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细胞壁
- B.鞭毛
- C.核糖体
- D.纤毛
- A.①②
- B.①②④
- C.②③①
- D.②③
- A.大于100m<sup>3</sup>/s
- B.大于150m<sup>3</sup>/s
- C.大于200m<sup>3</sup>/s
- D.15~100m<sup>3</sup>/s
- A.结合基团
- B.催化基团
- C.多肽链
- D.底物
- A.吸声系数的大小与吸声材料有关
- B.吸声系数的大小与声波入射频率无关
- C.平均吸声系数0.5以上为理想吸声材料
- D.吸声系数与反射系数之和为1
- A.筛下产品与入筛产品质量的比值
- B.筛下产品与筛中所剩产品质量的比值
- C.筛下产品与入筛产品中小于筛孔尺寸物质质量的比值
- D.入筛产品中小于筛孔尺寸物质质量与筛下产品质量的比值
- A.拮抗关系
- B.共生关系
- C.寄生关系
- D.互生关系
- A.断面平均流速越大
- B.断面平均流速越小
- C.断面平均压力越小
- D.断面平均压力越大
- A.溶解度极低的块状或颗粒状废物
- B.化学反应性极强的块状或颗粒状废物
- C.不散发恶臭或毒气的块状或颗粒状废物
- D.不飞扬、不腐烂变质块状或颗粒状废物
- A.减小
- B.增大
- C.不变
- D.不确定
- A.5个
- B.10个
- C.6个
- D.3个
- A.0.0214kg/kG
- B.0.0201kg/kg
- C.0.0141kg/kg
- D.0.0165kg/kg
- A.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由县级及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制订
- B.对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未作规定的项目制订国家标准
- C.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已作规定的项目中,个别可根据当地情况制订宽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标准
- D.凡是向已有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区域排放污染物的,应当优先执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 A.发酵性细菌
- B.产氢产乙酸细菌
- C.产甲烷菌
- D.同型产乙酸菌
- A.3倍
- B.4倍
- C.5倍
- D.6倍
- 16
-
空气污染的指示菌为()。
- A.绿色链球菌
- B.溶血性链球菌
- C.浮游细菌
- D.降落细菌
- A.A
- B.B
- C.C
- D.D
- A.当日压实
- B.单元填埋
- C.统一压实
- D.随倒随覆盖
- A.Q<sub>1</sub>=Q<sub>2</sub>
- B.Q<sub>1</sub>=1.5Q<sub>2</sub>
- C.Q<sub>1</sub>=3Q<sub>2</sub>
- D.Q<sub>1</sub>=1.73Q<sub>2</sub>
- A.有机物氧化需氧量和活性污泥自身氧化需氧量
- B.有机物氧化需氧量和混合液表面散氧量
- C.有机物氧化需氧量和剩余污泥消化需氧量
- D.延时曝气活性污泥法中只需考虑有机物氧化需氧量
- A.医疗废物
- B.生活垃圾
- C.放射性固体废物
- D.工厂废酸
- A.电解气浮
- B.散气气浮
- C.溶气气浮
- D.加压气浮
- A.有机酸
- B.有机碱
- C.络合剂
- D.氧化剂
- A.有害废物从污染源排放进入环境到被生物摄取、吸入、吸收,造成一定的生物和生态系统损害,中间要经过一系列过程
- B.使有害废物在生态环境中的数量、浓度分布在时间和空间发生变化
- C.把污染源与远离污染源的生物或环境介质联系起来,使它们之间构成一定的因果关系
- D.主要是物理过程
- A.Ⅱ类地下水适用于各种用途
- B.各地地下水监测部门,应在不同质量类别的地下水水域设立监测点进行水质监测,监测频率不得少于每年2次(平、枯水期)
- C.利用污水灌溉必须经过环境地质可行性论证和环境影响评价,征得环境保护部门批准后方能施行
- D.Ⅳ类地下水不宜饮用
- A.烟气出口流速
- B.大气稳定度
- C.地表温度
- D.地表状况
- A.55m<sup>3</sup>/d
- B.95m<sup>3</sup>/d
- C.150m<sup>3</sup>/d
- D.200m<sup>3</sup>/d
- 28
-
临界流时()。
- A.A
- B.B
- C.C
- D.D
- A.重金属
- B.COD
- C.无机物
- D.有机污染物
- 30
-
音速与气体的()。
- A.摄氏温度平方根成正比
- B.摄氏温度平方根成反比
- C.绝对温度平方根成正比
- D.绝对温度平方根成反比
- A.2.58m/s
- B.3.58m/s
- C.4.58m/s
- D.5.58m/s
- A.噪声源2的声压级也为80dB,则两个噪声源叠加后的声压级为()。
- B.160dB
- C.80dB
- D.85dB
- E.83dB
- A.减小
- B.增大
- C.不变
- D.不确定
- A.不变
- B.增加
- C.减小
- D.不确定
- A.P/H指数
- B.CO D
- C.BIP
- D.氧浓度昼夜变化幅度
- 36
-
明渠均匀流可形成于()。
- A.顺坡
- B.逆坡
- C.平坡
- D.只能形成于临界坡
- 37
-
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 A.固体废物管理的“三化”原则指的是“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
- B.固体废物的全过程管理原则是对固体废物收集—运输—处理—贮存—处置,在每一环节都将其作为污染源进行严格控制
- C.固体废物污染控制的“3R”原则是指避免产生原则,综合利用原则,妥善处置原则
- D.固体废物管理的“3C”原则是指减少产生原则,再利用原则,再循环原则
- A.必定通过原点
- B.是一条向上直线
- C.是一条向上凹的二次曲线
- D.是一条向下凹的二次曲线
- A.自由沉淀
- B.絮凝沉淀
- C.压缩沉淀
- D.拥挤沉淀
- A.9月20日
- B.10月1日
- C.3月4日
- D.6月5日
- A.无风条件
- B.有多个点源
- C.主要用于计算日出以后,贴地逆温从下而上消失,逐渐形成混合层
- D.小风和静风条件下
- A.坚持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保障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 B.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
- C.坚持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推广三废综合利用,将污染消灭在生产过程中,积极采用适宜规模的、先进的、经济的治理技术,发展经济,保护环境
- D.坚持污染防治,“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
- A.建筑工程预算在100万元以上的,必须采取书面形式的合同
- B.建筑工程承包单位将其承包的工程转包给他人时,需经建设单位同意
- C.建筑工程招标的开标、评标、定标由建设单位依法组织实施,并接受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
- D.建筑工程承包单位可以在超越本企业资质等级许可的业务范围内承揽工程
- A.由建设项目行业主管部门
- B.必须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
- C.由报告书审批部门确定
- D.可以与委托单位协商
- A.20dB的计权
- B.15dB的计权
- C.10dB的计权
- D.5dB的计权
- A.将所研究的环境介质看作是一个完全混合的反应器
- B.认为污染物是均匀分布
- C.各种湖泊和箱式大气模型是零维模型
- D.进入的污染物能在瞬间分布到空间各个部位
- A.η≥0.9
- B.η≥0.85
- C.η≥0.9ηmax
- D.η≥0.85ηmax
- 48
-
下列哪种说法正确()?
- A.当类比对象与研究对象在工程特征、排污特征以及环境特点具有相似性时,方可应用类比法
- B.物料衡算法主要适用于有组织污染物排放源强的确定
- C.资料复用法就是可以直接应用已批复报告书中的监测数据
- D.物料衡算法确定的污染物源强于实际监测得到的源强吻合,无偏差
- A.总α放射性、总银、总汞、总铬
- B.挥发酚、总氰化物、总烷基、总铬
- C.总铬、总铅、总铜、苯并(a)芘
- D.总铜、总铅、总汞、总银
- A.-150~-400mV
- B.+100~-100mV
- C.-150~-330mV
- D.+150~-400mV
- A.近海海水微生物
- B.远洋浅层海水微生物
- C.远洋深处海水微生物
- D.表面海水微生物
- A.5.26
- B.7.50
- C.5.48
- D.7.20
- A.整体性与价值性,变动性与资源性,区域性与稳定性
- B.整体性与区域性,变动性与稳定性,资源性与环境价值性
- C.整体性与稳定性,区域性与变动性,资源性与价值性
- D.整体性与区域性,变动性与稳定性,资源性与价值性
- A.A
- B.B
- C.C
- D.D
- A.20~30℃或35℃
- B.55℃或35℃
- C.20~30℃或55℃
- D.20℃或35℃
- A.制定政策
- B.制定法律
- C.制定计划
- D.建设项目
- A.由固氮生物固定
- B.由光合生物固定
- C.由草食动物采食
- D.由肉食动物捕食
- A.0.62
- B.1.32
- C.0.75
- D.0.82
- A.1999年1月1日
- B.1998年1月1日
- C.1997年1月1日
- D.1996年1月1日
- A.两者都是由蛋白质组成的
- B.两者都是在温和的反应条件下发挥催化作用的
- C.两者都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 D.两者都具有高度的催化专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