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营运单位
- B.主管部门
- C.地方应急组织
- D.国家应急组织
- E.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
- A.分离循环
- B.铀净化循环
- C.钚净化循环
- D.中放废液处理
- E.酸回收
- F.高放废液浓缩
- A.《核电厂质量保证大纲的制定》(HAD003/01)
- B.《核电厂质量保证组织》(HAD003/02)
- C.《核电厂物项和服务采购中的质量保证》(HAD003/03)
- D.《核电厂质量保证记录制度》(HAD003/04)
- E.《核电厂质量保证监查》(HAD003/05)
- A.营运单位应急组织状况和应急计划是否一致
- B.应急人员变动情况在应急计划或执行程序中是否及时得到修改
- C.应急人员联系方式的变化是否已在程序中予以修正
- D.初次上岗的应急工作人员是否经过应急知识和技能培训,对其他应急工作人员是否认真执行了定期培训制度
- E.是否严格执行了培训计划,培训教师、教材、学时、记录、考核等是否规范
- A.选址
- B.设计
- C.建造
- D.试运行、运行
- E.退役
- A.产品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
- B.产品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造厂的管理水平
- C.产品符合要求的可信度主要取决于工艺过程中产生的见证件
- D.必须由合格人员使用合格的程序和装备完成
- E.对现有标准尚未涉及的工艺领域或质量要求超出现有标准时,对人员资格、程序或装备的要求应另行规定
- A.监测
- B.试验
- C.取样
- D.检查
- E.鉴定
- A.机械剪切
- B.化学溶解
- C.料液预处理
- D.后处理工艺
- E.废物处理
- A.类型
- B.同位素组分
- C.物化状态
- D.稀释程度
- E.辐射水平
- F.数量
- A.的核素种类
- B.的活度
- C.的比活度
- D.产生的β辐射剂量率
- E.产生的γ辐射剂量率
- A.大气
- B.地下水
- C.地面水
- D.土壤
- E.生物
- A.包装
- B.贮存
- C.辐照
- D.转移
- E.处置
- A.证明安全运行能力
- B.使物项的维修、返工、修理、更换或修改得以进行
- C.确定物项发生事故或动作失常的原因
- D.为在役检查提供所需要的基准数据
- E.便于退役
- A.监测
- B.检查
- C.核对
- D.标定
- E.试验
- A.流出物的化学成分
- B.气溶胶的粒度分布
- C.排风系统的排风流量
- D.排放口的风向、风速
- E.液体流出物排放的温度
- A.停堆
- B.保持安全停堆状态
- C.排出堆芯余热
- D.控制放射性物质释放
- E.缓解事故后果
- A.勘察
- B.测算
- C.验证
- D.审核
- E.确认
- A.拟定国家核事故应急工作政策
- B.统一协调核事故应急工作
- C.组织制定和实施国家核事故应急计划
- D.审查批准场外核事故应急计划(预案)
- E.适时批准进入和终止场外应急状态
- F.提出实施核事故应急响应行动的建议
- G.审查批准核事故公报、国际通报,提出请求国际援助的方案
- A.Ⅱ类放射源
- B.Ⅲ类放射源
- C.Ⅳ类放射源
- D.放射性药品
- E.中等水平放射性废物
- 20
-
压缩减容的特点是()。
- A.建造投资和运行费用低
- B.设备简单,易实现自动化
- C.减容不减重
- D.未消除废物着火、热解、腐烂的可能性
- E.压缩之后出现的回弹作用会降低减容效果
- A.β/γ放射性废物
- B.β/α放射性废物
- C.α/γ放射性废物
- D.α废物
- E.中子放射性废物
- A.应急组织及职责是否明确
- B.各应急岗位是否都已人员落实(包括替补人员)
- C.应急工作人员是否都事先经过应急工作培训
- D.各应急岗位是否都已配齐必要的应急资料,各种文件是否有效
- E.各应急响应设施、设备、器材及必要的物资是否已完备
- A.由有资质的单位来开展监测工作
- B.制定出具体的监测大纲
- C.制定辐射环境监测质量保证
- D.对辐射环境监测资料及时分析整理
- E.放射性的物质是该物项所固有的
- A.手动检验
- B.计量
- C.测量
- D.观察
- E.试验
- A.运行前本底调查
- B.运行期间监测(常规监测以及事故应急监测)
- C.评价设施的环境影响
- D.调查污染变化趋势,追踪异常排放时核素的可能分布
- E.编制向环境保护部门上报的监测报告
- A.冗余性
- B.多祥性
- C.畅通性
- D.保密性
- E.抗干扰能力
- F.覆盖范围
- A.放射性物质限制及活度限值
- B.包容运输中的放射性物质
- C.防控制放射性物质货包及运输工具外部的辐射水平
- D.防止核临界
- E.防止由释热引起损害
- A.安全性
- B.有效性
- C.可靠性
- D.充分性
- E.完整性
- A.结果应反映核电厂的设计、运行和维修的实际情况
- B.要识别出对CDF起明显作用的贡献者
- C.考虑了相关性
- D.关键设备的重要度量
- E.分析了不确定性,并作出合适的定量化分析
- A.相互理解
- B.相互尊重
- C.公开
- D.坦诚
- E.透明
- A.消防、医疗救护
- B.应急组织的通知和启动
- C.通讯及数据传输系统
- D.报警程序
- E.环境监测
- A.加强运行管理和监督
- B.及时正确处理异常情况
- C.排除故障
- D.反应堆正常控制和保护系统动作
- E.启用核动力厂安全系统
- A.去污
- B.材料选择
- C.过滤、净化
- D.控制腐蚀
- E.水化学
- A.使用、存有核材料的类别
- B.遭受破坏的方式
- C.核设施的设计状况
- D.核设施的安全性
- E.核设施的地点和国内的具体情况
- A.整备
- B.收集
- C.包装
- D.贮存
- E.处理
- A.营运单位
- B.设计单位
- C.调试单位
- D.以上三者均包含
- A.2
- B.3
- C.4
- D.5
- A.γ射线探伤机
- B.工业辐照装置
- C.射线装置
- D.医用加速器
- A.统一协调
- B.统一指挥
- C.组织支援
- D.组织落实
- A.30
- B.300
- C.3000
- D.30000
- A.1
- B.2
- C.3
- D.2、3
- A.释出乏燃料组件的剩余热量
- B.使短寿期放射性裂变产物自然衰减
- C.降低组件放射性水平
- D.以上三者均包含
- A.废石上向干式废石下向胶结
- B.废石下向干式废石上向胶结
- C.废石上向湿式废石下向固化
- D.废石下向湿式废石上向固化
- A.业主和审管部门
- B.业主和第三方监测机构
- C.主管部门和审管部门
- D.第三方监测机构和审管部门
- A.质量管理
- B.过程控制
- C.安全监管
- D.监督检查
- A.《民用核安全设备监督管理条例》
- B.《民用核安全设备设计制造安装和无损检验监督管理规定》(HAF601)
- C.国核安函[2010]11号文
- D.国核安函[2011]52号文
- A.衡算计算方法
- B.衡算计算评价
- C.监督检查大纲
- D.记录报告系统
- A.1
- B.2
- C.5
- D.10
- A.明显危害安全的没有分析过的工况
- B.超出核电厂设计基准的工况
- C.在核电厂运行规程或应急规程中没有考虑的工况
- D.以上三者均包含
- A.5
- B.10
- C.20
- D.50
- A.营运单位
- B.设计单位
- C.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
- D.以上三者均包含
- A.代价-利益比较
- B.优化分析
- C.成本估算
- D.A和B
- A.1
- B.3
- C.12
- D.24
- A.15
- B.25
- C.35
- D.45
- A.科里奥利
- B.耿贝尔
- C.富士达-皮尔森
- D.NOAA
- A.<1
- B.≤1
- C.<0.99
- D.≤0.99
- A.环境保护
- B.核安全
- C.辐射安全
- D.A或B
- A.几百米
- B.几公里
- C.几百米到几公里
- D.几公里到十几公里
- A.<33
- B.≤33
- C.>33
- D.≥33
- A.总过量
- B.总最大
- C.平均过量
- D.平均最大
- A.100-300
- B.200-400
- C.300-500
- D.400-600
- A.有效性
- B.正当性
- C.适宜性
- D.安全性
- A.1
- B.2
- C.3
- D.5
- A.县
- B.市
- C.省
- D.省、市
- A.核设施主管部门
- B.现场监督员
- C.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
- D.以上三者均包含
- A.3
- B.5
- C.7
- D.9
- A.过程控制
- B.技术措施
- C.管理体系
- D.质量保证体系
- A.运输容器
- B.运输环节
- C.运输手段
- D.运输单位
- A.无损检验
- B.试验鉴定
- C.在线检验
- D.第三方检验
- A.105
- B.2010
- C.3015
- D.4020
- A.铀
- B.钍
- C.镭
- D.锕
- A.频率
- B.概率
- C.后果
- D.影响
- A.11
- B.22
- C.33
- D.44
- A.场外核应急指挥中心
- B.场外核应急响应中心
- C.场外核应急控制中心
- D.前沿指挥所
- A.1
- B.3
- C.6
- D.12
- A.特性
- B.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程度
- C.对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
- D.以上三者均包含
- A.1-5
- B.2-10
- C.3-15
- D.4-20
- A.一
- B.二
- C.三
- D.以上三者均包含
- A.运输
- B.贮存
- C.处置
- D.以上三者均包含
- A.200
- B.250
- C.300
- D.350
- A.质量保证大纲
- B.质量保证总大纲
- C.质量保证分大纲
- D.质量保证总大纲或分大纲
- A.1/5
- B.1/4
- C.1/3
- D.1/2
- A.10mg
- B.100mg
- C.10mol
- D.100mol
- A.中央人民政府
- B.国务院
-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D.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
- A.质量保证文件的内容
- B.质量保证大纲实施的有效性
- C.有无能力制订和实施质保文件
- D.质量保证大纲的实施情况
- A.正常运行
- B.预计运行事件
- C.事故工况
- D.以上三者均包含
- A.准确度
- B.精确度
- C.偏移量
- D.A和B
- A.运营单位的领导和技术人
- B.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技术人员
- C.情景设计的参与者
- D.以上三者均包含
- A.本级人民政府
- B.上级人民政府
- C.省级人民政府
- D.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
- A.措施
- B.方案
- C.指导
- D.建议
- A.受控
- B.非受控
- C.计划
- D.非计划
- A.2-5
- B.12-15
- C.22-25
- D.32-35
- A.5
- B.15
- C.50
- D.150
- A.有效防御
- B.纵深防御
- C.防护最优化
- D.保护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