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豁免
- B.低放
- C.中放
- D.高放
- E.极高放
- A.原审查和批准单位
- B.营运单位
- C.营运单位专门指定的小组
- D.国家核安全部门
- E.国家核安全部门专门指定的小组
- A.判断核及辐射设施正常运行期间对周围环境的辐射影响
- B.确定由于其他来源产生的人工放射性的可能影响
- C.对核与辐射设施的流出物排放进行间接检验,判断是否存在非计划排放
- D.判断核与辐射设施的流出物在受纳环境介质中,特别是受纳水体中的累积效应
- E.为核及辐射设施的事故应急监测兼容,为应急响应决策提供现场数据
- F.为核及辐射设施在实施退役的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基础资料
- G.为验证环境影响评价模式的有效性提供实测数据
- H.改善公共关系
- A.试验的先决条件均已满足要求
- B.所准备和所使用的仪表是适当的,其量程和精度符合要求
- C.进行必要的监测
- D.采用的是最恶劣的设计工况
- E.必须考虑各种有关的运行方式
- A.51Cr
- B.54Mn
- C.58Co
- D.59FE
- E.60Co
- A.地质灾害
- B.地质和地下岩土条件
- C.液化可能性
- D.可行的地基类型
- E.初步承载能力和地基稳定性的其他因素
- F.初步沉降幅度
- G.地下水水位和特征
- H.厂址先前的利用情况
- I.厂址准备要求
- A.核工程
- B.电力工程
- C.核安全
- D.辐射防护
- E.环境保护
- F.放射医学
- G.气象学
- A.设计单位
- B.现场施工单位
- C.核设施营运单位
- D.核设施主管部门
- E.国家核安全局
- A.燃料类型
- B.水池水量
- C.通风率
- D.水池扫气系统类型
- E.运行规程
- A.探测
- B.补偿
- C.防御
- D.保护
- E.纠正
- A.行政许可
- B.资质管理
- C.运行指导
- D.监督检查
- E.事件与事故的调查处理
- A.核质量保证体系
- B.人员状况
- C.装备情况
- D.关键技术储备
- E.模拟件试制
- A.保证在所有运行状态下核动力厂内的辐射照射保持低于规定限值并且合理可行尽量低
- B.保证由于该核动力厂任何计划排放放射性物质引起的辐射照射保持低于规定限值并且合理可行尽量低
- C.保证有严重放射性后果的事故发生的概率极低
- D.要以高可信度保证任何放射性后果尽可能小且低于规定限值
- E.保证减轻任何事故的放射性后果
- A.评价
- B.级别
- C.频率
- D.表征方法
- E.不确定性
- A.区域开发
- B.流域开发
- C.工业基地的发展计划
- D.开发区建设
- E.环境有重大影响的决策行为和经济发展规划、计划的制订
- A.行动
- B.程序
- C.鉴定
- D.起因
- E.所采取的纠正措施
- A.限制中子反射条件
- B.设置核盲板、真空断路器、溢流口
- C.采用机械固定
- D.配置检测仪表及联锁装置
- E.目视巡检、工艺控制、实验室分析
- A.燃耗、裂变产物积累
- B.负荷变化
- C.温度变化
- D.变更功率水平
- E.异常工况
- A.教育
- B.培训
- C.指导
- D.鼓励
- E.奖励
- A.地形
- B.行政区划边界
- C.人口分布
- D.交通
- E.通信
- A.核安全I级机械设备制造单位
- B.核安全设备安装单位
- C.核安全设备无损检验单位
- D.省级环境保护机构
- E.核与辐射安全相关的甲级、乙级环评单位
- A.设计
- B.施工
- C.试运行
- D.验收
- E.投产使用
- A.消防
- B.医疗
- C.公安
- D.安全
- E.事故处理
- A.生产
- B.销售
- C.贮存
- D.使用
- E.处置
- A.内照射
- B.外照射
- C.烟羽
- D.食入
- E.沉降
- A.其设计、制造和试验均比较简单且是标准化的
- B.最终产品的质量特性,可在交货后采取标准或自动化检查和(或)试验的方式进行验证
- C.收货检查中并不要求进行可能有损于物项完整性、功能或清洁度的操作
- D.具有合格证或已完成的试验报告
- E.供方提供的质量保证客观证据完整、齐备
- A.中子
- B.氚
- C.X射线
- D.γ射线
- E.感生放射性
- A.特级
- B.I级
- C.II级
- D.III级
- E.IV级
- A.黏土质页岩
- B.黏性土
- C.砂性土
- D.不透水层或弱透水层的岩石
- E.不透水层或弱透水层的风化岩
- A.设计单位变更
- B.设计审查变更
- C.现场变更
- D.制造厂变更
- E.营运单位变更
- A.出现几率相对较大,但后果并不严重
- B.在设计时已采取适当的措施
- C.当系统参数达到设定的安全系统整定值时,保护系统能够关闭反应堆
- D.工况Ⅱ过程中进行了必要的校正动作和满足规定的要求后,反应堆可重新投入运行
- E.工况Ⅱ事件不会扩大到引起更严重的工况Ⅲ和工况Ⅳ事件
- A.岩体爆破
- B.矿石崩落
- C.井巷岩壁
- D.坑道废水
- E.入风携带
- F.老硐积累
- G.矿岩裂隙
- A.对流出物经液体、气体途径排放时有监测
- B.监测数据要详细记录
- C.审管部门可监控及验证排放情况
- D.对以往的排放资料,可以追溯复查
- E.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控制水平,逐步减少排放量
- A.中子注量率变化率
- B.反应堆冷却剂温度
- C.蒸汽发生器水位
- D.二回路中的放射性水平
- E.应急电源
- A.U02
- B.U02F2
- C.UF4
- D.HF
- E.F2
- A.准确性
- B.可追溯性
- C.真实性
- D.完整性
- A.几何描述
- B.土和岩石的物理化学性质
- C.通过原位或实验室试验获得的相关特性
- D.地下水位特征
- E.沙土液化
- A.1
- B.2
- C.3
- D.5
- A.必须选在有代表性的地方进行,通常测量点应选择在平坦开阔的地方
- B.在测量现场核对仪器的工作状态,确保仪器工作正常后方可读取数据
- C.当辐射场自身不稳定,应增加现场测量范围,以求测出辐射场的可能变化范围
- D.在现扬进行放射性污染测量时,一定要防止测量仪器受到污染
- A.>4×10<sup>4?</sup>?Bq/kg,≤4×10<sup>10</sup>Bq/kg,且释热率≤2kw/m<sup>3</sup><sup> </sup>
- B.>4×10<sup>6</sup>Bq/kg,≤4×10<sup>11</sup>Bq/kg,且释热率≤2kw/m<sup>3?</sup>
- C.>4×10<sup>6</sup>Bq/kg,≤4×10<sup>11</sup>Bq/kg,且释热率<2kw/m<sup>3?</sup>
- D.>4×10<sup>6</sup>Bq/kg,≤4×10<sup>11</sup>Bq/kg
- A.几百米
- B.几千米
- C.几百米到几千米
- D.几千米到十几千米
- A.铸铁
- B.碳钢
- C.不锈钢
- D.铅
- A.核电厂
- B.核岛
- C.反应堆本体
- D.一回路承压边界
- A.2
- B.3
- C.4
- D.5
- A.过滤
- B.吸附
- C.洗涤
- D.贮存衰变
- A.概率
- B.时间
- C.过程
- D.行动
- A.一
- B.二
- C.三
- D.B和C
- A.2
- B.3
- C.4
- D.5
- A.马可洛夫
- B.贝叶斯
- C.傅里叶
- D.富士达
- A.核安全设备活动单位
- B.核设施营运单位
- C.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
- D.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及其派出机构
- A.几十秒
- B.几分钟
- C.几小时
- D.几天
- A.GB18870
- B.GB18871
- C.GB17680
- D.GB17681
- A.确定论
- B.随机论
- C.最佳估算
- D.定量最优化
- A.0.1-0.5
- B.1-5
- C.1-15
- D.2-20
- A.≥1
- B.>1
- C.≥3
- D.>3
- A.250
- B.300
- C.2500
- D.3000
- A.值班长
- B.主管领导
- C.审管部门
- D.最高领导
- A.分析
- B.数据
- C.记录
- D.评价
- A.组织
- B.负责
- C.参与
- D.监管
- A.计划停堆
- B.意外停堆
- C.计划停堆或意外停堆
- D.维修停堆或事故停堆
- A.密封
- B.灰化
- C.风干
- D.烘干
- A.核燃料循环前段和后段设施
- B.核研究中心的小型核设施、热室和放射化学实验室
- C.核技术利用的钴源装置和加速器
- D.大型反应堆
- A.资格许可
- B.监督检查
- C.注册登记
- D.安全检验
- 64
-
医用加速器应严格控制有用束外的泄漏辐射,使在正常治疗距离上,距有用线束中心轴2m处,泄漏剂量不得超过中心轴吸收剂量的0.2%(最大)和0.1%(平均),中子不得超过()%(最大)和()%(平均)。
- A.0.02 0.01
- B.0.2 0.1
- C.0.05 0.02
- D.0.5 0.2
- A.安全限值
- B.管理限值
- C.豁免限值
- D.免管限值
- A.10
- B.20
- C.40
- D.80
- A.公众
- B.环境
- C.非人类物种
- D.A和C
- A.设计单位营运单位
- B.设计单位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
- C.营运单位有经验的机构
- D.有经验的机构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
- A.营运单位
- B.运行管理者
- C.核设施主管部门
- D.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
- A.设计
- B.制造
- C.使用
- D.质量
- A.运行管理者
- B.管理部门
- C.营运单位
- D.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
- A.电源
- B.热阱
- C.控制
- D.密封
- A.2
- B.3
- C.4
- D.5
- A.损坏
- B.失控
- C.释放
- D.污染
- A.净化
- B.衰变
- C.处理
- D.处置
- A.铀
- B.钚
- C.钍
- D.A或B
- A.分离循环
- B.铀、钚净化循环
- C.中放废液
- D.高放废液
- A.极端风
- B.极端降雨
- C.极端温度
- D.极端降雪
- A.化学沉淀
- B.离子交换
- C.电渗析
- D.反渗透
- A.《民用核设施安全监督管理条例》
- B.《民用核承压设备安全监督管理规定》
- C.《民用核承压设备安全监督管理规定实施细则》
- D.《民用核安全设备监督管理条例》
- A.服役
- B.退役
- C.关闭
- D.封闭
- A.冷停堆
- B.热停堆
- C.热备用
- D.安全停堆
- A.5
- B.10
- C.15
- D.20
- A.防护
- B.门禁
- C.监测
- D.触发联锁
- A.企业
- B.主管单位
- C.审管部门
- D.政府
- A.燃料和重同位素成分
- B.多普勒效应
- C.中子能量
- D.有效倍增因子
- A.1
- B.2
- C.3
- D.4
- A.厂址审查意见书
- B.建造许可证
- C.首次装料批准书
- D.运行批准书
- A.方式
- B.类别
- C.事件
- D.时间
- A.营运单位
- B.核设施主管部门
- C.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
- D.国务院
- 91
-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规定的核电厂对职业照射和公众照射的剂量限值适用于在规定期间内外照射引起的剂量和在同一期间内摄入所致待积剂量的和;计算待积剂量的期限,对成年人的摄入一般应为()年。
- A.10
- B.30
- C.50
- D.70
- A.6
- B.7
- C.8
- D.9
- A.可靠性
- B.有效性
- C.合理性
- D.可接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