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0.5小时
- B.≥l.5小时
- C.≥5小时
- D.≥6.5小时
- A.0.02mg/m3(标准状态)
- B.0.05mg/m3(标准状态)
- C.0.06mg/m3(标准状态)
- D.0.15mg/m3(标准状态)
- A.采用特定专利或者专有技术
- B.建筑艺术造型有特殊要求的
- C.与建设单位有长期业务关系的
- D.国务院规定的其他建筑工程勘察、设计
- A.征求建设项目受益群众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的意见
- B.征求建设项目周边对建设项目持反对意见群众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的意见
- C.征求报告书编制单位职工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的意见
- D.举行论证会、听证会、或者采取其他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的意见
- A.a=Ea/Eo
- B.a=E1/E0
- C.a=Ey/E0
- D.Ea+Ey/E0
- A.机动车辆、铁路机车、机动船舶、航空器等交通运输工具在运行时所产生的声音
- B.机动车辆、铁路机车、机动船舶、航空器等交通运输工具在调试时所产生的声音
- C.机动车辆、铁路机车、机动船舶、航空器等交通运输工具在运行时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噪声
- D.机动车辆、铁路机车、机动船舶、航空器等交通运输工具在调试时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噪声
- A.微波
- B.短波
- C.中波
- D.长波
- A.酸溶液和重金属的释放
- B.有机溴的释放
- C.重金属的释放
- D.有机溴和重金属的释放
- A.硝酸
- B.硫酸
- C.盐酸
- D.硝酸和硫酸
- A.约25%
- B.约31%
- C.约37%
- D.约43%
- A.降低进料流量
- B.增加接种比
- C.加减中和
- D.强化搅拌
- A.大于300t/d
- B.大于600t/d
- C.大于900t/d
- D.大于1200t/d
- A.风速增加,排气速率增加,烟气温度增加
- B.风速减小,排气速率增加,烟气温度增加
- C.风速增加,排气速率减小,烟气温度减小
- D.风速减小,排气速率增加,烟气温度减小
- A.在晴朗的夜间到清晨,较易形成辐射逆温,污染物不易扩散
- B.逆温层是强稳定大气层,污染物不易扩散
- C.空气污染事件多数发生在有逆温层和静风的条件下
- D.电厂烟囱等高架源因污染物排放量大,逆温时一定会造成污染
- A.废水沿池长分段注入曝气池,有机物负荷分布较均衡
- B.废水分段注入,提高了曝气池对冲击负荷的适应能力
- C.混合液中的活性污泥浓度沿池长逐步降低
- D.能耗较大,出流混合液的污泥浓度较高
- A.风
- B.云况
- C.能见度
- D.大气稳定度
- A.曝气池混合液悬浮污泥浓度
- B.曝气池混合液在1000mL量筒内静止沉淀30min后,活性污泥所占浓度
- C.曝气池混合液静止沉淀30min后,每单位重量干泥所形成湿污泥的体积
- D.曝气池混合液中挥发性物质所占污泥量的比例
- A.系统反硝化效果变差,缺乏硝化推动力
- B.进水有机物浓度下降
- C.曝气池曝气强度减弱,溶解氧浓度偏低
- D.污泥负荷降低
- A.甲烷化阶段适宜的pH值在6.8~7.2
- B.高温消化相对于中温消化,消化速度加快,产气量提高
- C.厌氧消化微生物对基质同样有一定的营养要求,适宜C/N为[(10~20):1]
- D.消化池搅拌越强烈,混合效果越好,传质效率越高
- A.污染物质因为稀释、沉淀、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作用,而使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程
- B.污染物质因为水中的生物活动,特别是微生物的氧化分解而使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程
- C.污染物质因为氧化、还原、分解等作用,而使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程
- D.污染物质因为稀释、扩散、沉淀或挥发等作用,而使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程
- A.200mg/L和60mg/L
- B.200mg/L和360mg/L
- C.260mg/L和200mg/L
- D.260mg/L和60mg/L
- A.16mg/L
- B.6mg/L
- C.2mg/L
- D.不确定
- A.因为CODB和BODL都表示有机污染物的生化降解部分,放有CODB=BODL
- B.因为即使进入内源呼吸状态,微生物降解有机物时只能利用CODB的一部分,故有CODB大于BODL
- C.因为CODB是部分的化学需氧量,而BODL为全部的生化需氧量,故有CODB小于BODL
- D.因一个是化学需氧量,一个是生化需氧量,故不好确定
- A.3800吨/年
- B.3920吨/年
- C.4508吨/年
- D.4565吨/年
- A.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原则
- B.环境建设优先原则
- C.经济发展优先原则
- D.城市建设优先原则
- A.环境污染是大量污染物排放环境,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引起环境质量下降
- B.环境污染危害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
- C.生态破坏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
- D.生态破坏是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受到破坏,使人类的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 A.环境质量好的地方环境价值一定高
- B.环境质量等于环境价值
- C.环境质量好的地方环境价值不一定高
- D.环境质量的数值等于环境价值的数值
- A.工业区中心
- B.工为区边界
- C.工业区主导风向的上风向
- D.工业区监测期间的上风向
- 29
-
环境容量是指( )。
- A.环境能够容纳的人口数
- B.环境能够承载的经济发展能力
- C.不损害环境功能的条件下能容纳的污染物量
- D.环境能够净化的污染物量
- A.24h
- B.7d
- C.14d
- D.20d
- A.A计权声级
- B.B计权声级
- C.C计权声级
- D.D计权声级
- A.排入环境的某种污染物使得环境中该种污染物的浓度发生了变化
- B.排入环境的某种污染物破坏了该环境的功能
- C.排入环境的某种污染物超出了该环境的环境容量
- D.排入环境的某种污染物超出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 A.Pb
- B.Cr
- C.Hg
- D.Cd
- A.0.15mg/m3
- B.0.075mg/m3
- C.0.13mg/m3
- D.0.30mg/m3
- A.103~105℃烘干的总悬浮固体
- B.180℃烘干的熔解性总固体
- C.550℃灼烧所剩得挥发性固体的含量
- D.550℃灼烧所剩得固定性固体的含量
- A.308mg/L
- B.238mg/L
- C.34mg/L
- D.281mg/L
- A.活性污泥培养初期或在处理效果较差时
- B.活性污泥培养中期或在处理效果较差时
- C.活性污泥培养后期或在处理效果较差时
- D.活性污泥内源呼吸期,生物处理效果较好时
- A.原子吸收法
- B.沉淀法
- C.电极法
- D.气相色谱法
- A.水的表面
- B.1/2水深处
- C.水面以下0.5m处,河底以上0.5m处各一点
- D.水的上、中、下层各一点
- A.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原生动物和微型动物
- B.细菌、放线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和微型动物
- C.真菌、放线菌、细菌、藻类、原生动物和微型动物
- D.真菌、细菌、放线菌、藻类、原生动物和微型动物
- A.氧化酶
- B.水解酶
- C.裂解酶
- D.转移酶
- A.个体微小
- B.不易变异
- C.种类繁多
- D.分布广泛
- A.蛋白质和脂肪
- B.蛋白质和RNA
- C.RNZ
- D.蛋白质
- A.36个
- B.8个
- C.2个
- D.32个
- A.有所增加
- B.有所减少
- C.相同
- D.增加1倍
- A.12.8
- B.1.28
- C.13.8
- D.1.38
- A.330m/s
- B.335m/s
- C.340m/s
- D.345m/s
- A.射流主体段各断面轴向分布不相似
- B.射流各断面的动量守恒
- C.射流起始段中流速的核心区为长方形
- D.射流各断面的流量守恒
- A.0.81
- B.0.87
- C.0.95
- D.1.0
- A.水头损失相等
- B.总能量损失相等
- C.水力坡度相等
- D.通过的流量相等
- A.e=hk
- B.e=2/3hk
- C.e=2/3hk
- D.e=2hk
- A.单位重量液体的位能守恒
- B.单位重量液体的动能守恒
- C.单位重量液体的压能守恒
- D.单位重量液体的机械能守恒
- A.层流区
- B.紊流光滑区
- C.紊流过渡区
- D.紊流粗糙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