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工作人员受到超过法定年限值的照射
- B.公众成员受到超过法定年限值的照射
- C.重要的纵深防御的安全部件出现小的问题
- D.低活度放射源、设备或运输货包丢失或被盗
- E.找到高放密封源丢失源、设备或的运输货包,其安全设备完好
- A.沥青固化
- B.玻璃固化
- C.陶瓷固化
- D.岩熔固化
- E.水泥固化
- A.防止偏离正常运行
- B.防止系统失效
- C.检测和纠正偏离正常运行状态
- D.防止预计运行事件升级为事故工况
- E.将核动力厂首先引导到可控制状态,然后引导到安全停堆状态
- A.酸、碱
- B.氧化还原剂
- C.络合剂
- D.缓蚀剂
- E.表面活性剂
- A.几何
- B.浓度-几何
- C.毒物-浓度-几何
- D.质量-毒物-浓度-几何
- E.质量-毒物-浓度
- A.核安全审评
- B.核安全监督
- C.民用核设施操纵与运行
- D.核质量保证
- E.辐射防护
- F.辐射环境监测
- A.3H
- B.14C
- C.219Rn
- D.220Rn
- E.222Rn
- A.确定实物保护系统目标
- B.实物保护设计的要求
- C.实物保护的功能要求
- D.实物保护的组成
- E.实物保护系统的设计和评价
- F.实物保护系统方案改进
- A.基础参数的确定
- B.主要控制参数的选择
- C.主要控制方式的选择
- D.工艺设计必须保留一定的裕量,以应付受控工艺参数的波动和所采用的次临界限值被意外超过
- E.辅助控制措施
- A.C
- B.L
- C.N
- D.S
- E.U
- A.接受、显示和传递核动力厂运行及事故信息,为专家咨询和应急决策提供依据
- B.接受、传递省核应急组织应急响应的有关信息
- C.为核应急指挥与有关部门间的信息传输提供条件
- D.为进行国际通报提供条件
- E.为国家核应急协调委有关成员及工作人员与专家提供工作环境,保障应急指挥活动迅速、有效地实施
- A.使用概率论方法、确定论方法并结合合理的工程判断来确定可能导致严重事故的重要事件序列
- B.对照一套准则审查这些事件序列,以确定哪些严重事故应该给予考虑
- C.对于所选定的事件序列,应该评价设计和规程能否修改来减少其发生的可能性和减轻其后果。如果这些修改合理可行,就应该付诸实施
- D.应考虑核电厂的全部设计能力,包括可能在超出规定的能力和预期的运行工况下使用某些系统(安全系统和非安全系统),和使用附加的临时系统,使严重事故返回到受控状态或减轻它们的后果。应证明这些系统在预期环境条件下可以起到这些作用
- E.对于多堆厂址,可以考虑使用其他机组可用的手段和可能的支持,前提是不会危害其他机组的安全运行
- F.对有代表性的和主导性的严重事故,应该制定相应的事故管理规定
- A.防护措施
- B.安全
- C.技术
- D.管理
- E.监管
- A.球形
- B.立方体形
- C.圆柱形
- D.近似球体的多边形
- E.罐形
- A.电厂是否制定有效的定期试验大纲和相关程序,定期试验文件是否经过审查和批准
- B.核电厂是否按预定计划实施定期试验,试验是否按照程序规定进行
- C.在试验开始之前,该试验是否得到相应部门和人员的批准
- D.所使用的测试仪表是否按照规定要求进行了标定
- E.试验人员的资格是否满足规定要求
- F.在试验中,运行限值和条件是否得到遵守
- G.试验记录是否准确完整,试验结果是否经过评价并有相应人员的签字
- H.试验结果是否考虑了误差修正
- I.试验结果是否满足技术规格书的要求,如不满足,是否有相应的补救措施并得到了实施
- J.在试验结束之后,经过试验的系统和设备是否准确地恢复到正常状态
- A.能实现隔离废物和限制放射性核素向生物圈释放
- B.能建立稳定的处置系统
- C.能提供足够的处置废物的容量
- D.具有实现废物安全处置的工程特征
- E.具有均一的地质介质和可预测的地质环境
- A.意外开口
- B.安全壳旁路
- C.安全壳喷淋失效
- D.早期失效
- E.晚期失效
- A.制造
- B.建造
- C.验收
- D.竣工
- E.运行
- A.水泥固化
- B.沥青固化
- C.塑料固化
- D.玻璃固化
- E.陶瓷固化
- A.辐射安全设计
- B.辐射安全监测
- C.辐射安全措施
- D.个人剂量限值
- E.公众剂量限值
- A.设计缺陷
- B.制造缺陷
- C.运行或维修差错
- D.自然现象
- E.人为事件
- A.保证停堆
- B.保持压力边界完整性
- C.排出余热
- D.包容放射性
- E.监测核动力厂状态
- A.覆盖层和周围环境情况
- B.可能发生泡水的浸泡液收集系统
- C.排水系统
- D.场址边界标志
- E.检测设备
- A.流量、水位
- B.流量和水位的变化
- C.流速
- D.河道稳定性
- E.泥沙输移
- F.冰况
- A.功率运行
- B.启动
- C.热备用
- D.热停堆
- E.冷停堆
- A.反应堆保护系统
- B.高压安注/再循环系统
- C.低压安注/再循环系统
- D.反应堆厂房喷淋/再循环系统
- E.反应堆厂房冷却系统
- F.应急给水系统
- G.稳压器安全阀
- A.通讯
- B.信息
- C.应急监测
- D.气象监测
- E.事故环境后果评价
- A.记录报告系统的失效
- B.所有测量造成的误差
- C.盘存测量产生的错误
- D.可能产生的非法转移
- E.错误的衡算计算方法
- A.防止发生火灾
- B.及时地探测和扑灭火灾
- C.火灾发生时及时上报有关部门并组织灭火
- D.迅速组织灭火并组织无关人员及时撤离
- E.防止火灾的蔓延
- A.放射性物质
- B.化学物质
- C.热量
- D.微生物
- E.固体废物
- A.事故早期
- B.事故中期
- C.事故后期
- D.应急状态发生变化
- E.采取重大应急响应措施
- A.取样
- B.测量
- C.调查
- D.计算
- E.分析
- A.日常检查
- B.跟踪检查
- C.例行检查
- D.非例行检查
- A.应具有足够的权力和组织独立性
- B.应具有特殊的权力和组织独立性
- C.对被监查的方面负有直接责任的人,不得参加监查小组
- D.对被监查的方面负有直接责任的人,不得参与挑选监查小组人员的工作
- E.对质保部门的监查,应由本单位非质保部门的有资格监查员进行
- A.悬浮物浓度
- B.沉积物特性
- C.可能被排放的各种放射性核素对沉积物和悬浮物的分配系数
- D.天然和人工放射性源在水体和沉积物及水产品中的本底水平、与地下水的相互影响
- E.主要鱼类的产卵期和索饵期
- A.增加了堆芯损坏的可能性
- B.向环境释放放射性物质
- C.危及安全壳的完整性
- D.能使燃料元件瞬时破裂
- A.国务院
- B.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
- C.国务院有关部门
- D.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商国务院有关部门
- A.应急待命15min
- B.应急待命45min
- C.厂房应急15min
- D.厂房应急45min
- A.对场内应急设施、应急设备和应急撤离路线作出安排
- B.确认拟选址从核事故应急准备与响应的角度考虑是可以接受的
- C.确认核设施可能出现的应急状态有正确的分析并有相应的应急组织和应急设施
- D.审查核设施是否已做好核事故应急准备
- A.2
- B.3
- C.4
- D.5
- A.性质
- B.浓度
- C.活度
- D.以上三者均包含
- A.5k
- B.5M
- C.5G
- D.5T
- A.0.05μJ
- B.0.5μJ
- C.5μJ
- D.54μJ
- A.<4×104Bq/kg
- B.≤4×104Bq/kg
- C.<4×106Bq/kg
- D.≤4×106Bq/kg
- A.安全审查
- B.现场使用
- C.管理要求
- D.定期审查
- A.硼酸
- B.硝酸铅
- C.硝酸镉
- D.硝酸钆
- A.0.1
- B.1.0
- C.0.2
- D.2.0
- A.40
- B.60
- C.80
- D.100
- A.资格
- B.资质
- C.许可
- D.能力
- A.气载
- B.沉积
- C.烟羽
- D.以上三者均包含
- A.0.03
- B.0.3
- C.0.07
- D.0.7
- A.运行
- B.停堆
- C.事故
- D.任何
- A.3
- B.5
- C.7
- D.17
- A.检测和纠正偏离正常运行状态
- B.防止偏离正常运行及防止系统失效
- C.保证放射性释放保持在尽可能的低
- D.减轻放射性物质释放造成的放射性后果
- A.热释光剂量计和中子剂量计带报警的电子剂量计和趾端剂量计
- B.带报警的电子剂量计和趾端剂量计热释光剂量计和中子剂量计
- C.热释光剂量计和带报警的电子剂量计中子剂量计和趾端剂量计
- D.中子剂量计和趾端剂量计热释光剂量计和带报警的电子剂量
- A.国务院
- B.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 C.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
- D.所在地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 A.校准
- B.刻度
- C.检查
- D.维护
- A.105
- B.110
- C.115
- D.120
- A.营运单位
- B.场内、场外核事故应急组织
- C.主管部门
- D.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
- A.安全性
- B.有效性
- C.可靠性
- D.可行性
- A.放射源
- B.密封源
- C.非密封源
- D.射线装置
- A.洗涤
- B.吸附
- C.贮存衰变
- D.离子交换
- A.井下
- B.井上
- C.屏蔽容器
- D.防护机头
- A.10-30s
- B.1min
- C.5-10min
- D.1H
- A.3H
- B.16N
- C.190
- D.18F
- A.厂址审查意见书
- B.建造许可证
- C.首次装料批准书
- D.运行批准书
- A.单项演习
- B.综合演习
- C.联合演习
- D.B和C
- A.3
- B.4
- C.5
- D.6
- A.前半部
- B.中间
- C.后半部
- D.全部
- A.60
- B.70
- C.80
- D.90
- A.飞机坠落
- B.化学品爆炸
- C.土工
- D.电磁干扰
- A.β敷贴器
- B.后装机
- C.x射线机
- D.医用加速器
- A.核设施主管部门
- B.地区监督站
- C.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
- D.现场监督员
- A.初始装料
- B.预运行试验
- C.初始临界
- D.功率试验
- A.国务院
- B.国家环境保护部门
- C.国家核安全部门
- D.核设施营运单位
- A.反渗透、微滤
- B.反渗透、超滤
- C.微滤、超滤
- D.超滤、纳滤
- 77
-
国家实物保护的目标是,创造条件将非法转移核材料或破坏核设施的()降低到最低限度,并提供信息和技术援助,以支持国家采取迅速和全面的措施,确定遗失核材料的()并追回核材料,以及最大限度地减少破坏的影响。
- A.可能性数量
- B.可能性地点
- C.后果数量
- D.后果地点
- A.0.05bar(5kPa)
- B.0.06bar(6kPa)
- C.0.07bar(7kPa)
- D.0.08bar(8kPa)
- A.美国PSA
- B.美国PAC
- C.法国PSA
- D.法国PAC
- A.质量保证大纲
- B.质量保证大纲程序
- C.作业(工作)程序
- D.细则、图纸
- A.美国
- B.法国
- C.前苏联
- D.德国
- A.0.2
- B.0.3
- C.0.5
- D.0.8
- A.5
- B.10
- C.15
- D.20
- A.5
- B.10
- C.15
- D.20
- A.优秀
- B.优良
- C.良好
- D.合格
- A.县1月31日
- B.县3月1日
- C.省1月31日
- D.省3月1日
- A.安全限值尽量低
- B.安全限值最低
- C.国家规定限值尽量低
- D.国家规定限值最低
- A.10
- B.50
- C.100
- D.200
- A.100
- B.200
- C.500
- D.1000
- A.80
- B.85
- C.90
- D.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