D.以上三者均包含
- A.水
- B.黄土
- C.混凝土
- D.植被
- A.0.1
- B.1.1
- C.2.7
- D.5.4
- A.安全监管
- B.审管控制
- C.监督管理
- D.有效控制
- A.小破口失水事故
- B.大破口失水事故
- C.控制棒弹出事故
- D.主蒸汽管道破裂事故
- A.深岩层中熔融处置
- B.海洋底沉积层处置
- C.冰层处置
- D.宇宙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