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设计评价
- B.设计审查
- C.其他计算方法
- D.计算机模拟
- E.鉴定试验
- A.源项单位流出物中放射性物质的含量,排放量,排放核素的相对毒性和潜在危险
- B.源项单位的运行规模,可能发生事故的类型、概率以及环境后果
- C.流出物监测现状,对实施环境核辐射监测的要求程度
- D.受照射群体的人数及其分布
- E.源项单位周围土地利用和物产情况
- F.实施环境核辐射监测的代价和效果
- G.实用环境核辐射监测仪器的可获得性
- H.环境辐射监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干扰因素
- A.核设施预备退役批准书
- B.核设施申请退役批准书
- C.核设施开始退役批准书
- D.核设施退役批准书
- E.核设施最终退役批准书
- A.运输
- B.煅烧
- C.冷却
- D.称量
- E.包装
- A.收集
- B.分类
- C.处理
- D.整备
- E.厂区运输和贮存以及发运
- A.设计审查
- B.设计评价
- C.使用其他计算方法
- D.试验验证
- E.理论验证
- A.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程度
- B.建设项目的性质
- C.建设项目的规模
- D.建设项目所处环境的敏感性质
- E.建设项目所处环境的敏感程度
- A.核设施退役
- B.核技术利用
- C.铀(钍)矿
- D.伴生放射性矿
- E.放射性物质运输
- A.单位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
- B.所从事活动的种类和范围
- C.有效期限
- D.发证日期
- E.证书编号
- A.铀矿尘
- B.氡气
- C.放射性气溶胶
- D.铀氧化物微尘
- E.酸碱气
- A.计划、设计和制定质量保证大纲,包括它的实施办法、程序和技术
- B.通过验证工作确定和评价质量是否已达到验收标准
- C.为验收物项和服务的检查或试验,以及确定和验证质量保证大纲是否已有效实施的监查
- D.对不符合项进行控制,查明和消除严重有损于质量的情况
- E.人员资格考核、培训、质量教育和颁发证书等有关工作
- A.铀(钍)
- B.镭及其子体
- C.钚
- D.137Cs
- E.90Sr
- A.是国家核安全局成立的常设审议机构
- B.对核与辐射安全政策、规划、法规和标准以及法规标准体系进行技术审查
- C.提出核与辐射安全法规标准建设的建议
- D.开展核与辐射安全科学研究,为国家核与辐射安全事业重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 E.下设四个专业组
- A.组织有资格的监查员组成监查小组,指定监查小组组长。组长一般由主监查员担任。根据监查工作的需要,可聘请有关的技术专家参加监查组
- B.对监查人员应根据其学历、经验和专业能力进行资格考核。监查单位应对监查人员的资格条件做出规定
- C.监查人员的资格可以通过颁发资格证书予以确认
- D.监查人员应达到或经过培训达到所要求的能够胜任监查工作的水平。培训应主要通过参与质量保证监查来进行
- E.为使监查活动有效实施,监查人员应具有足够的权力和组织独立性
- A.纵深
- B.探测
- C.延迟
- D.响应
- E.保护
- A.衰变池
- B.容器贮存衰变
- C.吸附过滤
- D.离子交换
- E.电渗析
- A.氡
- B.氡子体
- C.高活性铀氧化物微尘
- D.α气溶胶
- E.酸碱气
- A.日常生活、活动在一个指定范围内
- B.预期受到辐射照射最大
- C.饮食及生活习性相近
- D.人数从几个到几十人
- E.人数从几十到几百人
- A.保证质量
- B.保证安全运行
- C.保护工作人员、公众和环境
- D.预防核事故
- E.限制可能产生的有害影响
- A.失效模式
- B.失效时间
- C.失效位置
- D.失效有多严重
- E.释放的能量
- A.编写
- B.审查
- C.变更管理
- D.内容
- E.记录
- A.事件发生前的长时期
- B.事件发生前的短时期
- C.从事件发生到它的长期效应起怍用的长期
- D.从事件发生到它的短期效应起怍用的近期
- E.事件后的恢复期
- A.人类抽取地下水作为生活用水的区域内,最近取水点的地下水中放射性物质的估算浓度
- B.放射性物质从释放点到取水点的迁移路径和迁移时间
- C.地表水流、壤中流和地下水补给的输运能力
- D.不同水平下,含水层受污染的敏感度
- E.核电厂事故排放的放射性物质在地下水中浓度的时空分布
- A.质量趋势、事故和故障
- B.质量问题及其建议
- C.用于评价执行质量保证大纲有效性的现有基准
- D.核设施构筑物、系统和部件的设计、制造、建造、调试和运行的质量保证方面的历史资料,包括过去的故障模式和异常运行
- E.有关产品或工作过程质量的定量和(或)定性的资料
- A.使放射性废物对工作人员与公众的健康及环境可能造成的危害降到可以接受的水平
- B.使放射性废物对后代健康的预计影响不大于当前可以接受的水平
- C.不给后代增加不适当的负担
- D.控制废物的产生
- E.设施寿期内的安全
- A.I
- B.II
- C.III
- D.IV
- E.V
- A.预防为主
- B.防治结合
- C.综合治理
- D.严格管理
- E.安全第一
- A.正常运行和运行瞬变
- B.中等频率事件(预计运行事件)
- C.稀有事故
- D.严重事故
- E.极限事故(设计基准事故)
- A.稳压器高压紧急停堆
- B.稳压器低压紧急停堆
- C.超温△T紧急停堆
- D.超功率△T紧急停堆
- E.功率区段中子通量高紧急停堆
- F.蒸汽发生器安全阀动作
- A.有效数字
- B.均值
- C.标准差
- D.误差
- E.偏差
- A.3H
- B.14C
- C.85Kr
- D.131I
- E.137Cs
- A.CO2
- B.NOx
- C.SO2
- D.HF
- E.H2
- A.保证核设施和核材料的安全
- B.防止无罪的或非有意地穿入保护区域
- C.保证准确探测、识别、拦截和防止有意侵入保护区域
- D.准确和有效控制并保证经核准者顺利出入保护区域
- E.保证对突发事件及时响应
- F.在应急情况下,保证消防、医疗和事故处理人员顺利出入保护区域
- A.4-7
- B.5-8
- C.6-10
- D.10-12
- A.工业探伤加速器
- B.安全检查用加速器
- C.辐照装置用加速器
- D.中子发生器
- E.工业用X射线CT机
- F.X射线探伤机
- A.2
- B.3
- C.4
- D.5
- A.分离
- B.组合
- C.等比
- D.同种
- A.1个月
- B.3个月
- C.1年
- D.2年
- A.2
- B.3
- C.4
- D.5
- A.许可证
- B.审查备案
- C.注册登记
- D.审核批准
- A.设计
- B.建造
- C.调试
- D.运行
- A.工程判断
- B.最佳估算
- C.保守评价
- D.计算机软件
- A.纵深防御
- B.实体屏障
- C.质量管理
- D.过程控制
- A.辐射源
- B.流出物
- C.放射性废物
- D.放射性物质
- A.营运单位
- B.运行管理者
- C.核设施主管部门
- D.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
- A.0.01
- B.0.1
- C.1
- D.10
- A.覆土
- B.地基
- C.坝体
- D.斜坡
- A.城市放射性废物库
- B.低、中放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置场
- C.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置单位
- D.以上三者均可
- A.档案
- B.文件
- C.记录
- D.放射性物质
- A.C
- B.D
- C.E
- D.F
- A.低
- B.中
- C.高
- D.B和C
- A.放射性污染
- B.核设施安全
- C.核电厂安全
- D.核材料管制
- A.12
- B.24
- C.36
- D.48
- A.监督区
- B.控制区
- C.保护区
- D.要害区
- A.5
- B.10
- C.15
- D.20
- A.1-2
- B.2-3
- C.3-4
- D.4-5
- A.营运单位
- B.供方单位
- C.监管部门
- D.以上三者均包含
- A.中频感应
- B.高频感应
- C.电极
- D.化学燃料
- A.豁免值
- B.清洁解控水平
- C.规定剂量要求
- D.完全无害
- A.管理程序
- B.质量保证
- C.运行指令
- D.运行规程
- A.1m
- B.2m
- C.10m
- D.20m
- A.减轻
- B.缓解
- C.控制
- D.监测
- A.联锁
- B.旁路
- C.屏蔽
- D.保护
- 64
-
干预的目的,即应急响应达到的基本目标,这就是尽一切努力保持公众和包括工作人员个人接受的辐射剂量低于相关阈值,防止发生严重的()健康效应;同时确保采取所有合理措施,减少目前和将来()健康效应的发生。
- A.个体性群体性
- B.群体性个体性
- C.确定性随机性
- D.随机性确定性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 B.《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条例》
- C.《核动力厂环境辐射防护规定》
- D.《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 A.分级
- B.分类
- C.统一
- D.集中
- A.控制
- B.管理
- C.处理
- D.处置
- A.物项
- B.活动领域
- C.工程实践
- D.A和B
- A.功能
- B.目的
- C.手段
- D.基准
- A.类型
- B.范围
- C.活度
- D.规模
- A.锕系-镧系
- B.锕系-铀系
- C.铀系-铷系
- D.铀系-钐系
- A.假设始发事
- B.稀有事故
- C.设计基准事故
- D.严重事故
- A.2.7kBq/m3
- B.2.7μJ/m3
- C.5.4kBq/m3
- D.5.4μJ/m3
- A.96
- B.97
- C.98
- D.99
- A.雾化
- B.扇形
- C.马克尼
- D.螺旋
- A.低小
- B.低大
- C.高小
- D.高大
- A.属于流出物排放
- B.不属于流出物排放
- C.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流出物排放
- D.以上三者均不正确
- A.调试
- B.首次装料
- C.预运行试验
- D.功率试验
- A.适宜性
- B.稳定性
- C.力学特性
- D.相互作用
- A.核动力厂主管部门
- B.国务院核安全部门
- C.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
- D.以上三者均包含
- A.偏离正常运行工况
- B.偏离正常运行状态
- C.事故工况
- D.事故状态
- A.矿山
- B.研究
- C.环境
- D.公众
- A.海底地震、火山爆发
- B.海底沉陷、滑坡
- C.冰块滑入水体
- D.气象原因
- A.制定
- B.审核
- C.批准
- D.制定并经审、批
- A.真空
- B.恒压
- C.正压
- D.负压
- A.基础开挖后,通过仔细观察和测绘地下岩土材料的露头并与设计条件对照,如有必要,可以利用基础开挖补充进行原位试验
- B.我国现行的做法是在核电厂建造之前,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派核安全检查工作组到现场进行基础开挖后的例行检查
- C.营运单位提供反应堆厂房的地质编录,该检查结果作为发放建造许可证的条件之一
- D.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对地质编录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 A.选址
- B.设计
- C.建造
- D.调试
- A.1016
- B.1017
- C.1018
- D.1019
- A.1-2
- B.2-3
- C.3-4
- D.4-5
- A.标准源
- B.示踪源
- C.基准源
- D.控制源
- A.区域
- B.近区域
- C.厂址附近
- D.厂址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