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特殊形式放射性物质和低弥散放射性物质的设计
- B.特殊运输安排的装运
- C.特殊用途船舶的辐射防护大纲
- D.标准中未列出的放射性核素的A1、A2值的计算
- E.运输事故应急预案
- A.矿仓
- B.给矿
- C.输送
- D.破碎、筛分、磨矿
- E.浸出
- A.过滤
- B.吸附
- C.洗涤
- D.离子交换
- E.贮存衰变
- A.正常运行
- B.预期事件
- C.稀有事故
- D.设计基准事故
- E.严重事故
- A.六氟化铀货包
- B.易裂变材料货包
- C.A型货包
- D.B型货包
- E.C型货包
- A.系统
- B.设备
- C.部件
- D.构筑物
- E.程序
- A.监测
- B.分析
- C.信息
- D.技术
- E.响应
- A.α
- B.β
- C.γ
- D.p
- E.n
- A.I
- B.II
- C.III
- D.IV
- E.V
- A.UF6泄露
- B.水解反应
- C.局部冷凝
- D.金属腐蚀
- E.氟油溶解
- A.必须计算可能导致的最大包壳破损数
- B.必须计算由破损燃料释放出的每种裂变产物的份额(与化学元素有关)
- C.必须评价事故后裂变产物从冷却剂向安全壳(或某种等效包容器)释放
- D.必须评价事故后裂变产物在安全壳内的行为
- E.必须根据设计压力下的泄漏率以及事故后压力随时间的变化确定事故后安全壳的泄漏率
- A.系统描述
- B.数据分析
- C.确定成功准则
- D.建立事件树
- E.建造故障树
- A.设计
- B.设计管理
- C.采购
- D.施工
- E.施工管理
- A.有关核安全、核质量保证和安全文化的基本知识
- B.本企业质量保证大纲
- C.本企业质量保证大纲程序
- D.本企业工作(作业)程序
- E.如何实施上述大纲、程序
- A.国家核安全局对核设施营运单位的检查
- B.国家核安全局对作为核设施营运单位承包单位的民用核安全设备的设计、制造和安装单位的检查
- C.核设施营运单位对其承包单位的检查
- D.核设施营运单位对其承包单位以及分包单位的检查
- E.承包单位对其分包单位的检查
- A.137Ss
- B.90Sr
- C.铀
- D.钚
- E.超铀元素
- A.鉴别
- B.评价
- C.调查
- D.处理
- E.纠正
- A.正常运行
- B.预计运行事件
- C.设计基准事故
- D.严重事故
- E.极限事故
- A.天然铀
- B.贫化铀
- C.低富集度铀
- D.钍
- E.氚
- A.质谱分析车间
- B.剂量监测室
- C.放射性厂房的生活间与走廊
- D.氟利昂处理
- E.排风机房
- A.处置场选址是否经筛选和批准,场址条件和设计、建造是否满是标准要求
- B.处置场建造和运行是否得到许可,运行之前是否作了试运行
- C.人员配置是否满足法规要求,是否执行培训和考核上岗制度
- D.是否按规程和标准接收和处置废物
- E.是否执行批准的质保大纲
- F.处置设施营运单位是否按照计划进行安全检查和对周围环境进行监测
- G.是否建立符合相应要求的安保措施,有应急预案和应急准备
- H.是否按规定每年如实上报废物的接收和处置情况
- A.文件的编制要求
- B.文件的审核要求
- C.文件的批准要求
- D.文件的发布和分发要求
- E.文件变更的控制要求
- A.无毒性废物
- B.低毒性废物
- C.中毒性废物
- D.高毒性废物
- E.极毒性废物
- A.剂量率
- B.所释放的放射性物质的活度
- C.所释放的放射性物质的时间积分空气浓度
- D.所释放的放射性物质的地面或地表浓度
- E.环境、食品或水样中中性核素的活度浓度
- A.安全
- B.废物
- C.技术
- D.经费
- E.进度
- A.环境介质中放射性核素的种类、浓度、γ辐射水平及其变化
- B.核设施附近的水文、地质、地震和气象资料
- C.主要生物(水生、陆生)种群与分布及土地利用情况
- D.人口分布、饮食及生活习惯
- E.源项单位的运行规模,可能发生事故的类型、概率以及环境后果
- A.装料
- B.预运行试验
- C.初始临界试验
- D.低功率试验
- E.功率试验
- A.吸入烟羽中的放射性物质
- B.放射性烟羽的外照射
- C.地面放射性沉积物的外照射
- D.污染的食物和水的摄入
- E.地面放射性沉积物再悬浮引起的吸
- A.核素名称
- B.出厂时间
- C.活度
- D.标号
- E.编码
- F.来源和去向
- A.企业的领导班子,特别是企业的法人(决策者)和中层干部接受系统的有关核安全、核质量保证和安全文化知识的培训,建立正确的观念
- B.根据核质量保证法规的要求确立与质量活动相关的组织机构,明确职能和内外接口
- C.建立质量保证大纲和相应的质量保证文件体系
- D.对从事核质量活动的全体员工的培训
- E.每年一次由本单位第一把手组织和主持管理部门审查,审查本单位质量保证大纲的适用性和实施有效性
- A.去污
- B.切割解体
- C.拆除
- D.场址清污
- E.环境整治
- A.主回路管道双端剪切断裂
- B.反应堆冷却剂泵轴封
- C.因系统失效而导致反应堆冷却剂失控流失到安全壳外
- D.蒸汽发生器传热管破裂
- E.丧失厂外电源
- A.维修
- B.试验
- C.鉴定
- D.监督
- E.检查
- A.硫酸木质素
- B.沥青乳液
- C.偏氯乙烯共聚乳液
- D.防水水泥砂浆
- E.高密度聚乙烯土工膜
- A.文档调查
- B.计算
- C.现场检测调查
- D.现场评估
- E.模型推导
- A.硝酸盐的含量
- B.介质的温度
- C.溶剂的辐解水平
- D.稀释剂的性质
- E.可能存在的第三相或界面污物或杂质
- A.悬浮固体物浓度
- B.含盐量
- C.要除去的放射性核素必须以离子态存在
- D.处理液体的温度不能太高
- E.处理液体的总量不能太多
- A.经典模型
- B.先进模型
- C.箱型模型
- D.解析模型
- E.渗透模型
- A.在规定时段内释放的每一种重要核素的释放率和总活度
- B.每一种重要核素释放率的变化
- C.释放物质的化学特性
- D.释放物质的物理特性
- E.排放的几何形态和力学特性
- 40
-
检查的手段包括()。
- A.检验
- B.观察
- C.测量
- D.验证
- E.调试
- A.提醒
- B.提问
- C.警告
- D.命令
- A.160
- B.170
- C.180
- D.190
- A.0.5
- B.1
- C.1.5
- D.2
- A.2
- B.3
- C.4
- D.5
- A.含有天然放射性物质
- B.天然放射性物质含量大于国家规定的限值
- C.不属于核能开发范畴
- D.不属于核技术利用领域
- A.M1
- B.M2
- C.K1
- D.K2
- A.有效性
- B.合理性
- C.代表性
- D.适宜性
- A.书面程序
- B.细则
- C.图纸
- D.以上三项均包含
- A.1
- B.2
- C.3
- D.4
- A.包气带
- B.饱水带
- C.含水层
- D.隔水层
- A.I
- B.II
- C.III
- D.IV
- A.10
- B.15
- C.25
- D.50
- A.核动力厂运行管理者
- B.核动力厂管理部门
- C.核动力厂营运单位
- D.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
- A.2
- B.3
- C.4
- D.5
- A.措施
- B.方法
- C.程序
- D.计划
- A.SL-0
- B.SL-1
- C.SL-2
- D.A和B
- A.设计完成前
- B.建造完成前
- C.初始装料前
- D.功率运行前
- A.2
- B.3
- C.4
- D.5
- A.2
- B.3
- C.4
- D.5
- A.安全功能得到执行
- B.核动力厂在其整个设计寿命期间能够安全运行
- C.核动力厂在其整个设计寿命期间具有必要的可靠性,且能防止事故的发生
- D.保护厂区人员、公众和环境
- 61
-
如果违反反应堆堆芯安全限值A,则要求进入机组运行模式3,以便把核电机组置于该安全限值不适用的模式下。考虑核电机组进入该安全限值不适用的运行模式的重要性和减少燃料损坏的可能性,允许完成时间为()。
- A.30s
- B.5min
- C.15min
- D.1H
- A.1968
- B.1971
- C.1987
- D.1994
- A.总目标
- B.技术安全目标
- C.辐射防护目标
- D.纵深防御要求
- A.勘察人员
- B.设计人员
- C.营运单位
- D.核安全监管部门
- A.1000-1100
- B.1100-1200
- C.1200-1300
- D.1300-1400
- A.12
- B.21
- C.23
- D.32
- A.营运单位
- B.设施主管部门
- C.审管部门
- D.国务院
- A.1
- B.3
- C.5
- D.7
- A.外照射
- B.吸入内照射
- C.食入内照射
- D.以上三者均包含
- A.强酸度温度
- B.强酸度压力
- C.强辐照温度
- D.强辐照压力
- A.检查
- B.监督
- C.审查
- D.审评
- A.地表
- B.无人井巷
- C.硐室
- D.非作业区
- A.缓解
- B.接受
- C.限制
- D.预测
- A.一个月
- B.三个月
- C.六个月
- D.一年
- A.热
- B.化学
- C.生物
- D.以上三者均包含
- A.3
- B.5
- C.7
- D.9
- A.流出物排放
- B.场址残存放射性核素和其他有害物
- C.废物不恰当解控
- D.退役废物和卸出乏燃料运输过裎
- A.206PB
- B.207PB
- C.208PB
- D.209PB
- A.49
- B.59
- C.69
- D.79
- A.大纲
- B.程序
- C.文件
- D.组织
- A.1-2
- B.2-3
- C.3-4
- D.4-5
- A.维护
- B.保持
- C.落实
- D.准备
- A.103
- B.122
- C.154
- D.175
- A.60%
- B.70%
- C.80%
- D.85%
- A.尽量低
- B.合理可行尽量低
- C.尽可能低
- D.可接受
- A.2
- B.3
- C.4
- D.5
- A.场内
- B.场区
- C.场外
- D.以上三者均包含
- A.国务院
- B.环境保护部
- C.运输部
- D.国家核安全局
- A.辐射
- B.过量辐射
- C.放射性
- D.超剂量放射性
- A.内部监查
- B.外部监查
- C.内、外联合监查
- D.协助监查
- A.100
- B.150
- C.200
- D.250
- A.过滤
- B.吸附
- C.净化
- D.回收
- A.验证
- B.审核
- C.批准
- D.分析
- A.A1
- B.A2
- C.A3
- D.A4
- A.1
- B.3
- C.6
- D.12
- A.安全性
- B.完整性
- C.有效性
- D.可靠性
- A.0.5
- B.1
- C.2
- D.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