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水
- B.无机物
- C.金属
- D.有机物
- E.空气
- A.快速
- B.有效
- C.事故诊断
- D.应急补救行动
- E.正确的决策
- A.核动力厂建造许可
- B.核动力厂运行许可
- C.核安全设备活动资格许可
- D.民用核安全设备焊工焊接操作工资格许
- E.核动力厂反应堆操纵人员执照
- A.场区边界
- B.非居住区边界
- C.规划限制区边界
- D.烟羽应急计划区边界
- E.食入应急计划区边界
- A.目的
- B.编制依据
- C.适用范围
- D.有关部门职责
- E.控制的实施步骤
- A.隐蔽、撤离、暂时避迁或永久性再定居
- B.碘防护
- C.食物、饮水控制、限制和禁用
- D.去污
- E.个人呼吸道防护
- F.进出通道控制(交通管制)
- G.动物饲料限制
- H.医学处理
- A.应急组织
- B.人员培训
- C.现场准备条件
- D.应急文件
- E.核事故应急演习有效性的评价
- A.源项
- B.输运过程
- C.污染介质
- D.照射方式
- E.人员所受剂量
- A.地方政府
- B.应急运行组
- C.技术支持组
- D.应急指挥
- E.核安全监管部门
- A.核安全设备活动资格许可
- B.民用核安全设备焊工焊接操作工资格许可
- C.核动力厂反应堆操纵人员执照
- D.核动力厂的在役检查中,执行无损检验任务的核安全设备无损检验单位资格许可
- E.核安全设备无损检验单位中,民用核安全设备无损检验人员资格许可
- A.常规性维修
- B.预防性维修
- C.紧急性维修
- D.纠正性维修
- E.试验性维修
- A.用较容易去污的材料更换已活化的屏蔽
- B.将构筑物和表面的污染降至最少
- C.分离不同种类的废物
- D.使用防护涂层
- E.保存污染的材料
- A.医疗使用I类放射源
- B.使用Ⅱ类放射源
- C.使用Ⅲ类放射源
- D.使用Ⅳ类放射源
- E.使用Ⅱ类射线装置
- A.安全分析报告
- B.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 C.质量保证大纲
- D.剂量监测大纲
- E.事故应急计划
- A.核设施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规定核设施的实物保护要求,以防止遭受破坏
- B.不论核材料属于哪类等级,只要核设施有可能遭受破坏就应执行某种适当的实物保护措施
- C.必须考虑其使用、存有核材料的类别以及受破坏的潜在的放射性释放危险给环境带来的危害
- D.应针对不同的核设施遭受破坏的后果严重程度作专门评价
- E.实物保护系统必须具备探测、延迟、响应功能
- A.预估源项
- B.安全壳的辐射测量结果
- C.流出物的辐射测量结果
- D.气象参数
- E.环境监测结果
- A.I
- B.II
- C.III
- D.IV
- E.V
- A.农业用地及范围,主要农作物和产量
- B.牧场用地及其范围和奶产量
- C.工业、公共设施和娱乐用地及其范围和使用特征
- D.商业、个人和休闲捕捞的水体,包括捕捞的水生物种及其密度和产量等详细资料
- E.商业用水,包括航运、居民用水供给、灌溉和娱乐如游泳和划船
- F.野生生物和家养禽畜的土地利用和水利用情况
- G.放射性对食物链可能的直接和间接污染路径
- H.可能构成食物链部分的产品在区域内的输入和输出
- A.内部灾害
- B.内部人为事件
- C.外部灾害
- D.外部人为事件
- E.故障的可能后果
- A.地质、水文地质
- B.地球化学
- C.大地构造和地震活动
- D.地表作用
- E.气象
- F.人为事件
- G.废物运输
- H.土地利用
- I.人口分布
- J.环境保护
- A.氟气
- B.氟化氢
- C.臭氧
- D.紫外线
- E.x射线
- A.辐射分区和出入口控制
- B.监测仪表和设备
- C.人员防护设备
- D.厂区放射性监测和巡测
- E.人员、设备和构筑物的去污
- F.对环境的放射性监测和巡测
- G.对发运放射性物质的控制
- H.对放射性液体及气体释放的控制及监测
- I.在制定预计有放射性危害情况下的运行规程和维修规程时的合作,以及必要时提供直接的帮助
- A.质量保证
- B.质量控制
- C.质量管理
- D.检查/评估
- E.监督/评价
- A.安全停堆
- B.维持安全停堆状态
- C.停堆后从堆芯排出余热
- D.运行工况期间和之后的任何放射性释放不超过规定限值
- E.事故工况期间和之后的任何放射性释放不超过可接受的限值
- A.对退役来说,在处理易裂变材料和处理放射性存留物时,必须采用等同于核动力厂运行时应用的标准
- B.必须制定核动力厂退役安全分析报告,以便为不同的退役阶段提供安全论证
- C.当进入给定的退役阶段,必须满足相应的运行限值和条件的要求
- D.在核动力厂的设计阶段通常应该完成一个概要的退役计划
- E.管理者应该保证已经考虑了所有退役方案和制定了退役策略
- F.所有与将来退役有关的重要资料都应该适当记录、分类保留和贮存,以便于将来使用时检索
- A.演习是否符合要求
- B.是否达到演习目标
- C.演习中取得的经验及暴露的问题
- D.对应急准备、应急计划应急执行程序的修改和完善要求
- E.演习中暴露的还需进一步论证或研究的问题
- A.领导关系线
- B.部门关系线
- C.职能关系线
- D.质量监督关系线
- E.质保监查关系线
- A.必须详细记录不符合项及其处理情况;不符合项处理中所作的修理、返工、检验和监督记录应作为不符合项报告的附件
- B.修理或返工前应预先制定出修理或返工程序,经审、批后实施,并在修理或返工后必须重新进行检查和试验
- C.应收齐从不符合项发现到关闭的所有有关文件(不符合项报告,相关技术文件,修理、返工、检验和试验记录等),与相应工艺流程卡和质量计划一起,加以保存
- D.不符合项处理和纠正措施要求应由责任部门按时完成,然后由质量监督部门验证其实施情况,并写出验证报告。全部满足后才能关闭此不符合项
- E.质量监督部门应根据情况定期进行质量趋势分析,每年对不符合项进行一次总结,并将分析报告和总结报送给本单位管理部门、质保部门和有关部门
- A.构筑物
- B.系统
- C.部件
- D.人员
- E.程序
- A.铀矿开采和选冶
- B.铀转化、铀浓缩
- C.元件制造
- D.核反应堆
- E.后处理以及放射性废物的处理和处置
- A.正常运行限制条件内容
- B.安全系统整定值
- C.适用范围
- D.措施(状态、采取的措施、完成时间)
- E.监督要求(监督、频度)
- A.工程地质状态稳定
- B.地质构造较简单
- C.地震烈度要较低
- D.场址要交通便利,基础设施齐备
- E.与露天水源和河流保持一定距离,远离居民区(村庄)和风景、旅游和文物保护区(地)
- A.溶解溶滤作用
- B.浓缩作用
- C.离子交换和吸附作用
- D.脱碳酸作用和脱硫作用
- E.混合作用
- A.国务院有关部门
- B.军队
- C.地方人民政府
- D.地方核应急响应中心
- E.核设施营运单位
- A.放射性物质向环境排放的源项
- B.放射性物质向环境排放的源项随时间的变化
- C.控制放射性物质输运、扩散和悬浮的大气特征、物理特征和物理化学特征
- D.与人类有关的食物链
- E.常住和暂住人口特征,包括农业、工业、娱乐和公共设施情况
- A.估算年排放总量
- B.检验“三废”治理设施的运行效能
- C.及时发现偶然误排
- D.在万一发生事故时,判断事故排放量
- E.为设施运行时环境影响评价提供辐射源项
- F.改善公共关系
- A.递归
- B.迭代
- C.分段
- D.回溯
- A.评估每种现象在区域内发生的可能性
- B.确定与该现象不同强度相关的物理参数
- C.在特定厂址,将每一种现象的概率作为该现象强度的函数来确定
- D.在特定厂址,建立一个适合本区域该现象的模型
- E.对设计基准现象指定的超越概率进行评价
- A.核设施主管部门核行业主管单位
- B.核设施主管部门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
- C.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核设施主管部门
- D.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核行业主管单位
- A.废水
- B.废气
- C.固体废物
- D.以上三者均包含
- A.几十小时
- B.几天
- C.一个月
- D.几个月
- A.核设施营运单位
- B.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
- C.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的派出机构
- D.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及其派出机构
- A.1-2
- B.2-3
- C.3-4
- D.4-5
- A.技术审评
- B.研究讨论
- C.安全评议
- D.意见咨询
- A.审核备案
- B.注册登记
- C.登记备案
- D.许可证
- A.环境影响报告书
- B.环境影响报告表
- C.环境影响登记书
- D.环境影响登记表
- A.10 12 14
- B.12 14 16
- C.14 16 18
- D.16 18 20
- A.风淋手脚
- B.风淋表面
- C.淋浴手脚
- D.淋浴表面
- A.1:10:100000
- B.1:10:10000
- C.1:10:1000
- D.1:10:100
- A.m
- B.μ
- C.n
- D.F
- A.可操作
- B.可居留
- C.可出入
- D.可管理
- A.200-400
- B.300-600
- C.400-800
- D.500-1000
- A.内部监查
- B.外部监查
- C.内、外联合监查
- D.协助监查
- A.1
- B.2
- C.3
- D.2、3
- 55
-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中规定核动力厂对公众中有关关键人群组的成员所受到的平均剂量:特殊情况下,如果5个连续年的年平均剂量不超过1mSv,则某一单一年份的有效剂量可提高到()mSv。
- A.2
- B.5
- C.10
- D.15
- A.确定论
- B.随机论
- C.保守
- D.最佳估算
- A.1mSv
- B.10mSv
- C.100mSv
- D.1Sv
- A.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
- B.同时设计、同时验收、同时投产使用
- C.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 D.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同时投产使用
- A.10
- B.15
- C.20
- D.25
- A.2000年
- B.2001年
- C.2002年
- D.2003年
- A.源
- B.辐射
- C.途径
- D.环境
- A.1/100
- B.1/1000
- C.1/10000
- D.1/100000
- A.正确操作
- B.安全管理
- C.规章制度
- D.监督检查
- A.控制系统
- B.保护系统
- C.专设安全设施
- D.二回路系统及设备
- A.停工待检查
- B.见证点
- C.记录检查点
- D.保留样品
- A.正压通风
- B.分区通风
- C.提高矿井换气次数
- D.减少入风流污染
- A.质保分级
- B.安全分级
- C.重要性分级
- D.以上三者均包含
- A.400
- B.600
- C.800
- D.1000
- A.备案
- B.登记
- C.注册
- D.审批
- A.直接
- B.根本
- C.主要
- D.A和B
- A.10
- B.11
- C.12
- D.13
- A.对于人体健康没有不利的影响
- B.对于人体健康有轻微、短暂的影响
- C.会对于人体产生不可逆或其他严重的健康影响,或者会出现影响受害人员采取防护措施的症状
- D.可能产生危及生命的影响
- A.10<sup>10</sup>-10<sup>14</sup>
- B.10<sup>12</sup>-10<sup>16</sup>
- C.10<sup>14</sup>-10<sup>15</sup>
- D.10<sup>16</sup>-10<sup>20</sup>
- A.资格
- B.能力
- C.素质
- D.态度
- A.1
- B.2
- C.1-2
- D.4
- A.反应性瞬变
- B.假设始发事件
- C.事故工况
- D.放射性废物和气载放射性物质的排放或释放
- A.总量
- B.活度
- C.时间
- D.剂量
- A.人员安全
- B.环境保护
- C.废物最小化
- D.质量保证
- A.组织
- B.负责
- C.参与
- D.监督
- A.执行程序清单应列入应急计划中
- B.不要求将执行程序纳入应急计划文本
- C.执行程序由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审评
- D.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在审评应急计划或进行核安全检查时,可能会对这些程序文本进行检查
- A.水泥
- B.沥青
- C.塑料
- D.玻璃
- A.比活度>4×10<sup>10</sup>Bq/kg,且释热率>2kw/m<sup>3</sup>
- B.比活度>4×10<sup>10</sup>Bq/kg,或释热率>2kw/m<sup>3</sup>
- C.比活度>4×10<sup>11</sup>Bq/kg,且释热率>2kw/m<sup>3</sup>
- D.比活度>4×10<sup>11</sup>Bq/kg,或释热率>2kw/m<sup>3</sup>
- A.中等频率事件
- B.稀有事故
- C.设计基准事故
- D.工况I
- A.HAF001
- B.HAD001
- C.HAF003
- D.HAD003
- A.独立统一
- B.统一独立
- C.日常例行
- D.例行日常
- A.专人
- B.单人
- C.双人
- D.多人
- A.0
- B.1
- C.2
- D.3
- A.措施
- B.方案
- C.指导
- D.建议
- A.物项的质量特性
- B.客观证据的文件
- C.物项的质量、数量以及标签
- D.物项在运输中未受到损伤
- A.蒸汽发生器
- B.余热排出系统
- C.最终热阱
- D.A或B
- A.质量保证大纲
- B.质量保证大纲程序
- C.《核电厂质量保证安全规定》
- D.国家核安全部门
- A.1专科
- B.1本科
- C.2专科
- D.2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