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双锅筒横置式链条炉排锅炉
- B.室燃式横锅筒炉排式锅炉
- C.室燃式横水管炉排式锅炉
- D.双锅筒横水管链条炉排锅炉
- A.不得采用螺纹连接
- B.不得采用法兰连接
- C.采用螺纹或法兰连接
- D.不得采用螺纹和法兰连接
- A.机械循环垂直双管系统垂直失调的原因,是由于通过各层的循环作用压力不同
- B.重力循环垂直单管系统垂直失调的原因,是由于通过各层的循环作用压力不同
- C.重力循环垂直双管系统垂直失调的原因,是由于通过各层的循环作用压力不同
- D.楼层数越多,垂直失调越严重
- A.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绝热层敷设在土壤上时,绝热层下应做防潮层;在潮湿房间(如卫生间、厨房等)敷设地板辐射采暖系统时,加热管覆盖层上应做防水层
- B.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的加热管及其覆盖层与外墙、楼板结构层间应设绝热层
- C.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系统敷设加热管的覆盖层厚度不宜小于50mm
- D.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系统敷设加热管的覆盖层应设伸缩缝,加热管穿过伸缩缝时,宜设长度不小于80mm的柔性套管
- A.建筑围护结构的耗热量计算可不计高度附加,并应对耗热量乘以0.8~0.9的修正系数
- B.当然气红外线辐射器安装高度过高时,应对总耗热量进行必要的高度修正
- C.布置全面辐射采暖系统时,沿四周外墙、外门处的辐射器发热量,不宜少于总热负荷的50%
- D.布置全面辐射采暖系统时,沿四周外墙、外门处的辐射器发热量,不宜少于总热负荷的60%
- A.公共建筑的外门宜采用由上向下送风
- B.宽度小于3m的工业建筑外门应采用由上向下送风
- C.宽度在3~18m的工业建筑外门经技术经济比较,可采用双侧送风
- D.宽度超过18m的工业建筑外门宜采用由上向下送风
- A.钢制扁管式
- B.钢制板式
- C.铸铁柱式
- D.钢制柱式
- A.每组大60型铸铁散热器的片数不超过7片
- B.每组小60型铸铁散热器的片数可以超过7片
- C.每组柱型散热器的片数不超过25片
- D.每组柱翼型散热器的片数不超过25片
- A.散热器的材质
- B.散热器的结构形式
- C.散热器内热媒与室内空气的平均温差
- D.散热器的制造质量
- A.0.4MPa
- B.0.5MPa
- C.4MPa
- D.5MPa
- A.相邻房间的温差大于或等于4℃时,应计算通过隔墙或楼板的传热量
- B.相邻房间的温差大于或等于30℃时,应计算通过隔墙或楼板的传热量
- C.相邻房间的温差小于5℃,且通过隔墙或楼板的传热量大于该房间热负荷的8%时,应计算其传热量
- D.相邻房间的温差小于5℃,且通过隔墙或楼板的传热量大于该房间热负荷的10%时,应计算其传热量
- A.风力附加率为5%~10%
- B.仅在空旷地带的建筑物或特别高出的建筑物的热负荷计算中考虑风力附加
- C.风力附加是在垂直的外围护结构基本耗热量的基础上进行附加
- D.所有建筑物的热负荷计算中都要考虑风力附加
- A.冷风侵入耗热量等于外门基本耗热量乘以外门附加率
- B.外门附加率修正,只适用于短时间开启的,尤热空气幕的外门
- C.建筑物的阳台门不必考虑冷风侵入耗热量
- D.由于一道门的外门附加率65%n小于两道门(有门斗)的外门附加率80%n(n为建筑物的楼层数),所以两道门(有门斗)的冷风侵入耗热量大于一道门的冷风侵入耗热量
- A.为增加循环的可靠性,应将水冷壁分成几个独立的循环回路
- B.同一回路的上升管在高度、长度和热负荷大小等方面应尽可能接近
- C.上升管一般采用内径60~90mm的管子
- D.下降管一般采用内径80~140mm的管子
- A.上升管就是炉膛内的水冷壁管,管内的水吸收炉膛内的辐射热量后,产生一部分蒸汽,形成汽水混合物
- B.由于汽水混合物的密度大于下降管内水的密度,依靠这个密度差,使水沿着下降管向下流动,汽水混合物沿上升管流入上集箱后进入锅炉
- C.由自然循环产生蒸汽的锅炉称为自然循环锅炉
- D.工业蒸汽锅炉和中压、高压、超高压电站锅炉都是自然循环锅炉
- A.自然循环锅炉
- B.强制循环锅炉
- C.对流锅炉
- D.复合循环锅炉
- A.降低受热面的壁温,使之低于烟气的露点
- B.控制三氧化硫的生成率
- C.采用抗低温腐蚀的材料制造低温区的受热面
- D.采用传热元件便于拆装的设计结构
- A.炉膛尺寸和容积大小由炉膛容积热负荷与炉膛断面热负荷确定
- B.煤粉炉炉膛断面热负荷的大小影响到燃烧器区域的温度高低,炉膛断面热负荷取值小,则燃烧区温度高
- C.炉膛的形状和容积大小对锅炉的安全、经济运行有很大的影响
- D.煤粉炉炉膛断面热负荷取值大,则煤粉的着火稳定性好
- A.炉膛的有效辐射受热面等于角系数与炉壁面积的乘积
- B.角系数代表火焰辐射到炉壁的热量中投射到水冷壁管上的份额
- C.过热器是锅炉中用于降低蒸汽温度的部件
- D.过热器气温过高,会引起金属材料损坏或降低材料使用寿命
- A.空气预热器是利用锅炉尾部烟气热量加热燃烧用空气的换热器
- B.空气预热器按传热的方式可以分为间壁式空气预热器和再生式空气预热器两种
- C.钢管式空气预热器是再生式空气预热器的一种
- D.间壁式空气预热器中,热量通过壁面从烟气传递给空气
- A.单锅筒横置链条炉排锅炉,1.6MPa
- B.单锅筒纵置链条炉排锅炉,35MPa
- C.双锅筒横置链条炉排锅炉,1.6MPa
- D.双锅简纵置链条炉排锅炉,35MPa
- A.锅炉的辐射受热面主要指布置在炉膛内的水冷壁管
- B.水冷壁由水循环回路的上升管组成
- C.水冷壁布置于炉膛的中心
- D.炉膛的形状和容积大小对锅炉的安全、经济运行有很大的影响
- A.≤3MPa,工业锅炉
- B.≤2MPa,电站
- C.≤2.45MPa,工业锅炉
- D.≤2.45MPa,热电站
- A.单锅筒横置链条炉排锅炉,1.25t/h
- B.单锅筒纵置链条炉排锅炉,4t/h
- C.双锅筒横置链条炉排锅炉,1.25t/h
- D.双锅筒纵置链条炉排锅炉,4t/h
- A.只用固定床式离子交换器
- B.采用固定床离子交换器时一般不少于2台
- C.离子交换器可以只用一台
- D.离子交换器可以以树脂作为阴离子
- A.燃油/气锅炉房不需考虑燃料储存,而前者则需考虑
- B.前者需考虑渣场、渣的输送设备,后者则不需考虑
- C.前者需配备水处理设备,后者则不需考虑
- D.前者的锅炉给水箱容量要大于后者
- A.围护结构温差修正系数
- B.围护结构导热系数
- C.采暖室内计算温度和采暖室外计算温度
- D.围护结构热惰性指标D值
- 28
-
锅炉给水箱(??? )。
- A.不能与软化水箱共用
- B.容积按锅炉房额定蒸发量时的20~60分钟给水量确定
- C.不能以除氧水箱替代
- D.布置于锅炉上方
- A.在同一高度布置
- B.锅炉给水箱高于锅炉给水泵3m
- C.给水箱的高度应使锅炉给水泵有足够的灌注压头
- D.给水泵位于高于给水箱的位置
- A.炉前、后,侧面均须留出操作和检修距离
- B.锅炉净空一般应留出操作和起吊高度1.5m以上
- C.燃煤锅炉与燃油/气锅炉的炉侧净距离相同
- D.控制室不宜布置在锅炉前方
- A.防火分区和防烟分区面积相等
- B.防火分区和防烟分区是相同的
- C.防烟分区不应跨越防火分区
- D.防烟分区应跨越防火分区
- A.100mm
- B.200mm
- C.500mm
- D.600mm
- A.10%
- B.13.8%
- C.14.5%
- D.15%
- A.3:1
- B.4:1
- C.5:1
- D.6:1
- A.应设在有害气体或爆炸危险物质放散量可能最大的地点
- B.应设在有害气体或爆炸危险物质放散量聚集最多的地点
- C.对事故排风的死角处,宜采取截流措施
- D.对事故排风的死角处,应采取导流措施
- A.按其体积的6次/h换气计算
- B.按其体积的4次/h换气计算
- C.最小排烟量不小于102000m3/h
- D.中庭体积小于17000ma时,其排烟量按其体积的6次/h换气计算;中庭体积大于17000m^3时,其排烟量按其体积的4次/h换气计算;但最小排烟量不应小于102000m^3/h
- A.200m3/(h·㎡)
- B.300m3/(h·㎡)
- C.350ma/(h·㎡)
- D.480m3/(h·㎡)
- A.2AB/(A+B)
- B.(A+B)/2
- C.(A+B)/(2AB)
- D.(A+B)/(AB)
- A.高压配电房
- B.储油罐房
- C.水泵房
- D.厨房
- A.风管水平安装,直径或边长尺寸大于等于400mm,支,吊架间距不应大于3m
- B.风管水平安装,直径或边长尺寸小于400mm,支、吊架间距不应大于4m
- C.风管垂直安装,支、吊架间距不应大于3m,但每根立管的固定件不应少于2个
- D.风管支、吊架不得设置在风口,阀门、梭查门及自控机构处
- A.宜采用圆形或长边之比不大于4的矩形截面
- B.不宜采用圆形或矩形截面
- C.应采用椭圆形或矩形截面
- D.应采用圆形或椭圆截面
- A.前室、合用前室为10~20Pa
- B.消防电梯间前室为30~40Pa
- C.楼梯间为40~50Pa
- D.避难层(间)为40~50Pa
- A.一般送排风系统8%~10%;除尘系统10%~15%
- B.一般送排风系统5%~10%;除尘系统10%~15%
- C.一般送排风系统8%~10%;除尘系统15%
- D.一般送排风系统5%~10%;除尘系统15%
- A.不得将有害物质吹向人体
- B.不得将气流直接吹向人体
- C.送到人体上的有效气流宽度,宜采用0.6m
- D.当工人活动范围较大时,宜采用旋转送风口
- A.回风口不应设在射流区内
- B.回风口应设在人员长时间停留的地点
- C.采用侧送时,回风口宜设在送风口的同侧下方
- D.条件允许时,可采用集中回风或走廊回风,但走廊的断面风速不宜过大
- A.对于公共建筑和工业建筑的外门,不宜高于40℃;对于高大的外门,不应高于70℃
- B.对于公共建筑和工业建筑的外门,不宜高于50℃;对于高大的外门,不应高于70℃
- C.对于公共建筑和工业建筑的外门,不宜高于40℃;对于高大的外门,不应高于60℃
- D.对于公共建筑和工业建筑的外门,不宜高于50℃;对于高大的外门,不应高于60℃
- A.干管4~12m/s,支管2~6m/s
- B.干管6~14m/s,支管2~6m/s
- C.干管4~12m/s,支管4~8m/s
- D.干管6~14m/s,支管4~8m/s
- A.事故排风的排风口,不应布置在人虽经常停留或经常通行的地点
- B.事故排风的排风口与机械送风系统进风口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20m,当水平距离不足20m时,排风口必须低于进风口,并不得小于6m
- C.事故排风的排风口与机械送风系统进风口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20m,当水平距离不足20m时,排风口必须高出进风口,并不得小于6m
- D.当排气中含有可燃气体时,事故通风系统的排风口,距可能火花溅落地点应大于20m
- A.按照有害物散发量及进风有害物浓度进行计算
- B.按建筑面积估算
- C.按换气次数法计算
- D.按有害物毒性估算
- A.密闭罩
- B.伞形罩
- C.侧吸罩
- D.吹吸式排风罩或槽边排风罩
- A.旋风除尘器
- B.惯性除尘器
- C.颗粒层除尘器
- D.电除尘器
- A.0.8m
- B.1.0m
- C.1.2m
- D.1.5m
- A.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有害物质混合后能SI起燃烧或爆炸时
- B.混合后易使蒸汽凝结并积聚粉尘或能形成毒害更大或腐蚀性的混合物、化合物时
- C.同时放散有害物质和余热的房间和设备
- D.散发剧毒物质的房间和设备
- A.孔板上部稳压层的高度,应按计算确定,但净高不应小于0.2m
- B.向稳压层内送风的速度,宜采用3~5m/s
- C.除送风射程较长的以外,稳压层内可不设送风分布支管
- D.在送风口处,宜装设使送风气流直接吹向孔板的导流片
- A.1000㎡
- B.1500㎡
- C.2000㎡
- D.2500㎡
- A.变断面、等流量系数、变孔口面积
- B.等断面、变流量系数、变孔口面积
- C.等断面、等流量系数、等孔口面积
- D.变断面、等流量系数、等孔口面积
- A.防烟楼梯间25000~30000m^3/h;合用前室15000~20000m^3/h
- B.防烟楼梯间16000~20000m^3/h;合用前室12000~16000m^3/h
- C.防烟楼梯间35000~40000m^3/h;合用前室28000~32000m^3/h
- D.防烟楼梯间及其合用前室分别采用2个加压送风系统,每个防烟楼梯间为16000~20000m^3/h,每个合用前室为12000~16000m^3/h
- A.在穿过处设防火阀
- B.在穿过防火墙两侧各2m范围内的风管保温材料应采用非燃烧材料
- C.穿过处的空隙应用非燃烧材料填塞
- D.上述三项都是必须的
- A.与附近安全出口沿走道方向相邻边缘之间的最小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0m
- B.距可燃构件或可燃物的距离不应小于0.50m
- C.距最远点的水平距离不应超过30m
- D.按均衡排烟原则设置,不考虑排烟口距离的要求
- A.宜采用明设的圆形钢制风管
- B.应采用暗设的方形钢制风管
- C.细矿尘风管最小直径不应小于80mm
- D.较粗粉尘风管最小自径不应小于10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