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考前预测试题六(专业实务)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概率安全评价(PSA)目前已被()认可。

  • A.制造商
  • B.运营单位
  • C.研究单位
  • D.专家
  • E.管理当局
2

能引起发生核动力厂场区应急的事件示例包括()。

  • A.反应堆堆芯的保护水平明显恶化
  • B.乏燃料的保护水平明显恶化
  • C.任何附加的失效可能导致场外应急的条件
  • D.场外剂量接近紧急防护行动干预水平
  • E.不法分子和犯罪分子的活动,可能破坏关键安全功能,或者导致严重的释放和照射的发生
3

根据核安全法规《核动力厂设计安全规定》(HAF102),核动力厂核安全总目标是()。

  • A.采取一切合理可行的措施防止核动力厂事故
  • B.保证减轻任何事故的放射性后果
  • C.在核动力厂中建立并保持对放射性危害的有效防御
  • D.保护人员、社会和环境免受危害
  • E.保证严重放射性后果的事故发生的概率极低
5

核技术应用放射性废物库选址阶段应收集候选场址区域范围内的资料包括()。

  • A.行政区划图(包括省(市)、县)和人口分布资料
  • B.交通(包括铁路、公路、水路)图和交通运输资料
  • C.地形图和地貌特征与分布资料
  • D.地质构造和地震资料
  • E.岩土特性资料
  • F.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料
  • G.气象资料
  • H.辐射环境本底资料
  • I.其他可能收集到的资料(例如军事设施、危险品仓库的位置等)
6

核动力厂的修改包括()。

  • A.构筑物、系统和部件的修改
  • B.运行限值和条件的修改
  • C.指令和规程的修改
  • D.上述各项的组合
  • E.组织机构的变更
8

核材料许可证颁发后的核材料衡算检查(件料)包括()。

  • A.核材料衡算管理的质量保证的有效性
  • B.核材料的接收和发货的管理
  • C.核材料贮存和内部转移的管理
  • D.实物盘存和衡算结果
  • E.记录和报告系统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9

核动力厂从设计开始,就应系统地考虑火灾防护方面的事项,这包括:()。

  • A.布置要求
  • B.防火区
  • C.火灾封锁法
  • D.火灾扑灭法
  • E.火灾和灭火系统的二次效应
  • F.火灾危害性分析
10

核设施与辐射设施退役后的场址清污与环境整治包括()。

  • A.土壤清污
  • B.地表水去污
  • C.地下水去污
  • D.环境修复
  • E.绿化
11

核动力厂定期试验的设备的试验主要试验的是()。

  • A.电动泵流量、压头、振动等参数
  • B.电动泵密封性
  • C.阀门状态变化(全开←→全关)
  • D.阀门密封性
  • E.阀门动作时间
13

对核设施实物保护的要求包括:核设施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规定核设施的实物保护要求,以防止遭受破坏,应考虑()。

  • A.核材料的分级
  • B.可能的放射性释放
  • C.核设施的地点
  • D.核设施的设计状况和安全性
  • E.国内的具体情况
14

安全壳的失效模式按损坏起因可以分为:()。

  • A.ɑ模式(蒸汽爆炸)
  • B.β模式(安全壳隔离损坏)
  • C.γ模式(氢气燃烧产生的超压)
  • D.δ模式(蒸汽和不凝气体产生的超压损坏)
  • E.ε模式(地基熔穿)
  • F.ν模式(安全壳旁通)
15

为了确认核动力厂的防火满足了要求,应进行火灾危害性分析。火灾危害性分析主要包括下述方面:()。

  • A.确定核动力厂的安全重要物项
  • B.确定防火区内可燃物的贮量、火灾特征和火灾后果
  • C.确定防火屏障所需的耐火极限
  • D.确定防火区或防火小区内所需的火灾探测和灭火手段
  • E.确定需补充或附加的防火措施
  • F.确定满足了保证停堆、排出余热和包容放射性物质基本安全功能的防火要求
16

核事故应急演习的具体目的是()。

  • A.检验应急计划的各有关部分或整个应急计划是否可有效实施
  • B.检验应急计划的可操作性及对各种紧急情况的适用性
  • C.检验各级应急组织是否健全
  • D.检验应急人员对各自职责是否熟悉,在紧急情况下能否正确响应
  • E.检验各级应急组织的应急响应行动是否协调,验证应急指挥的有效性
  • F.验证各应急设施、设备及应急器材的有效性和充分性
18

放射性固体废物近地表处置场选址可由()阶段组成。

  • A.可行性研究
  • B.规划选择
  • C.区域调查
  • D.场址特征评价
  • E.选址确定
20

核动力厂宣布进入()状态时,场内非应急人员应从场区撤离。

  • A.应急待命
  • B.厂房应急
  • C.场内应急
  • D.场区应急
  • E.场外应急
21

可溶毒物的缺点是()。

  • A.增加或减少毒物量的速度十分缓慢
  • B.反应性的引入率相当小
  • C.只能用于补偿缓慢的反应性变化
  • D.只能补偿很小的剩余反应性
  • E.带来运行操纵的复杂性
22

监督活动包括(),以验证核动力厂在规定的运行限值和条件的范围之内运行,并及时查明构筑物、系统和部件的各种性能下降以及可能导致不安全工况的任何不良趋向。

  • A.监测核动力厂参数
  • B.监测核动力厂系统状态
  • C.试验构筑物、系统和部件
  • D.检查构筑物、系统和部件
  • E.校准和标定仪表
24

乏燃料后处理的料液制备阶段通常用()来实现临界安全。

  • A.可溶毒物
  • B.浓度
  • C.几何控制
  • D.以上三项适当的组合
  • E.慢化控制
28

送低、中放废物处置场处置的废物接收时要根据申报单作()检查。

  • A.废物包的编号
  • B.废物货包的体积、重量
  • C.整备说明
  • D.运输过程中废物包是否有损坏
  • E.废物包表面剂量率和表面是否有沾污
29

当概率安全评价分析扩展到二级PSA时,需要在一级PSA结果基础上加上堆芯熔化物理过程和安全壳响应特性分析。安全壳响应特性分析包括分析()。

  • A.安全壳在堆芯损坏事故下受的载荷
  • B.安全壳失效模式
  • C.熔融物质与混凝土的作用
  • D.放射性物质在安全壳内释放和迁移
  • E.厂外后果
31

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对核动力厂运行监督管理活动涉及()方面。

  • A.文件审查
  • B.现场检查
  • C.环境评价
  • D.辐射安全监管
  • E.监督检查报告制度
33

实施一级实物保护的核设施所涉及的()都应置于要害区。

  • A.核材料
  • B.装置
  • C.设备
  • D.配套设施
  • E.安防中心
34

离子交换处理放射性废液的特点是()。

  • A.是处理低含盐量废水的一种好办法
  • B.操作简单
  • C.易实现遥控
  • D.连续运行
  • E.去污因子较高
37

国核安函[2011]52号文规定各民用核安全电气设备持证单位应参照()的要求将最高级别的不符合项上报国家核安全局。

  • A.《民用核安全设备监督管理条例》
  • B.《民用核安全设备设计制造安装和无损检验监督管理规定》(HAF601)
  • C.国核安函[2008]89号文
  • D.国核安函[2010]11号文
45

为防止及缓和弹棒事故,应保证()设计及加工可靠。

  • A.控制棒导向管
  • B.控制棒控制系统
  • C.控制棒驱动机构
  • D.控制棒驱动机构密封壳套
47

可燃毒物的吸收截面与燃料的吸收截面相比,其吸收截面()。

  • A.大于燃料的吸收截面
  • B.小于燃料的吸收截面
  • C.完全相同
  • D.近似相同
48

核动力厂()应该保证已经考虑了所有退役方案和制定了退役策略。

  • A.营运单位
  • B.管理者
  • C.管理部门
  • D.上级主管部门
59

()必须制定和实施全面的核动力厂调试大纲。

  • A.营运单位
  • B.设计单位
  • C.调试单位
  • D.以上三者均包含
62

轻水堆往往以()溶解在冷却剂内用作补偿控制。

  • A.氢氧化钠
  • B.碘化钾
  • C.硼酸
  • D.磷酸
67

1992-1993年,国家核安全局会同当时的机械电子工业部和能源部,联合颁发了国务院部门规章(),将我国将核承压设备的质量监管正式纳入了核安全监管的范围。

  • A.《民用核承压设备安全监督管理规定》(HAF601)
  • B.《民用核承压设备安全监督管理规定实施细则》(HAF601/01)
  • C.《民用核安全设备监督管理条例》
  • D.A和B
68

修理后或更换部件后的役前检查标准采用的是核设施()检查标准。

  • A.运行前的役前
  • B.运行时的在役
  • C.运行后的在役
  • D.停堆时的在役
71

反应堆冷停堆的Keff()。

  • A.<1
  • B.<0.9
  • C.<0.99
  • D.不适用
83

在核安全设备活动进行期间,()应根据《项目质量保证分大纲》对核安全设备活动单位的相关活动进行质量管理和过程控制。

  • A.核安全设备活动单位
  • B.核设施营运单位
  • C.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
  • D.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及其派出机构
86

235U的半衰期为()a。

  • A.1.405×10<sup>10&nbsp;&nbsp;&nbsp;&nbsp;</sup>
  • B.4.468×10<sup>9</sup>
  • C.7.04×10<sup>5</sup>
  • D.4.75×10<sup>4</sup>
89

控制铀矿井氡浓度的()措施是从源头上控制氡的释放。

  • A.采矿工艺的选择
  • B.矿井通风防护
  • C.清除堆积的铀矿石
  • D.排除矿坑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