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有多个污染源,且污染源分布较均匀的地区
- B.区域性常规监测
- C.主导风向明显的地区或孤立的高架点源
- D.多个污染源构成污染群,且大污染源较集中的地区
- A.杨程
- B.出口压强
- C.轴功率
- D.有效功率
- A.若该企业已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其就是清洁生产企业
- B.污染物产生指标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废水产生指标
- C.扩建的项目不需要对老污染源进行清洁生产评价
- D.清洁生产指标的评价方法采用五级制
- A.环境整体性表明环境的各组成部分或要素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同时,整体性也体现在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上
- B.环境的稳定性是相对于环境的变动性而言的,当环境系统发生一定程度范围内的变化时,环境借助于自我调节功能恢复到变化前状态
- C.环境的区域性是指环境特性的区域差异,其特性差异仅体现在环境地理位置的变化引起的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环境要素上
- D.环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所需的资源,由于这些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类离不开环境,因而环境具有价值性
- A.加强管理,减少或者停止排放污染物
- B.向当地环保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
- C.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及时通报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居民
- D.缴纳超标准排污费,并负责治理
- A.动量守恒
- B.能量守恒
- C.热量守恒
- D.质量守恒
- A.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国家自然保护区属于I类区
- B.鱼虾类越冬场、鱼虾类产卵场、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属于D类区
- C.鱼虾类洄游通道、游泳区属于瓜类区
- D.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一般景观用水要求水域属于V类区
- A.部分氮因为湿地植物的吸收及其收割而去除
- B.基质存在大量的微生物,可实现氨氮的硝化和反硝化
- C.因为湿地没有缺氧环境和外碳源补充,所以湿地中没有反硝化作用
- D.氨在湿地基质中存在物理吸附而去除
- A.环境影响报告书
- B.环境影响报告表
- C.环境影响登记表
- D.以上文件都有
- A.效率高
- B.理论能头大
- C.动能大
- D.加工方便
- A.古菌的细胞壁很厚
- B.古菌内含有大量的贮藏物质
- C.古菌细胞内的酶能够在其生存的极端条件下正常发挥作用
- D.古菌细胞内含有大量2,6-吡啶二羧酸
- A.各横断面的流量相等
- B.各横断面的动量相等
- C.各横断面的速度相等
- D.各横断面的质量相等
- A.向水体排放、倾倒含有高放射性和中放射性物质的废水
- B.向水体排放水温符合水环境质量标准的含热废水
- C.向水体排放经过消毒处理并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含病原体废水
- D.向过度开采地下水地区回灌符合地下水环境要求的深度处理污水
- A.光能自养型微生物
- B.光能异养型微生物
- C.化能自养型微生物
- D.化能异养型微生物
- A.采用曝气设备对水体进行人工充氧
- B.降低水体功能对水质目标的要求
- C.将污水多点、分散排入水体
- D.提高污水的处理程度
- A.病毒具有细胞结构
- B.病毒个体微小,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楚
- C.病毒可通过细菌过滤器
- D.病毒可脱离宿主细胞,独立生活
- A.网格布点法
- B.扇形布点法
- C.同心圆(放射式)布点法
- D.功能区布点法
- A.活性污泥培养初期或在处理效果较差时
- B.活性污泥培养中期或在处理效果较差时
- C.活性污泥培养后期或在处理效果较差时
- D.活性污泥内源呼吸期,生物处理效果较好时
- A.0.2000g
- B.0.5658g
- C.1.1316g
- D.2.8291g
- A.2239kgO2/d,874kg甲醇/d
- B.1845kgO2/d,198kg甲醇/d
- C.224kgO2/d,88kg甲醇/d
- D.185kgO2/d,20kg甲醇/d
- A.向大气排放粉尘的排污单位,必须采取除尘措施
- B.向大气排放恶臭气体的排污单位,必须采取措施防止周围居民区受到污染
- C.企业生产排放含有硫化物气体的,应当配备脱硫装置或者采取其他脱硫措施
- D.只有在农作物收割的季节,才能进行秸秆露天焚烧
- A.1.00
- B.0.79
- C.1.40
- D.1.60
- A.光合作用
- B.呼吸作用
- C.分解作用
- D.蒸腾作用
- A.4.91mg/L
- B.9.50mg/L
- C.7.32mg/L
- D.4.81mg/L
- A.0.81
- B.0.87
- C.0.95
- D.1.0
- A.4.5t
- B.15.0t
- C.9.0t
- D.10.5t
- A.CO
- B.SO<sub>2</sub>
- C.TSP
- D.O<sub>3</sub>
- A.DNA或RNA
- B.DNA和RNA
- C.DNA
- D.RNA
- A.电极法
- B.重量法
- C.分光光度法
- D.原子吸收法
- A.30min
- B.2h
- C.1h
- D.1.5h
- A.A系统的性能要优于B系统
- B.A系统的性能要劣于B系统
- C.A系统的性能与B系统相当
- D.两者无法比较
- A.无氧状态时水体生物自净功能减弱
- B.水体自净以物理和生物化学过程为主
- C.物理净化效果受稀释比影响
- D.水体中存在大量真菌、蓝绿藻,说明水体被污染
- A.增大
- B.减小
- C.不变
- D.难以确定
- A.146.84g
- B.117.47g
- C.67.74g
- D.3.27g
- A.活性污泥培养初期或在处理效果较差时
- B.活性污泥培养中期或在处理效果较差时
- C.污水生物处理过程受到毒性物质冲击时
- D.活性污泥营养状况处于静止生长期,污水生物处理效果好时
- A.16.0mg/L
- B.17.6mg/L
- C.16.8mg/L
- D.17.2mg/L
- A.沿程减少
- B.保持不变
- C.沿程增大
- D.各种可能都有
- A.初沉池进水
- B.初沉池出水
- C.硝化池进水
- D.硝化池出水
- A.时间防护
- B.屏蔽防护
- C.药剂防护
- D.距离防护
- A.有机物
- B.无机物
- C.菌胶团
- D.后生动物
- A.气温、气压、霾、风向和风速
- B.风向和风速、云、气体中CO<sub>2</sub>浓度
- C.气温、气压、气湿、能见度
- D.气压、气湿、海拔高度、降水
- 42
-
淹没射流是指()。
- A.流体射入无限空间的水中
- B.流体射入有限空间中
- C.流体射入有压力的无限空间中
- D.流体射入相同性质介质中
- A.73dB,叠加后的总声压级为()。
- B.61.9d
- C.76d
- D.79d
- E.74.3d
- A.Q<sub>1</sub>=Q<sub>2</sub>
- B.Q<sub>1</sub>=1.5Q<sub>2</sub>
- C.Q<sub>1</sub>=3Q<sub>2</sub>
- D.Q<sub>1</sub>=1.73Q<sub>2</sub>
- A.1.09um
- B.1.65um
- C.3.79um
- D.5.75um
- A.两者都由蛋白质组成
- B.两者都需要在温和条件下发挥催化作用
- C.两者都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 D.两者都能改变反应的平衡点
- A.保护原生质层免受渗透压的破坏
- B.电挡某些大分子进入和保留蛋白质
- C.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 D.作为鞭毛的支点,实现鞭毛的运动
- A.气膜控制
- B.液膜控制
- C.共同控制
- D.不能确定
- A.氨的同化
- B.氨化作用
- C.硝化作用
- D.反硝化作用
- A.在厌氧条件下由厌氧氨氧化菌利用硝酸盐为电子受体,将氨氮氧化为氨气的生物反应过程
- B.在厌氧条件下硝酸盐与亚硝酸盐反应生成氮气的过程
- C.在厌氧条件下由厌氧氨氧化菌利用亚硝酸盐为电子受体,将氨氮氧化为氨气的生物反应过程
- D.在缺氧条件下反硝化菌以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还原硝酸盐为氮气的过程
- A.气浮法去除的对象是密度接近1的固体、液体颗粒
- B.亲水性颗粒较疏水性颗粒易于去除
- C.气浮分离的时间短于沉淀
- D.浮选剂一般都具有两亲结构
- A.50m<sup>3</sup>
- B.40m<sup>3</sup>
- C.100m<sup>3</sup>
- D.20m<sup>3</sup>
- A.种类多
- B.分布广
- C.易变异
- D.代谢快
- A.多台泵并联时,尽可能选用同型号、同性能的设备,互为备用
- B.尽量选用大泵
- C.选泵时,要查明泵的气蚀余量,确定安装高度与场地条件是否符合
- D.实际工程中,要选用小于设计计算得到的最大流量的水泵
- A.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建设项目无需在准备阶段编制环境影响评价大纲
- B.在准备阶段,环境影响评价应按环境要素划分评价等级
- C.对三级评价,正式工作阶段只需采用定性描述,无需采用定量计算
- D.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最后一个阶段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工作
- A.建设项目配套的环保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 B.建设项目配套的公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 C.建设项目配套的基础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 D.建设项目配套的绿化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 A.ζ1=0.496(对应细管流速),h值增大,ζ值减小
- B.ζ1=7.944(对应细管流速),h值增大,ζ值减小
- C.ζ2=0.496(对应粗管流速),h值增大,ζ值增大
- D.ζ2=7.944(对应粗管流速),h值增大,ζ值增大
- A.249.7mg/L
- B.220.0mg/L
- C.227.0mg/L
- D.200.0mg/L
- A.随管径变化
- B.随流体的密度变化
- C.随流体的黏度变化
- D.不随以上各量变化
- A.43.5d
- B.40.8d
- C.41.3d
- D.45.2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