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0
- B.1
- C.2
- D.3
- E.4
- A.放射性物质的大气弥散
- B.放射性物质的地表水、地下水弥散
- C.人口分布
- D.土地和水的利用
- E.环境的放射性本底
- A.造成该不符合项的原因
- B.不符合项的安全重要意义
- C.不符合项处理
- D.为纠正不符合项要商定和批准的纠正措施
- E.预防类似不符合项重复发生的措施
- A.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并举
- B.具有法律强制性
- C.纳入基本建设程序
- D.分类管理
- E.挣证评价
- F.核设施分阶段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 A.课堂集中讲解
- B.单独辅导
- C.实际操作
- D.单项演习
- E.综合演习
- A.包装
- B.贮存
- C.辐照
- D.转移
- E.处置
- A.物理方法
- B.化学方法
- C.生物方法
- D.自身衰变
- E.核嬗变
- A.转移
- B.贮存
- C.处理
- D.处置
- E.减容
- A.控制
- B.监视
- C.指挥
- D.探测
- E.取样
- A.医疗用品和农副产品的消毒灭菌
- B.高分子材料的化学合成与改性
- C.食品的保鲜贮藏
- D.培育优良农作物品种
- E.工业“三废”的处理
- A.成员到位是否及时
- B.成员对职责是否熟悉
- C.信息收集是否充分
- D.决策是否准确、及时,决策依据是否正确
- E.和场内、场外应急组织联络是否畅通
- F.是否正确执行了应急报告制度
- G.演习过程中有无发生应急设备故障
- H.应急控制中心所配备资料是否能满足要求
- A.径流引起的洪水
- B.天然或人工蓄水构筑物突然释放引起的洪水
- C.地震引起的溃坝洪水
- D.除水文和地震原因外引起的溃坝造成的洪水
- E.地下水位上升引起的洪水
- A.加速器运行操作规程
- B.加速器照射程序
- C.患者须知
- D.剂量监测计划
- E.事故应急程序
- A.放射诊断正当化
- B.辐射防护最优化
- C.进行必要的辐射屏蔽
- D.剂量监测
- E.遵守辐射防护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 A.进口民用核安全设备报检申请表
- B.注册登记确认书原件
- C.注册登记确认书复印件
- D.装箱清单
- E.产品质量合格证书
- A.分析
- B.预测
- C.估算
- D.评估
- E.监测
- A.对质量保证实际能力的审评
- B.对质量保证大纲的审评
- C.对质量保证大纲程序的审评
- D.对不符合项的审评
- E.对纠正措施的审评
- A.确定管理目标
- B.确定核安全和质量政策
- C.分配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
- D.批准管理大纲内容
- E.制定使员工状态胜任其工作的制度
- F.根据实现管理目标过程中的业绩对上述各项制定必要的修改计划
- A.天然铀
- B.氚
- C.137Cs
- D.14C
- E.90Sr
- A.风
- B.降水
- C.积雪
- D.温度
- E.海平面
- A.评价
- B.审查
- C.确认
- D.证实
- E.校核
- A.完整性
- B.有效性
- C.真实性
- D.可靠性
- E.及时性
- A.核安全监管
- B.核设施安全管理
- C.核事故应急与反恐准备
- D.核材料管制
- E.放射性污染防治管理
- A.调试要求
- B.意图
- C.试验目标
- D.限制准则
- E.试验条件和程序
- F.特殊设备
- G.人力要求
- H.特殊预防措施
- I.验收准则
- A.贮槽的腐蚀泄漏,检测仪表的正常运作
- B.输运管线的阻塞
- C.通风系统的失效,造成氢等燃爆性气体的积累和气溶胶浓度过大
- D.冷却搅拌的失效,导致自释热致沸或形成底部沉积物热点加快贮槽腐蚀
- E.洪水淹泡地下设备室,发生漂罐和折断管线
- F.地基的不均匀下沉,导致贮罐和输运管线破裂
- G.液位仪表的失灵,造成废液溢出
- A.控制反应性
- B.排出堆芯热量
- C.包容放射性物质
- D.控制运行排放
- E.限制事故释放
- A.电渗析
- B.反渗透
- C.微滤
- D.超滤
- E.纳滤
- A.放射性工作场所应对放射性气溶胶,表面污染,β、γ辐射场进行监测
- B.应对放射性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
- C.应进行工作人员手脚沾污监测
- D.对厂区的监测
- E.对居民区及对照点的监测
- A.高温
- B.低温
- C.高湿
- D.冷冻
- E.洪水
- A.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
- B.浙江辐射环境监测技术中心
- C.苏州核安全中心
- D.机械科学研究院核设备与可靠性中心
- E.核安全与环境专家委员会
- A.满足设计要求
- B.经过编、审、批
- C.已验证
- D.确认为有效
- E.适合核动力厂运行
- A.过程
- B.方法
- C.类型
- D.质量
- A.辐射源纵深防御
- B.实践的正当性
- C.辐射防护最优化
- D.个人剂量限制
- E.合理可行尽量低
- A.直接外照射途径
- B.气载放射性核素照射途径
- C.液体流出物照射途径
- D.固体废物照射途径
- E.核事故源项释放照射途径
- A.企业
- B.企业或上级机关
- C.省级有关政府部门
- D.国家有关政府部门
- A.二回路
- B.压力容器外
- C.安全壳内
- D.安全壳外
- A.内照射
- B.外照射
- C.活化
- D.轫致辐射
- A.2004
- B.2005
- C.2006
- D.2007
- 39
-
矿井氡的析规律()。
- A.与粒度成正比,与品位成正比,与含水量成反比
- B.与粒度成反比,与品位成正比,与含水量成正比
- C.与粒度成反比,与品位成反比,与含水量成正比
- D.与粒度成反比,与品位成正比,与含水量成反比
- A.管理程序
- B.技术程序
- C.修改程序
- D.质保程序
- A.管理程序
- B.技术程序
- C.修改程序
- D.质保程序
- A.选址
- B.设计
- C.建造
- D.运行
- A.场内
- B.场区
- C.场外
- D.A和C
- 44
-
根据辐射防护基本原则,核动力厂设计时必须采取措施以达到下列设计目标:(1)个人照射量不得超过由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确定的相应规定限值。(2)考虑了经济和社会因素,辐射防护措施必须使照射量保持在()。
- A.尽量低的水平
- B.最优化范围内
- C.安全有效尽量低
- D.合理可行尽量低
- A.2
- B.3
- C.4
- D.5
- A.资质许可
- B.资格许可
- C.监督检查
- D.注册登记
- A.标准基准仪器
- B.放射源
- C.物质或样品
- D.以上三者均可
- A.事件树
- B.故障树
- C.可靠性方框图
- D.GO图
- A.60Co
- B.137Cs
- C.238U
- D.237Pu
- A.α
- B.β
- C.γ
- D.n
- A.运行管理者
- B.核设施主管部门
- C.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
- D.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的派出机构
- A.2
- B.3
- C.4
- D.5
- A.2
- B.3
- C.4
- D.5
- A.A类
- B.F类
- C.H类
- D.S类
- A.通风稀释
- B.密闭氡源
- C.正压通风
- D.喷涂防氡保护层
- 56
-
中子发生器产生()中子。
- A.热
- B.慢
- C.中速
- D.快
- A.厂址选择审查意见书
- B.建造许可证
- C.首次装料批准书
- D.运行许可证
- A.不需要采取任何操作
- B.仅需要采取紧急停堆操作
- C.在极短的时间内采取纠正措施
- D.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 A.砾石或沙土
- B.水泥砂浆
- C.混凝土
- D.聚氨酯
- A.冷却剂流量
- B.蒸汽温度
- C.蒸汽压力
- D.热平衡
- A.3
- B.4
- C.5
- D.6
- A.模拟件和鉴定
- B.工艺试验和鉴定
- C.工艺试验和评定
- D.技术分析和评定
- A.1
- B.0.1
- C.0.01
- D.0.001
- A.机械-物理法
- B.浓化学试剂(硬去污法)
- C.电化学法
- D.熔炼法
- A.与运输系统有关的外部人为事件的可能源的位置
- B.事件发生的概率
- C.事件影响的严重性
- D.以上三者均包含
- A.0.12
- B.0.23
- C.0.34
- D.0.45
- A.照射量
- B.比释动能率
- C.有效剂量
- D.当量剂量
- A.4
- B.8
- C.12
- D.16
- A.50-200
- B.100-300
- C.200-400
- D.300-500
- A.核电厂
- B.核设施营运单位
- C.核与辐射从业单位
- D.国家核安全局
- A.核动力厂建造单位
- B.核动力厂建造总承包单位
- C.核动力厂建造总承包单位及分包单位
- D.核动力厂营运单位
- A.HCL
- B.H2S
- C.CaOH
- D.CaCO3
- A.桶内混合
- B.桶外混合
- C.水力压裂
- D.大体积浇注
- A.1
- B.2
- C.3
- D.4
- A.设施的主事故情况
- B.环境监测结果
- C.照射途径因素分析
- D.A或B
- A.清洗去污
- B.包装整备
- C.合理处置
- D.分类监测
- A.目标
- B.计划
- C.程度
- D.结果
- A.>4×10<sup>11?</sup>?Bq/L?<sup>? </sup>
- B.≥4×10<sup>11?</sup>?Bq/L
- C.>4×10<sup>10</sup>Bq/L
- D.≥4×10<sup>10</sup>?Bq/L
- A.燃耗
- B.自由空间的容积
- C.放射性总量
- D.每种裂变产物的份额
- A.80
- B.85
- C.90
- D.95
- A.运行态进行分组
- B.运行态进行分级
- C.损伤态进行分组
- D.损伤态进行分级
- A.烟羽应急计划区内区
- B.烟羽应急计划区外区
- C.烟羽应急计划区边界
- D.食入应急计划区边界
- A.体表
- B.体内
- C.手足
- D.躯体
- A.4.5
- B.5.5
- C.6.5
- D.7.5
- A.货包
- B.潜在危险
- C.运输事件
- D.事故条件
- A.隔离
- B.密闭
- C.通风
- D.屏蔽
- A.净化
- B.稀释
- C.槽式
- D.计量
- A.类型
- B.效应
- C.影响
- D.潜在源
- A.1
- B.2
- C.1-2
- 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