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适用于具有明显低频噪声声峰值的声源消声处理,并且对气流压力损失要求很低的场合
- B.内管的开孔段应均为集中在内管的中部,孔间距大于等于孔径的5倍
- C.共振腔体体积增大不能改善消声特性
- D.当共振腔分段时,总消声量可估算为各段消声量之和
- A.对于无限长线声源,随着至声源垂直距离加倍,声压级衰减3 dB
- B.对于无限长线声源,随着至声源垂直距离加倍,声压级衰减6 dB
- C.在有限长线声源的远场,随着至声源垂直距离加倍,声压级衰减3 dB
- D.在有限长线声源的远场,随着至声源垂直距离加倍,声压级衰减6 dB
- A.指声波在一个振动周期内传播的距离
- B.指声波传播方向上相位差兀的两点之间的距离
- C.指声波传播方向上某波峰与相邻波谷之间的距离
- D.指声波传播方向上相邻两个波谷之间的距离
- A.120 dB
- B.0 dB
- C.lOlipa
- D.20l-lpa
- A. 53dBA.
- B. 52dBA.
- C. 54dBA.
- D. 5ldBA.
- A. 45dBA.
- B. 44dBA.
- C. 54dBA.
- D. 56dBA.
- A.5分钟通过4辆车
- B.3分钟通过6辆车
- C.10分钟通过18辆车
- D.15分钟通过21辆车
- A.起居室,34dBA.
- B.卧室,32dBA.
- C.书房,33dBA.
- D.餐厅,36dBA.
- A.隔声构件有了孔缝后,其隔声效果大为下降
- B.隔声构件的面密度降低后,其隔声效果下降
- C.在四周均为硬质光滑的房间内,当有声波传播时,将发生多次反射,从而造成室内声级的提高
- D.当大型车辆驶过道路附近的建筑物时,建筑物的门窗玻璃产生的振颤
- A.合理确定扩张室消声器的膨胀比,可以确定最大消声量
- B.插入管的长度为1/2扩张室长度时,可以消除1/2波长奇数倍通过频率
- C.插入管的长度为1/4扩张室长度时,可以消除1/2波长偶数倍通过频率
- D.合理确定插入管的长度,可以确定最大消声量
- A.吸声特性与空腔厚度有关
- B.吸声特性与薄膜的面密度有关
- C.增加薄膜的厚度对吸声特性没有影响
- D.吸声特性与薄膜张贴方法无关
- A.液压泵噪声
- B.变压器运行中发出的“嗡嗡”声
- C.轴承噪声
- D.大功率低转速的直流电机噪声
- A.对池形的要求与给水工程相同,对滤池反冲洗能力要求不高
- B.与给水工程砂滤工艺相比,滤料粒径一般较大
- C.与给水工程砂滤工艺相比,滤池工作周期一般较长
- D.与给水工程砂滤工艺相比,滤速一般较小
- A.吸附容量试验中,单位重量的活性炭在平衡时所吸附的溶质量可表示为<img src="//img1.yqda.net/question-name/51/315d3440f3b18802ec34e4437bf96d.png" width="109" height="62"/>,式中:m为投入的活性炭质量;v为试验水样容积;c。为水样初始溶质 Ⅱl 浓度;C。为吸附平衡时溶质浓度;q。为吸附容量
- B.滤床试验通常应进行两种以上的滤速比较
- C.吸附动力学试验中,溶质浓度变化速率可表示为:<img src="//img1.yqda.net/question-name/7b/31b11a40511a379320b0db4aca7ccb.png" width="105" height="52"/>,式中:ka为吸附速率常数;t为时间;C为不同时间t的水样中的溶质浓度;Co为水样初始溶质浓度;C。为吸附平衡时溶质浓度
- D.活性炭吸附滤床设计中<img src="//img1.yqda.net/question-name/a6/82a693918da7a568b265f3a3f349cd.png" width="61" height="42"/>关系成立,式中:V为吸附滤速;h为炭层厚度;R为炭床容积;Q为设计流量
- A.沉淀池按照水流方向可分为竖流式、平流式、辐流式和折流式
- B.辐流沉淀池更适合于规模较大的污水处理厂
- C.完成泥水分离过程的构筑物只有以下两类:沉淀池和澄清池
- D.原水水质中的浊度、含砂量、砂粒组成以及原水水质的变化都与沉淀效果有密切关系,并影响沉淀池的选型
- A.含油污水主要来源于金属加工工业、油脂化工业、屠宰及肉食品加工业、餐饮业等行业
- B.对含油污水应单独设置除油设施,以保证后续污水处理工艺的稳定性
- C.含油污水处理深度分为一级除油处理和二级除油处理,其中二级除油处理出水含油量应控制在30mg/L以下
- D.对于金属加工工业产生的含油污水,宜采用“预处理+隔油+气浮”的处理工艺
- A.污水再生后不能作为工业企业的回流蒸发型冷却水系统的水源
- B.污水再生后回用于工业过程的可行性与工业企业的性质有关,电子行业对水质要求很高
- C.回用于锅炉补给水的再生水需要附加处理措施,水质要求根据锅炉的运行压力而定,压力越低,水质要求越高
- D.回用于纺织行业的再生水水质要求满足低浊度、低色度、低含铁量和低含锰量等条件
- A.稀释能力较小的河湖作为城镇景观用水
- B.GB3838地表水Ⅲ类功能水域(划定的饮用水源保栌区和游泳区除外)
- C.GB3097海水二类功能水域
- D.省确定的重点流域及湖泊、水库
- A.初沉池中应使用聚丙烯酰胺(PAM)提高沉淀效果
- B.在城市污水处理中,混凝剂与絮凝剂主要应用于污泥处理和深度处理
- C.聚合硫酸铝、聚合氯化铝在使用时需要添加助剂
- D.人工合成的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应有足够的分子长度和分子量,一般认为链长应大于200lim,分子量应在106以上
- A.辐流式沉淀池直径与有效水深之比宜为6~12,直径不宜大于50m
- B.氧化沟法需要在一级处理单元设置初次沉淀池,以去除水中比重大的无机固体悬浮物
- C.吸附再生生物反应池的吸附区的容积不应小于生物反应池容积的1/3,吸附区的停留时间不应小于th
- D.A20法生物脱氨工艺的混合液回流比一般大于污泥回流比
- A.通过可靠的过程控制系统可烈提高处理系统的稳定性、可能性和高效性
- B.污水处理厂的检测项目可以分为量和质两大类,质的正确检测比处理设施中的量的检测更为容易
- C.根据污水处理厂的自动化程度,一般可分为单独控制、联动控制和自动控制3种,也可以组合使用
- D.分布式控制系统各工序、各设备同时并行工作,比PLC控制系统配置灵活,易于扩张,在现有的污水处理厂优先使用
- A.水体的物理净化作用是指污水排入水体后,在流动道程中逐渐与水体相混合,使污染物的浓度不断降低的过程
- B.水体的化学净化作用主要包括氧化还原、分解合成和吸附凝聚等过程
- C.水体的生物化学净化作用,是指水体中的污染物通过水性生物特别是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使其存在形态发生变化,浓度降低,但总量不减
- D.可沉淀含氨有机物沉淀后形成有机底泥,通过水体生物化学净化作用,可被氧化分解成铵(NH4+),氨(NH3),H20,H2S和C02等
- A.曝气生物滤池
- B.Fonton-碳滤
- C.臭氧氧化
- D.滤布滤池
- A.污泥中可能含有有毒有害物质,且基本不存在植物营养素,因此污泥的农用价值较低
- B.浓缩后污泥含固率高,显示出塑性流体的特性;因此污泥输送管道常采用较小流速,使泥流处于层流状态
- C.厌氧消化、好氧消化和污泥堆肥都是通过降低污泥中有机组分的含量以实现污泥稳定化
- D.生物流化床必须通过曝气使载体处于流化状态,强化污水、空气和生物膜间的传质作用
- A.要求出水中磷(按P计)浓度达到1.0 mg/L,剩余污泥排除量为3750kg/d
- B.要求出水中磷(按P计)浓度达到1.0 mg/L,剩余污泥排除量为4750kg/d
- C.若剩余污泥排除量控制为4500kg/d,则污泥龄应为15d
- D.若剩余污泥排除量控制为4500kg/d,则污泥龄应为lOd
- A.处理每日污水量高于lOOOOm3的城镇污水优先选用普通生物滤池
- B.对高浓度有机废水和低浓度污水,都可以采用生物转盘进行处理
- C.生物接触氧化处理技术可以作为二级处理技术
- D.生物流化床必须通过曝气使载体处于流化状态,强化污水、空气和生物膜间的传质作用
- A.污泥过滤脱水性能可以通过毛细管吸附时间(CST)表征,CST越小表明污泥脱水性能越好
- B.污泥中的毛细结合水约占污泥水分的40%,无法通过机械脱水的方法脱除
- C.机械脱水与自然干化脱水相比,占地面积大,卫生条件不好,己很少采用
- D.在污泥处理中投加混凝剂、助凝剂等药剂进行化学调理,可有效降低其比阻,改善脱水性能
- A.慢速渗滤处理系统中污水在土壤层的渗滤速度慢,水质净化效果好,必须设置处理水出流系统
- B.快速渗滤系统处理生活污水时应当经过适当的预处理
- C.地表漫流处理系统对预处理要求较低,地表径流处理水无需收集,对地下水污染较严重
- D.地表漫流处理系统在污水漫流地域可种植作物,如牧草等,从而获得一定得经济效益
- A.UASB反应器内厌氧微生物可形成颗粒污泥,使反应器内达到很高的生物量
- B.UASB反应器三相分离器分离原理是:气液固混合液首先通过重力作用进行泥水分离,而后收集气体,最终达到气液固三相分离
- C.UASB培养颗粒污泥时通过投加惰性材料载体可加速颗粒化进程
- D.UASB中颗粒污泥大小与进水有机物浓度、有机物负荷、上升流速等有关
- A.氧化沟活性污泥法在流态上属于完全推流式,污泥产率低,污泥龄长
- B.传统间歇性活性污泥法(SBR)系统组成简单,无需污泥回流,无需单独设置二沉池
- C.AB法活性污泥工艺的A段负荷高,污泥产率大,其对温度、毒性物质的变化比较敏感
- D.完全混合式活性污泥法曝气池内各部位的水质相同,F:M值、pH值及DO浓度等相等
- A.0.5 A/m
- B.2 V/m
- C.0.5 V/m
- D.6.28xl0“A/m
- A.72 dB
- B.84 dB
- C.62 dB
- D.78 dB
- A. 60dBA.
- B. 58dBA.
- C. 53dBA.
- D. 48dBA.
- A. 20dBA.
- B. 60dBA.
- C. 80dBA.
- D. 50dBA.
- A.风机进排气噪声
- B.风机的机壳噪声
- C.风机的轴杆噪声
- D.风机的机架噪声
- A.16 Hz~1000Hz
- B.31.5 Hz~500Hz
- C.22Hz~707Hz
- D.63 Hz~500Hz
- 38
-
以下哪一叙述不正确?
- A.采用电焊机焊接金属件时可能对附近收音机收听电台节目形成干扰
- B.输电线路电晕放电可能对附近调幅收音机收听电台节目形成干扰
- C.电气化铁路运行时不会产生电磁污染
- D.步话机工作时可能对附近的电子设备产生干扰
- A.,问距该公路多少米处道路交通噪声才能衰减到60dB
- B.?(可将该高速公路视为无限长线声源)
- C.50m
- D.60m
- E.70m
- F.40m
- A.能量以电场的形式存在于空中的现象
- B.能量以磁场的形式存在于空中的现象
- C.能量以电磁场的形式存在于空中的现象
- D.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通过空间传播的现象
- A.6倍
- B.10倍
- C.2倍
- D.3倍
- A.445Hz
- B.146Hz
- C.189Hz
- D.19Hz
- A.传声损失的定义为入射于消声器的声功率和透过消声器的声功率的差值
- B.传声损失的定义为入射于消声器的声功率级和透过消声器的声功率级的差值
- C.插入损失的定义为在消声器的进口与出口端口测得的平均声压级的差值
- D.插入损失的定义为入射于消声器的声功率级和透过消声器的声功率级的差值
- A.1180g
- B.2000g
- C.2700g
- D.4700g
- A.纳滤对Na+、cr的去除效率高于对Mg2+,Ca2+,S042-的去除效率
- B.反渗透可有效分离Inm以下的无机离子以及小分子
- C.超滤不具备脱盐性能,但可有效去除水中的细菌。病毒、大分子微粒
- D.微滤可分离水体中细菌、粘土微粒
- A.1500mm
- B.lOOOmm
- C.750mm
- D.500mm
- A.防渗膜
- B.植物
- C.土壤
- D.微生物
- A.反渗透
- B.微滤
- C.生物膜
- D.超滤
- A.农田灌溉和畜牧养殖
- B.景观环境和湿地环境用水
- C.城市来自水厂水源
- D.补充地表水和地下水
- A.硝基苯类化合物主要来自化工厂排除的污水,可采用生物法处理,并在处理前增加预处理设施
- B.高浓度甲醛废水可采用生物法处理,一般应为悬浮式活性污泥法
- C.可吸附有机卤化物(AOX)存在于许多生产行业所排放的废水中,其具有较大的毒性和难生物降解性,高浓度废水一般采用直接焚烧,低浓度废水一般采用活性炭吸附、催化臭氧氧化等方法进行处理
- D.排放硝基氯苯类污染物的主要行业包括化工、染料、医药等,含此类物质的废水一般现在生产车间进行回收预处理,可采用洗涤水循环及净化技术,然后再与全厂废水混合进行生化处理
- A.铬鞣废水中铬以六价形式Cr6+存在,废铬液经沉淀过滤后回用到浸酸或初鞣工段
- B.脱毛废水中含有大量硫化物,S2-是一种强氧化剂,可在锰盐催化作用下用空气氧化达到无害化目的
- C.制革废水中含有大量胶体状态的有机污染物,只有通过投加混凝剂使其沉降或浮上进行去除,生物方法不能去除此类污染物
- D.铬鞣废水通过资源回收,减少了有毒污染物铬的排放量,同时可降低废水处理成本,脱毛废水通过化学沉淀法去除污染物,污泥量增大,出水可能仍不达标,需要进一步处理
- A.铁屑还原法:在碱性条件下,用铁屑将汞离子还原成金属汞去除
- B.活性炭吸附法:适用于浓度低的含汞废水处理
- C.离子交换法:加盐酸调节pH值至2.3,使汞离子转化为不溶性氧化汞,再经大孔型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处理
- D.硫氢化钠.明矾法:加盐酸调节pH值至5.0,再投加硫氢化钠,调节pH值至8~9,然后连续搅拌加入明矾,混凝沉淀
- A.初沉污泥、厌氧消化污泥和好氧消化污泥在污泥调理时混凝剂所需剂量依次增加
- B.采用聚丙烯酰胺(PAM)混凝剂调理污泥,一般会使污泥量增加15%—20%,但调理后污泥肥效和热值都不降低
- C.三氯化铁作为混凝剂的适宜pH值在5.0~8.5之间
- D.人工合成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在污泥调理中得到普遍使用
- A.按构造和运行方式有旋转式、浮筒式和机械式
- B.虹吸式滗水器的滗水范围l.Om~2.3m
- C.机械式滗水器的滗水范围0.4m~0.6m
- D.滗水器又称滗析器、撇水器、移动式由水堰
- A.2m
- B.5m
- C.lOm
- D.lOm以上
- A.属于一次仪表
- B.超声波发射器发射的超声波在传播时被污泥中固形物吸收和分散而发生衰减,其衰减量与污泥浓度成正比
- C.试样中的气泡不会引起检测误差
- D.可以用于回流污泥、剩余污泥的检测
- A.文丘里管
- B.玻璃电极式pH计
- C.光学式浓度计
- D.极谱仪式DO计
- A.污泥界面计在日常使用中应尽量避免污泥界面的凹凸不平所引起的误差
- B.与污泥相关的检测项目包括固形物、pH值、有机物等
- C.污泥浓度的检测方式一般有光学式、超声波式和放射线式等
- D.超声波式检测仪属于连续式检测,曼污染的影响较小
- A.50%
- B.44.5%
- C.98%
- D.55.5%
- A.沉砂池一般设置于生化处理单元之前
- B.沉砂池按照流态可分为平流式沉砂池、竖流式沉砂池、旋流式沉砂池
- C.沉砂池的主要目标是去除0.2mm以上的砂粒
- D.曝气沉砂池有效水深不应大于1.2m
- A.若深度处理要求去除难降解有机物时,可选择电絮凝法
- B.若深度处理要求脱色时,可选择活性炭吸附法
- C.若深度处理要求去除SS时,可选择膜处理法
- D.若深度处理要求去除TP时,可选择化学氧化法
- A.人工湿地对废水中含有的重金属及难降解有机物的净化能力不足,因此对工业废水和农业废水等并不适用
- B.污水的土地处理工程是利用土壤一微生物.植物组成的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和人工调控机制,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净化的过程
- C.污水土地处理的微生物净化机理,主要是利用土壤中含有的大量自养型微生物,对悬浮性有机固体和溶解性有机物进行生物降解
- D.厌氧生物塘常应用于废水脱氮处理、废水中溶解性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或二级处理出水的深度处理
- A.保证处理后的出水全年能自流排入水体
- B.应该按照最大日流量计算管渠的水头损失
- C.有两座及以上的并联构筑物时,应考虑某一座故障时,其他构筑物能通过全部流量
- D.各构筑物间的水头损失包括沿程损失和构筑物本身的水头损失两部分
- A.生物接触氧化实质上是一种生物膜处理法
- B.生物接触氧化池中装填填料,并安装有曝气装置,因此在池内能够形成气液固三相共存体系
- C.由于生物膜表面不断受到曝气吹脱和水流搅拌等作用,生物膜的活性和氧利用率相对较低
- D.生物膜中生长着大量丝状菌和其他微生物,形成密集生物滤网,能对废水起到进化作用
- A.生物脱氮过程中的氨化反应是指有机氮化合物在氨化菌的作用下,分解转化为氨态氮的过程
- B.硝化反应中,氨态氮首先在亚硝化菌的作用下转化为亚硝酸氮,进而在硝酸菌的作用下转化为硝酸氮
- C.生物脱氮过程中的硝化菌包括亚硝化菌和硝酸菌,二者均属于化能异养菌,从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获取碳源
- D.反硝化菌属于兼性异养菌
- A.重金属离子浓度含量高的污泥,不适宜直接进行农田、绿地利用
- B.污泥焚烧的设备投资和运行费用较高,一般适用于用地紧张、卫生要求高的大中城市
- C.卫生填埋的污泥经浓缩后不需进行脱水和稳定,因此卫生填埋操作简单,处理费用较低
- D.污泥处置技术的选择应因地制宜,并与污水处理工艺统筹考虑
- A.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是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增加
- B.河流与浅层缓流的湖泊相比,更容易爆发水体富营养化
- C.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水体中的氨氮可通过微生物的反硝化作用去除
- D.藻类大量繁殖不仅影响水生生态结构,对饮用水处理也有不利影响
- A.在适宜条件下,在含铅废水中加碱提高pH值,使用废水中的Pb2+形成Pb(OH)2沉淀、可达到良好的除铅效果
- B.含砷废水可以用铁盐混凝法处理,铁盐混凝剂水解生成氢氧化铁絮凝体,能吸附水中的砷
- C.利用焚烧法处理多氯联苯(PCB5)应采用专门的技术和设备,避免焚烧过程中产生毒性更强的污染物
- D.水体发生金属汞(Hg)污染时,将其转化为有机汞可有效降低毒性
- A.污水土地处理系统茌有效处理污水的同时,还能利用污水为农作物及林木提供营养元素
- B.污水土地处理系统的净化作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综合过程,包括:物理过滤、吸附、化学反应与化学沉淀及微生物代谢作用下的有机物降解等
- C.污水土地处理系统属于自然处理范畴,就是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将污水投配在土地上通过活性污泥,进行一系列净化过程将污水净化的一种污水处理工艺
- D.污水土地处理技术以污水净化田为核心环节
- A.分配系数越大越容易被萃取
- B.逆流萃取过程传质推动力大,分离程度高,萃取剂用量少
- C.磷酸三丁酯是处理含染料废水有效的广谱萃取剂
- D.采用对二甲苯萃取废水中的苯酚后可以采用蒸馏法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