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从事本职工作受到噪声危害的防治
- B.交通运输噪声污染的防治
- C.工业生产噪声污染的防治
- D.建筑施工噪声污染的防治
- A.1995年10月30日
- B.1996年4月1日
- C.2004年12月29日
- D.2005年4月1目
- A.标准规定的各项标准值,均以标准状态下的干空气为基准,这里的标准状态指的是温度为273 K,压力为l01 325 Pa时的状态
- B.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指处理设施后排气筒中污染物任何l h浓度平均值不得超过的限值
- C.最高允许排放速率指~定高度的排气筒任何l h排放污染物的质量不得超过的限值
- D.标准设置的指标体系只包括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和最高允许排放速率
- A.一级
- B.二级
- C.三级
- D.四级
- A.35 V/m
- B.20 V/m
- C.60 V/m
- D.30 V/m
- A.3.9 dB
- B.5.7dB
- C.7.3 dB
- D.12.2 dB
- A.43.5 dB
- B.40.8 dB
- C.41.3 dB
- D.45.2 dB
- A.708.5 kg
- B.1 180.8 kg
- C.472.3 kg
- D.1 653.1 kg
- A.90%、72%、87%
- B.90%、99%、72%
- C.72%、99%、87%
- D.72%、90%、72%
- A.堆肥造成土壤重金属含量增加和有机质含量降低
- B.施用堆肥可造成土壤重金属累积,并可能通过作物吸收进人食物链
- C.堆肥中的杂质将造成土壤结构的破坏
- D.堆肥中未降解有机物的进一步分解将影响作物的生长
- A.有毒有害物质的浸出率
- B.稳定化药剂的残留量
- C.固化/稳定馋声物的可利用性
- D.以上三者都是
- A.1.22
- B.1.18
- C.l.15
- D.1.04
- A.不变
- B.变大
- C.变小
- D.无法判断
- A.85%
- B.90%
- C.99%
- D.90%到98%之间
- 15
-
某污染源排放SO2的量为80 g/s,有效源高为60 m,烟囱出口处平均风速为6 m/s。在当时的气象条件下,正下风方向500 m处的ay=35.3 m,az=18.1m,该处的地面浓度是( )。
- A.27.300 ug/m3
- B.13.700 ug/m3
- C.0.ll2 ug/m3
- D.6.650 mg/m3
- A.湿法一回收工艺
- B.湿法一抛弃工艺
- C.干法工艺
- D.半千法工艺
- A.45.0 m3/d
- B.53.3 m3/d
- C.83.3 m3/d
- D.120.0 m3/d
- A.CO
- B.S02
- C.TSP
- D.03
- A.应减缓生物膜的老化进程
- B.应控制厌氧层的厚度,避免其过度生长
- C.使整个反应器中的生物膜集中脱落
- D.应加快好氧生物膜的更新
- A.2.44 mg/L
- B.2.78 mg/L
- C.1.50 mg/L
- D.2.15 mg/L
- A.生物脱氮就是在好氧条件下利用微生物将废水中的氨氮直接氧化生成氮气的过程
- B.生物脱氮过程一般包括废水中的氨氮转化成为亚硝酸盐或硝酸盐的硝化过程,以及使废水中的硝态氮转化生成为氮气的反硝化过程
- C.完成硝化过程的微生物属于好氧自养型微生物
- D.完成反硝化过程的微生物属于兼性异养型微生物
- A.物理性指标、化学性指标
- B.物理性指标、化学性指标、生物学指标
- C.水温、色度、有机物
- D.水温、COD、BOD、SS
- A.建设项目的名称、地点、建设性质及规模
- B.建设项目主要原料、燃料及其来源和储运情况
- C.废物的综合利用和处理、处置方案
- D.交通运输情况及厂地的开发利用
- A.应全面、概括地反映环境影响评价的全部工作
- B.应尽量采用图表和照片
- C.应在报告书正文中尽量列出原始数据和全部计算过程
- D.评价内容较多的报告书,其重点评价项目应另编分项报告书
- A.环境要素质量参数本底值的含义是指未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物质的组成量
- B.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往往是将开发活动所增加的值叠加在背景值上,再与相应的环境质量标准比较、评价该开发活动所产生的影响程度
- C.环境背景值既可作为环境受污染的起始值,同时也可作为衡量污染程度的基准
- D.环境背景值和环境基线值是通过系统的监测和调查取得的
- A.4.5 t
- B.15.0 t
- C.9.0 t
- D.10.5 t
- A.所有建设项目均应预测生产运行阶段,正常排放和非正常排放两种情况的环境影响
- B.矿山开发建设项目应预测服务期满后的环境影响
- C.在进行环境影响预测时,应考虑环境对影响的衰减能力,一般情况可只考虑环境对影响的衰减能力最差的阶段
- D.预测范围大小取决于评价工作的等级、工程和环境特征,一般情况预测范围等于或略小予现状调查的范围
- A.环境本底值
- B.环境标准值
- C.环境背景值
- D.现状监测值
- A.评价因子浓度超标倍数
- B.区域自然环境特征
- C.超标因子个数
- D.对环境影响(人群健康,生态效应)大小
- A.124 dB
- B.62 dB
- C.65 dB
- D.154 dB
- A.浸出毒性
- B.急性毒性
- C.口服毒性
- D.吸入毒性
- A.4.91mg/L
- B.9.50 mg/L
- C.7.32 mg/L
- D.4.81 mg/L
- A.正常值
- B.偏离值
- C.离群值
- D.非正常值
- A.0.200 0 g
- B.0.565 8 g
- C.1.1316g
- D.2.829 1 g
- A.发酵细菌群
- B.产氢产乙酸细菌群
- C.同型产乙酸细菌群
- D.产甲烷细菌
- A.网格布点法
- B.扇形布点法
- C.同心圆(放射式)布点法
- D.功能区布点法
- A.278.0mg/L
- B.255.5mg/L
- C.287.0 mg/L
- D.248.3 mg/L
- A.COD升高
- B.细菌总数升高
- C.溶解氧降低
- D.轮虫出现
- A.指示生物
- B.吞噬游离细菌
- C.增加溶解氧含量
- D.去除部分有机污染物
- A.延迟期
- B.对数期
- C.稳定期
- D.衰亡期
- A.Q1=0.047m3/s;Q2=0.033m3/s
- B.Q1=0.057 m3/s;Q2=O.023 m3/s
- C.Q1=0.050 m3/s;Q2=O.040 m3/s
- D.Q1=O.050 m3/s,Q2=0.020 m3/s
- A.Q=0.075 0 m3/s,H=15.28 m,N=3.50 kW
- B.Q=0.076 6 m3/s,H=14.96 m,N=3.50 kW
- C.Q=0.075 0 m3/s,H=14.96 m,N=3.37 kW
- D.Q=0.076 6 m3/s,H=15.28 m,N=3.44 kW
- A.7.09×10-3m3/s
- B.6.09×10-3m3/s
- C.10m3/s
- D.1m3/s
- A.16.40 m3/s
- B.10.32m3/s
- C.18.00m3/s
- D.20.10 m3/s
- A.增大
- B.减小
- C.不变
- D.难以确定
- 46
-
4.某低速送风管,管道断面为矩形,长n一250 mm,宽b=200 mm,管中风速v=3.0 m/s,空气温度t=30℃,空气的运动黏性系数v=16.6×10-6 m2/s,可判别流态为( )。
- A.层流
- B.紊流
- C.急流
- D.缓流
- A.1.0
- B.1/3
- C.1/4
- D.1/2
- A.3.8 m
- B.3.6 m
- C.3.3 m
- D.4.0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