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单层主体建筑高度超过24m的体育馆
- B.建筑高度超过250m的高层建筑
- C.高层工业建筑
- D.建筑高度超过24m的公共建筑和十层及十层以上的居住建筑
- A.离心风机
- B.排烟轴流风机
- C.普通轴流风机
- D.自带电源的专用排烟风机
- A.通风空调管道
- B.消声材料
- C.胶黏剂
- D.柔性接头
- A.应在其机房入口处设70%自动关闭的防火阀
- B.排烟管道必须采用不燃材料制作
- C.吊顶内的管道应设不然或难燃材料制作的隔热层
- D.与可燃物保持不小于100mm的距离
- A.系统试验前
- B.系统试验时
- C.系统试验合格后
- D.风管系统漏风试验后
- A.10%,20%
- B.10%,15%
- C.15%,10%
- D.10%,20%
- A.电加热器前后500mm范围内的风管绝热层应采用不燃材料
- B.矩形风管及设备保温钉应均布,其数量底面不应少于每平方米16个,侧面不应少于每平方米12个
- C.首层保温钉距风管或保温材料边沿的距离应小于120mm
- D.带有防潮层的绝热材料的拼缝应用黏胶带封严,黏胶带的宽度不应小于30mm
- A.防火阀
- B.喷淋头
- C.电缆线
- D.止回阀
- A.2㎡
- B.3㎡
- C.前室面积的5%
- D.前室面积的2%
- A.乙级防火门和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的隔墙
- B.乙级防火门和耐火极限不低于1.50h的隔墙
- C.甲级防火门和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隔墙
- D.甲级防火门和耐火极限不低于3.00h的隔墙
- A.风管制作后、安装前
- B.风管系统严密性试验前
- C.风管系统严密性试验合格后
- D.风管制作前
- A.60
- B.80
- C.120
- D.160
- A.上升段
- B.驼峰顶端
- C.下降段
- D.任何处
- A.流体某一质点的各参数在流动过程中是否稳定
- B.流体流经的流场大小和形状是否变化
- C.某研究断面上的流量是否变化
- D.流场中每一固定位置上的各参数在流动过程中是否稳定
- A.增加,增加
- B.增加,减少
- C.减少,增加
- D.减少,减少
- A.所输送空气的温度有较显著提高或降低时
- B.除尘风管或干式除尘器内可能结露时
- C.排出的气体(如苯蒸气)在排人大气前,可能被冷却而形成凝结物堵塞风管时
- D.湿法除尘设施或湿式除尘器等可能冻结时
- A.穿过防火墙一侧2.00m范围内应采用不燃烧材料及其胶黏剂
- B.穿过变形缝的风管两侧1.00m范围内应采用不燃烧材料及其胶黏剂
- C.穿过变形缝的风管两侧2.00m范围内应采用难燃烧材料及其胶黏剂
- D.穿过防火墙风管两侧2.00m范围内应采用不燃烧材料及其胶黏剂
- A.<1000Pa
- B.1000~3000Pa
- C.>3000Pa
- D.>4000Pa
- A.<1000Pa
- B.1000~300CPa
- C.>3000Pa
- D.>4000Pa:
- A.实际要求
- B.设计参数
- C.设计工况
- D.所连接的管路性能
- A.小,大,大
- B.小,大,小
- C.小,小,小
- D.小,小,大
- A.<1000Pa
- B.1000~3000Pa
- C.>3000Pa
- D.>4000P
- A.环路的流动阻力
- B.上下两水池液面的高差与整个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之和
- C.补水池与压力容器的高差、整个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以及压力容器相对压力之和
- D.环路的最高点与最低点的高差与整个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之和
- A.压出,吸入
- B.吸入,吸入
- C.压出,压出
- D.吸入,压出
- A.流量大,风压高
- B.流量小,风压高
- C.流量大,风压低
- D.流量小,风压低
- A.潜在工作能力
- B.基本构造
- C.基本特点
- D.基本工作原理
- A.环路的最高点与最低点的高差与整个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之和
- B.环路的流动阻力
- C.补水池与压力容器的高差、整个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以及压力容器相对压力之和
- D.上下两水池液面的高差与整个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之和
- A.不能发挥作用
- B.转速过低
- C.流量过大
- D.扬程太低
- A.泵或风机所提供的流量和扬程之间的关系
- B.泵或风机所提供的流量和所需外加轴功率之间的关系
- C.泵或风机所提供的流量与设备本身效率之间的关系
- D.泵或风机所提供的流量与转速之间的关系
- A.性能下降
- B.运行部稳定
- C.机械性损伤
- D.电机超载
- A.小,小
- B.大,大
- C.大,小
- D.小,大
- A.阀门调节
- B.水泵并联运行
- C.改变静扬程
- D.更换叶轮
- A.泵吸入口的压强
- B.流速
- C.液体性质
- D.泵的结构
- A.小,小
- B.大,大
- C.大,小
- D.小,大
- A.A式
- B.B式
- C.C式
- D.D式
- A.冷负荷计算之后可以不必计算热负荷
- B.风量、冷热水量、冷却水量
- C.水管管径
- D.主要风道尺寸及主要设备的选择
- A.通风机的风压等于出口气流静压与进口气流静压之差
- B.同一类型的通风机,其比转数相等
- C.通风机单位时间内传递给空气的能量称为通风机的输入功率
- D.通风机的有效功率指的是消耗在通风机轴上的功率
- A.普通水泵
- B.一次泵
- C.二次泵
- D.三次泵
- A.时而增加或减少
- B.有所增加
- C.相同
- D.有所减少
- A.管道穿越防火分区处
- B.穿越通风、空气调节机房及重要的或火灾危险性大的房间隔墙和楼板处
- C.垂直风管与每层水平风管交接处的水平管段上
- D.穿越变形缝处的一侧
- A.串联运行时总扬程等于每台风机单独运行时的扬程之和
- B.串联运行时总流量不等于每台风机单独运行时的流量
- C.串联运行时总扬程小于每台风机单独运行时的扬程
- D.串联运行比较适合管路阻力特性曲线陡降的系统
- A.消声器宜布置在机房的气流稳定的管段上
- B.当消声器直接布置在机房内时,消声器、检查门及消声后的风管,应具有良好的消声能力
- C.通风、空气调节和制冷机房,应根据邻近房间或建筑物的允许噪声标准,采取必要的隔声措施
- D.管道穿过机房围护结构处,其孔洞四周的缝隙应填充密实
- A.平坦型
- B.驼峰型
- C.直线型
- D.陡降型
- A.风量不变
- B.风压不变
- C.轴功率变小
- D.效率不变
- A.钢质软管
- B.铜质软管
- C.合金软管
- D.非金属软管
- A.采暖、通风、空调、制冷系统的各种设备及零部件施工安装,应注明采用的标准图、通用图的图名、图号
- B.无现成图纸可选,可在施工时注明设计意图,不必绘制详图
- C.简单的详图,可就图引出绘局部详图
- D.制作详图或安装复杂的详图应单独绘制
- A.沿程阻力与沿程阻力系数成正比
- B.沿程阻力与管段长度成正比
- C.沿程阻力与管内平均流速成正比
- D.沿程阻力与管径成反比
- A.热源状况、热媒参数、室外管线及系统补水与定压
- B.采暖系统形式及管道敷设方式
- C.采暖分户热计量设备及控制设备论证
- D.采暖设备、散热器类型、管道材料及保温材料的选择
- A.几何、运动、动力相似
- B.相应点的速度方向相同,大小成比例
- C.相同性质的作用力成同一比例
- D.流动空间相应线段长度和夹角角度均成同一比例
- A.加入减阻添加剂
- B.增大弯管的曲率半径
- C.设置导流叶片
- D.改突扩为渐扩
- A.电动机的轴功率进行验算
- B.风压进行修正
- C.风量进行修正
- D.所在管路压力损失进行验算
- A.防烟及排烟简述
- B.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前室或合用前室以及封闭式避难层的防烟设施和设备选择
- C.中庭、内走道、地下室等,需要排烟房间的排烟设施和设备选择
- D.防烟、排烟系统风量叙述,防烟、排烟系统自动控制程序设计
- A.易燃材料
- B.阻燃材料
- C.难燃材料
- D.不燃材料
- A.通风、空调系统的管道等,应采用不燃烧材料制作
- B.接触腐蚀性介质的风管和柔性接头,可采用难燃烧材料制作
- C.管道和设备的保温材料、消声材料和胶黏剂应为不燃烧材料
- D.穿过防火墙和变形缝的风管两侧各2.00m范围内应采用难燃烧材料及其胶黏剂
- A.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设计中应优先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
- B.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及其制冷系统所用设备、构件及材料,应指定范围,择优选用
- C.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设计中,对有可能造成人体伤害的设备及管道,必须采取安全防护措施
- D.在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中,应预留设备、管道及配件所必需的安装、操作和维修的空间,并应根据需要在建筑设计中预留安装和维修用的孔洞,对于大型设备和管道应设置运输通道和起吊设施
- A.不燃材料,难燃B1级
- B.不然材料,易燃材料
- C.难燃材料,难燃B1级
- D.难燃材料,不燃材料
- A.穿过机房的隔墙和楼板处的送风、回风总管
- B.通过贵重设备或火灾危险性大的房间隔墙和楼板处的送风、回风管道
- C.多层建筑和高层工业建筑的每层送风、回风水平风管与垂直总管的交接处的水平管段
- D.多层建筑和高层工业建筑各层的每个防火分区,当其通风、空气调节系统均独立设置时,则被保护防火分区内的送风、回风水平风管与总管的交接处
- A.0.5h
- B.2h
- C.1天
- D.2天
- A.大量散热的热源如散热设备、热物料等,宜放在生产厂房外面或坡屋内
- B.对生产厂房内的热源,应采取隔热措施
- C.对生产厂房内的热源,应采取通风措施
- D.工艺设计,宜采用远距离控制或自动控制
- A.管道内输送热媒必须保证一定参数
- B.管道敷设在地沟、技术夹层、闷顶或管道井内
- C.管道通过不采暖房间
- D.不通行地沟内仅供冬季采暖用的凝结水管,余热不利用,且无冻结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