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40kPa
- B.50kPa
- C.60kPa
- D.70kPa
- A.钟形浮子式
- B.脉冲式
- C.热动力式
- D.恒温式
- A.1
- B.2
- C.3
- D.4
- A.脉冲式
- B.钟形浮子式
- C.热动力式
- D.恒温式
- A.A=1200G/P
- B.A=1000G/P
- C.A=370G/P
- D.A=240G/P
- A.10~40kPa
- B.40~80kPa
- C.50~60kPa
- D.60~80kPa
- A.0~10%
- B.5%~10%
- C.5%~15%
- D.10%~15%
- A.0%
- B.5%
- C.10%
- D.15%
- A.无储水箱的连接方式
- B.装设上部储水箱的连接方式
- C.装设容积式换热器的连接方式
- D.装设下部储水箱的连接方式
- A.燃气管道在停止运行进行检修时,应用压缩空气进行吹扫
- B.放散管可根据具体布置情况分别引至室外或集中引至室外
- C.放散管的管径根据吹扫管段的容积和吹扫时间确定,一般按吹扫时间为10~20min,排气量为吹扫管段容积的15~30倍作为放散管管径的计算依据
- D.通常情况下,快速关闭和放散管的关闭阀采用电磁阀,自动控制
- A.锅炉房内的燃气管道干管,一般应采用双管架空敷设
- B.燃气管道宜架设在锅炉的外墙或锅炉间空气流通的地方,以便排除泄漏的燃气
- C.自干管引至每台锅炉的支管,一般采用架空敷设,只有当架空敷设有困难时,方可采用埋地或管沟敷设
- D.燃气管道可从地下或架空引入锅炉间,管道穿越墙壁或基础时,应设置套管
- A.装设容积式换热器的连接方式
- B.装设上部储水箱的连接方式
- C.无储水箱的连接力式
- D.装设下部储水箱的连接方式
- A.无储水箱的连接方式
- B.装设上部储水箱的连接方式
- C.装设容积式换热器的连接方式
- D.装设下部储水箱的连接方式
- A.无混合装置的直接连接
- B.装水喷射器的直接连接
- C.装混合水泵的直接连接
- D.间接连接
- A.过热蒸汽公称直径DN>200m时,最大容许流速为80m/s
- B.过热蒸汽公称直径DN≤200m时,最大容许流速为35m/s
- C.饱和蒸汽公称直径DN>200m时,最大容许流速为60m/s
- D.饱和蒸汽公称直径删≤200m时,最大容许流速为60m/s
- A.经济上合理
- B.接近用户
- C.技术上可靠
- D.对周围环境影响小而协调
- A.0.5~1.8m/s
- B.0.6~1.5m/s
- C.0.8~1.8m/s
- D.1.6~1.5m/s
- A.110~150℃,70℃
- B.95~70℃,90℃
- C.65~105℃,75℃
- D.70~110℃,100℃
- A.0.7~0.9
- B.0.6~0.8
- C.0.6~0.9
- D.0.7~1.O
- A.热能利用效率高
- B.减少热网热损失
- C.适应面广
- D.供热半径大
- A.湿度
- B.风向
- C.室外温度
- D.太阳辐射热
- A.生产工艺过程的性质
- B.用热没备的形式
- C.生产设备的使用状况
- D.工厂的工作制度
- A.体积热指标法
- B.百分数法
- C.面积指标法
- D.城市规划指标法
- A.造价比较低,建设投资少,建厂条件要求不高
- B.易于达到在额定负荷下运行,经济效益高
- C.易于与城市建设同步进行、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
- D.供热范围大
- A.采暖设计热负荷
- B.通风设计热负荷
- C.生活用热的设计热负荷
- D.生产工艺热负荷
- A.背压式汽轮机
- B.抽汽式汽轮机
- C.双抽式供热汽轮机
- D.抽汽背压式汽轮机
- A.小型锅炉房、热电厂
- B.大型锅炉房、小型锅炉房
- C.热电厂、小型锅炉房
- D.小型锅炉房、大型锅炉房
- A.50mm
- B.40mm
- C.80mm
- D.90mm
- A.求得分流比→计算立管阻力→进行各立管的水力平衡计算→计算散热器的数量
- B.计算立管阻力→求得分流比→进行各立管的水力平衡计算→计算散热器的数量
- C.求得分流比→进行各立管的水力平衡计算→计算立管阻力→计算散热器的数量
- D.进行各立管的水力平衡计算→求得分流比→计算立管阻力→计算散热器的数量
- A.高于70℃
- B.低于60℃
- C.高于60℃
- D.低于70℃
- A.联箱排管
- B.平行排管
- C.蛇形排管
- D.蛇形盘管
- A.50℃,80℃
- B.60℃,80℃
- C.60℃,70℃
- D.50℃,70℃
- A.车间内的空气换气次数不小于2次/h
- B.将暖风机布置在外墙上垂直向室内吹送
- C.送风温度不宜低于35℃,不应高于80℃
- D.热媒为蒸汽时,每台暖风机应单独设置阀门和疏水装置
- A.通风机
- B.电动机
- C.空气加热器
- D.分水器
- A.集中送风
- B.管道送风
- C.悬挂式暖风机
- D.埋管式辐射采暖
- A.热惰性大
- B.升温慢
- C.热量足
- D.投资小
- A.0.04MPa
- B.0.03MPa
- C.0.05MPa
- D.0.06MPa
- A.管数在4根及4根以上,且需要经常检修时,宜采用通行地沟,其净尺寸不宜小于1.2m×1.8m
- B.管数2~3根或虽1根管道,但长度大于20m,宜采用半通行地沟,其净尺寸不宜小于1.0m×1.2m
- C.地沟的底面应有0.003的坡度,坡向集水坑
- D.对于无检修要求的管道,当长度等于或小于20m时,宜采用不通行地沟,其净尺寸不宜小于0.5m×0.5m
- A.6m/s,8m/s
- B.5m/s,8m/s
- C.6m/s,7m/s
- D.6m/s,8m/s
- A.筛滤
- B.静电
- C.分子吸引
- D.扩散、惯性和拦截综合效应
- A.100m
- B.200m
- C.150m
- D.50m
- A.防火阀
- B.调节阀
- C.排烟阀
- D.防火排烟阀
- A.排烟阀
- B.调节阀
- C.防火阀
- D.防火排烟阀
- A.负压,保护盘管不受污染
- B.正压,保持洁净室正压需要
- C.负压,使滤速更为均匀
- D.正压,防止没有过滤的污染空气渗入系统
- A.出风面,运行
- B.工作面高度,测定
- C.工作面高度,运行
- D.出风面,测定
- A.不需要
- B.在试验室进行
- C.进行抽样
- D.应在现场逐台进行
- A.0.5
- B.1
- C.2
- D.3
- A.幅流
- B.乱流
- C.单向流
- D.任何级别
- A.垂直单向流
- B.垂直或水平单向流
- C.非单向流
- D.任意
- A.单风机,使系统简化
- B.双风机,避免系统阻力太大
- C.双风机,便于系统调节
- D.单风机,避免压力控制失效
- A.正压段
- B.负压段
- C.无要求
- D.无压段
- A.为保证空气洁净度的送风量
- B.根据热、湿负荷计算确定的送风量
- C.为保证洁净室压力控制供给的新鲜空气量
- D.取前三项中的最大值
- A.设置容器或其他设施,用以回收采样、溢流、事故、检修时排出的物料或废弃物
- B.设备必须采取有效的密封措施,防止物料跑、冒、滴、漏
- C.管道必须采取有效的密封措施,防止物料跑、冒、滴、漏
- D.粉状或散装物料的贮存、装卸、筛分、运输等过程应设置抑制粉尘飞扬的设施
- A.控制粒径
- B.挥发处的状态
- C.室外大气尘浓度
- D.控制的最大浓度限值
- A.凡在生产过程中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粉尘、酸雾、恶臭、气溶胶等物质,必须设计成密闭的生产工艺和设备
- B.生产过程中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粉尘、酸雾.恶臭、气溶胶等物质,需向外排放的,应设置除尘、吸收等净化设施
- C.各种锅炉、炉窑、冶炼等装置排放的烟气,必须设有除尘、净化设施
- D.含有易挥发物质的液体原料、成品、中间产品等贮存设施,应有防止挥发物质逸出的措施
- A.粗效、中效、高效
- B.高效、中效、粗效
- C.中效、粗效、高效
- D.粗效、高效、中效
- A.洁净室及净化空调系统安装后
- B.洁净室及净化空调系统进行全面清扫前
- C.洁净室及净化空调系统全面清扫和系统连续试车2h以上
- D.洁净室及净化空调系统全面清扫和系统连续试车12h以上
- A.1
- B.2
- C.3
- D.4
- A.乱流
- B.水平单向流
- C.垂直单向流
- D.置换流
- A.是变风量系统
- B.是变新风系统
- C.风压高漏风大
- D.阻力变化大
- A.为了防止大量热、蒸汽或有害物质向人员活动区散发,防止有害物质对环境的污染,必须从总体规划、工艺、建筑和通风等方面采取有效的综合预防和治理措施
- B.放散有害物质的生产过程和设备,宜采用机械化、自动化,并应采取密闭、隔离和负压操作措施
- C.对于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放散的有害物质,在排放前,必须采取通风净化措施
- D.对于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放散的有害物质,向大气排放时,应符合排放标准的要求
- A.不应大于每小时1次换气
- B.不应小于每小时1次换气
- C.不应大于每小时2次换气
- D.不应小于每小时2次换气
- A.分散,便于不同级别洁净室的调节
- B.分散,利于洁净室控制
- C.集中,避免室外状态变化对室内的干扰
- D.集中,节约空调能耗
- A.应按其中所需最大的空气量计算
- B.应按消除有害物质所需的空气量计算
- C.应按分别消除有害物质、余热或余湿所需的空气量之和计算
- D.应按分别消除有害物质、余热、余湿所需的空气量之和计算
- A.每平方米发尘量地板面积
- B.每人每分钟发尘量
- C.单位容积发尘量
- D.各尘源发尘量之和
- A.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0.5μm的颗粒物
- B.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1μm的颗粒物
- C.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5μm的颗粒物
- D.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10μm的颗粒物
- A.离心喷雾
- B.干蒸汽
- C.水膜
- D.喷淋
- A.大气尘
- B.对室内环境控制产生影响的污染物质
- C.工业尘
- D.沉降尘
- A.调节阀
- B.止回阀
- C.密闭阀
- D.中效过滤器
- A.局部送风
- B.局部排风
- C.全面通风
- D.全面排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