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水泥砂浆
- B.水泥净浆
- C.硫磺
- D.聚氯乙烯
- A.强震区土石坝采用直线型坝轴线
- B.可选用均匀的中砂作为强震区筑坝材料
- C.设计烈度为Ⅷ度时,堆石坝防渗体可采用刚性心墙的型式
- D.设计烈度为Ⅷ度时,坡脚可采取铺盖或压重措施
- A.波形畸变
- B.声速提高
- C.声时增加
- D.振幅增加
- A.设计烈度为Ⅶ度,坝高160m,同时采用拟静力法和有限元法进行综合分析
- B.覆盖层厚度为50m,同时采用拟静力法和有限元法进行综合分析
- C.采用圆弧法进行拟静力法抗震稳定计算时,不考虑条间作用力的影响
- D.采用有限元法进行土石坝抗震计算时,宜按照材料的非线性动应力—动应变关系,进行动力分析
- A.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不存在软弱土层的8层且不超过24m的框架住宅可不验算
- B.采用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
- C.地基抗震承载力可取大于深宽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 D.地震作用标准组合的基础边缘最大压力可控制在1.5倍基础地面平均压力内
- A.采用桩基时,桩端深入液化深度以下稳定土层中的长度应按计算确定,且对碎石土、砾、粗、中砂,坚硬黏性土和密实粉土尚不应小于0.5m,对其他非岩石土尚不应小于1.5m
- B.采用深基础时,基础底面应理入液化深度以下的稳定土层中,其深度不应小于0.5m
- C.采用加密法和换土法处理时,在某础边缘以外的处理宽度不应小于0.5m
- D.用非液化土替换全部液化士层
- A.地下水埋深越小,液化指数越高
- B.粉土比砂土液化严重
- C.上覆非液化土层越厚,液化程度越轻
- D.粉土粘粒含员越高,液化程度越严重
- A.饱和砂土和粉土,当实测标贯击数小于液化判别标贯击数临界值时,应判定为液化土
- B.对于饱和的中、粗砂和砾砂土,可不进行液化判别
- C.非液化土中低承台桩基抗震验算时,其单桩竖向和水平向抗震承载力特征值可比非抗震设计值提高25%
- D.地基液化等级为中等的丁类设防建筑,可不采取抗液化措施
- A.教学楼外墙基础边缘5m范围内不得积水
- B.种植桉树应设置隔离沟,沟与教学楼的距离不应小于4m
- C.管道距教学楼外墙基础边缘的净距不应小于3m
- D.种植低矮、蒸腾小的树木时,应距教学楼外墙基础边缘不小于2m
- A.箍筋直径不符合要求
- B.纵筋间距不符合要求
- C.未设置复合箍筋
- D.最小配筋率不符合要求
- A.可根据围岩等级分别采用复合式衬砌、喷锚衬砌和整体衬砌结构型式
- B.可采用加密、加长锚杆支护措施,以抵御膨胀压力
- C.隧道支护衬砌应设置仰拱
- D.断面宜采用圆形或接近圆形
- A.支护结构的使用年限
- B.支护结构的水平位移控制值
- C.基坑周边荷载的限值和范围
- D.内支撑结构拆除的方式
- A.隧道内的纵坡设计为单面坡,坡度千分之三
- B.隧道拱墙为一级防水,隧底结构为二级防水
- C.隧道衬砌采用防渗混凝土,抗渗等级P8
- D.隧道衬砌施工缝、变形缝应采用相应防水措施
- A.含水层渗透系数越大,影响半径越大
- B.含水层压缩模量越大,影响半径越大
- C.降深越大,影响半径越大
- D.含水层导水系数越大,影响半径越大
- A.当建筑物的荷载超过真空预压的压力,或建筑物对地基变形有严格要求时,可采用真空和堆载联合预压,其总压力宜超过建筑物的竖向荷载
- B.堆载预压的加载速率由地基土体的平均变形速率决定
- C.真空预压时,应该根据地基土的强度确定真空压力,不能采取一次连续抽真空至最大压力的加载方式
- D.软土层中含有较多薄粉砂夹层,当固结速率满足工期要求时,可以不设置排水竖井
- A.按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底面尺寸时,其基础宽度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取零
- B.垫层的地基承载力宜通过现场静载荷试验确定
- C.处理后的垫层承载力不应大于处理前地基承载力的1.5倍
- D.某基槽式换填垫层,采用干密度大于2100kg/m<sup>3</sup>的级配砂石换填,其基础埋深的修正系数可取2.0
- A.双液注浆与单液注浆相比,可以加快浆液凝结时间,提高注浆效果
- B.影响注浆结石体强度的最主要因素是水泥浆浓度(水灰比)、龄期
- C.劈裂注浆适用于密实砂层,压密注浆适用于松散砂层或黏性土层
- D.渗入灌浆适用于封堵混凝土裂隙,不适用于卵砾石防渗
- A.地基土的灵敏度越大,固结系数越大
- B.地基土的压缩模量越大,固结系数越大
- C.地基土的孔隙比越小,固结系数越大
- D.地基土的渗透系数越大,固结系数越大
- A.增大地基土的稳定性
- B.调整垫层渗透性
- C.扩散应力
- D.调整不均匀沉降
- A.打设塑料排水带堆载预压法处理深厚软土地基
- B.柱锤冲扩桩法处理杂填土地基
- C.沉管成桩工艺的CFG桩处理粉土地基
- D.泥浆护壁成孔砂桩处理黏性土地基
- A.验算锚杆钢筋截面面积时的锚杆轴向拉力
- B.验算锚杆的极限抗拔承载力
- C.验算围护结构配筋时的土压力
- D.验算坑底突涌时的承压水头
- A.注浆钢管桩既适用于既有建筑地基的加固补强,也适用于新建工程的地基处理
- B.注浆钢管桩可以用打入或压入法施工,也可以采用机械成孔后植入的方法施工
- C.注浆钢管桩既可以通过底部一次灌浆,也可采用花管多次灌浆
- D.注浆钢管桩可以垂直设置,但不可以像树根桩一样斜桩网状布置
- A.标准组合
- B.基本组合
- C.准永久组合
- D.偶然组合
- A.设计使用年限是指设计规定的结构经大修后可按预定目的使用的年限
- B.地基基础的设计使用年限不应小于建筑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
- C.同一建筑中不同用途结构或构件可以有不同的设计使用年限
- D.结构构件的设计使用年限与建筑结构的使用寿命一致
- A.海上能见度小于100m时,交通船不得靠近钻探船只
- B.浪高大于2.0m时,勘探作业船舶和水上勘探平台等漂浮钻场可进行勘探作业
- C.在溪沟边钻探,接到上游洪峰警报后,立即停止作业,并撤离现场
- D.5级以上大风时,严禁勘察作业,6级以上大风或接到台风预警信号时,应立即撤船返港
- A.渗流场中水头值相等的点构成的面为等水头面
- B.等水头面是平面,不可以是曲面
- C.流线与迹线不同,是表示同一时刻不同液流质点的连线,且各质点的渗透速度矢量均和该线垂直
- D.在均质各向同性含水层中,等水头线与流线正交
- A.每幢独立建(构)筑物的勘探点不应少于3个
- B.取不扰动土试样时,应从地表开始,10m深度内取样间距为2.0m,10m以下为3.0m
- C.盐渍土物理性质试验时,应分别测定天然状态和洗除易溶盐后的物理性指标
- D.勘察深度范围内有地下水时,应取地下水试样进行室内试验,取样数量每一建筑场地不少于2件
- A.A
- B.B
- C.C
- D.D
- A.36层住宅,二级场地,二级地基
- B.17层住宅,二级场地,三级地基
- C.55层住宅,三级场地,三级岩质地基
- D.18层住宅,一级场地,三级岩质地基
- A.混凝土芯样破坏荷载与其面积比为该样混凝土立力体抗压强度值
- B.桩底岩芯破坏荷载与其面积比为岩石抗压强度标准值
- C.桩底岩石芯样高径比为2.0时不能用于单轴抗压强度试验
- D.芯样端面硫磺胶泥补平厚度不宜超过1.5mm
- A.除采用钻孔外,还布置了部分探井
- B.布置现场静载试验,其承压板采用边长为1.0m的方形板
- C.采用动力触探试验并用探井验证
- D.布置了一定量的颗粒分析试验并要求每个样品数量不少于500g
- A.5000kN
- B.6000kN
- C.8000kN
- D.10000kN
- A.<img src="//img1.yqda.net/question-name/72/90188efc7c15f7d8f8e62622b0dde2.png" width="159" height="165"/>
- B.<img src="//img1.yqda.net/question-name/10/26b372edaecd8ac662e41bb177e3a9.png" width="161" height="160"/>
- C.<img src="//img1.yqda.net/question-name/7a/b93b448765f20769c83a93124ebdad.png" width="164" height="162"/>
- D.<img src="//img1.yqda.net/question-name/59/43423e28f9fc4ac537a314973274ed.png" width="159" height="164"/>
- A.应考虑垂直路线走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和竖向地震作用
- B.应考虑平行路线走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和竖向地震作用
- C.只考虑垂直路线走向的水平地震作用
- D.只考虑竖向地震作用
- A.180kPa
- B.198kPa
- C.238kPa
- D.270kPa
- A.非抗震设计时的值
- B.非抗震设计时提高25%的值
- C.非抗震设计时降低25%的值
- D.依据抗震设防烈度及建筑物重要性取用小同的值
- A.纵波传播速度最快,能在固体、液体或气体中传播,但对地面破坏性相对较弱
- B.横波传播速度仅次于纵波,只能在固体中传递,对地面产生的破坏性最强
- C.面波是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既能沿地球表面传播,也能穿越岩层介质在地球内部传播
- D.面波是弹性波,只能沿地球表面传播,振幅随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小至零
- A.7度弱
- B.7度强
- C.8度弱
- D.8度强
- A.当路线难以避开不稳定的悬崖峭壁地段时,宜采用隧道方案
- B.当路线必须平行于发震断裂带布设时,宜布设在断裂带的上盘
- C.当路线必须穿过发震断裂带时,宜布设在破碎带较窄的部位
- D.不宜在地形陡峭、岩体风化、裂缝发育的山体修建大跨度傍山隧道
- A.采用短进尺掘进,每次进尺不超过2m~2.5m
- B.减少药量,增加爆破频率和光面爆破效果,以便施加初期支护及时封闭围岩
- C.采用钻孔应力解除法,提前释放局部应力
- D.洞室开挖后及时进行挂网喷锚支护
- A.锚杆的拉力值宜小于锁定值的0.9倍
- B.锚杆的拉力值宜为锁定值的1.0倍
- C.锚杆的拉力值宜为锁定值的1.1倍
- D.锚杆的拉力值宜为锁定值的1.5倍
- A.围岩产生的形变压力
- B.围岩产生的松散压力
- C.支护结构的自重力
- D.混凝土收缩和徐变产生的压力
- A.外侧基础深度在路基面以下3.0m,设置横向拉杆、纵撑与横撑
- B.内边墙衬砌设计考虑了围岩的弹性反力作用时,其背部超挖部位用砂石回填
- C.当有落石危害需检算冲击力时,对于明洞顶回填土压力计算,可只计洞顶设计填土重力(不包括坍方堆积土石重力)和落石冲击力的影响
- D.明洞顶部回填土的厚度2.0m,坡率1:1.5
- A.预应力锚杆非锚固段长度与围护桩直径无关
- B.土性越差,非锚固段长度越短
- C.锚杆倾角越大,非锚固段长度越长
- D.同一断面上排锚杆非锚固段长度不小于下排锚杆非锚固段长度
- A.支护结构沉降过大
- B.支撑轴力过大
- C.坑底土体隆起,支护桩上抬过大
- D.支护结构向坑外侧移过大
- A.当采用叠合墙形式时,地连墙不承受主体结构自重
- B.当采用复合墙形式时,衬墙不承受永久使用阶段水平荷载作用
- C.当采用单一墙形式时,衬墙不承受永久使用阶段地下水压力
- D.以上说法都不对
- A.采用超载预压时,应设置排水竖井
- B.堆载预压多级加载时,各级加载量的大小应相等
- C.当预压地基的固结度、工后沉降量符合设计要求时,可以卸载
- D.地基处理效果的检验可采用重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
- A.双管法是使用双通道注浆管,喷出20MPa的压空气和0.7MPa的水泥浆液形成加固体
- B.多管法是使用多通道注浆管,先喷出0.7MPa空气,再喷出40MPa高.压水泥浆液和水,并抽出泥浆,形成加固体
- C.单管法是使用20MPa的压水喷射切削后,将浆液从管中抽出,再同步喷射水泥浆液,形成加固体
- D.三管法是使用水、气、浆三通道注浆管,先喷出0.7MPa空气和20MPa的水,再喷出2~5MPa水泥浆液,形成加固体
- A.0.1m<sup>3</sup>
- B.0.25m<sup>3</sup>
- C.0.4m<sup>3</sup>
- D.0.5m<sup>3</sup>
- A.用作反滤作用的无纺土工织物单位面积质量不应小于300g/m<sup>3</sup>
- B.土工织物应符合防堵性、防渗性和耐久性设计要求
- C.土工织物的保土性与土的不均匀系数无关
- D.土工织物的导水率与法向应力下土工织物的厚度无关
- A.45%
- B.52%
- C.60%
- D.80%
- A.地基土最危险滑移面(对抗滑稳定性控制的工程)
- B.建筑物对沉降的要求
- C.预压荷载的大小
- D.压缩土层的厚度
- A.50%
- B.67%
- C.75%
- D.100%
- A.8.1
- B.10.2
- C.12.3
- D.14.4
- A.一般构件的单位自重可取其平均值
- B.自重变异较大的构件,当自重对结构不利时,自重标准值取其下限值
- C.固定隔墙的自重可按永久荷载考虑
- D.位置可灵活布置的隔墙自重应按可变荷载考虑
- A.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
- B.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准永久组合,不计风荷载和地震荷载作用
- C.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频遇组合
- D.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
- A.30年
- B.50年
- C.70年
- D.100年
- A.压缩波的波速比剪切波慢,剪切波为初至波
- B.压缩波传播能量衰减比波剪切波慢
- C.正反向锤击木板两端得到的剪切波波形相位差180°,而压缩波不变
- D.在波形上,以剪切波为主的幅度小,频率高
- A.65m
- B.80m
- C.90m
- D.100m
- A.在套管底部
- B.大于套管底端以下1倍管径的距离
- C.大于套管底端以下2倍管径的距离
- D.大于套管底端以下3倍管径的距离
- A.自然电场法
- B.探地雷达法
- C.电视测井法
- D.波速测试法
- A.回转取土器
- B.固定活塞薄壁取土器
- C.厚壁敞口取土器
- D.自由活塞薄壁取土器
- A.变形模量是在侧向无限变形条件下试验得出的
- B.压缩模量是在单向应力条件下试验得出的
- C.变形模量是在单向应变条件下试验得出的
- D.压缩模量是在侧向变形等于零的条件下试验得出的
- A.20个
- B.27个
- C.34个
- D.40个
- A.该士样是软土层样
- B.该土样塑性指数小于10
- C.该土样压缩模量E<sub>s1-2</sub>大于5.0MPA
- D.可用厚壁敞口取土器取得该土样的Ⅱ级样品
- A.埋深从室外地面标高算起
- B.埋深从室内地面标高算起
- C.埋深从天然地面标高算起
- D.不修正
- A.<img src="//img1.yqda.net/question-name/9d/26b5c49d17bdf41240ecd102015d10.png" width="102" height="139"/>
- B.<img src="//img1.yqda.net/question-name/25/f4b6366bcc58fcb56994c8c0ec0bb0.png" width="110" height="141"/>
- C.<img src="//img1.yqda.net/question-name/22/f7840d0ac10856006d46cf7bfae610.png" width="122" height="153"/>
- D.<img src="//img1.yqda.net/question-name/57/18e90f3bdffb721a6fcc37e8be8cfc.png" width="116" height="141"/>
- A.1~2m
- B.2~5m
- C.5~8m
- D.8~15m
- A.1.70g/cm<sup>3</sup>
- B.1.71g/cm<sup>3</sup>
- C.1.72g/cm<sup>3</sup>
- D.1.73g/cm<sup>3</s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