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确定管理目标
- B.确定核安全和质量政策
- C.分配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
- D.批准管理大纲内容
- E.制定使员工状态胜任其工作的制度
- F.根据实现管理目标过程中的业绩对上述各项制定必要的修改计划
- A.使用概率论方法、确定论方法并结合合理的工程判断来确定可能导致严重事故的重要事件序列
- B.对照一套准则审查这些事件序列,以确定哪些严重事故应该给予考虑
- C.对于所选定的事件序列,应该评价设计和规程能否修改来减少其发生的可能性和减轻其后果。如果这些修改合理可行,就应该付诸实施
- D.应考虑核电厂的全部设计能力,包括可能在超出规定的能力和预期的运行工况下使用某些系统,安全系统和非安全系统,和使用附加的临时系统,使严重事故返回到受控状态或减轻它们的后果。应证明这些系统在预期环境条件下可以起到这些作用
- E.对于多堆厂址,可以考虑使用其他机组可用的手段和可能的支持,前提是不会危害其他机组的安全运行
- F.对有代表性的和主导性的严重事故,应该制定相应的事故管理规定
- A.1
- B.2
- C.3
- D.4
- E.5
- A.地区监督站
- B.核安全检查组
- C.核安全监督员
- D.核安全评审团
- E.受委托的专家
- A.国际原子能机构对于核设备质量监管相应的规定
- B.实现核电设备国产化是国家“积极发展核电”方针
- C.实现核电设备国产化是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大举措
- D.我国工业体系发展特殊的管理和体制环境
- E.我国核安全设备的制造质量始终是薄弱环节
- A.在民用核设施的建造和营运中保证安全
- B.保障工作人员和群众的健康
- C.保护环境
- D.促进核能事业的顺利发展
- E.将辐射照射和污染减至可以合理达到的尽量低的水平
- A.设计
- B.制造
- C.安装
- D.运行
- E.退役
- A.确定论
- B.概率论
- C.工程判断
- D.运行经验
- E.最佳估算
- A.审批监督
- B.评价
- C.定期安全审评
- D.诊断故障
- E.指导运行
- F.制定维修策略
- G.改善运行安全特性
- H.分析设计中的薄弱环节
- I.改进设计J:新型反应堆设计
- A.必须有足够的措施保证质量
- B.保证安全运行
- C.预防核事故
- D.限制可能产生的有害影响
- E.必须保障工作人员、群众和环境不致遭到超过国家规定限值的辐射照射和污染
- F.将辐射照射和污染减至可以合理达到的尽量低的水平
- A.意外开口
- B.安全壳旁路
- C.安全壳喷淋失效
- D.早期失效
- E.晚期失效
- A.燃耗、裂变产物积累
- B.负荷变化
- C.温度变化
- D.变更功率水平
- E.异常工况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核设施安全监督管理条例》
-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核设施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之一核电厂安全许可证件的申请和颁发》
- 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核设施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之一附件一核电厂操纵员执照颁发和管理程序》
-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核设施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之二—核设施的安全监督》
- E.《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核设施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之二附件一核电厂营运单位报告制度》
- A.核动力厂的变更
- B.技术和安全的发展
- C.经验的积累
- D.营运单位认为必要并经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批准
- E.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提出要求
- A.参数限值
- B.设备的功能
- C.设备的性能
- D.人员执行任务的水平
- E.规章制度
- A.决策职能
- B.运行职能
- C.支持职能
- D.审查职能
- E.监督职能
- A.核动力厂的变更
- B.经验的积累
- C.技术的发展
- D.安全的发展
- E.核安全监管部门的要求
- A.失水事故后失去应急堆芯冷却
- B.失水事故后失去再循环
- C.全厂断电后未能及时恢复供电
- D.一回路系统与其他系统结合部的失水事故
- E.蒸汽发生器传热管破裂后减压失败
- F.失去公用水或失去设备冷却水
- A.核设施主管部门核行业主管单位
- B.核设施主管部门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
- C.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核设施主管部门
- D.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核行业主管单位
- A.设计规范
- B.建造规范
- C.安装规范
- D.质保规定
- A.程序
- B.措施
- C.文件
- D.记录
- A.1
- B.≤1
- C.0.99
- D.≤0.99
- A.设计完成之前
- B.设计完成之后
- C.开始建造之前
- D.开始运行之前
- A.具有可预见的故障模式
- B.具有已揭示的故障模式
- C.便于修理或更换
- D.以上三者均包含
- A.法律条例
- B.法规条例
- C.部门规章
- D.国家标准
- A.2
- B.3
- C.4
- D.5
- A.稀有事故
- B.超设计基准事故
- C.熔堆事故
- D.未能紧急停堆的预计瞬态
- A.1
- B.3
- C.12
- D.24
- A.安全值
- B.安全限值
- C.安全系统整定值
- D.正常运行的限值和条件
- A.90上
- B.90下
- C.95上
- D.95下
- A.安全值
- B.有效值
- C.限值
- D.整定值
- A.安全
- B.受控
- C.停堆
- D.早期
- A.2
- B.3
- C.4
- D.5
- A.能确定从各种不同始发事件所造成的事件序列
- B.能够系统地和现实地确定事件序列的发生频率
- C.能够系统地和现实地确定事件序列造成的后果
- D.以上三者均包含
- A.正常运行工况
- B.预计运行事件
- C.事故工况
- D.安全分析报告
- A.内照射引起的剂量
- B.外照射引起的剂量
- C.摄入所致待积剂量
- D.B与C之和
- A.国务院
- B.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 C.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
- D.营运单位
- A.20世纪20年代
- B.20世纪50年代
- C.20世纪80年代
- D.21世纪初
- A.2
- B.3
- C.4
- D.5
- A.1
- B.2
- C.3
- D.4
- A.安全性
- B.有效性
- C.适用性
- D.正当性
- A.继续发展
- B.恶化扩大
- C.不可控制
- D.导致结构发生失稳破坏
- A.1/4
- B.1/3
- C.2/3
- D.1/2
- A.不规则或损伤
- B.微观缺陷
- C.气孔
- D.疲劳及缺陷
- A.2007
- B.2008
- C.2009
- D.2010
- A.250
- B.300
- C.2500
- D.3000
- A.1284
- B.1428
- C.1482
- D.1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