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维持这三家供应商的关系,促使C类供应商的提高
- B.对三家供应商进行排名,按名次分配订单
- C.保留两家A类供应商,淘汰C类供应商
- D.对两家A类供应商进行排名,按名次分配订单,促进C类供应商的提高
- A.所供应产品的重要程度
- B.产品的价格高低
- C.市场供应情况
- D.供应商的可靠程度
- A.生产规模和生产设备
- B.质量管理体系情况
- C.上缴利税情况
- D.过程能力指数
- E.企业人员数量
- F.主要客户及其反馈信息
- A.责令其生产者、销售者限期改正
- B.责令停业
- C.吊销营业执照
- D.罚款
- A.反映持续改进的管理评审和内审
- B.过程能力指数情况
- C.数据分析情况
- D.纠正和预防措施情况
- A.不得
- B.可以
- C.必须
- D.不得收费
- A.实施监督抽查的产品质量监督部门
- B.实施监督抽查的产品质量监督部门的上级产品质量监督部门
- C.企业主管部门
- D.当地人民法院
- A.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
- B.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部门
- C.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产品质量监督部门
- D.县级人民政府技术质量监督局
- A.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
- B.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产品
- C.假冒伪劣产品
- D.消费者、有关组织反映有质量问题的产品
- A.企业生产线上
- B.市场上
- C.企业成品仓库内的待销产品中
- D.企业报废的产品中
- A.9
- B.10
- C.11
- D.12
- A.品牌形象
- B.预期质量
- C.感知质量
- D.感知价值
- E.顾客忠诚
- A.品牌形象
- B.预期质量
- C.感知质量
- D.感知价值
- E.顾客忠诚
- 14
-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中国顾客满意指数测评模型如下图所示:
该模型包含六个结构变量,它们是品牌形象、预期质量、感知质量、感知价值、顾客满意度和顾客忠诚,请回答以下问题:
六个变量中目标变量是( )。
- A.品牌形象
- B.预期质量
- C.感知质量
- D.感知价值
- E.顾客满意度
- A.99.8±0.19
- B.99.8±0.09
- C.99.8±1.82
- D.99.8±0.16
- A.符合
- B.不符合
- A.0.46
- B.0.046
- C.0.06
- D.0.08
- A.0.9l
- B.0.091
- C.0.046
- D.0.079
- A.0.09
- B.1.82
- C.0.182
- D.0.16
- A.155万
- B.165万
- C.175万
- D.195万
- A.0.079
- B.0.025
- C.0.79
- D.0.25
- A.40万
- B.50万
- C.55万
- D.65万
- A.40万
- B.50万
- C.55万
- D.65万
- A.85万
- B.90万
- C.95万
- D.100万
- A.A级
- B.B级
- C.C级
- D.D级
- A.40%:33%:27%
- B.70%:15%:15%
- C.45%:40%:5%
- D.55%:30%:15%
- A.产品审核
- B.体系审核
- C.过程审核
- D.环境审核
- A.不合格评分法
- B.综合评分法
- C.分级评分法
- D.模糊评价法
- A.订货满足率
- B.产品寿命
- C.供货及时率
- D.运输距离
- A.督促供应商改进
- B.与供应商进行技术妥协
- C.先接受再看批量产品质量
- D.更换供应商
- A.实物质量
- B.对整车质量的影响程度
- C.投入使用质量
- D.进货检验质量
- A.科学计量
- B.实用计量
- C.工业计量
- D.法制计量
- 33
-
测量仪器控制包括( )。
- A.校准
- B.检定
- C.型式批准
- D.检验
- A.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
- B.形成文件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 C.为质量管理体系编制的形成文件的程序
- D.质量管理体系过程的描述
- E.质量职能分配表
- A.运营型
- B.分析型
- C.协作型
- D.交互型
- A.进货检验站
- B.无损探伤检验站
- C.装配车间检验站
- D.完工检验站
- A.10<sup>6</sup>
- B.10<sup>-9</sup>
- C.10<sup>27</sup>
- D.10<sup>-5</sup>
- A.砝码
- B.量块
- C.标准信号发生器
- D.体温计
- E.参考物质
- 39
-
( )属于环境条件试验。
- A.湿热试验
- B.负载试验
- C.耐久性试验
- D.霉菌试验
- E.振动试验
- A.产品的重要程度
- B.市场供应状况
- C.附近供应商的数量
- D.供应商的可靠程度
- A.人力资源
- B.基础设施
- C.王作环境
- D.自然资源
- A.质量管理体系是客观存在的
- B.质量管理体系是唯一的
- C.质量手册是唯一的
- D.形成文件的程序只有一个
- A.不合格的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 B.识别和隔离不合格品
- C.不合格的产品不得放行、不得交付
- D.检定不合格的检测工具不得使用
- A.GB/Tl9001提供了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 B.GB/Tl9004提供了超出GB/Tl9001要求的指南
- C.GB/Tl9001强调通过满足顾客要求,增强顾客满意
- D.GB/Tl9004是GB/Tl9001的实施指南
- A.kg.m<sup>-3</sup>
- B.kg/m<sup>3</sup>
- C.kgm<sup>-3</sup>
- D.g/mm<sup>-3</sup>
- A.调动人的积极性
- B.系统管理
- C.民主管理
- D.自我管理
- A.国家标准的代号
- B.国家标准发布的顺序号
- C.国家标准发布的年号
- D.国家标准的分类号
- A.国家标准
- B.合同标准
- C.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
- D.行业标准
- E.地方标准
- F.企业标准
- A.统一化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缩减对象(事物)的类型数目,使之在既定时间内足以满足一般需要的标准化形式
- B.简化是把同类事物两种以上的表现形态归并为一种或限定在一个范围内的标准化形式
- C.通用化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扩大同一产品的使用范围,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产品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的重复劳动
- D.产品系列化是将产品的主要参数、型式、尺寸等作出合理安排与规划,以协调系列产品和配套产品之间的关系
- A.系统误差
- B.绝对误差
- C.随机误差
- D.残差
- A.强调系统管理
- B.强调重点管理
- C.注重例外管理
- D.注重措施管理
- A.样品质量控制
- B.技术文件控制
- C.设备质量控制
- D.环境条件控制
- E.原材料产品控制
- A.自我评价
- B.训后评价
- C.课堂评价
- D.跟踪评价
- A.生产
- B.营销
- C.电子贸易
- D.服务
- A.产品
- B.顾客
- C.体系
- D.过程
- A.质量策划
- B.质量控制
- C.质量保证
- D.质量改进
- A.标记(如公司的名称、产品的品牌等)
- B.信息(如产品目录)
- C.资料(如技术和商业的资料)
- D.效果(如顾客使用后的“感觉”)
- A.严重性分级
- B.尺寸公差
- C.国家检验标准
- D.检测频率
- A.生产工艺布置
- B.工艺流程图
- C.检验流程设计
- D.工艺方案
- A.横向展开的方法是矩阵图
- B.纵向展开的方法是系统图
- C.上一级目标是下一级的措施
- D.下一级所制定的方针目标就是上一级对方针目标的展开
- A.标准差
- B.标准差的倍数
- C.说明了置信水平的区间的宽度
- D.最大允许误差
- E.说明了置信水平的区间的半宽度
- A.准确性是指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的一致程度
- B.一致性是指测量结果应是可重复、可再现(复现)、可比较的
- C.溯源性是指测量结果或测量标准的值必须溯源到企业的最高计量标准
- D.法制性是指计量必需的法制保障方面的特性
- A.对某一组织而言,质量管理体系是唯一的
- B.文件控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文件的可追溯性
- C.记录控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记录的有效性
- D.记录通常不需要控制其版本
- A.原材料供应商认证费
- B.外审的纠正措施费
- C.降级损失
- D.生产前预评审费
- A.识别培训需求
- B.设计和策划培训
- C.提供培训
- D.评价培训结果
- E.继续教育
- A.IS09001
- B.IS09004
- C.IS09000
- D.IS010012
- E.IS019011
- A.准确度应符合检定规程的要求
- B.准确度为±lmg
- C.准确度为0.5%
- D.准确度的值无法准确给出,但可以说准确度高或低
- A.规定不合格产品判定和处置的职责、权限
- B.对不合格品及时标识和隔离
- C.确定不合格品的财务损失
- D.做好有关的不合格品的记录
- A.测量不确定度越小越好
- B.灵敏度越高越好
- C.测量范围越大越好
- D.最大允许误差为被测对象所要求误差的1/3-1/5
- E.满足预定要求即可
- A.审核结果
- B.顾客反馈
- C.纠正和预防措施状况
- D.改进的决定
- A.评价和选择供方
- B.规定采购产品的要求
- C.采购产品的验证
- D.A+B+C
- A.要求
- B.责任
- C.措施
- D.任务
- A.克,g
- B.千克,㎏
- C.吨,t
- D.磅,p
- A.作业人员能力
- B.设备技术状态良好
- C.产品质量
- D.产品生产过程能力
- A.产品检验
- B.产品验证
- C.型式试验
- D.例行试验
- A.强制执行的
- B.非强制的
- C.通用的
- D.重复使用的
- A.准确性
- B.一致性
- C.溯源性
- D.法律性
- A.市场调研
- B.开发设计
- C.批量生产
- D.销售服务
- A.确立组织目标,制定实现目标的策略
- B.确定组织机构,分配人力资源
- C.激励并管理员工,组建团队
- D.评估执行情况,配置组织资源
- A.信源—信道—信宿
- B.信源—信道一反馈
- C.信源—信道—新信源
- D.信源—信道—信源
- 81
-
产品验证是( )活动。
- A.通过测量数据确认产品质量是否符合规定要求的技术检查
- B.通过设计文件确认产品设计结果是否符合规定要求的评定
- C.通过客观证据认定产品是否满足规定要求的管理性检查
- D.通过产品生产现场取证确定质量管理体系是否符合规定要求的审核
- A.质量检验
- B.质量控制
- C.质量改进
- D.质量策划
- 83
-
管理的主要职能是( )。
- A.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
- B.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 C.计划、组织、协调和领导
- D.计划、协调、领导和控制
- A.期望
- B.信任
- C.保证
- D.过程
- A.计量
- B.测量
- C.校准
- D.检定
- A.集中处理式
- B.开环分类式
- C.开环处理式
- D.闭环处理式
- A.审核
- B.评审
- C.验证
- D.确认
- A.A类不确定度
- B.B类不确定度
- C.扩展不确定度
- D.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 A.我国采用国际单位制
- B.所有Sl单位都是我国法定计量单位
- C.我国法定计量单位都是sl单位
- D.《计量法》的颁布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统一了我国的计量单位制度
- A.质量部门
- B.检验部门
- C.设计、技术部门
- D.生产部门
- A.结合
- B.联合
- C.合作
- D.共同
- A.产品技术信息
- B.基本供货协议
- C.质量协议
- D.技术协议
- A.企业标准只能是产品标准
- B.企业标准以技术标准为主体,还包括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
- C.企业标准由企业制定,由当地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发布
- D.在有相应的国家、行业、地方标准时,不允许企业制定企业标准
- A.保护本国产业不受外国竞争的影响
- B.保护本国的国家安全
- C.保证各企业参与平等竞争的条件和环境
- D.保证各成员之间不引起竞争
- A.产品说明
- B.产品质量检验记录
- C.技术标准
- D.产品供方的发货单
- A.0.001g
- B.0.0015g
- C.0.0017g
- D.0.003g
- A.特性可以是固有的也可以是赋予的
- B.完成产品后因不同要求而对产品所增加的特性是固有特性
- C.产品可能具有一类或多类别的固有特性
- D.某些产品的赋予特性可能是另一些产品的固有特性
- A.系统方法
- B.过程方法
- C.互利关系
- D.决策方法
- A.产品
- B.过程
- C.体系
- D.服务
- A.随时发现
- B.上一年度
- C.短期内发现
- D.长期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