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5%
- B.10%~20%
- C.25%
- D.35%
- A.等温
- B.等焙
- C.等露点
- D.等相对湿度
- A.改变风机转速
- B.调节风机旁通风量
- C.调节风机出口阀门开度
- D.改变风机人口导叶角度
- A.满足新风量变化的排风
- B.独立的新风系统
- C.双风机系统
- D.VAV系统
- A.膨胀型消声器
- B.复合型消声器
- C.共振型消声器
- D.阻性型消声器
- A.闭式系统
- B.开式系统
- C.介于闭式和开式之间
- D.既非开式也非闭式
- A.膨胀型消声器
- B.共振型消声器
- C.阻性型消声器
- D.复合型消声器
- A.三管制水系统
- B.四管制水系统
- C.分区两管制水系统
- D.分区三管制水系统
- A.供冷和供热工况交替频繁或同时使用时
- B.供冷和供热工况需按季节转换时
- C.供冷和供热工况交替使用时
- D.各空调区设计温度不同时
- A.无风断电保护装置
- B.超温断电保护装置
- C.无风断电、连锁控制保护装置
- D.无风断电、超温断电保护装置
- A.应考虑环境温度对隔振器压缩变形量的影响
- B.橡胶隔振器承受的荷载,不应超过允许工作荷载
- C.设备的运转频率与橡胶隔振器垂直方向的自振频率之比,应小于2
- D.计算压缩变形量宜按制造厂提供的极限压缩量的1/3~1/2采用
- A.2%~3%
- B.3%~5%
- C.5%~8%
- D.5%~10%
- A.部分回灌
- B.全部回灌
- C.排入江河
- D.予以再利用
- A.最大工作流量的1.2~1.3倍
- B.最大工作流量的1.3~1.5倍
- C.平均工作流量的1.2~1.5倍
- D.平均工作流量的1.3~1.5倍
- A.设计风量与实测风量比值最小
- B.设计风量与实测风量比值最大
- C.实测风量与设计风量比值最小
- D.实测风量与设计风量比值最大
- A.集中系统
- B.全空气系统
- C.半集中系统
- D.全分散系统
- A.系统较复杂时
- B.系统阻力较大时
- C.系统管道较长时
- D.不同季节的新风量变化较大,其他排风出路不能适应风量变化的要求时
- A.由门窜渗透供给
- B.由新风机组来的新风直接送入
- C.室内由新风竖井接管至风机盘管吸入端
- D.由新风机组来的新风接管至风机盘管吸入端
- A.水平射流
- B.平行射流
- C.贴附射流
- D.扩散射流
- A.全空气二次回风空调系统
- B.四水管制风机盘管空调系统
- C.水环热泵空调系统
- D.变风量空调系统
- A.浮力与重力的比值
- B.重力与浮力的比值
- C.惯性力与重力的比值
- D.浮力与惯性力的比值
- A.进风管装设能严密关闭的阀门
- B.进风管面积满足全新风要求
- C.进风口设在排风口上风侧
- D.采用双层活动百叶进风口
- A.室内温度有严格要求
- B.室内相对湿度有严格要求
- C.室内卫生条件要求高
- D.室内热湿比大
- A.下部送风
- B.上部送风
- C.分层式送风
- D.分层式送风或下部送风
- A.室内空气质量好
- B.节省建筑面积和空间
- C.设计布置灵活方便
- D.运行费用低
- A.降低
- B.不变
- C.升高
- D.趋近湿球温度
- A.等湿冷却
- B.等湿加热
- C.减湿加热
- D.减湿冷却
- A.温度,水蒸气分压力
- B.温度差,水蒸气分压力
- C.温度,水蒸气分压力差
- D.温度差,水蒸气分压力差
- A.直流式
- B.封闭式
- C.一次回风式
- D.二次回风式
- A.采用采暖通风达不到人体舒适标准或室内热湿环境要求
- B.采用采暖通风达不到工艺对室内温度、湿度、洁净度等要求
- C.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有显著作用
- D.对保证身体健康、促进康复无显著效果
- A.风速适当、风量分布均匀
- B.体积小、结构简单、安装使用方便
- C.适宜于民用建筑、工业厂房、冷库等场所
- D.空气射流稳定,送风噪声低
- A.过滤效率
- B.容尘量
- C.压力损失
- D.含尘浓度
- A.用冷冻除湿法对空气进行干燥处理
- B.用表面冷却器对空气进行干燥处理
- C.用固体吸湿剂对空气进行干燥处理
- D.用加热器对空气进行干燥处理
- A.Ⅰ级喷水室的空气温降和减湿量均大于Ⅱ级
- B.Ⅰ级喷水室的空气温降和减湿量均小于Ⅱ级
- C.Ⅰ级喷水室的空气温降大于Ⅱ级,而Ⅱ级喷水室的空气减湿量大于Ⅰ级
- D.Ⅱ级喷水室的空气温降大于Ⅰ级,而Ⅰ级喷水室的空气减湿量大于Ⅱ级
- A.人处于热中性状态
- B.人体蓄热率为零
- C.人体新陈代谢产热率等于人与环境热交换净失热率
- D.正常情况下与环境温度无关
- A.加热加湿
- B.减焙加湿
- C.等焙加湿
- D.等温加湿
- A.人与环境的显热交换的当量温度
- B.人与环境的潜热交换的当量温度
- C.人与环境的辐射热交换的当量温度
- D.人与环境的全热交换的当量温度
- A.通过排风排走
- B.传给室外大气
- C.通过回风返回到系统
- D.用处理过的新风消除
- A.ε<0
- B.ε=0
- C.ε>0
- D.ε=100
- A.0
- B.5%
- C.10%
- D.15%
- A.人体蓄热率为零
- B.人体的皮肤表面平均温度在一定范围内
- C.人体的蒸发散热率在一定范围内
- D.人处于坐态轻工作状态
- A.利用系数
- B.同时使用系数
- C.排热系数
- D.负荷系数
- A.窗内遮阳系数与窗玻璃的遮阳系数之比
- B.窗玻璃的遮阳系数与窗内遮阳系数的乘积
- C.窗玻璃的遮阳系数与窗有效面积系数的乘积
- D.实际窗玻璃的日射得热与标准窗玻璃的日射得热之比
- A.导热
- B.对流
- C.辐射
- D.三者皆有
- A.可大于0.5m/s
- B.宜小于0.5m/s
- C.夏季宜采用0.2~0.5m/s
- D.当室内温度低于30℃时,可大于0.5m/s
- A.蓄热能力愈强,冷负荷衰减愈小,延迟时间也愈短
- B.蓄热能力愈强,冷负荷衰减愈大,延迟时间也愈长
- C.蓄热能力愈弱,冷负荷衰减愈大,延迟时间也愈短
- D.蓄热能力愈弱,冷负荷衰减愈小,延迟时间也愈长
- A.宜按房间功能布置
- B.宜分散布置
- C.宜相邻布置
- D.无特别要求
- A.2~6℃
- B.5~10℃
- C.3~6℃
- D.4~10℃
- A.围护结构类别、空气调节类别、送风速率
- B.围护结构类别、室温允许波动范围、送风量
- C.空气调节类别、室温允许波动范围、送风速率
- D.围护结构类别、空气调节类别、室温允许波动范围
- A.50%~70%
- B.60%~80%
- C.70%~90%
- D.70%~80%
- A.宜采用百叶风口或条缝型风口等侧送
- B.当有吊顶可利用时,应根据空气调节区高度及使用场所对气流的要求,分别采用圆形、方形、条缝型散流器或孔板送风
- C.当单位面积送风量较大,且工作活动区内要求风速较小或区域温差要求严格时,应采用孔板送风
- D.空间较大的公共建筑和室温允许波动范围大于或等于±0.5℃的高大厂房,宜采用喷口送风、旋流风口送风或地板式送风
- A.5mm
- B.6mm
- C.10mm
- D.8mm
- A.0.8m
- B.0.7m
- C.2.5m
- D.1.2m
- A.锅炉的容量
- B.锅炉的类型
- C.锅炉的燃烧方式
- D.锅炉工作人员数量
- A.必须按工艺流程来布置锅炉设备
- B.设备的选择和布置应考虑扩建和分期建设的合理性和可能性
- C.工艺布置应尽量符合建筑规模
- D.热水和横水管锅炉应留有清扫和更换管用的操作面积
- A.变配电间
- B.除尘间
- C.运煤廊
- D.仪表控制间
- A.锅炉间
- B.生产辅助间
- C.生活间
- D.备用问
- A.水泵及水处理间
- B.换热间
- C.机修间
- D.贮藏间
- A.当锅炉房单独设置有困难时,可以在人员密集的房间上面、下面、主要疏散出口的两侧设置
- B.燃气锅炉房不宜设置在地下室、半地下室
- C.锅炉房应靠近主要负荷或负荷较大的地区
- D.锅炉房的主要操作间一般应布置成南向或东向
- A.工艺流程合理
- B.便于运输
- C.靠近负荷中心
- D.便于管理
- A.蒸发量
- B.热功率
- C.蒸汽参数
- D.热效率
- A.60%~90%
- B.60%~80%
- C.50%~90%
- D.50%~80%
- A.汽锅
- B.炉子
- C.蒸汽过热器
- D.烟温计
- A.套筒补偿器
- B.波纹管轴向补偿器
- C.弯管补偿器
- D.球形补偿器
- A.最大
- B.最小
- C.中间
- D.平均
- A.用户热力站
- B.小区热力站
- C.区域性热力站
- D.地区性热力站
- A.5~8万㎡
- B.5~10万㎡
- C.5~15万㎡
- D.5~20万㎡
- A.压力表
- B.温度计
- C.安全阀
- D.疏水器
- A.壳管式
- B.板式
- C.喷管式
- D.容积式
- A.压力表
- B.温度计
- C.安全阀
- D.疏水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