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二者的功能相同之处是保护给水管不产生给水管道水流倒流
- B.真空破坏器的基本部件是止回部件
- C.二者都是防止水质污染的装置
- D.二者安装在给水管道的部位不同
- A.地源热泵系统制热节能效益显著,特别适用于严寒地区
- B.温湿度独立控制技术通过提高冷冻水温度实现节能
- C.电动压缩式冷水机组采用降膜蒸发技术,通过减少制冷剂充注量来实现保护环境
- D.直燃型嗅化锉吸收式冷水机组不使用高品位能源电能),因此其次能源效率最高
- A.制冷:冷却水进口/出口水温度32/370C
- B.制冷:冷水进口/出口水温度12/70C
- C.供热:出口水温度60 0C
- D.污垢系数:0. 086m2 0C /Kw
- A.机组真空度保持不良}
- B.喷淋系统堵塞
- C.传热管结垢
- D.冷剂水进入嗅化锉溶液中
- A.空调热水设计供目水温度80/60 0C
- B.冬季地源侧进出水未加防冻剂)温度设计值4/12 0C
- C.地埋管水压试验需进行四次
- D.地埋管内设计水流速为0. 3m / s
- A.气缸中存有余隙容积增大
- B.压缩机排气压力与吸气压力的比值降低
- C.气阀运动不正常开闭不及时)
- D.活塞环磨损严重
- A.运行两年后,第三个制冷期发现吸气压力直偏低,下列哪几顶是可能引起该问题发生的原因?
- B.冷水流量偏小
- C.冷水流量偏大
- D.制冷剂的充注量过大
- E.制冷剂的充注量过小
- A.机组的总装机冷量过大,导致单台机组运行时COP偏低
- B.当夜间部分房间加班需要空调系统运行时,运行的冷水机组易出现喘振现象
- C.采用的定频离心式冷水机组的COP最高点是负荷率为100%的工况
- D.节能改造设计应重点考虑更换冷水机组的容量和运行组合关系
- A.通常情况下,非单向流洁净室的换气次数均应大于15次//h
- B.ISO 6~9级的洁净室通常采用非单向流气流流型
- C.ISO 1~5级的洁净室通常采用单向流气流流型
- D.辐射流最高可适用于IS03级的洁净室
- A.当制冷机房单独建设时,可设置于制冷机房的屋顶
- B.当制冷机房设置于建筑的地下室时,可设置于建筑裙房的屋顶
- C.冷却塔的存水盘标高应与制冷机房地面标高相同
- D.冷却塔的存水盘标高应低于制冷机房地面标高
- A.大温差小流量冷水系统更适宜于供冷半径较小的建筑}
- B.大温差小流量冷水系统仅适用于商业建筑
- C.冰蓄冷系统更适于采用大温差小流量冷水系统
- D.采用大温差小流量冷水系统,要求冷水机组出力相同时,机组蒸发器的换热面积可显著减少
- A.QSL< QL
- B.QSL>QL
- C.QRS>QR
- D.QRS< QR
- A.设置备用冷水机组
- B.采用蓄冷冷源
- C.应配置变频冷水机组以提高低负荷运行效率
- D.应选用允许最低冷却水温度更低的冷水机组
- A.送风管道漏风量过高
- B.送风静压设定值过高
- C.供冷工况的末端设定温度过低
- D.供热工况的末端设定温度过高
- A.20C
- B.40C
- C.60C
- D.80C
- A.送风状态点不变时,随着送风量下降,室内相对湿度增加,温度不变
- B.随着送风量下降,送风状态点仅温度下降,可同时保证室内含湿量不变,温度不变
- C.只要以设计热湿比线上的状态点送风,就能同时消除室内余热和余湿
- D.无论送风量大小,室内状态总是沿实际热湿比线变化
- A.车库内CO的允许浓度为30mg/m3
- B.室外大气中CO的浓度一般取2mg / m3}3mg / m3
- C.典型汽车排放CO的平均浓度通常取5000mg/m3
- D.单台车单位时间的排气量可取0. 2m3/min}0. 25m3 / min
- A.安装在热车间的屋面
- B.安装在提有热压作用的库房的屋面
- C.安装在除尘设备的出风口
- D.安装在排风系统排风机的出口
- A.热源高度
- B.热源占地面积与地板面和之比
- C.热源辐射散热量与目散热量之比
- D.空气比热容
- A.干管,8m/s
- B.支管,6. 5m/s
- C.风机入口,6m/s
- D.风机出口,15m/s
- A.风机电机运转电流值应小于电机额定电流值
- B.额定转速下的试运转应无异常振动与声响
- C.检查电机转向正确
- D.额定转速下连续运行2h后,测定滑动轴承外壳最高温度不超过70 0C
- A.风管板材单咬口连接形式仅适用于低压通风空调系统
- B.洁净空调系统的风管不应采用按扣式咬口连接
- C.板厚大于1. 5mm的不锈钢板风管采用电焊或氢弧焊拼接
- D.薄钢板法兰风管,不适用于高压通风空调系统
- A.热力站的汽水换热器应设凝结水水位调节装置}
- B.对采用闭式凝结水箱满流压力回水方式进行冷凝水回收时,可采用无内防腐的钢管
- C.对凝结水应取样,取样管设在凝结水箱的最低水位以上、中轴线以下
- D.凝结水泵吸入侧的压力不应低干吸入口可能认到的最高水温下的饱和蒸汽压力加40kPa
- A.1100C /600C
- B.1400C /900C
- C.1100C /800C
- D.1100C /700C
- A.供暖热负荷应对围护结构耗热量进行间歇附加
- B.散热器供暖系统供水温度宜按90℃设计
- C.室内供暖系统的制式宜采用垂直双管系统或共用立管的分户独立循环双管系统各户均设置温控阀)
- D.散热器应暗装,并在每组散热器的进水支管上安装手动调节阀
- A.工程的耐久年限
- B.系统的运行水温
- C.管材的性能
- D.系统运行的工作压力
- A.三层散热器的散热有利于重力循环}
- B.二层散热器的散热对重力循环,没有贡献
- C.一散热器的散热阻碍重力循环
- D.重力循环系统仍应设置膨胀水箱
- A.高压蒸汽供暖系统水平蒸汽干管的末端管径宜大于25mm
- B.低压蒸汽供暖系统作用半径不宜超过60m
- C.疏水阀安装旁通管是供运行中出现故障排放凝结水用
- D.淀粉生产车间里,不应采用高压蒸汽散热器供暖系统
- A.经检测判定通过外围护结构节能改造,供暖通风空调系统能耗降低10%以上,应对外围护结构进行节能改造
- B.经检测判定通过暖通空调及生活热水供应系统节能改造,系统能耗降低20%以上,且静态投资目收期小于或等于8年,宜对暖通空调及生活热水供应系统进行节能改造
- C.经检测判定待源水待冷水机组、单台额定制冷量2000kW)系统能效系数低于2. 5,且冷源系统节能改造静态目收期小于或等于5年,宜对冷源系统进行节能改造
- D.节能改造静态投资目收期等于动态投资目收期
- A.溢流管的间接排水口最小空气间隙与间接排水管的管径相关
- B.其下层的房间不应有厨房
- C.水箱的箱体可利用建筑物的本体结构作为水箱的壁板
- D.当进水管从最高水位以上进入时,管口应采取防虹吸目流措施
- A.小区内的配套公共设施与住宅的设计小时耗热量,应将二者叠加计算
- B.全天供应热水的住宅和定时供应热水的住宅设计小时耗热量的计算公式不同
- C.全天供应热水的住宅计算小时耗热量的热水温度取为60 0C
- D.定时供应热水的住宅户设有多个卫生间时,卫生器具用水可按个卫生间计算
- A.5. 75L/s
- B.3. 45L/s
- C.1. 15L/s
- D.0. 69L/s
- A.空调循环水泵效率值达到国家现行标准规定的2级及以上能效等级
- B.多联式空调机组的能效值达到现行国家标准规定的3级及以上能效等级
- C.冷水机组的能效值达到现行国家标准规定的3级以上能效等级
- D.冷热)源设备的能效值均属于标准中的必得分顶
- A.早晨上班前,机组启动运行时,吸气压力会偏低}
- B.机组正常运行后,膨胀阀表面会结冰
- C.吸气压力会受到膨胀阀开度的影响
- D.吸气压力大小与蒸发温度无天
- A.应进行全年供冷运行工况分析以使机组实际运行效率保持在高水平
- B.冷水机组单台电机功率大于1200kW时采用高压电机
- C.设计条件下,所选择机组的总装机容量与计算负荷的比值不得大于1. 1
- D.螺杆式冷水机组名义工况和规定条件下的性能系数COP)按国际能效等级标准的4级选取
- A.等于发生器耗热量与蒸发器制冷量之和}
- B.等于蒸发器制冷量与吸收器放热量之和
- C.等于冷凝器放热量与吸收器放热量之和
- D.等于发生器耗热量与冷凝器放热量之和
- A.管路的铜管喇叭口与设备的螺柱连接采用固定扳手紧固
- B.管路气密性试验保压时间不小于8h
- C.管路气密性试验采用水进行
- D.采用制冷剂R410A同压管路的试验压力比R407C高
- A.理论循环和理想循环的冷凝器传热过程均存在传热温差}
- B.理论循环和理想循环的蒸发器传热过程均为定压过程
- C.理论循环为干压缩过程,理想循环为湿压缩过程
- D.理论循环的制冷系数小于理想循环的制冷系数
- A.制冷剂的热力学性能
- B.制冷剂的温室效应
- C.制冷剂的经济性
- D.制冷剂的ODP
- A.v 1开启、v2关闭
- B.m关闭、v2开启
- C.m , v2均开启
- D.V1, V2均关闭
- A.4500pc/m3
- B.31600pc/ m3
- C.1110pc/ m3
- D.4. 5pc/ m3
- A.大于或等于额定风量
- B.小于额定风量
- C.等于额定风量
- D.小于或等于额定风量
- A.风冷冷水机组的压缩机装机电功率
- B.制冷名义工况下的压缩机的输入电功率
- C.制冷名义工况下的压缩机、油泵电动机、放热侧冷却风机的输入总电功率
- D.制冷名义工况下的压缩机、油泵电动机、操作控制电路、放热侧冷却风机的输入总电功率
- A.冷水机组的最小装机容量限值
- B.冷水机组的最大装机容量限值
- C.冷水泵变频器的最低频率限值
- D.冷水系统的耗电输冷比ECR)限值
- A.提高绝对湿度低的空气的温度
- B.提高绝对湿度高的空气的温度
- C.提高绝对湿度低的空气的压力
- D.提高绝对湿度高的空气的压力
- A.选择B1水泵
- B.选择B3水泵,并配置变频器
- C.选择B3水泵,关小水泵出口阀门
- D.选择B2水泵,并配置变频器
- 50
-
某项目所在城市的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湿球温度为22 0C。为该项目设计集中空调冷却水系统时,采用的成品冷却塔性能符合相关国家产品标准的要求。问:该项目冷却塔的设计出水温度℃),以下哪个选项理论上是最合理的
- A.31一32
- B.29一30
- C.27一28
- D.21一22
- A.表冷器阻力特性
- B.调节阀阀权度
- C.调节阀调节特性
- D.水泵特性曲线
- A.除尘器反吹的气流流向与除尘气流的方向、路径致
- B.除尘器反吹作业时,除尘器气流的总入口管道应处于关闭状态
- C.除尘器的反吹作业可自除尘系统所配套的风机完成
- D.除尘器的反吹作业必须另设置专用的反吹风机完成
- A.各层建筑平面进行了重新布置,导致了明显的空调内、外分区的出现
- B.楼层各层的配电容量不够,采用变风量空调方式可以减小楼层配电容量
- C.改造方案要求楼层内不允许出现凝露现象
- D.改造方案利用原有的新风机房作为变风量空调机房,可以缓解原有机房的拥挤状况
- A.排烟风机入口的280℃排烟防火阀
- B.防烟楼梯间前室常闭加压送风口
- C.各防烟分区的排烟口
- D.穿越空调机房的空调进风管上的70℃防火阀
- A.对于固定床,当有害气体的浓度共100ppm时,可选用不带再生回收装置的活性炭吸附装置
- B.对于固定床,当有害气体的浓度>100ppm时,选用带再生回收装置的活性炭吸附装置
- C.当有害气体的浓度共300ppm时,宜采用浓缩吸附蜂窝轮净化装置
- D.当有害气体中含尘浓度}50mg/m3时,可不采取过滤等预处理措施
- A.布置在夏季主导风向侧
- B.其下缘距室内地面高度不大于1. 2m
- C.避开有害污染源的排风口
- D.设置在背风侧空气动力阴影区内的外墙上
- A.氨制冷机房
- B.氟利昂制冷机房
- C.地下车库
- D.公共建筑中采用燃气灶具的厨房
- A.采用冬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
- B.采用冬季供暖室外计算温度
- C.采用冬季空调室外计算温度
- D.采用冬季空调室外计算干球温度和冬季空调室外计算相对湿度
- A.风机出口的静压值
- B.风机的风压值
- C.风机的全压效率
- D.风机的总效率
- A.氟制冷机房的事故通风量不应小于12次//h
- B.氯制冷机房的事故通风量不应小于12次//h
- C.燃气直燃嗅化锉制冷机房的事故通风量不应小于12次//h
- D.燃油直燃嗅化锉制冷机房的事故通风量不应小于6次//h
- A.选择热泵机组冬季工况时的性能系数不应小于1. 8
- B.热泵机组融霜时间总和不应超过运行时间的30%
- C.设置辅助热源
- D.机组有效制热量仅考虑融霜修正系数修正
- A.有气流回流即刻动作
- B.气流回流速度不小于2m/s
- C.气流回流速度不小于5m/s
- D.气流回流速度不小于8m/s
- A.实际换热器的总换热量取设计热负荷的1. 15倍
- B.供暖用换热器,一台停止工作时,运行的换热器的设计换热量不应低于设计供热量的65%
- C.换热器的管内热水流速取0.8m/
- D.燃气锅炉肩应设置防爆泄压设施
- A.工业建筑外门宽度为15m时,应设置双侧送风的热风幕
- B.工业建筑外门宽度为20m时,设置由双侧送风的热风幕
- C.公共建筑外门的贯流式热空气幕的进水温度为800C
- D.贯流式热空气幕的安装高度为4. 5m
- A.小区换热机房热计量装置的流量传感器安装在一次管网的供水管上
- B.具有型式检验证书的热量表可用于换热站作为结算用热量表
- C.校核供暖系统水力工况,在热力入口设自力式流量控制阀
- D.热量表的选型应保证其通过的流量在额定流量与最小流量之间
- A.用于所服务系统的流量调节
- B.旁通管设于分水器总进水管上阀门之后按流向
- C.旁通管设于集水器总出水管上阀门之前按流向
- D.用于系统供暖管路进行冲洗时,使冲洗水不流进加热管
- A.散热器
- B.暖风机
- C.吊顶辐射板
- D.集中送热风室内回风
- A.在供汽干管向上拐弯处设置疏水装置,以减轻发生水击现象
- B.水平敷设的供汽干管有足够的坡度,当汽、水逆向流动时,城度不应小于千分之五
- C.方形补偿器水平安装
- D.水平敷设的供汽干管有足够的坡度,当汽、水同向流动时,城度不得小于千分之一
- A.任何机械循环双管系统,适当碱小部分散热器互管环路的管径会有利于各散热器立管环路之间的水力平衡
- B.任何机械循环双管系统,散热器支管采用高阻力阀门会有利于各层散热器环路之间的水力平衡
- C.五层住宅采用机械循环上供上回式垂直双管系统,计算压力平衡时,未考虑重力作用压力,实际运行会产生不平衡现象
- D.与C相同的系统,不同之处仅为下供下回式。同样,设计计算压力达到平衡未考虑重力作用压力),则实际运行不平衡现象会较C更严重
- A.8. 25
- B.8. 40
- C.8. 70
- D.7. 25