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选择阶段
- B.评定阶段
- C.运行前阶段
- D.运行阶段
- E.退役阶段
- A.检查
- B.记录
- C.保存
- D.分析
- E.监督
- A.燃料元件
- B.一回路冷却剂
- C.二回路冷却剂
- D.气态排出流
- E.液态排出流
- A.大纲、程序、细则
- B.技术规格书
- C.规程、标准
- D.行政管理计划
- E.运行大纲
- A.国家核安全法规标准
- B.国家的能源政策
- C.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
- D.国家对核电建设前期工作
- E.有关设计基准
- A.严格控制运行温度,特别是产品出口温度
- B.重视监测料液与沥青的成分和pH值,控制铵和其它有催化作用物质的浓度
- C.料液分析取样要有代表性、准确可靠
- D.严格按规定的操作程序操作
- E.加强消防和通风措施
- F.设置有效火灾报警和消防灭火措施,强化应急预案和应急响应准备
- A.各项活动必须严格遵循确定的程序和操作规程
- B.保证运行人员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满足要求
- C.保证清晰有效的权力责任管理系统
- D.严格遵照正确的、综合性的安全分析的结果来进行相关的设计、建造、运行和维修活动
- E.在核动力厂全寿期的运行中,保证物项质量满足要求
- A.装卸
- B.搬运
- C.堆贮
- D.运输
- E.处置
- A.有效性
- B.可靠性
- C.实用性
- D.周密性
- E.可操作性
- A.上级主管部门
- B.核工业行业主管
- C.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 D.卫生部门
- E.国土资源部门
- A.人口
- B.气象
- C.水文
- D.地质
- E.地震
- A.控制
- B.保证
- C.检查
- D.测量
- E.验证
- A.熔炼过程为低放射性的开放型作业,除需重视一般高温作业安全问题外,还应重视辐射防护和环境保护问题
- B.接收的废金属在进炉熔炼前要作仔细分类检测与必要的去污处理。对含水的废金属要先作烘干处理
- C.要选择好造渣助熔剂
- D.熔炼出来的金属铸锭应控制使用
- E.炉渣含放射性核素,要作安全处置
- A.废树脂交换了放射性核素,有的废树脂比活度很高
- B.废树脂是有机物质,在干燥的状态下具有可燃性
- C.废树脂会辐解、热解或生物降解,产生燃爆性气体
- D.废树脂含有较多硫和氮,焚烧产物和降解产物对贮存容器和设备有较强腐蚀性
- E.废树脂长期存放会粉化,在贮槽底部板结造成回取困难
- F.废树脂是弥散性物质,不允许直接处置,除非脱水后装入高整体容器
- A.58Co、60Co
- B.63Ni
- C.55FE
- D.64Mn
- E.137Cs
- A.调查气象部门记录
- B.收集报纸文章
- C.实地了解群众的所见所闻
- D.现场气象观测
- E.多个“气象年”数据分析
- A.比释动能
- B.年有效剂量当量
- C.器官剂量
- D.年吸入量
- E.空气中的放射性物质浓度
- A.水泥固化
- B.玻璃固化
- C.人造岩石固化
- D.玻璃-陶瓷固化
- E.沥青固化
- A.设计
- B.采购
- C.制造
- D.建造
- E.检查
- F.试验
- G.调试
- H.运行
- I.退役
- A.是否留有足够空间
- B.是否已采用了适宜的几何形状
- C.是否已考虑到了把人员受到的辐射照射减少到合理可行尽量低的水平
- D.是否已考虑到如何拆除、存放和装复结构件、屏蔽部件、保温层和其他设备和部件
- E.是否已考虑了在必要处安装和支撑装卸机械
- F.是否已为用不同方法进行检查留有余地
- G.是否已考虑了如何进行系统或部件的修理或更换操作
- H.是否已设计了易于拆卸的保温层并提供了检查期间存放保温层的场所
- I.是否已考虑了一回路各单个部件和其他接触放射性冷却剂的设备的去污设施
- J.是否已考虑了检查用装备和工作场所的去污设备
- A.建立安全检查、观测制度
- B.建立防洪、排洪设施的检查检查制度
- C.尽可能控制各种外来水,包括山洪水流入库内
- D.建立周围环境的辐射监测各种有害物监测制度
- E.制定事故应急计划
- A.军工核设施
- B.研究堆
- C.放射性废物处置库(场)
- D.铀(钍)矿
- E.尾矿库
- A.进行顺序
- B.依据
- C.验收准则
- D.操作人员记录和签名栏
- E.质量控制监督人员记录和签名栏
- A.实际状况
- B.运行经验
- C.预期的寿期末状况
- D.目前的分析方法
- E.适用的规定、标准及科技水平
- A.包容
- B.屏蔽
- C.散热
- D.牢固程度
- E.防止临界
- A.渗透法
- B.力学法
- C.经验法
- D.常规分析法
- E.综合分析法
- A.质量保证
- B.岗位职责
- C.授权级别
- D.内、外联络渠道
- E.应急准备
- A.确认工程设计抵御假设始发事件的能力
- B.确认工程设计抵御事故的能力
- C.验证安全系统和安全相关物项或系统的有效性
- D.验证安全系统和安全相关物项或系统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 E.确定应急响应的要求
- A.必须对气象变量的极端值(极端气象现象)和罕见气象现象(极端气象事件)进行调查
- B.调查区域的大小、收集资料的类型以及调查的范围与详细程度应根据厂址所在区域气象和地理环境的特性和复杂性来确定
- C.应对全球变暖带来的可能的气象灾害后果加以关注,并应描述其在核电厂寿期内的可能影响
- D.在任何情况下,收集资料的范围和详细程度以及所进行的调查,对确定防范气象危险的设计基准应是充分的
- E.在核电厂寿期内应连续进行数据收集,包括退役和安全封存期间
- F.应在那些影响安全的各项调查及相关环节中制定质量保证大纲
- A.选矿
- B.破碎、磨矿
- C.浸出
- D.离子交换或萃取
- E.沉淀
- A.监查范围、要求
- B.监查小组组成
- C.要监查的工作
- D.需要通知的单位
- E.适用的文件
- F.计划安排
- A.IP—0
- B.IP—1
- C.IP—2
- D.IP—3
- E.IP—4
- A.计算机程序
- B.工程实践
- C.分析方法
- D.核动力厂模型
- E.设备的误动作和不安全的故障模式
- A.维修
- B.试验
- C.运行
- D.授权
- A.变更文件必须按照原编、审、批程序由原审、批人员审批
- B.或对原文件的要求和意图有足够了解(并被授权)的人员审、批
- C.审、批时要查阅作为审、批依据的背景材料
- D.必须及时发放变更文件,并同时收回原有的旧文件
- E.接收文件的人员应对所接收的文件是否齐全、是否适用实施定期审查,发现问题时及时报告
- A.有限食品
- B.有限吸入内照射
- C.小量食品
- D.小量吸入内照射
- A.铀矿尘
- B.氡及氡子体
- C.α、β、γ射线
- D.以上三者均包含
- A.影响范围有限的事故(4级)
- B.重大事件(3级)
- C.一般事件(2级)
- D.异常(1级)
- A.有效性
- B.完整性
- C.可行性
- D.可接受性
- A.环境影响报告书
- B.环境影响报告表
- C.环境影响登记书
- D.环境影响登记表
- A.1-2
- B.1-20
- C.10-20
- D.10-200
- A.应急
- B.补救
- C.合理
- D.有效
- A.22
- B.33
- C.44
- D.55
- A.2
- B.3
- C.4
- D.5
- A.0.1-50
- B.0.2-20
- C.0.5-15
- D.1-10
- A.“大纲基本导则”和“大纲管理导则”
- B.“大纲基本导则”和“管理性工作导则”
- C.“大纲基本导则”和“管理性工作导则”
- D.“大纲管理导则”和“技术性工作导则”
- A.控制台
- B.辐照室门口
- C.源升降装置
- D.贮源容器或水池
- A.辐射环境监测
- B.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准备和响应
- C.核与辐射恐怖事件的防范和处置
- D.电磁辐射装置设施的行政许可和监督检查
- A.2008
- B.2009
- C.2010
- D.2011
- A.安全功能
- B.全部安全功能
- C.修改部分安全功能
- D.未修改部分安全功能
- A.3.1
- B.4.1
- C.5.1
- D.6.1
- A.1
- B.2
- C.3
- D.4
- A.0.25
- B.0.5
- C.0.75
- D.1
- A.50
- B.100
- C.150
- D.500
- A.资质许可
- B.资格许可
- C.注册登记
- D.监督检查
- A.安保手段
- B.纵深防御
- C.实物屏障
- D.监督管理
- A.水泥固化
- B.沥青固化
- C.塑料固化
- D.玻璃固化
- 58
-
放射性固体废物近地表处置场选址环境保护需遵循的准则是:在考虑了技术、经济、社会和环境诸因素的条件下,应使场址所处位置的环境在处置场整个寿期内得到足够保护的地方,以便把可能的不利影响减轻到()的程度。
- A.尽可能小
- B.最小化
- C.最优化
- D.可以接受
- A.许可证
- B.模拟件鉴定
- C.设备鉴定
- D.制造业绩
- A.球状
- B.管状
- C.锥状
- D.棱状
- A.实体
- B.管理
- C.审查
- D.区域
- A.隐蔽
- B.服用稳定碘
- C.紧急撤离
- D.以上三者均包含
- A.4.7
- B.4.7k
- C.7.4
- D.7.4k
- A.废物送贮申报表
- B.废物送贮登记表
- C.废物送贮明细表
- D.废物送贮说明书
- A.刚性偏心弯矩
- B.刚性等效静力
- C.柔性偏心弯矩
- D.柔性等效静力
- A.10-6
- B.10-7
- C.10-8
- D.10-9
- A.拥有足够的耐火极限
- B.设置火灾探测和灭火系统
- C.采用防火小区设置
- D.减少防火屏障上的贯穿
- A.6
- B.7
- C.8
- D.9
- A.屏蔽墙
- B.安全联锁装置
- C.剂量监测装置
- D.双重测量系统
- A.设计
- B.建造
- C.运行
- D.整个寿期
- A.应急准备
- B.应急评价
- C.应急审查
- D.应急演习
- A.可行性
- B.有效性
- C.合理性
- D.可接受性
- A.质量保证大纲
- B.质量保证大纲程序
- C.作业(工作)程序(即质量活动程序)、细则、图纸等实施质量活动的依据文件
- D.本单位承担的任务中的质量保证工作的具体内容
- A.发泡剂
- B.消泡剂
- C.除盐剂
- D.交换剂
- A.运行管理者
- B.管理部门
- C.营运单位
- D.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
- A.标准化要求
- B.固有特性
- C.可靠性数据
- D.准确度、精确度
- A.5
- B.10
- C.15
- D.20
- A.1
- B.6
- C.12
- D.24
- A.确定论
- B.概率论
- C.上述二者或其组合
- D.工程实践
- A.几
- B.十几
- C.几十
- D.一百
- A.刻度
- B.运行
- C.维护
- D.原理
- A.80
- B.85
- C.90
- D.95
- A.定期安全审查
- B.不定期安全审查
- C.定期安全检查
- D.不定期安全检查
- A.源项调查
- B.物料衡算
- C.调查记录
- D.现场测量
- A.声、光报警信号
- B.辐射监测装置
- C.辐射报警仪
- D.可视监测设备
- A.能力
- B.素质
- C.管理
- D.纪律
- A.运行管理者
- B.核设施主管部门
- C.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的派出机构
- D.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
- A.失效
- B.过载
- C.脆化
- D.老化
- A.设计
- B.建造
- C.首次装料
- D.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