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起凸棱法
- B.风管外壁用角钢加固
- C.在风管内壁纵向设置加固肋条
- D.以上方法均可
- A.特殊高温的工作地点,如轧钢厂钳式吊车司机室、均热炉揭盖机室和轧钢机操纵室等,应采取密闭、隔热措施,并采用冷风机组或空气调节机组降温
- B.在特殊高温作业地带的附近,应设置工人休息室,夏季休息室的温度宜采用26~30℃
- C.有条件时,降温用的送风系统可采用地道风
- D.累年最热月平均温度高于或等于20℃地区的公共建筑,当利用自然通风不能满足卫生要求时,可设置吊扇
- A.实际输气量与理论输气量的比值
- B.理论输气量与实际输气量的比值
- C.实际输气量与理论排气量的比值
- D.理论输气量与实际排气量的比值
- A.集油器
- B.汽液分离器
- C.空气分离器
- D.高储器
- A.空气调节区的夏季冷负荷,应按各项逐时冷负荷的综合最大值确定
- B.空气调节区的夏季冷负荷,应按各项逐时冷负荷的平均值确定
- C.空气调节系统的夏季冷负荷,应按各项逐时冷负荷的综合最大值确定
- D.空气调节系统的夏季冷负荷,应按各项逐时冷负荷的平均值确定
- A.根据隔热层的外表面不会引起结露的要求来确定其最小厚度
- B.根据隔热层的内表面不会引起结露的要求来确定其最小厚度
- C.根据热量损失最小原则来确定其最小厚度
- D.采用统一厚度
- A.得热量指某时刻通过围护结构传人室内的热量
- B.得热量指某时刻由外界进入房间的全部热量的和
- C.得热量指某时刻在房间内部产生的全部热量的和
- D.得热量指某时刻由外界进入和在房间内部产生的全部热量的总和
- A.内平衡式热力膨胀阀
- B.外平衡式热力膨胀阀
- C.两者均可以
- D.两者均不可以
- A.臭氧潜能值
- B.地球变暖潜能值
- C.该种制冷剂破坏大气中臭氧分子潜能的程度
- D.热力完善度
- A.可以的,符合热力学第一定律
- B.可以的,符合热力学第二定律
- C.不行的,卡诺循环所做的功不能大于向低温热源放出的热量
- D.不行的,这个热机的效率超过理论值
- A.2
- B.3
- C.5
- D.7
- A.绝热指数小的制冷剂
- B.绝热指数大的制冷剂
- C.与绝热指数大小无关的情况
- D.不能确定
- A.只要所有压缩机制冷量之和满足系统所需制冷量要求即可
- B.应尽可能选用不同系列的压缩机
- C.应选用制冷量相同的压缩机
- D.应尽可能选用同一系列的压缩机
- A.高沸点的组分作为制冷剂,低沸点的组分作为吸收剂
- B.低沸点的组分作为制冷剂,高沸点的组分作为吸收剂
- C.水一定作为制冷剂
- D.水一定作为吸收剂
- A.液泵吸入口的压力低于制冷剂液体实际温度下的饱和压力,或者液泵吸入管段的阻力损失
- B.液泵吸入口的压力高于制冷剂液体实际温度下的饱和压力,或者液泵吸入管段的阻力损失
- C.液泵吸入口的压力等于制冷剂液体实际温度下的饱和压力,或者液泵吸入管段的阻力损失
- D.液泵压头不够
- A.被冷却物体的热量直接传给制冷剂
- B.冷却介质的热量直接传给制冷剂
- C.被冷却物体的热量通过载冷剂传给制冷剂
- D.冷却介质的热量通过载冷剂传给制冷剂
- A.无缝钢光滑管
- B.紫铜或黄铜光滑管
- C.无缝钢低肋管
- D.紫铜或黄铜低肋管
- A.恒定的蒸发温度
- B.非恒定的蒸发温度
- C.不同的气液相组分
- D.低沸点组分在气相中的成分总是高于在液相中的成分
- A.10年最热3个月各月平均大气压力的平均值
- B.10年最热月平均大气压力值
- C.累年最热月平均大气压力值
- D.累年最热3个月各月平均大气压力的平均值
- A.红色
- B.绿色
- C.紫色
- D.蓝色
- A.减小
- B.增大
- C.不变
- D.不能确定
- A.5~9℃,一般为7℃
- B.5~10℃,一般为5℃
- C.5~9℃,一般为9℃
- D.5~10℃,一般为10℃
- A.实际制冷循环的制冷系数和相应高低温热源的逆卡诺循环的制冷系数之比
- B.实际制冷循环的制冷系数和理论循环的制冷系数的比值
- C.理论循环的制冷系数和相应高低温热源的逆卡诺循环的制冷系数之比
- D.理论循环的制冷系数和轴功率之比
- A.至少低3.5℃
- B.最多低3.5℃
- C.至少低5℃
- D.最多低5℃
- A.一定提高制冷系数
- B.不一定提高制冷系数
- C.制冷系数不变
- D.一定降低制冷系数
- A.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采暖室内空气计算参数不同
- B.舒适性空气调节和工艺性空气调节室内空气计算参数不同
- C.冬季和夏季室内空气计算参数不同
- D.冬季采暖和冬季空调室内空气计算参数不同
- A.和采暖热负荷计算完全一样
- B.在夏季冷负荷基础上估算
- C.按不稳定传热简化计算
- D.按稳定传热计算
- A.两个等温过程和两个等熵过程
- B.两个等焓过程和两个等熵过程
- C.两个等压过程和两个等温过程
- D.两个等压过程和两个等焓过程
- A.过冷液体区
- B.过热蒸气区
- C.液体和蒸气的两相混合物区
- D.饱和蒸气区
- A.有害气体最大落地浓度应达到卫生标准
- B.排气立管出口应设伞形风帽
- C.排气立管比本建筑高0.5~2m既可
- D.排气立管设计中不必考虑烟气抬升高度
- A.干燥空气
- B.湿空气
- C.氮气
- D.氧气
- A.2m
- B.2.4m
- C.4m
- D.6m
- A.附加15%~20%
- B.附加20%~30%
- C.附加10%~15%
- D.不附加
- A.5%
- B.8%
- C.10%
- D.15%
- A.空气湿度大,则可以使吸附负荷升高
- B.空气湿度大,则可能使吸附负荷降低
- C.吸附质浓度越高,吸附量越大
- D.吸附剂内在表面积越大,吸附量越大
- A.2m
- B.2.4m
- C.4m
- D.6m
- A.180℃
- B.380℃
- C.280℃
- D.220℃
- A.25m
- B.30m
- C.35m
- D.40m
- A.1000㎡
- B.1600㎡
- C.1800㎡
- D.2000㎡
- A.正压段
- B.负压段
- C.A、B项均可
- D.A、B项均不可
- A.排烟防火阀
- B.防火阀
- C.不燃烧材料制作的柔性接头
- D.排烟口
- A.2/3;1/3
- B.1/3;2/3
- C.1/2;1/2
- D.1/2;0
- A.当中庭体积小于17000m^3时,排烟量按其体积的4次/h换气计算;当中庭体积大于17000m^3时,排烟量按其体积的6次/h换气计算;最小排烟量不应小于102000m^3/h
- B.当中庭体积小于17000m^3时,排烟量按其体积的6次/h换气计算;当中庭体积大于170[FS:PAGE]00m^3时,排烟量按其体积的4次/h换气计算;最小排烟量不应小于102000m^3/h
- C.当中庭体积小于17000m^3时,排烟量按其体积的2次/h换气计算;当中庭体积大于17000m^3时,排烟量按其体积的4次/h换气计算;最小排烟量不应小于72000m^3/h
- D.当中庭体积小于17000m^3时,择烟量按其体积的6次/h换气计算;当中庭体积大于17000m^3时,排烟量按其体积的8次/h换气计算;最小排烟量不应小于72000m^3/h
- A.可与人防、卫生等排气、通风系统合用
- B.不可与人防、卫生等排气、通风系统合用
- C.只能与通风系统合用
- D.可与人防、卫生等排气系统合用,不能与通风系统合用
- A.无直接自然通风,且长度超过20m的内走道
- B.面积超过80㎡,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上无窗房间或设固定窗的房间
- C.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或净空高度超过12m的中庭
- D.有直接自然通风,且长度超过6m的内走道
- A.100㎡
- B.80㎡
- C.60㎡
- D.50㎡
- A.430mm
- B.530mm
- C.630mm
- D.800
- A.3次/h
- B.4次/h
- C.6次/h
- D.7次/h
- A.20%
- B.40%
- C.50%
- D.60%
- A.16m/s
- B.18m/s
- C.20m/s
- D.25m/s
- A.排风量一定,外部吸气罩的吸入速度随吸气范围的减小而增大
- B.吸入速度相同,外部吸气罩的排风量随吸气范围的减小而增大
- C.吸气范围一定,外部吸气罩的排风量随控制距离的减小而增大
- D.排风量一定,外部吸气罩的吸人速度随控制距离的减小而减小
- A.气体的爆炸上限小于60%
- B.气体的爆炸上限大于或等于60%
- C.气体的爆炸下限小于10%
- D.气体的爆炸下限大于或等于10%
- A.建筑最高处
- B.檐口或屋面面层
- C.女儿墙顶部
- D.屋面面层
- A.>0
- B.<0
- C.可正可负
- D.=0
- A.不允许气流倒灌时
- B.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室内散热量大于23W/㎡时
- C.北方严寒地区,室内散热量大于35W/㎡时
- D.夏季室外平均风速小于或等于1m/s
- A.>0
- B.<0
- C.可正可负
- D.=0
- A.A类火灾
- B.B类火灾
- C.C类火灾
- D.D类火灾
- A.2000㎡
- B.4000㎡
- C.5000㎡
- D.8000㎡
- A.2
- B.3
- C.4
- D.5
- A.1000㎡
- B.2000㎡
- C.2500㎡
- D.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