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低应变法可以判断桩身结构的完整性
- B.低应变法动荷载能使土体产生塑形位移
- C.高应变法只能测定单桩承载力
- D.高应变法检测桩承载力时要求桩土间产生相对位移
- A.应采用仪器监测与巡视检查相结合的方法
- B.监测点应均匀布置
- C.至少应有3个稳定、可靠的点作为变形监测网的基准点
- D.对同一监测项目宜采用相同的观测方法和观测线路
- A.采用桩基时,液化土层的桩侧摩阻力应折减
- B.采用桩基时,液化土层的内摩擦角不用折减
- C.采用天然地基时,计算液化土层以下的地基承载力应计入液化土层及以上土层的重力
- D.采用天然地基时,计算液化土层以上的地基承载力应计入液化土层及以上土层的重度
- A.该场地峰值加速度为0.07g地震的理论重现期约为475年
- B.今后50年内,场地遭受峰值加速度为0.10g地震的可能性为50%
- C.可按照抗震设防烈度8度(0.20g)的相关要求进行结构抗震分析
- D.遭遇峰值加速度为0.40g地震时,抗震设防目标为损坏可修
- A.一般的单层厂房
- B.规范规定可不进行上部结构抗震验算的建筑
- C.9层的一般民用框架结构房屋
- D.地基为松散砂土层的2层框架结构民用房屋
- A.剪切波速
- B.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
- C.液性指数
- D.颗粒粒径d10
- A.限制地下水的开采量
- B.向含水层进行人工补给
- C.调整地下水开采层次,进行合理开采
- D.对地面沉降区土体进行注浆加固
- A.采用地震作用与水库最高蓄水位的组合
- B.一般情况下采用上游水位作为正常蓄水位
- C.对土石坝上游坝坡采用最不利的常遇水位
- D.采用地震作用与水库的常遇水位的组合
- A.钻孔灌注桩
- B.挤密碎石桩
- C.强夯
- D.长螺旋施工水泥粉煤灰碎石桩
- A.与支护桩嵌固段水平位移值有关
- B.与基坑底部土性参数有关
- C.与基坑主动土压力系数大小无关
- D.计算土抗力最大值应不小于被动土压力
- A.增加支护桩的桩径
- B.增加支护桩的嵌固深度
- C.增加锚杆长度
- D.加固坑底土体
- A.应满足绕支护桩底部转动的力矩平衡
- B.应满足整体稳定性验算要求
- C.当支护桩桩端以下存在软弱土层时,必须穿过软弱土层
- D.必须进行隆起稳定性验算
- A.覆盖层厚度
- B.围岩等级
- C.地表是否平坦
- D.地下水位埋深
- A.旋喷桩复合地基
- B.砂石桩+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多桩型复合地基
- C.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
- D.柱锤冲扩桩复合地基
- A.强夯法
- B.水泥搅拌桩法
- C.碎石桩法
- D.注浆钢管柱法
- A.与支撑的截面尺寸和支撑材料的弹性模量有关
- B.与支撑水平间距无关
- C.与支撑两边基坑土方开挖方式及开挖时间差异有关
- D.同样的条件下,预加轴向压力时钢支撑的刚度系数大于不预加轴向压力的刚度系数
- A.石灰可选用新鲜的消石灰,土料宜选用粉质黏土,灰土的体积比宜为2:8
- B.处理后的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宜大于处理前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1.4倍
- C.桩顶应设置褥垫层,厚度可取500mm,压实系数不应低于0.95
- D.采用钻孔夯扩法成孔时,桩顶设计标高以上的预留覆土厚度不宜小于1.2m
- A.勘察时应查明软土层厚度、透水层位置及水源补给情况
- B.塑料排水板和砂井的井径比相同时,处理效果相同
- C.考虑砂井的涂抹作用后,软基的固结度将减小
- D.超载预压时,超载量越大,软基的次固结系数越大
- A.提高CFG桩的混凝土强度等级
- B.在CFG桩桩身内配置钢筋笼
- C.增加CFG桩长
- D.复合地基施工前对软土进行预压处理
- A.确定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的设计参数应考虑基础刚度
- B.经处理后的地基,在受力层范围内不应存在软弱下卧层
- C.各种桩型的复合地基竣工验收时,承载力检验均应采用现场载荷试验
- D.地基处理方法比选与上部结构特点相关
- A.确定基础底面积时计算基础底面压力
- B.柱与基础交接处受冲切验算时计算地基土单位面积净反力
- C.抗拔桩的裂缝控制计算时计算桩身混凝土拉应力
- D.群桩中基桩水平承载力验算时计算基桩桩顶水平力
- A.柱基的不均匀沉降计算
- B.基础裂缝宽度计算
- C.支挡结构与内支撑的截面验算
- D.有很大水平力作用的建筑地基稳定性验算
- A.强夯法
- B.柱锤冲扩桩法
- C.水泥土搅拌法
- D.振冲法
- A.氧化还原电位越高,腐蚀性越强
- B.视电阻率越高,腐蚀性越强
- C.极化电流密度越大,腐蚀性越强
- D.质量损失越高,腐蚀性越强
- A.挡土墙的稳定计算与挡土墙截面设计计算采用的作用基本组合值相同
- B.在同一个地下车库设计中,抗压作用与抗浮作用的基本组合值相同
- C.对于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的情况,其结构重要性系数γ0可取0.9
- D.建筑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则地基基础的设计使用年限也可定为50年
- A.比重瓶法
- B.浮称法
- C.虹吸筒法
- D.移液管法
- A.深层平板载荷试验适用于确定埋深大于5.0m的地基土承载力
- B.深层平板载荷试验适用于确定大直径基桩桩端土层的承载力
- C.深层平板载荷试验所确定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基础埋深的修正系数为0
- D.深层平板载荷试验的试验井直径应大于层压板直径
- A.试验最大加载量应按设计承载力的2倍确定
- B.取极限荷载除以2的安全系数作为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 C.试验深度大于5m的平板载荷试验均属于深层平板载荷试验
- D.沉降曲线出现陡降且本级沉降量大于前级的5倍时可作为终止试验的一个标准
- A.泥石流地段宜选在既有线下游一侧
- B.水库坍岸地段宜选在水库一侧
- C.路堑边坡坍塌变形地段宜选在有病害的一侧
- D.河谷地段宜选在地形平坦的宽谷一侧
- A.土的前期固结压力是土层在地质历史上所曾经承受过的上覆土层最大有效自重压力
- B.土的压缩指数是指e-lgp曲线上大于前期固结压力的直线段斜率
- C.土的再压缩指数是指e-lgp曲线上压缩量与压力差比值的对数值
- D.土的回弹指数是指e-lgp曲线回弹圈两端点连线的斜率
- A.混凝土支撑的监测截面宜选择在两支点间中部位
- B.围护墙的水平位移监测点宜布置在角点处
- C.立柱的内力监测点宜设在坑底以上各层立柱上部的1/3部位
- D.坑外水位监测点应沿基坑、被保护对象的周边布置
- A.传感器安装面处的应变
- B.传感器安装面处的应力
- C.桩顶部的锤击力
- D.桩头附近的应力
- A.取两个抗压强度代表值中的最小值
- B.取两个抗压强度代表值中的平均值
- C.取所有6个试件抗压强度中的最小值
- D.取两组抗压强度最小值的平均值
- A.软弱场地土
- B.中软场地土
- C.中硬场地土
- D.坚硬场地土
- A.按抗震设防烈度7度(0.10g)时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要求
- B.按抗震设防烈度7度(0.15g)时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要求
- C.按抗震设防烈度8度(0.20g)时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要求
- D.按抗震设防烈度7度(0.30g)时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要求
- A.设计地震分组的第一组、第二组和第三组分别对应抗震设防的三个地震水准
- B.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的地区所对应的设计地震基本加速度为0.10g
- C.设计特征周期可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查取
- D.50年设计基准期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加速度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 A.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的比例尺为1:400万,允许放大使用
- B.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的比例尺为1:400万,可放大使用
- C.位于地震动参数区划分界线附近的扩建工程不应直接采用本标准,应做专门研究
- D.核电站可直接采用本标准
- A.颗粒磨圆度越好,液化可能性越大
- B.排水条件越好,液化可能性越大
- C.震动时间越长,液化可能性越大
- D.上覆土层越薄,液化可能性越大
- A.应综合隧道地质和进出口地形条件以及使用要求确定最小净间距
- B.最小净距小于6m时可采用系统锚杆加固中间岩柱,大于6m时采用水平对拉锚杆取代
- C.施工过程中应遵循“少扰动、快加固、勤量测、早封闭”的原则,以确保中间岩柱的稳定
- D.应优先选用复合式衬砌,可采用小导管注浆作为超前支护措施
- A.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的地区,饱和粉土的黏粒含量为13%时可判为不液化土
- B.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的地区,拟建8层民用住宅采用桩基础,采用标准贯入试验法判别地基土的液化情况时,可只判别地面下15m范围内土的液化
- C.当饱和砂土未经杆长修正的标准贯人锤击数小于或等于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时,应判为液化土
- D.勘察未见地下水时,应按设计基准期内年平均最高水位进行液化判别
- A.1.8m
- B.1.5m
- C.1.2m
- D.1.0m
- A.搅拌桩复合土钉支护
- B.钢板桩加锚索支护
- C.搅拌桩重力式挡墙支护
- D.地下连续墙加支撑支护
- A.注浆管应在锚杆全长范围内设置注浆孔
- B.注浆管应在锚杆前段1/4~1/3锚固段长度范围内设置注浆孔
- C.注浆管应在锚杆末段1/4~1/3锚固段长度范围内设置注浆孔
- D.注浆管应在锚杆前段1/4~1/3锚杆全长范围内设置注浆孔
- A.D/L≤1/2
- B.D/L≤1/6
- C.D/L≥1/6
- D.D/L≥1/2
- A.无纺布密度不小于300g/m2
- B.防水板接缝搭接长度不小于100mm
- C.在施工期遇到无地下水地段也应设置防水层
- D.二次衬砌的混凝土应满足抗渗要求,有冻害地段的地区,其抗渗等级不应低于S6
- A.仰拱或底板施作前,必须将隧道虚碴、积水等清除干净,超挖部分采用片石混凝土回填找平
- B.为保持洞室稳定,仰拱或底板要及时封闭
- C.仰拱应超前拱墙衬砌施作,超前距离宜保持3倍以上衬砌循环作业长度
- D.在仰拱或底板施工缝、变形缝处应按相关工艺规定做防水处理
- A.石灰桩
- B.旋喷桩
- C.挤密碎石桩
- D.水泥粉煤灰碎石桩
- A.经处理后的地基,基础宽度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应取零
- B.处理后的地基可采用圆弧滑动法验算整体稳定性,其安全系数不应小于1.3
- C.多桩型复合地基的工作特性是在等变形条件下的增强体和地基土共同承担荷载
- D.多桩型复合地基中的刚性桩布置范围应大于基础范围
- A.采用轻型击实试验指标时,灰土、粉煤灰换填垫层的压实系数应大于等于0.95
- B.采用重型击实试验指标时,垫层施工时要求的干密度应比轻型击实试验时的大
- C.垫层的施工质量检验应分层进行,压实系数可采用环刀法或灌砂法检验
- D.验收时垫层承载力应采用现场静载荷试验进行检验
- A.膜下真空度应稳定地保持在86.7kPa以上,射流真空泵空抽气时应达到95kPa以上的真空吸力
- B.密封膜宜铺设三层,热合时宜采用双热合缝的平搭接
- C.真空管路上应设置回止阀和截门,以提高膜下真空度,减少用电量
- D.当建筑物变形有严格要求时,可采用真空一堆载联合预压阀,且总压力大于建筑物的竖向荷载
- A.地基中的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相同
- B.预压区边缘土体侧向位移方向一致
- C.均需控制加载速率,以防止加载过快导致淤泥地基失稳破坏
- D.堆载预压法土体总应力增加,真空预压法总应力不变
- A.t1=(1/8)t2
- B.t1=(1/4)t2
- C.t1=(1/2)t2
- D.t1=t2
- A.桩周土的水平侧阻力
- B.桩周土的竖向侧阻力
- C.碎石的粒径
- D.碎石的密实度
- A.邻近地铁的2层地下车库
- B.软土地区三层地下室的基坑工程
- C.同一底板上主楼12层、裙房3层、平面体型呈E形的商住楼
- D.2层地面卫星接收站
- A.风荷载
- B.车辆荷载
- C.积灰、积雪荷载
- D.安装及检修荷载
- A.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作用的标准组合
- B.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作用的准永久组合
- C.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作用的频遇组合
- D.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作用的基本组合
- A.勘探线应平行于地貌单元布置
- B.勘探线应垂直于地质构造和地层界线布置
- C.每个地貌单元均应有控制性勘探点
- D.在地形平坦地区,可按网格布置勘探点
- A.65~70℃
- B.75~80℃
- C.95~100℃
- D.105~110℃
- A.0.85~0.90
- B.0.90~0.95
- C.0.95~1.00
- D.1.00~1.05
- A.50m
- B.100m
- C.150m
- D.200m
- A.减少水力坡度对计算参数的影响
- B.避免三维流所造成的水头损失
- C.保证观测孔中有足够的水位降深
- D.提高水量和时间关系曲线的精度
- A.70℃
- B.110℃
- C.330℃
- D.550℃
- A.对复杂场地,地下区间勘探点间距宜为10~30m
- B.区间勘探点宜在隧道结构中心线上布设
- C.控制性勘探孔的数量不应少于勘探点总数的1/3
- D.对非岩石地区,控制性勘探孔进入结构底板以下不应小于3倍的隧道直径(宽度)
- A.从三角形分布的三个钻孔中测定水位,按从高到低连线方向
- B.从多个钻孔测定地下水位确定其等水位线,按其由高到低垂线方向
- C.从带多个观测孔的抽水试验中测定水位,按主孔与最深水位连线方向
- D.从带多个观测孔的压水试验中测定水量,按主孔与最大水量孔连线方向
- A.单位体积内结构面条数
- B.单位体积内结构面组数
- C.单位体积内优势结构面条数
- D.单位体积内优势结构面组数
- A.涨潮和落潮时均加上潮差
- B.涨潮和落潮时均减去潮差
- C.涨潮时加上潮差,退潮时减去潮差
- D.涨潮时减去潮差,退潮时加上潮差
- A.骨架过滤器
- B.缠丝过滤器
- C.包网过滤器
- D.用沉淀管代替
- A.轻微
- B.中等
- C.大
- D.强
- A.互层土
- B.夹层土
- C.间层土
- D.混层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