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制定和实施辐射防护大纲
- B.特别强调对所有的厂区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能了解放射性危害和必要的防护措施
- C.通过监督、检查和监查来对辐射防护大纲的正确实施及其目标的实现进行核实,必要时必须采取纠正措施
- D.对所有可能受到职业性照射的控制区及监督区人员的辐射照射都必须按有关国家标准的要求进行评价
- E.对放射性排出流排放进行安全分析
- F.定和实施监测和控制放射性排出流排放的规程
- G.制定和实施一个核动力厂附近地区环境监测的大纲
- A.由有资质的单位来开展
- B.制定出具体的本底调查大纲
- C.制定详细的本底调查质量保证
- D.对调查的资料甄别和筛选
- E.统计处理
- A.在排放前流出物贮存在容器中
- B.贮存容器的容量足够大并应有备用容器
- C.在排放前对容器中的放射性核素进行取样分析,分析合格经批准后方可排放
- D.茌排放中,对液体排放量要有计量设备
- E.监测不合格,应该可返回净化系进行净化处理
- A.厂内目标
- B.场内目标
- C.场外目标
- D.综合目标
- E.联合目标
- A.生产
- B.销售
- C.使用
- D.贮存
- E.处置
- A.审查质量保证大纲的完整性和适用性
- B.审查规程、指令(说明书)的完整性和适用性
- C.在被评价的工作领域中查找是否有执行程序、指令(说明书)的证据
- D.在要求特殊工艺的情况下,检查有关人员培训和资格考核的记录
- E.对已验收的工作(例如产品、设计计算和图纸等)进行随机抽样和复查,并将其结果与相应的要求和以前的验收基准相比较
- F.检查工艺控制和记录,以便证实是否符合规定的要求
- A.确认厂址的适宜性
- B.选择和确认适合于厂址的弥散模型
- C.建立放射性物质向水体排放的限值
- D.评价释放的辐射后果
- E.辅助论证应急计划的可行性
- A.应把相应的设计要求都正确地体现在设计文件中
- B.设计文件中要写明合适的质量标准和验收准则及其允许偏差
- C.必须控制对规定的设计要求和质量标准的变更和偏离
- D.对功能起重要作用的任何材料、零部件、设备和工艺要进行选择并审查其适用性
- E.设计活动(工作)全部要形成书面文件
- F.特别要在某些重点方面按照上述要求进行设计控制
- A.生产
- B.销售
- C.使用
- D.贮存
- E.处置
- A.质保部门负责人
- B.总经理
- C.使用部门负责人
- D.使用部门的上级领导
- E.总工艺(程)师
- A.多重性
- B.独立性
- C.多样性
- D.可达性
- E.可预计性
- A.箱
- B.钢桶
- C.金属容器或罐
- D.玻璃或塑料容器
- E.充铅的钢质容器
- 13
-
地震动的特征有()。
- A.震级
- B.烈度
- C.反应谱
- D.时程
- E.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 A.误差大于允许范围
- B.无输出
- C.不变的最大输出
- D.不稳定的输出
- E.开启或关闭的速度不当
- A.水相溶液的浓度
- B.待浓缩的水相溶液的酸度
- C.待浓缩的水相溶液中有机相含量
- D.蒸发物料的温度
- E.蒸发器的排气卸压条件
- A.41Ar
- B.11C
- C.14C
- D.15O
- E.16N
- A.必须根据“是否已掌握有关的背景材料”
- B.必须根据“是否已证明能胜任有关的具体设计领域的工作”
- C.必须根据“是否足够了解原设计的要求及意图”
- D.必须仔细地考虑变更所产生的技术方面的影响
- E.授权
- A.资历
- B.学历
- C.经验
- D.专业能力
- E.业务熟练程度
- A.3
- B.4
- C.5
- D.6
- E.7
- A.辐射照射
- B.放射性流出物
- C.核临界
- D.放射性物质扩散
- E.释热
- A.制定相关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 B.监督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 C.审核退役可行性研究报告、安全分析报告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审核质保大纲和从安全考虑的其它活动
- D.颁发许可证
- E.监督检查和验收
- A.伴生矿需要经过监测认定
- B.放射性的物质是该物项所固有的
- C.不需要制定出具体的监测大纲
- D.不需要制定辐射环境监测质量保证
- E.不需要由有资质的单位来开展监测工作
- A.正常运行技术规格
- B.假设始发事件造成的核动力厂状态
- C.安全分级
- D.重要假设
- E.在某些情况下特定的分析方法
- A.岩石的化学、放射化学和矿物学的组成
- B.矿物和岩石对重要放射性核素的吸附特性
- C.地下水化学组成
- D.辐照和衰变热对岩石和地下水化学的影响
- E.有机物和胶体及微生物的影响
- F.岩石孔隙结构与矿物表面特性
- G.放射性核素的特征和溶解度
- A.参数限值
- B.设备的功能
- C.设备的性能
- D.人员执行任务的水平
- E.规章制度
- A.适当的停堆保护
- B.具有注入硼溶液的能力以引入负反应性
- C.适时、足量的辅助给水
- D.有足够设计容量的稳压器释放阀及安全阀
- E.适当的堆芯功率分布
- A.设计
- B.制造
- C.安装
- D.焊接
- E.无损检验
- 28
-
《关于进一步加强商用核动力厂建造阶段核安全管理的通知》(国核安发[2010]11号)规定:核动力厂营运单位自行进行核动力厂核岛工程的()的,以及核电项目工程总承包单位,应当具备本通知附件中的资质条件。
- A.设计管理
- B.采购
- C.施工管理
- D.调试
- E.质量管理
- A.稳压器释放阀及安全阀的设计容量
- B.稳压器波动管的位置
- C.反应堆第二停堆系统的性能
- D.冷凝器真空状态
- E.事故情况下的操作规程
- A.失效度分析
- B.重要度分析
- C.灵敏度分析
- D.确定性分析结果
- E.不确定性分析结果
- A.放射性工作场所辐射分区
- B.进出口控制
- C.污染与辐射水平控制
- D.放射性流出物控制
- E.区域监测
- F.职业照射监测
- G.环境安全与公众剂量监测
- A.压力
- B.振动
- C.冲击
- D.脉动型载荷
- E.缓解措施
- A.许可证变更申请报告
- B.变更后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正、副本原件和复印件
- C.变更后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正、副本复印件
- D.许可证正、副本
- E.许可证有效期内的辐射安全防护工作总结
- A.前期准备
- B.施工管理
- C.竣工验收
- D.工程移交
- E.长期监护
- A.化学性质较活泼,可与水和有机物等发生反应,具有较强的化学毒性
- B.大量吸入UF6可引起肺水肿
- C.UF6在空气中遇水分能形成氢氟酸微滴而发烟
- D.UF6的辐射危害,主要为α辐射并伴有铀衰变系列的β辐射和少量的γ辐射
- E.对UF6的辐射防护应主要防止将其吸入体内,造成内照射危害
- A.《核电厂建造期间的质量保证》
- B.《核电厂设计中的质量保证》
- C.《核电厂物项制造中的质量保证》
- D.《核电厂物项和服务采购中的质量保证》
- E.《核电厂调试和运行期间的质量保证》
- A.放射性核素的种类
- B.放射性核素的含量
- C.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
- D.放射性核素的浓度
- E.废物的体积和其他物理与化学性质的差别
- A.地表处置
- B.近地表处置
- C.地质处置
- D.深地质处置
- A.58Co、60Co
- B.137Cs
- C.90Sr
- D.3H
- E.14C
- A.2
- B.3
- C.4
- D.5
- A.2
- B.5
- C.10
- D.20
- A.2k
- B.20k
- C.2M
- D.20M
- A.100
- B.200
- C.500
- D.1000
- A.SL-1
- B.SL-2
- C.SL-3
- D.SL-4
- A.流出物的排放方式
- B.流出物的排放数量
- C.受纳流出物的环境状况和容量
- D.以上三者均包含
- A.过量空气焚烧炉
- B.控制空气焚烧炉
- C.流化床焚烧炉
- D.高温熔渣炉
- A.萃取剂的性质
- B.稀释剂的性质
- C.萃取剂和稀释剂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含量
- D.以上三者均包含
- A.安全性
- B.保护性
- C.纵深防御
- D.辐射防护
- A.1 2中子
- B.1 2γ
- C.2 4中子
- D.2 4γ
- A.概率上限值
- B.上限值概率
- C.灾害上限值
- D.上限值灾害
- A.重大事故
- B.影响范围较大的事故
- C.影响范围有限的事故
- D.重大事件
- A.50
- B.150
- C.185
- D.200
- 53
-
干预的目的,即应急响应达到的基本目标,这就是尽一切努力保持公众和包括工作人员个人接受的辐射剂量低于相关(),防止发生严重的确定性健康效应;同时确保采取所有合理措施,减少目前和将来随机性健康效应的发生。
- A.限值
- B.阈值
- C.安全限值
- D.规定限值
- A.0.2
- B.0.8
- C.1
- D.2
- A.80
- B.85
- C.90
- D.95
- A.定期安全审查
- B.不定期安全审查
- C.定期安全检查
- D.不定期安全检查
- A.升温升压
- B.升温降压
- C.降温升压
- D.降温降压
- A.4
- B.5
- C.6
- D.7
- A.正常
- B.偏离
- C.偏差
- D.异常
- A.10
- B.20
- C.30
- D.40
- A.审查批准
- B.备案
- C.存档备查
- D.登记注册
- A.特殊
- B.专门
- C.单独
- D.包装
- A.10-50
- B.20-100
- C.30-150
- D.40-200
- A.α
- B.β
- C.γ
- D.n
- A.营运单位的应急组织、应急设施是否完善,是否控有制核事故及辐射危害的措施
- B.营运单位在核设施退役活动中,能有效防止或控制核事故,保证工作人员、公众和环境的安全
- C.营运单位对核设施退役有控制核事故及辐射危害的措施
- D.营运单位对核设施退役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应急状态有正确的分析并有相应的应急组织和应急设施
- A.4
- B.5
- C.7
- D.10
- A.说明
- B.数量
- C.类型
- D.明细表
- A.VII
- B.IX
- C.X
- D.XII
- A.7D
- B.15D
- C.30D
- D.45D
- A.重量
- B.尺寸
- C.公称压力
- D.主要关键工艺
- A.规定时期内厂区人员受到的最大剂量
- B.规定时期内公众成员受到的最大剂量
- C.液体和气体流出物中的放射性排放限值
- D.以上三者均包含
- A.1
- B.2
- C.1-2
- D.1-3
- A.可信设备失效
- B.操作人员失误
- C.(包括设施内部和外部)人为事件或自然事件
- D.以上三者均包含
- A.机械-物理法
- B.浓化学试剂(硬去污法)
- C.电化学法
- D.熔炼法
- A.100mSv
- B.500mSv
- C.1Sv
- D.5Sv
- A.QA1
- B.QA2
- C.QA3
- D.QA4
- A.质量保证
- B.质量控制
- C.质量管理
- D.质量检查
- A.6T
- B.60T
- C.600T
- D.6000T
- A.设计要求
- B.国家相关法规
- C.国家相关标准
- D.A和C
- A.特别重大
- B.重大
- C.较大
- D.一般
- A.质保部门质保部门负责人
- B.质保部门单位负责人
- C.质保部门单位第一把手
- D.质保部门单位主管部门
- A.1
- B.2
- C.4
- D.6
- A.质保
- B.技术
- C.管理
- D.以上三者均包含
- A.正确性
- B.有效性
- C.合理性
- D.适用性
- A.钻孔
- B.槽探
- C.物探
- D.以上三者均包含
- A.清洗
- B.去污
- C.贮存
- D.填埋
- A.相同
- B.相关
- C.相近
- D.相似
- A.假设始发事件
- B.事故工况
- C.质量水平
- D.防御目标
- A.国务院
- B.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 C.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
- D.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 A.不转移
- B.不减轻
- C.不赦免
- D.A和B
- A.1
- B.2
- C.3
- D.4
- A.国家
- B.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 C.国务院有关部门
- D.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
- A.法规
- B.标准
- C.目标
- D.要求
- A.10
- B.20
- C.50
- D.100
- A.台账
- B.记录
- C.登记
- D.注销
- A.可靠性设计
- B.故障安全设计
- C.单一故障准则
- D.设计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