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辐射防护
- B.人因
- C.防火
- D.物理和应力分析
- E.热工
- F.水力
- G.地震和事故分析
- H.材料相容性
- I.在役检查、维护和修理的可达性
- J.检查和试验的验收准则
- A.种类
- B.性质
- C.水平
- D.结构
- E.级别
- A.失去厂内外应急交流电源
- B.蒸汽发生器一根传热管道破裂
- C.反应堆冷却剂丧失
- D.控制棒组件弹出
- E.汽轮机停车
- A.钢桶
- B.钢箱
- C.混凝土容器
- D.搪瓷容器
- E.铸铁容器
- F.高整体容器(HIC)
- A.设计
- B.制造
- C.建造
- D.试验
- E.调试
- F.运行
- A.安全分析得到的数据
- B.以往的运行经验
- C.支持性研究的成果
- D.经验证的工程实践
- E.总的设计基准
- A.完整检查
- B.役前检查
- C.全寿期在役检查
- D.寿期内在役检查
- E.部分在役检查
- A.场区
- B.区域
- C.近区域
- D.厂址附近
- E.厂址地区
- A.源地验证
- B.收货检查
- C.查看供方的合格证
- D.在核设施现场安装后的试验
- E.上述方法的组合
- A.易裂变核素的质量
- B.装易裂变材料的容器的几何条件(形状和尺寸)和容积
- C.易裂变材料在溶液中的浓度
- D.慢化剂的性质和浓度
- E.燃料-慢化剂-中子毒物的混合物的均匀性
- A.辐射安全知识
- B.防护专业知识
- C.相关法律法规
- D.环境影响评价
- E.质量保证大纲
- A.电厂基本参数
- B.机组重要参数
- C.场内放射性状况信息
- D.邻近地区放射性状况信息
- E.气象数据
- A.核动力厂
- B.核动力厂以外的其他反应堆
- C.核燃料生产、加工、贮存及后处理设施
- D.放射性废物的处理和处置设施
- E.其他需要严格监督管理的核设施
- A.核设施安全监管
- B.核安全设备质量监管
- C.辐射安全监管
- D.放射性环境监测
- E.核设施常规环境问题
- A.监测、诊断核动力厂事故状态
- B.监测核动力厂运行状态和事故状态下的气载或液载放射性释
- C.监测事故状态下核动力厂厂房内有关场所、场区及其附近的辐射水平和放射性污染水平
- D.按有关规定,监测厂址地区气象参数和其他自然现象
- E.预测和估算事故的场外辐射后果
- A.制定
- B.修改
- C.完善
- D.复审
- E.监督
- A.在营运单位内部划清职责并授予职权
- B.确定并验证管理大纲的满意实施
- C.提供充分的人员培训
- D.建立与国家核安全监管部门、其他有关部门以及地方政府的联络渠道
- E.建立与设计、建造、制造、核动力厂运行和必要的其他(国内和国际)组织机构的联络渠
- F.提供足够的资源、服务和设施
- G.提供适当的公众咨询和联络渠道
- 18
-
源项调查希望弄清退役设施的最大剂量率、平均剂量率,内部和外部污染水平。对于设备和管道内部污染,特别是在强辐射场情况下,检测往往是非常困难的,需要有适合各种对象的监测仪表,一般来说,它们应该满足()。
- A.有较宽的量程
- B.满足要求的灵敏度
- C.适当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 D.符合法规或标准的要求
- E.便于使用
- A.辐射屏蔽措施
- B.划定控制区
- C.防止大剂量误照射
- D.剂量监测
- E.加强管理
- A.事故工况评价
- B.堆芯损伤评价
- C.工作场所辐射水平监测与评估
- D.场内场外辐射水平监测与评估
- E.场外辐射后果的预测与评价
- A.核动力厂的变更
- B.经验的积累
- C.技术的发展
- D.安全的发展
- E.核安全监管部门的要求
- A.Np
- B.Am
- C.Cm
- D.RA
- E.Lu
- A.3H
- B.15O
- C.17O
- D.16N
- E.15N
- A.管理部门审查
- B.监查
- C.不符合项
- D.管理评审
- E.审核
- A.所有负责对质量有影响的工作的人员(包括质保人员)应根据其特定任务所要求的学历、经验和业务熟练程度等方面进行资格考核
- B.为确保在工作中有足够数量的合格人员,应制定人员配备计划,明确到有人员资格要求的每一个岗位和岗位类型
- C.应对从事对质量有影响的工作人员进行质量教育
- D.有必要时,为要求达到并保持其业务熟练程度的指定人员应制定和执行培训计划
- E.对检查、试验和监查人员,应制定控制和管理的书面程序
- A.化学沉淀
- B.离子交换
- C.电渗析
- D.反渗透
- E.曝气池
- A.热中子堆
- B.快中子堆
- C.聚变堆
- D.高能电子加速器
- E.强质子流加速器
- A.荧光素钠气溶胶法
- B.甲基碘法
- C.钠焰法
- D.压差法
- E.表面剂量率法
- A.制定相关质量保证大纲
- B.进行安全审查
- C.确定专门的运行限值和条件
- D.编制专项运行规程
- E.经国家核安全监管部门批准
- A.地基工程
- B.土-结构的相互作用
- C.稳定性
- D.沉降与隆起
- E.诱发振动效应
- A.制定相应的检查计划
- B.制定相应的先决条件
- C.具体规定本次检查的范围和部位
- D.具体规定本次检查的相应的检查内容和方法
- E.具体规定本次检查的遵循的标准和验收准则
- A.厂区外降雨引起的洪水;融雪导致的洪水、季节性洪水或火山活动导致的洪水
- B.融雪导致的洪水、季节性洪水或火山活动导致的洪水
- C.地震、水文因素或运行失误所引起的人工或天然挡水构筑物的破坏导致的洪水
- D.滑坡、冰凌、漂木、碎石和火山活动等导致的河道上游或下游的阻塞
- E.火山活动、山体滑坡或雪崩落入水域或水龙卷造成的大波而引起的洪水
- F.天然渠道改变而引起的洪水
- G.大的河流或河口地区由风浪引起的洪水
- H.地震导致的地下水位上升引起的洪水
- A.核准颁发核材料许可证前的检查
- B.核材料许可证颁发后的核材料衡算检查
- C.核材料许可证颁发后,核材料实物保护的检查
- D.突发事件的处置方案检查
- E.重要核材料事件的跟踪检查
- A.磷酸盐加工
- B.稀土生产
- C.锆砂
- D.化石燃料
- E.石油和天然气提取
- F.建材
- G.钍化合物
- A.清洁度
- B.化学控制
- C.避免流体停滞的有害影响
- D.防腐
- E.避免水和湿气的不利影响
- A.产品
- B.服务
- C.材料
- D.人员
- E.工艺
- A.技术
- B.政治
- C.社会
- D.B和C
- A.厂址审查意见书
- B.建造许可证
- C.首次装料许可证
- D.运行批准书
- A.2
- B.3
- C.4
- D.5
- A.不符合免管废物的标准
- B.不需要高水平的包容和隔离
- C.只要用有限审管控制的近地表填埋方式处置
- D.以上三者均包含
- A.内照射危害
- B.外照射危害
- C.核临界安全
- D.A和C
- A.控制点
- B.见证点
- C.控制点或见证点
- D.记录点
- A.>4×10<sup>6?</sup>?Bq/L,≤4×10<sup>12</sup>Bq/L?<sup>? </sup>
- B.>4×10<sup>6?</sup>?Bq/L,≤4×10<sup>10</sup>Bq/L
- C.>4×10<sup>7</sup>Bq/L,≤4×10<sup>12</sup>Bq/L
- D.>4×10<sup>7</sup>?Bq/L,≤4×10<sup>10</sup>Bq/L
- A.和
- B.差
- C.比值
- D.乘积
- A.80
- B.85
- C.90
- D.95
- A.1
- B.5
- C.10
- D.20
- A.分布系数
- B.标准偏差
- C.闭合平衡
- D.沃泊指数
- A.2
- B.3
- C.4
- D.5
- A.应急待命
- B.厂房应急
- C.场区应急
- D.场外应急
- A.质量保证
- B.质量控制
- C.不符合项
- D.客观证据
- A.可靠性设计
- B.单一故障准则
- C.故障安全设计
- D.多重性、多样性和独立性
- A.密闭小室
- B.局部排风
- C.整体排风
- D.A和B
- A.肌肉
- B.骨骼
- C.神经
- D.甲状腺
- A.管理
- B.信号
- C.动作
- D.设备
- A.预案
- B.方针
- C.政策
- D.计划
- A.安全第一
- B.保证安全
- C.严格管理
- D.严格监督
- A.67.8
- B.89.8
- C.91.5
- D.96
- A.10
- B.15
- C.20
- D.30
- A.应急待命
- B.厂房应急
- C.场区应急
- D.场外应急
- A.质量
- B.管理
- C.策划
- D.协调
- A.2
- B.3
- C.4
- D.5
- A.审查
- B.复审
- C.修改
- D.修订
- A.硝酸
- B.TBP
- C.放射性物质
- D.以上三者均包含
- A.工业辐射事故
- B.医疗辐射事故
- C.放射性废源与密封源的释放
- D.放射性废源与密封源的失控
- A.不规则或损伤
- B.微观缺陷
- C.气孔
- D.疲劳及缺陷
- A.技术支持中心
- B.应急控制中心
- C.运行支持中心
- D.公众信息中心
- A.10
- B.12
- C.14
- D.16
- A.距离铍玻璃
- B.距离有机玻璃
- C.时间铍玻璃
- D.时间有机玻璃
- A.评价
- B.记录
- C.技术条件
- D.客观证据
- A.0.251.4
- B.2.514
- C.0.371.6
- D.3.716
- A.管理
- B.技术
- C.设计
- D.运行
- A.控制入风污染
- B.排除矿坑水
- C.正压通风、分区通风
- D.密闭废旧巷道和采空区
- A.单
- B.双
- C.三
- D.四
- A.4
- B.6
- C.9
- D.10
- A.8
- B.9
- C.10
- D.12
- A.核设施主管部门
- B.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
- C.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的派出机构
- D.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及其派出机构
- A.系统分析
- B.安全壳分析
- C.系统分析和安全壳分析
- D.厂外后果评价
- A.1
- B.3
- C.5
- D.7
- A.1
- B.2
- C.5
- D.10
- A.外照射
- B.内照射
- C.气溶胶
- D.火焰
- A.特别重大
- B.重大
- C.较大
- D.一般
- A.2
- B.3
- C.4
- D.5
- A.正当性
- B.最优化
- C.剂量限制
- D.A和B
- A.加强运行管理和监督,及时正确处理异常情况,排除故障
- B.在严重异常情况下,反应堆正常控制和保护系统动作,防止设备故障和人为差错造成事故
- C.发生事故情况时,启用核动力厂安全系统,包括各外设安全系统,加强事故中的核动力厂管理,防止事故扩大,保护反应堆厂房(安全壳)
- D.万一发生极不可能发生的事故,并伴有放射性外泄,启用厂内外应急响应计划,努力减轻事故对周围居民和环境的影响
- A.辅助控制室
- B.技术支持中心
- C.应急控制中心
- D.运行支持中心
- A.控制
- B.操作
- C.必要
- D.任何
- A.4-6
- B.40-60
- C.400-600
- D.4000-6000
- A.单项演习
- B.综合演习
- C.联合演习
- D.B或C
- A.安全参数
- B.安全限值
- C.极限参数
- D.异常参数
- A.选址
- B.设计
- C.建造
- D.运行
- A.2
- B.3
- C.4
- D.5
- A.70
- B.75
- C.80
- D.85
- A.0.01
- B.0.1
- C.1.0
- 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