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收集
- B.包装
- C.整备
- D.贮存
- E.处置
- A.在工作进行中
- B.验收时的检查和试验
- C.监督,包括工艺过程监视
- D.采购期间
- E.评价期间,例如质保监查
- F.买方或核安全部门的检查期间
- A.冷却棒
- B.吸收棒
- C.补偿棒
- D.调节棒
- E.安全棒
- A.设计
- B.制造
- C.安装
- D.维修
- E.无损检验
- A.资料准备
- B.环境评价标准
- C.环境评价模式
- D.最终给出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 E.建议和承诺
- A.防止人、穴居动物、啮齿动物和深根植物的侵扰处置库
- B.进行适当维修活动,包括常规和非常规维修
- C.进行适当的监督和检测
- D.限制土地使用要求和限制使用时间
- E.建铁丝网,限制进入
- A.在低浓度时,某些核素可能会与器皿材料中的特定元素交换
- B.容器及取样管路中的藻类植物可以吸收溶液中的放射性核素
- C.酸度较低,放射性核素有可能附着在器壁上
- D.酸度过高时,可使悬浮粒子溶解,使可溶性放射性核素含量增加
- E.加酸会使碘的化合物变成元素状态的碘,引起挥发
- F.酸可以引起液体闪烁液产生猝灭现象,使低能β分析失效
- A.尽量避免与高品位铀矿石直接接触
- B.缩短作业时间
- C.除直接操作人员外,应远离高品位铀矿体
- D.采取表面污染防护措施
- E.保证车间内空气质量要求
- A.采取一切合理可行的措施防止核动力厂事故
- B.在一旦发生事故时减轻其后果
- C.对于在设计该核动力厂时考虑过的所有可能事故,包括概率很低的事故,要以高可信度保证任何放射性后果尽可能小且低于规定限值
- D.对于在运行该核动力厂时考虑过的所有可能事故,包括概率很低的事故,要以高可信度保证任何放射性后果尽可能小且低于规定限值
- E.保证有严重放射性后果的事故发生的概率极低
- A.启动
- B.热备用
- C.热停堆
- D.冷停堆
- E.换料
- A.人员
- B.资源
- C.资金
- D.权限
- E.独立性
- A.保护
- B.看住
- C.发觉
- D.追回
- E.应急
- A.管道损失
- B.管道温度
- C.管道湿度
- D.管道压力
- E.样品代表性
- 14
-
α废物主要产生于()。
- A.铀水冶厂
- B.铀浓缩厂
- C.铀转化厂
- D.后处理厂
- E.MOX燃料制造厂
- A.规划部门
- B.环境保护部门
- C.建设部门
- D.交通运输部门
- E.当地核事故应急组织
- A.电网结构
- B.电力负荷
- C.厂址条件
- D.厂址环境
- E.提出的工程建设设想
- A.放射学特性
- B.化学特性
- C.排放的液态流出物的物理特性
- D.连续排放的流量或间歇排放的体积和频率
- E.排放期间的源项变化
- F.排放的几何形态和力学特性
- A.核设施厂址选择审查意见书
- B.核设施建造许可证
- C.核设施首次装料批准书
- D.核设施运行许可证
- E.核设施退役批准书
- A.反射镜
- B.潜望镜
- C.窥视窗
- D.观察孔
- E.闭路电视
- A.喷水试验
- B.自由下落试验
- C.堆码试验
- D.贯穿试验
- E.耐热试验
- A.凿岩设备装设水雾
- B.爆破炮孔采用水封爆破
- C.出渣、搬运过程喷雾洒水,巷道重要部位安设水幕
- D.定期清扫巷道
- E.工作人员佩戴高效过滤口罩
- A.安全值
- B.安全限值
- C.安全系统整定值
- D.正常运行的限值和条件
- E.监督要求
- A.放射性物品分类不太完善
- B.安全监管成本较高、效率较低
- C.运输容器设计质量和水平有待提高
- D.运输容器制造单位管理有待加强
- E.运输容器制造单位质量控制有待加强
- A.核电发展计划管理
- B.核电自主化和国产化管理
- C.核设施安全管理
- D.人才教育和相关科研管理
- E.放射性污染防治管理
- A.持有生产、销售、使用或者处置放射性物品的有效证明
- B.使用与放射性物品类别相适应的运输容器进行包装
- C.配备辐射监测设备、防护用品和防盗、防破坏设备
- D.编制运输说明书、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响应指南、装卸作业方法、安全防护指南
- E.对托运的放射性物能够进行表面污染和辐射水平监测
- 26
-
验证质量的人员包括()。
- A.质量监督人员
- B.检验人员
- C.试验人员
- D.质保监查人员
- E.操作人员
- A.植物
- B.动物
- C.大气
- D.地面土壤
- E.水体(地表水和地下水)
- A.营运单位必须系统地评价核动力厂的运行经验,确保未遗漏安全相关的事件
- B.营运单位必须获得并评价其他核动力厂的运行经验和教训,以作为借鉴
- C.必须指定胜任的人员认真研究运行经验,以发现不利于安全的先兆,从而在出现严重情况之前采取必要的纠正行动
- D.必须要求所有的核动力厂工作人员报告所有的事件
- E.核动力厂运行管理者必须与设计有关单位(制造者、研究单位、设计者)保持适当联系,以向其反馈运行经验的信息及获得与处理设备故障或异常事件有关的建议
- F.必须收集和保存运行经验的数据,以用作核动力厂老化管理、核动力厂剩余寿期评价、概率安全评价和定期安全审查的输入数据
- A.监查后会议
- B.监查报告
- C.被监查单位的答复
- D.后续行动
- E.管理部门审查
- A.排放量不超过审管部门批准的排放限值,包括排放总量限值和浓度控制值
- B.有适当的流量和浓度监测设备,排放是受控的
- C.液体流出物采用槽式排放
- D.排放所致的公众照射符合剂量约束要求
- E.执行辐射防护最优化原则,流出物排放不断优化
- A.可行性研究阶段
- B.选址阶段
- C.设计阶段
- D.开工建设之前
- E.验收阶段
- A.几何控制
- B.质量控制
- C.浓度控制
- D.富集度控制
- E.慢化控制
- F.间距控制
- G.毒物控制
- A.确定论
- B.概率论
- C.事故树
- D.试验验证
- E.分析认证
- A.防干扰
- B.抗过载
- C.防窃听
- D.通信范围广
- E.丧失电源时不造成损坏
- A.列出应设置的主要应急设施的位置,基本功能及应配置的主要设备与器材
- B.说明某些应急设施是否满足可居留性的要求
- C.概要描述公众信息中心,医学救护设施、淋浴与去污设施以及消防设备等应急辅助设施、设备的配置
- D.描述核动力厂设置的安全撤离路线、集合点以及所需满足的安全要求
- E.描述应急状态下的运行控制及对系统设备抢修的工作安排
- A.主要功能是对主控制室的工作人员提供技术支持以缓解事故后果
- B.与核动力厂主控制室分开设置
- C.与核动力厂主控制室之间有安全可靠的通信、信息交流设备
- D.严重事故情况下,应采取防护措施以确保其正常的工作
- E.可居留性要求与主控制室相同
- A.运行人员
- B.运行参数
- C.屏蔽条件
- D.工作场所
- E.周围环境
- A.上级主管部门
- B.公安部门
- C.卫生行政部门
- D.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 E.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 A.将燃料组(元)件在水下由单层改为双层排列
- B.将组件拆解成元件单棒排列
- C.往水中加入可溶性中子毒物
- D.水池或格架中设置固态中子毒物
- E.keff操作限值的选取
- A.保证
- B.参数
- C.检验
- D.监督
- 41
-
在核动力厂全寿期在役检查中的“完整检查”通常安排在役前检查阶段进行,以确定“起始零点”,然后安排在反应堆首次装料后的30个月以内再进行第二次。若无异常情况,随后的“完整检查”每间隔()进行一次。
- A.2年
- B.3年
- C.5年
- D.10年
- A.类型
- B.效应
- C.影响
- D.潜在源
- A.水下
- B.设备室
- C.野外
- D.A和B
- A.影响范围有限的事故(4级)
- B.重大事件(3级)
- C.一般事件(2级)
- D.异常(1级)
- A.运行基准地震(OBE)最强地震
- B.安全停堆地震(SSE)极限地震
- C.运行基准地震(OBE)极限地震
- D.安全停堆地震(SSE)最强地震
- A.呼吸保护器
- B.毛毯
- C.液氮
- D.以上三者均包含
- A.1
- B.1-2
- C.5
- D.5-10
- A.区域
- B.近区域
- C.厂址附近
- D.厂址地区
- A.现场监督员
- B.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派出机构
- C.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
- D.以上三者均包含
- A.1
- B.2
- C.3
- D.4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B.国务院
- C.环境保护总局
- D.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国家计委、国家经委联合
- A.2
- B.3
- C.4
- D.5
- A.3
- B.4
- C.5
- D.6
- A.Rip=16W1/2
- B.Rip=16W1/3
- C.Rip=18W1/2
- D.Rip=18W1/3
- A.1.405×10<sup>10</sup>
- B.4.468×10<sup>9</sup>
- C.7.04×10<sup>5</sup>
- D.4.75×10<sup>4</sup>
- A.资格审查
- B.资格考核
- C.业务培训
- D.岗前教育
- A.12
- B.24
- C.36
- D.48
- A.批准审查
- B.风险分析
- C.书面批准
- D.详细调研
- A.边界条件
- B.设计限值
- C.运行限值
- D.整定值
- A.人民政府
- B.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
- C.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 D.核事故应急组织
- A.日常
- B.现场
- C.例行
- D.非例行
- A.0.5
- B.1.0
- C.1.5
- D.2.0
- A.核事故
- B.核安全事故
- C.辐射事故
- D.放射源事故
- A.水
- B.油
- C.盐
- D.有机溶剂
- A.剂量限值
- B.剂量限制
- C.剂量约束
- D.剂量准则
- A.15.5
- B.16.8
- C.17.6
- D.18.9
- A.机械强度
- B.抗水性
- C.辐照稳定性
- D.热稳定性
- A.设计文件
- B.受控文件
- C.接口文件
- D.批准文件
- A.2
- B.3
- C.4
- D.5
- A.目标
- B.政策
- C.程序
- D.计划
- A.20
- B.50
- C.100
- D.150
- A.2
- B.3
- C.9
- D.10
- A.技术
- B.生产
- C.质量保证
- D.负责工艺编制
- A.5
- B.4
- C.3
- D.2
- A.1
- B.3
- C.5
- D.7
- A.在预计烟羽应急计划区范围内没有大城市或其他届时无法动员撤离的人群
- B.在预计应急计划区范围内没有作为饮水源的大型水库、湖泊
- C.核设施运行后,至少有两和以上不同方向的可供人员应急撤离应急用通道
- D.以上三者均包含
- A.组织
- B.负责
- C.审评
- D.监管
- A.检验
- B.试验
- C.演习
- D.以上三者均包含
- A.6
- B.17
- C.45
- D.80
- A.工作人员
- B.检验人员
- C.质保人员
- D.质量监督员
- A.水文原因引起的天然或人工蓄水构筑物失效,会导致水位升高和大坝漫顶的发生,而对于土石坝,漫顶会导致大坝失效
- B.由降雨引起的洪水和由于天然或人工蓄水构筑物失效引起的洪水,应考虑并估算它对厂址和厂址内构筑物的动力影响
- C.应考虑由于位于厂址下游支流上水坝的失效而增加厂址洪水灾害的可能
- D.如果无法证明厂址下游的水坝肯定会溃决,应考虑厂址处的洪水水位会因下游溃坝而下降
- A.有机玻璃板
- B.含硼塑料板
- C.铅皮和含硼塑料板
- D.以上三者均可
- A.较低
- B.较高
- C.很低
- D.很高
- A.质量保证
- B.服务采购
- C.质量控制
- D.检查验证
- A.2
- B.3
- C.4
- D.5
- A.分析
- B.解释
- C.管理
- D.监督
- A.营运单位
- B.地方应急组织
- C.国家应急组织
- D.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
- A.措施
- B.后果
- C.频率
- D.分析
- A.170(n,α)
- B.14N(n,p)
- C.三元裂变
- D.以上三者均包含
- A.照射量
- B.比释动能率
- C.有效剂量
- D.当量剂量
- A.营运单位
- B.主管单位
- C.环境保护部门
- D.县级以上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