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建设工程规划、选址、设计、岩土治理和施工的需要
- B.编制初步设计文件和控制概算的需要
- C.编制施工招标文件、主要设备材料订货和编制施工图设计文件的需要
- D.设备材料采购、非标准设备的制作和施工的需要
- A.总镉、总镍、苯并(a)芘、总铍
- B.总汞、烷基汞、总砷、总氰化物
- C.总铬、六价铬、总铅、总锰
- D.总a放射性、总β放射性、总银、总硒
- A.I类
- B.Ⅱ类
- C.Ⅲ类
- D.Ⅳ类
- A.加强管理,减少或停止排放污染物
- B.向当地环保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
- C.立即采用措施处理,即使通报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居民
- D.缴纳超标准排污费,并负责治理
- A.未经有关部门批准、不得转让他人使用
- B.转让给他人使用的、应当防止产生污染
- C.不得转让给没有污染防治能力的他人使用
- D.不得转让给他人使用
- A.疗养区、高级别墅区、高级宾馆区等特别需要安静的区域和乡村居住环境
- B.以居住、文教机关为主的区域
- C.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
- D.城市中的道路交通干线道路两侧区域
- A.改变设施的结构和总体尺寸或采用局部加强法
- B.改变机器的转速或改变机型
- C.将振动源安装在刚性的基础上
- D.粘贴弹性高阻尼结构材料
- A.抑制电磁能量的产生
- B.将其电磁能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 C.处理好环境要求与工作之间的兼容问题
- D.电磁屏蔽
- A.(x+y/2+z)mol
- B.[4.78(x+y/4+z-w/2]mol
- C.[x+y/2+4.78(x+y/4-w/2)]mol
- D.[x+y/2+z+3.78(x+y/4+z-w/2)]mol
- A.COD和有机酸浓度较低,但逐渐升高
- B.COD和有机酸浓度都很高
- C.COD和有机酸浓度降低,pH值介于6.5~7.5乏衙
- D.COD很低,有机酸浓度很高
- A.37.60t/d
- B.117.00t/d
- C.52.76t/d
- D.17.44t/d
- A.常压或低压下用水吸收HCl气体,可以应用亨利定律
- B.吸收分离的原理是根据气态污染物与吸收剂中活性组分的选择性反应能力的不同
- C.湿法烟气脱硫同时进行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且主要是物理吸收
- D.亨利系数随压力的变化较小,但随温度的变化较大
- A.84m2
- B.108m2
- C.252m2
- D.4605m2
- A.第一级除尘效率高,第二级除尘效率低,但两台除尘器的分级效率相同
- B.第一级除尘效率高,第二级除尘效率低,但两台除尘器的分级效率不同
- C.第一级除尘效率和分级效率比第二级都高
- D.第二级除尘效率低,但分级效率高
- A.光化学烟雾和酸雨
- B.光化学烟雾、酸雨和臭氧层破坏
- C.光化学烟雾、酸雨和全球气候
- D.光化学烟雾、酸雨、臭氧层破坏和全球气候
- A.圆管与方管输送气量相等
- B.圆管较方管大33%
- C.圆管较方管大6%
- D.圆管较方管小6%
- A.废水的生物除磷过程是利用聚磷菌从废水中过量摄取磷,并以聚合磷酸盐贮存在体内,形成高含磷污泥,通过排放剩余污泥将高含磷污泥排出系统,达到除磷目的
- B.聚磷菌只有在厌氧环境中充分释磷,才能在后续的好氧环境中实现过量摄磷
- C.普通聚磷菌只有在好氧条件下,才能过量摄取废水中的磷;而反硝化除磷菌则可以在有硝态氮存在的条件下,实现对废水中磷的过量摄取
- D.生物除磷系统中聚磷菌的数量对于除磷效果至关重要,因此,一般生物除磷系统的污泥龄越长,其除磷效果就越好
- A.38250m3/d,不能
- B.38250m3/d,能
- C.45000m3/d,不能
- D.45000m3/d,能
- A.氯的氧化能力比臭氧强
- B.氯在水中的存在形态包括Cl2,HCl0,Cl0
- C.氯在pH>9.5时,主要以HCl0的形式存在
- D.利用臭氧氧化时,水中C1-含量会增加
- A.污水排放口形式影响河流对污染物的自净速度
- B.河流水流速度影响水中有机物的生物化学净化速率
- C.排入的污水量越多,河流通过自净恢复到原有状态所需的时间越长
- D.生活污水排入河流以后,污水中悬浮物快速沉淀到河底,这是使河流中污染物总量降低的重要过程
- A.146.84g
- B.1t7.47g
- C.67.74g
- D.3.27g
- A.249.7mg/L
- B.220.0mg/L
- C.227.0mg/L
- D.200.0mg/L
- A.2239kg02/d,874kg甲醇/d
- B.1845kg02/d,198kg甲醇/d
- C.224kg02/d,88kg甲醇/d
- D.185kg02/d,20kg甲醇/d
- A.区域内水资源状况
- B.区域内土地利用状况
- C.区域内矿产资源情况
- D.区域内自然保护区情况
- A.一级
- B.二级
- C.三级
- D.四级
- A.17.8m
- B.7.8rn
- C.31.6m
- D.21.6m
- A.对角线布点采样法
- B.梅花形布点采样法
- C.棋盘式布点采样法
- D.蛇形布点采样法
- A.国家环境标准是强制性标准
- B.环境保护标准以国家级标准的效力最高,执行时应以国家标准优先
- C.环境标准中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分为国家级、地方级和行业级三个级别
- D.环境标准具有投资导向作用
- A.16.0mg/L
- B.17.6mg/L
- C.16.8mg/L
- D.17.2mg/L
- A.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建设项目无需在准备阶段编制环境影响评价大纲
- B.在准备阶段,环境影响评价应按环境要素划分评价等级
- C.对三级评价,正式工作阶段只需采用定性描述,无需采用定量计算
- D.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最后一个阶段应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工作
- 31
-
化学需氧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氧化1L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的mg/L表示。计算公式为coDcr(02,mg/L)=(v0-v1)×C×8×1000/v,其中数字8的取值原因是( )。
- A.计算过程的校对系数
- B.没有特别对应关系,只是换算为以氧的mg/L表示
- C.1mol硫酸亚铁铵相当于(1/2)氧的摩尔质量
- D.反应式的比例关系
- A.2.220mg/m3
- B.2.300mg/m3
- C.0.222mg/m3
- D.0.230mg/m3
- A.13.00mg/m3
- B.13.51mg/m3
- C.14.30mg/m3
- D.15.50mg/m3
- A.企业的总排放口
- B.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的排放口
- C.接纳废水的市政排水管道或河渠的入口处
- D.污水处理池中
- A.9.O~9.5
- B.9.8~10.2
- C.10.5~11.0
- D.8.8~9.2
- A.士5.24X10-3
- B.±l.46×10—3
- C.土2.34×10-3
- D.士6.51×10-3
- A.N0-3
- B.so2-4
- C.O2
- D.NH+
- A.在液体培养基上生长的,由1个菌落组成
- B.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生长,由多个菌落组成
- C.在固体培养基内部生长,由多个菌落组成
- D.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生长,由1个菌落组成
- A.(1一Ya)×(1一Ym)
- B.(1一Ya)十(1一Ym)
- C.(1一ya)/(1一Ym)
- D.(1一Ym)
- A.固氮
- B.硝化
- C.反硝化
- D.氨化
- A.1/17
- B.1/19
- C.1/21
- D.1/25
- A.Q=0.0178m3/s,减小虹吸管管径,可以增大出流量
- B.Q=0.0178m3/s,减小虹吸管长度,可以增大出流量
- C.Q=1.78m3/s,增大虹吸管管径,可以增大出流量
- D.Q=1.78m3/s,减小虹吸管内壁的粗糙度,可以增大出流量
- 43
-
两水池水面高差H=25m,用直径d1=d2=300mm,长l1=400m,l2=l3=300m,直径d3=400mm,沿程阻力系数0.O3的管段联接,如图所示。不计局部水头损失,各管段流量应为( )。
- A.Ql=238L/s,Q2=78L/s,Q3=160L/s
- B.Ql=230L/s,Q2=75L/s,Q3=154L/s
- C.Q1=228L/s,Q2=114L/s,Q3=114L/s
- D.以上都不正确
- A.s1=0.496(对应细管流速),h值增大,s值减小
- B.s1=7.944(对应细管流速),h值增大,s值减小
- C.s2=o.496(对应粗管流速),h值增大,s值增大
- D.s2=7.944(对应粗管流速),h值增大,s值增大
- A.不同型式的喷嘴,紊流系数确定后,射流边界层的外边界线也就被确定,并且按照一定的扩散角向前作扩散运动
- B.气体射流中任意点上的压强小于周围气体的压强
- C.在射流主体段的不断混掺,各射流各断面上的动量不断增加,也就是单位时间通过射流各断面的流体总动量不断增加
- D.紊动射流横断面上流速分布规律是:轴心处速度最套,从轴心向边界层边缘速度逐渐减小至零。越靠近射流出口,各断面速度分布曲线的形状越扁平化
- A.层流,Re=11588>575
- B.层流,Re=11588>2000
- C.紊流,Re=11588>2000
- D.紊流,Re=11588>575
- A.水流由1-1流向2—2处,hw=2.0m
- B.水流由2—2流向1-1处,hw=2.0m
- C.水流由l—1流向2—2处,hw=2.8m
- D.水流由2—2流向卜1处,hw=2.8m
- 48
-
沿直径200mm、长4000m的油管输送石油,流量为2.8×10-2m3/s,冬季石油运动黏度为l.01cm2/s,夏季为0.36cm2/s。选择冬、夏两季输油管道中的流态和沿程损失均正确的是( )。
- A.夏季为紊流,h1=29.4m油柱
- B.夏季为层流,h1=30.5m油柱
- C.冬季为紊流,h1=30.5m油柱
- D.冬季为层流,h1=29.4m油柱
- A.理论流量增大,前向叶型的理论扬程减小,后向叶型的理论扬程增大
- B.理论流量增大,前向叶型的理论扬程增大,后向叶型的理论扬程减小
- C.理论流量增大,前向叶型的理论扬程增大,后向叶型的理论扬程增大
- D.理论流量增大,前向叶型的理论扬程减小,后向叶型的理论扬程减小
- A.R=153kN,方向向右
- B.R=10.6kN,方向向右
- C.R=153kN,方向向左
- D.R=10.6kN,方向向左
- A.恒定流
- B.非恒定流
- C.非均匀流
- D.急变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