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堆芯反应性状态
- B.功率水平
- C.反应堆冷却剂平均温度
- D.反应堆冷却剂流量
- E.压力容器封头顶盖螺栓紧张程度
- A.保证停堆
- B.保持压力边界完整性
- C.排出余热
- D.包容放射性
- E.监测核动力厂状态
- A.提供系统性的分析,以确信设计符合总的安全目标
- B.证明整个设计是平衡的
- C.确认核动力厂参数小的偏离不会引起核动力厂性能严重异常
- D.设计基准的制定和确认
- E.提供发生堆芯严重损坏状态的概率评价以及要求厂外早期响应的,特别是与安全壳早期失效相关的放射性物质向厂外大量释放的风险的评价
- F.提供外部灾害事件,特别是核动力厂厂址特有的那些灾害发生概率和后果的评价
- G.鉴别出通过设计改进或运行规程的修改可能降低严重事故概率或减轻其后果的系
- H.各项分析结果与放射性的验收准则和设计限值的比较
- I.评价核动力厂应急规程的充分性J:核实是否符合概率目标
- A.燃料元件不烧毁
- B.不发生偏离泡核沸腾准则,DNB
- C.最小偏离泡核沸腾比,DNBR在双95%偏离泡核沸腾准则规定的限值以上
- D.一回路压力小于110%设计值
- E.放射性后果按正常排放允许值控制
- A.验证是否符合核动力厂安全运行的规定目标
- B.发现偏离、缺陷和设备故障
- C.为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及进行改进提供信息
- D.评价安全管理的有效性
- E.确定安全管理改进的可能性
- A.不完善
- B.不连续
- C.不规则
- D.不稳定
- E.损伤
- A.H2
- B.N2
- C.CO
- D.CO2
- E.O2
- A.运行水质不合格
- B.运行状态不稳定
- C.违反运行规程
- D.长时间停堆
- E.长时间冷却
- A.应力
- B.温度
- C.辐照
- D.氢吸附
- E.腐蚀
- F.振动
- G.磨蚀
- A.火灾
- B.爆炸
- C.地震
- D.水淹,洪水、海啸
- E.人为事件
- A.温茨凯尔事故
- B.三哩岛事故
- C.切尔诺贝利事故
- D.福岛事故
- E.圣洛朗事故
- A.机械
- B.电气
- C.检验
- D.测量
- E.控制
- A.材料性能变化
- B.材料部件中的不完善
- C.材料部件中的损伤
- D.时间
- E.电厂运行历史
- A.技术
- B.管理
- C.运行
- D.支持
- E.安全
- A.正常运行和运行瞬变
- B.中等频率事件,预计运行事件
- C.稀有事故
- D.严重事故
- E.极限事故,设计基准事故
- A.素质要求
- B.能力要求
- C.资格要求
- D.应采取的行动
- E.应遵守的限制
- A.安全壳内外给水管道破裂
- B.反应堆冷却剂丧失强迫流动
- C.连续发生多重故障
- D.操纵员失误
- E.大破口失水事故
- A.10-3
- B.10-4
- C.10-5
- D.10-6
- A.确定核动力厂的安全重要物项
- B.确定防火区内可燃物的贮量、火灾特征和火灾后果
- C.确定防火屏障所需的耐火极限
- D.确定防火区或防火小区内所需的火灾探测和灭火手段
- E.确定需补充或附加的防火措施
- F.确定满足了保证停堆、排出余热和包容放射性物质基本安全功能的防火要求
- A.管理
- B.监督
- C.纠正
- D.补充
- E.响应
- A.核燃料的消耗会导致其减少
- B.裂变产物的积累会导致其减少
- C.初始燃料装载量必须比维持临界所需的量多得多,使堆芯寿命初期具有足够的后备,剩余反应性
- D.为补偿反应堆的后备,剩余反应性,在堆芯内必须引入适量的可随意调节的正反应性
- A.热管段
- B.冷管段
- C.过渡段
- D.波动管
- A.大气
- B.水体
- C.土壤
- D.以上三者均包含
- A.10-3
- B.10-4
- C.10-5
- D.10-6
- A.1
- B.2
- C.5
- D.10
- A.失去二次侧热阱
- B.主系统冷却剂丧失
- C.全厂断电后未能及时恢复供电
- D.失水事故后失去再循环
- A.确定论
- B.概率论
- C.确定论与概率论的组合
- D.以上三者均包含
- A.美国
- B.法国
- C.国际原子能机构
- D.以上三者均包含
- A.2005年5月
- B.2006年6月
- C.2007年7月
- D.2008年8月
- A.评价
- B.审查
- C.管理
- D.执法
- A.类型
- B.设计
- C.运行
- D.堆工
- A.110
- B.115
- C.120
- D.125
- A.补偿棒
- B.调节棒
- C.安全棒
- D.吸收棒
- A.规定时期内厂区人员受到的最大剂量
- B.规定时期内公众成员受到的最大剂量
- C.液体和气体流出物中的放射性排放限值
- D.以上三者均包含
- A.设计基准事故
- B.具有厂外风险的事故
- C.严重事故
- D.极限事故
- A.营运单位
- B.核动力厂主管部门
- C.核动力厂设计单位
- D.国家核安全监管部门
- A.=1
- B.≥1
- C.0.99
- D.≥0.99
- A.4×105Bq/kg
- B.4×106Bq/kg
- C.4×107Bq/kg
- D.4×108Bq/kg
- A.拥有足够的耐火极限
- B.设置火灾探测和灭火系统
- C.采用防火小区设置
- D.减少防火屏障上的贯穿
- A.1
- B.0.9
- C.0.99
- D.不适用
- A.国务院
- B.国家环境保护部
- C.国家机械电子工业部和能源部
- D.国家核安全局
- A.1/4
- B.1/3
- C.2/3
- D.1/2
- A.向堆芯插入或抽出中子吸收体
- B.改变反应堆的燃料富集度
- C.移动反射层
- D.改变中子泄露
- A.营运单位核行业主管部门
- B.营运单位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
- C.核设施主管部门核行业主管部门
- D.核设施主管部门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
- A.确定论
- B.随机论
- C.保守
- D.最佳估算
- A.设计单位未
- B.设计单位已
- C.营运单位未
- D.营运单位已
- A.10-3
- B.10-4
- C.10-5
- D.10-6
- A.确定论
- B.概率论
- C.确定论与概率论的组合
- D.以上三者均包含
- A.收集近年专业组织系统汇编的数据
- B.为评价核电厂放射性物质在大气中的弥散提供基础数据
- C.获得气象变量的极端值,验证场外数据的使用价值
- D.按长期记录数据来确认设计基准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