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7.09X10<sup>-3</sup>m<sup>3</sup>/s
- B.6.09X10<sup>-3</sup>m<sup>3</sup>/s
- C.10m<sup>3</sup>/s
- D.1m<sup>3</sup>/s
- A.铁制品
- B.铅制品
- C.不锈钢制品
- D.塑料制品
- A.2.5m/s
- B.5.5m/s
- C.8m/s
- D.10m/s
- A.1~3
- B.4~6
- C.3~5
- D.4~6
- A.308mg/L
- B.238mg/L
- C.34mg/L
- D.281mg/L
- A.水体
- B.空气
- C.土壤
- D.动物皮肤或组织表面
- A.15%
- B.1%
- C.99.85%
- D.0.15%
- A.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
- B.建设项目的技术、经济论证
- C.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
- D.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
- A.120L/s
- B.169.7L/s
- C.60L/s
- D.185.6L/s
- A.环境质量好的地方环境价值一定高
- B.环境质量等于环境价值
- C.环境质量好的地方环境价值不一定高
- D.环境质量的数值等于环境价值的数值
- A.变水头进水、沉速先慢后快
- B.变水头进水、沉速先快后慢
- C.恒定进水、沉速不变
- D.变水头进水、沉速不变
- A.风选技术
- B.重介质分选技术
- C.跳汰分选技术
- D.磁选技术
- A.只与雷诺数有关
- B.只与管壁相对粗糙度有关
- C.与雷诺数和管壁相对粗糙度均有关
- D.与雷诺数和管长有关
- A.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原则
- B.环境建设优先原则
- C.经济发展优先原则
- D.城市建设优先原则
- A.整体性与区域性
- B.变动性与稳定性
- C.资源性与价值性
- D.自然性与社会性
- A.硫酸
- B.硝酸和高锰酸钾
- C.盐酸
- D.氢氧化钠
- A.水解、发酵阶段,产氢产乙酸阶段,同型产乙酸阶段,产甲烷阶段
- B.水解、发酵阶段,产甲烷阶段,同型产乙酸阶段,产氢产乙酸阶段
- C.同型产乙酸阶段,产氢产乙酸阶段,水解发酵阶段,产甲烷阶段
- D.同型产乙酸阶段,水解发酵阶段,产氢产乙酸阶段,产甲烷阶段
- A.应减缓生物膜的老化进程
- B.应控制厌氧层的厚度,避免其过度生长
- C.使整个反应器中的生物膜集中脱落
- D.应加快好氧生物膜的更新
- A.水中颗粒常带正电而相互排斥,投加无机混凝剂可使电荷中和,从而产生凝聚
- B.混凝剂投加后,先应快速搅拌,使其与污水迅速混合并使胶体脱隐,然后再慢速搅拌使细小矾花逐步长大
- C.混凝剂投加量,不仅与悬浮物浓度有关,而且受色度、有机物、pH等的影响。需要通过混凝试验,确定合适的投加量
- D.污水中的颗粒大小在10um程度时,通过自然沉淀可以去除,但颗粒大小在1um以下时,如果不先进行混凝,沉淀分离十分困难
- A.所有建设项目均应预测生产运行阶段、正常排放和非正常排放两种情况的环境影响
- B.矿山开发建设项目应预测服务期满后的环境影响
- C.在进行环境影响与测试,应考虑环境对影响的衰减能力,一般情况可只考虑环境对影响的衰减能力最差的阶段
- D.预测范围大小取决于评价工作的等级、工程和环境特性,一般情况预测范围等于或略小于现状调查的范围
- A.多污带
- B.a-中污带
- C.β-中污带
- D.寡污带
- A.氯的氧化能力比臭氧强
- B.氯在水中的存在形态包括Cl2、HClO、ClO
- C.氯在pH>9.5时,主要以HClO的形式存在
- D.利用臭氧氧化时,水中Cl<sup>-</sup>含量会增加
- A.硝化细菌
- B.铁细菌
- C.氢细菌
- D.蓝细菌
- A.L
- B.S
- C.N
- D.P
- A.燃烧热
- B.闪点
- C.熔点
- D.燃点
- A.对角线布点采样法
- B.梅花形布点采样法
- C.棋盘式布点采样法
- D.蛇形布点采样法
- A.Q<sub>1</sub>=238L/s,Q<sub>2</sub>=78L/s,Q<sub>3</sub>=160L/s
- B.Q<sub>1</sub>=230L/s,Q<sub>2</sub>=75L/s,Q<sub>3</sub>=154L/s
- C.Q<sub>1</sub>=228L/s,Q<sub>2</sub>=114L/s,Q<sub>3</sub>=114L/s
- D.以上都不正确
- A.17.8m
- B.7.8m
- C.31.6m
- D.21.6m
- A.降低含水率,缩小污泥体积
- B.降解有机物,使污泥性质得到稳定
- C.破坏污泥的胶态结构,改善污泥的脱水性能
- D.去除污泥中毛细水和表面吸着水
- A.ρp/v
- B.pv2/ρ
- C.ρv/p
- D.p/ρv2
- A.双氧水
- B.草酸钾溶液
- C.盐酸
- D.草酸钠溶液
- A.pH
- B.氨氮
- C.盐度
- D.COD
- A.预防为主
- B.谁污染谁治理
- C.排污申报登记
- D.强化环境管理
- A.塘表层为好氧层
- B.塘中间层在昼夜间呈好氧或缺氧状态
- C.塘底层为厌氧状态,对沉淀污泥和死亡藻类及微生物进行厌氧消化
- D.因为存在多种作用,塘处理负荷可以没有限制
- A.易燃性、腐蚀性、反应性、毒性、持久性
- B.易燃性、腐蚀性、反应性、毒性、迁移性
- C.易燃性、腐蚀性、反应性、毒性、感染性
- D.易燃性、腐蚀性、反应性、毒性、放射性
- A.加入硫酸锰溶液
- B.加入碱性碘化钾溶液
- C.加入硫酸锰和碱性碘化钾溶液
- D.只要塞进瓶塞即可
- A.拦截污水中较大颗粒尺寸的悬浮物和漂浮物
- B.拦截污水中的无机颗粒
- C.拦截污水中的有机颗粒
- D.提高污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让有害气体挥发
- A.将管径缩小
- B.将管壁打磨光滑
- C.管路尽可能走直线
- D.管路上少安装阀门
- A.测量值—真值
- B.测量值—测量均值
- C.(测量值—真值)/真值
- D.最大测量值—最小测量值
- A.Re<sub>1</sub>=0.5Re2
- B.Re<sub>1</sub>=Re<sub>2</sub>
- C.Re<sub>1</sub>=1.5Re<sub>2</sub>
- D.Re<sub>1</sub>=2Re<sub>2</sub>
- A.管道的物理长度很长
- B.沿程水头损失可以忽略
- C.局部水头损失可以忽略
- D.局部水头损失和流速水头可以忽略
- A.物理性指标、化学性指标
- B.物理性指标、化学性指标、生物学指标
- C.水温、色度、有机物
- D.水温、COD、BOD、SS
- A.36个
- B.8个
- C.2个
- D.32个
- A.层流和紊流
- B.过渡流和紊流
- C.层流和过渡流
- D.层流和涡流
- A.成熟的生物膜由厌氧膜和好氧膜组成
- B.普通生物滤池膜厚度为2~3mm
- C.好氧生物膜在滤池内不同高度微生物种群和数量基本相同
- D.处理含低浓度有机物、高氨氮的污水时,生物膜较薄,上层易长较多藻类
- A.因为CODB和BODL都表示有机污染物的生化降解部分,放有CODB=BODL
- B.因为即使进入内源呼吸状态,微生物降解有机物时只能利用CODB的一部分,故有CODB大于BODL
- C.因为CODB是部分的化学需氧量,而BODL为全部的生化需氧量,故有CODB小于BODL
- D.因一个是化学需氧量,一个是生化需氧量,故不好确定
- A.将管径缩小
- B.将管壁打磨光滑
- C.管路尽可能走直线
- D.管路上少安装阀门
- A.1995年10月30日
- B.1996年4月1日
- C.2004年12月29日
- D.2005年4月1日
- A.紊流强度愈大
- B.紊流强度愈小
- C.紊流系数愈小
- D.喷口速度愈大
- A.层流,Re=11588>575
- B.层流,Re=11588>2000
- C.紊流,Re=11588>2000
- D.紊流,Re=11588>575
- A.第一级除尘效率高,第二级除尘效率低,但两台除尘器的分级效率相同
- B.第一级除尘效率高,第二级除尘效率低,但两台除尘器的分级效率不同
- C.第一级除尘效率和分级效率比第二级都高
- D.第二级除尘效率低,但分级效率高
- A.5倍
- B.4倍
- C.3倍
- D.2倍
- A.2.220mg/m<sup>3</sup>
- B.2.300mg/m<sup>3</sup>
- C.0.222mg/m<sup>3</sup>
- D.0.230mg/m<sup>3</sup>
- A.总镉、总镍、苯并(a)芘、总铍
- B.总汞、烷基汞、总砷、总氰化物
- C.总铬、六价铬、总铅、总锰
- D.总a放射性、总β放射性、总银、总硒
- A.偏高
- B.偏低
- C.准确
- D.无法确定
- A.0.02mg/m<sup>3</sup>(标准状态)
- B.0.05mg/m<sup>3</sup>(标准状态)
- C.0.06mg/m<sup>3</sup>(标准状态)
- D.015mg/m<sup>3</sup>(标准状态)
- A.52.5m<sup>3</sup>/万元
- B.56.2m<sup>3</sup>/万元
- C.57.1m<sup>3</sup>/万元
- D.57.4m<sup>3</sup>/万元
- A.L/T2
- B.L2/T
- C.M/TL
- D.T/LM
- A.2.20m/s
- B.7.79m/h
- C.0.615m/h
- D.2.53m/s
- A.适应期
- B.对数期
- C.稳定期
- D.衰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