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设计
- B.制造
- C.安装
- D.无损检验
- E.运离民用核设施现场进行的维修
- A.一致性
- B.有效性
- C.完整性
- D.可靠性
- E.可操作性
- A.组织
- B.文件管理
- C.监查和管理部门审查
- D.不符合项管理
- E.纠正措施
- F.报告
- G.记录
- A.存放建档
- B.有效去污
- C.严格检测
- D.监测控制
- E.限期转运处置
- A.燃料元件不烧毁
- B.不发生偏离泡核沸腾准则(DNB)
- C.最小偏离泡核沸腾比(DNBR)在双95%偏离泡核沸腾准则规定的限值以上
- D.一回路压力小于110%设计值
- E.放射性后果按正常排放允许值控制
- A.铀
- B.钚
- C.铯
- D.铷
- E.锶
- A.可分为“操作者的质量管理”“检验员的质量管理”阶段
- B.主要依靠“事后检验”
- C.产生了“科学管理”理论
- D.有很大的局限性
- E.预防作用薄弱、适宜性差
- A.固有特性
- B.设备
- C.规程
- D.应急
- E.防御措施
- A.主控制室
- B.辅助控制室
- C.技术支持中心
- D.应急指挥中心
- E.运行支持中心
- A.思想上重视,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 B.管理上有严格的科学管理制度
- C.配备专业技术人员
- D.核临界安全设计规范和运行规程应以通用的临界控制专业技术标准为基础
- E.编制切实可行的核临界安全规程并严格监督执行
- F.确定安全限值时留有较大余量,临界安全分析的假设必须偏安全,某些工艺设计中采用双偶然原则
- G.确定安全限值时留有较大余量,临界安全分析的假设必须偏安全,某些工艺设计中采用三偶然原则
- H.应尽可能采用几何控制,对于不能采用几何控制的大型设备,则应采用可溶的或固定的中子毒物控制
- I.临界控制所依赖的次临界限值,应建立在实验数据或由经验证明可靠而有效的计算方法所得出的计算数据的基础之上
- A.天然放射性物质可能浓集的场所
- B.建筑物的影响
- C.降水冲刷和搅动的影响
- D.产生大量尘土的情况
- E.河流的回水区域
- F.靠近岸边的水
- G.不定型的植物群落
- A.合格的人员
- B.使用合格的设备
- C.使用合格的材料
- D.按照认可的程序
- E.适宜的环境
- A.大大降低运输、贮存和处置费用
- B.提高贮存、运输和处置的安全性
- C.可实现回收钚和235U等有用物质
- D.焚烧炉的建造和运行投资较高
- E.焚烧炉宜连续运行,适宜于废物产生量多的单位使用
- F.焚烧炉灰和废过滤器芯等二次废物需要进一步处理
- A.事件顺序
- B.相关运行数据、监测数据的变化过程
- C.相关应急行动水平和事件特征的变化过程
- D.整个事件中预计的响应过程的描述
- E.相关应急组织所应采取的行动及其间配合与协调
- A.质量保证大纲
- B.组织
- C.文件控制
- D.设计控制
- E.采购控制
- F.物项控制
- G.工艺过程控制
- H.检查和试验控制
- I.对不符合项的控制
- J.纠正措施
- A.功能隔离
- B.实体分隔
- C.屏障分隔
- D.距离分隔
- E.方位分隔
- A.核武器生产
- B.核武器试验
- C.核能生产
- D.核技术利用
- E.伴生放射性矿
- A.过程控制
- B.质量控制
- C.查明起因
- D.控制不符合项
- E.采取纠正措施
- A.厂外交流电源
- B.柴油发电机
- C.直流电源
- D.专设安全设施触发系统
- E.应急给水引发和控制系统
- A.采购
- B.装载
- C.使用
- D.卸料
- E.试验
- A.主控制室
- B.应急控制中心
- C.车队
- D.营运单位上级主管部门
- E.其他指定的技术支援单位
- F.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
- G.地方政府
- H.国家核应急管理部门
- I.新闻机构
- A.监测核动力厂参数
- B.监测核动力厂系统状态
- C.试验构筑物、系统和部件
- D.检查构筑物、系统和部件
- E.校准和标定仪表
- A.制订
- B.完善
- C.验证
- D.验收
- E.修改
- F.注销
- A.物项的安全重要性和满足可靠性目标的需要
- B.收集到的系统和设备的经验
- C.已知的故障类型
- D.系统或设备的固有可靠性
- E.设备降级的速度或者在维护时可能产生的后果
- A.运行瞬变
- B.预计运行事件
- C.事故工况
- D.共因故障
- E.单一故障
- 26
-
核安全设备包括()。
- A.核安全机械设备
- B.核安全检测设备
- C.核安全运行设备
- D.核安全保护设备
- E.核安全电气设备
- A.气象
- B.极端现象
- C.波浪作用
- D.基准水位
- E.天文潮
- F.海岸稳定性
- A.有效
- B.充分
- C.合理
- D.正当
- E.可行
- A.外部探测器
- B.内部探测器
- C.报警评价
- D.出入控制
- E.报警通讯
- A.有良好抗水性,浸出率足够低
- B.有足够机械强度
- C.辐照稳定性好
- D.热稳定性好
- E.不释出有害气体和液体,不易受细菌和微生物的侵蚀作用
- A.硫
- B.碳
- C.钼
- D.铬
- E.镍
- A.泄漏
- B.破裂
- C.流道堵塞
- D.误差大于允许范围
- E.开启或关闭的速度不当
- A.存在较多α核素和长寿命核素
- B.处在人口较多
- C.地下水位较浅
- D.场地有重要应用前景
- E.大型反应堆
- A.迅速评估核动力厂的总体状态,并确认预定的自动安全动作正在进行
- B.确定操纵员要采取的适当的安全动作
- C.设计者能够证明操纵员有足够的时间作出决定和采取行动
- D.向操纵员简单而明确地提供决定行动所需的信息
- E.事件发生后,控制室内或辅助控制室内及通往辅助控制点的通道的环境是可以接受的
- A.按辐射安全管理
- B.充分考虑环境容量
- C.不等同于气、液放射性废物
- D.务必执行最优化原则
- E.不能忽略排放污染物
- A.供方是否有能力对生产或提供的物项或服务进行质量控制
- B.供方是否有能力按规定的质量保证要求生产或提供物项或服务
- C.供方是否有能力生产或提供规定质量的物项或服务
- D.供方是否有能力提供据以验收其物项或服务的能力
- E.供方是否有能力提供据以验收其物项或服务的证据
- A.可研报告
- B.安全分析报告
- C.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 D.以上三者均包含
- A.300
- B.400
- C.500
- D.600
- A.文件
- B.记录
- C.报告
- D.客观证据
- A.核设施退役批准书
- B.核设施退役许可证
- C.核设施开始退役批准书
- D.核设施最终退役批准书
- A.明细
- B.索引
- C.一览表
- D.联系线
- A.地震折射/反射勘探
- B.跨孔剪切波测量
- C.地脉动测量
- D.核测井
- A.建设
- B.开发
- C.决策
- D.投资
- A.可靠性
- B.安全性
- C.有效性
- D.可用性
- A.促凝
- B.缓凝
- C.硬化
- D.脆化
- A.2
- B.3
- C.4
- D.5
- A.M
- B.N
- C.U
- D.Z
- A.法律
- B.法规
- C.规范
- D.标准
- A.1/10
- B.1/5
- C.3/10
- D.2/5
- A.30
- B.40
- C.50
- D.60
- A.5-6
- B.7-8
- C.8-9
- D.9-10
- A.审查
- B.监督
- C.监管
- D.许可证
- A.管理
- B.控制
- C.组织
- D.制定
- A.所选模型的复杂程度应能反映特定厂址的水文地质特征
- B.为评价假想事故放射性物质释放对地下水的影响,应采用保守的和假设数据进行简化评价
- C.放射性核素在地下水中迁移的解析模型有许多不确定性,应对每次特定应用所采用的模型进行验证
- D.地表水和地下水监测大纲中形成的文件应遵循安全评价的有关要求
- A.持证进口单位
- B.出入境检验机构
- C.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
- D.以上三者均包含
- A.5
- B.10
- C.15
- D.20
- A.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
- B.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的派出机构
- C.核安全监督员
- D.核安全检查组
- A.档案室
- B.木柜
- C.铁柜
- D.保险柜
- A.必要
- B.先决
- C.首要
- D.必备
- A.基准
- B.规范
- C.分级
- D.裕度
- A.删改
- B.从简
- C.校正
- D.修改
- A.在物项实体上打印、标记或挂标签
- B.同时记入工艺卡、记入检查试验记录
- C.将同类的物项分别存放在有记号区
- D.以上三者均包含
- A.分维数
- B.曲线簇
- C.包络线
- D.集合
- A.买方
- B.营运单位
- C.核安全主管部门
- D.以上三者均包含
- A.100mGy/min
- B.100Gy/min
- C.100mGy/h
- D.100Gy/h
- A.控制
- B.限制
- C.缓解
- D.接受
- A.大破口
- B.控制棒弹出
- C.冷却剂泵轴断裂
- D.瞬态
- A.500m
- B.1km
- C.1.5km
- D.2.5km
- A.数
- B.数十
- C.数百
- D.数千
- A.慢化
- B.散射
- C.俘获
- D.裂变
- A.营运单位
- B.核设施主管部门
- C.核燃料生产单位
- D.核燃料后处理单位
- A.取样样品的代表性
- B.样品处理的科学性
- C.实验室测量分析方法的选择
- D.A和B
- A.2
- B.3
- C.4
- D.5
- A.防护
- B.安全
- C.隔离
- D.限制
- A.4×104
- B.4×105
- C.4×106
- D.4×107
- A.预期剂量
- B.最优化剂量
- C.可减少剂量
- D.可防止剂量
- A.一台1800kg的汽车
- B.一个125kg重、直径20cm的穿甲炮弹
- C.一个直径2.5cm的实心钢球
- D.以上三者均包含
- A.培训
- B.练习
- C.考试
- D.考核
- A.非居住区
- B.规划限制区
- C.烟羽应急计划区
- D.食入应急计划区
- A.质量控制
- B.间距控制
- C.几何控制
- D.富集度控制
- A.构造
- B.弥散
- C.板块
- D.地壳
- A.类型
- B.设计
- C.工况
- D.寿期
- A.1.1×106
- B.1.1×107
- C.1.1×108
- D.1.1×109
- A.处理
- B.处分
- C.处罚
- D.警告
- A.1
- B.2
- C.3
- D.4
- A.低概率
- B.高概率
- C.平均
- D.预计
- A.营运单位
- B.设计单位
- C.建设单位
- D.主管部门
- A.自由响应
- B.半自由响应
- C.规定响应
- D.A和B
- A.单位
- B.组织
- C.机构
- D.部门
- A.安全限值
- B.安全系统整定值
- C.正常运行的限值和条件
- D.监督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