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2
- B.3
- C.4
- D.5
- A.40
- B.50
- C.60
- D.70
- A.国务院
- B.国家环境保护部门
- C.国家核安全部门
- D.核设施营运单位
- A.及时、准确地向地方政府报告事故情况,并提出必要的建议
- B.向场外应急组织要求必要的支援
- C.执行向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及其派出机构的报告制度
- D.以上三者均包含
- A.放射性物质
- B.裂变产物
- C.一回路水
- D.蒸气
- A.1/3
- B.1/2
- C.2/3
- D.3/4
- A.分级
- B.发散
- C.构造
- D.特征
- A.组织
- B.负责
- C.审评
- D.监管
- A.运行管理者批准
- B.指定的运行人员批准
- C.国家核安全监管部门批准
- D.指定的运行人员批准并且符合运行限值和条件
- A.Ⅰ
- B.Ⅱ
- C.Ⅲ
- D.Ⅳ
- A.核辐射
- B.电离辐射
- C.贯穿辐射
- D.辐射源辐射
- A.90
- B.95
- C.99
- D.99.9
- A.选择
- B.排除
- C.确定
- D.设计
- A.10-3
- B.10-4
- C.10-5
- D.10-6
- A.1
- B.3
- C.5
- D.10
- A.事故应急计划
- B.事故应急方案
- C.事故应急规程
- D.事故应急规定
- A.应急待命5min
- B.应急待命15min
- C.厂房应急5min
- D.厂房应急15min
- A.冷却剂压力边界以内
- B.冷却剂压力边界以外
- C.安全壳以内
- D.安全壳以外
- A.<1
- B.≤1
- C.<0.99
- D.≤0.99
- A.设计
- B.制造
- C.安装
- D.运行
- A.风场
- B.水场
- C.基准水位
- D.以上三者均包含
- A.首次在役检查
- B.役前检查
- C.首次装料前的检查
- D.建造完成后的综合检查
- A.2
- B.3
- C.4
- D.5
- 24
-
营运单位必须保证定期审查核动力厂的运行情况,其目的在于强化安全意识及提高安全文化水平,遵守为增强安全而制定的规定,及时更新文件并防止过分自信和自满的情绪。实际可行时,必须采用适宜的客观的()评价方法。
- A.有效
- B.客观
- C.业绩
- D.验证
- A.进行地质处置
- B.设置多重屏障
- C.确保与生物圈长期隔离
- D.以上三者均包含
- A.2-10
- B.10-100
- C.103-106
- D.104-107
- A.跟踪
- B.调查
- C.分析预测
- D.控制
- A.操作
- B.实践
- C.干预
- D.响应
- A.联接文件
- B.核安全许可证
- C.运行技术规格书
- D.极限参数
- 30
-
在核安全设备活动单位的资格许可中,申请单位的业绩是一个重要条件。按照国核安函[2011]118号文件关于延续申请的业绩要求:对于所申请许可范围国内持证单位数量不足()家的,其业绩可视情况特殊处理。
- A.2
- B.3
- C.4
- D.5
- A.境内持证单位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
- B.境内持证单位核设施营运单位
- C.境外持证单位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
- D.境外持证单位核设施营运单位
- A.国土资源部
- B.环境保护部
- C.国家安全生产监督总局
- D.国防科工局
- A.0
- B.1
- C.2
- D.3
- A.106
- B.107
- C.108
- D.109
- A.单相钛酸盐
- B.多相钛酸盐
- C.单相钼酸盐
- D.多相钼酸盐
- A.1986
- B.1991
- C.1996
- D.1998
- A.1
- B.2
- C.3
- D.以上三者均包含
- A.2
- B.3
- C.4
- D.5
- A.石蜡
- B.硼
- C.石墨
- D.铅和铁
- A.《民用核承压设备安全监督管理规定》
- B.《民用核安全设备监督管理条例》
- 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核设施安全监督管理条例》
- D.《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 A.陆上
- B.陆上固定式
- C.陆上移动式
- D.半地下式固定
- A.潜能释放
- B.氧化
- C.扩散
- D.A和B
- A.国务院运输部门
- B.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
- C.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
- D.以上三者均包含
- A.2007
- B.2008
- C.2009
- D.2010
- A.假设单一故障
- B.假设多重故障
- C.假设共因故障
- D.以上三者均包含
- A.安全级
- B.安全1级
- C.安全2级
- D.安全3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